PTT評價

[分享] 大聯盟球探人數暴跌,重要性式微? 人類球探仍有科技無法取

看板Baseball標題[分享] 大聯盟球探人數暴跌,重要性式微? 人類球探仍有科技無法取作者
polanco
(polanco)
時間推噓 6 推:6 噓:0 →:1

完整標題:【秉筆直書】大聯盟球探人數暴跌,重要性式微? 人類球探仍有科技無法取代之處

在短短 2 年內,大聯盟平均每隊砍掉了 5.1 名全職球探(全聯盟少了 153 名球探),近 1 年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和影響,這情況尤其嚴重和明顯。而這也帶出了一些令大家好奇的問題:縮編球探部門、減少球探人數,會對大聯盟產業和美國職棒產生什麼衝擊?球探職業的未來發展又會是如何?

作者:Jacky 李秉昇

原文網址: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84294

秉筆直書,直抒胸臆。在這裡我會分享個人對大聯盟時事議題的觀點和想法。




約莫 20 年前,當進階數據的概念席捲大聯盟各隊的管理辦公室時,大聯盟球探(scout)的工作地位和功能性就開始受到挑戰(電影《魔球》(Moneyball)就給出了不錯的個案描述)。近 10 年,愈來愈進步的球員追蹤科技、普及度更高的進階影像技術、生理數據蒐集工具,則不僅強化了業界挑戰球探工作的力道,甚至產生了排擠效應,造成很多球探丟了工作。

因此,最近幾年,大聯盟球探的數量不斷減少,近 1 年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和影響,情況尤其嚴重和明顯。而這也帶出了一些令大家好奇的問題:縮編球探部門、減少球探雇員人數,會對大聯盟產業和美國職業棒球產生什麼衝擊?球探職業在美國職棒的未來又會是如何?

根據美國知名棒球媒體《棒球美國》(Baseball America)的報導,2019 年球季剛開始時,大聯盟所有全職球探(包含球探部門總監、助理總監、特別助理、特派球探、業餘棒球球探、職棒球探、國際球探等)的數量,是 1909 人,平均一隊 63.6 人。這數字來到今年,只剩下 1756 人、平均一隊 58.5 人。

換句話說,在短短 2 年內,大聯盟平均每隊砍掉了 5.1 名全職球探。

當然,球探減少的現象,並不是平均分布,也就是說,其實還是有球隊的球探部門在這
2 年間人數增多,但從整體來看,大聯盟業界的球探數量是明顯下降的。

更精確一點來說,今年大聯盟有 5 支球隊的球探數量比 2019 年多,但有多達 7 支球隊在這 2 年間砍掉了至少 10 位球探職。

2019 到 2021 年,球探人數增加隊伍:

海盜(增加 17 人)
藍鳥(增加 5 人)
太空人(增加 4 人)
雙城(增加 3 人)
遊騎兵(增加 3 人)

2019 到 2021 年,球探人數大幅減少隊伍:

水手(減少 23 人)
天使(減少 23 人)
小熊(減少 20 人)
巨人(減少 13 人)
道奇(減少 13 人)
光芒(減少 10 人)
釀酒人(減少 10 人)

球探為什麼變少?

具體來講,近 2 年球探人數下降的緣由,可歸類成以下 5 點:

1.新冠肺炎疫情導致 2020 年大聯盟球季縮水,而且 60 場例行賽的賽季也不允許觀眾進場。疫情加上防疫措施,讓大聯盟各隊無可避免地都承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非常多球隊都做出裁員、減薪、放員工無薪假的決定,而球探正是被開鍘的主要對象之一。

2.過去 10 年,大聯盟產業採用的科技愈來愈發達,而且進步速度飛快。Statcast 系統的出現,讓大量進階資料公開,如擊球初速、轉速、球路效益、球員跑速、防守佈陣等等,大幅增加調查球員的效率。

3.大聯盟轉播的專業和精細程度愈來愈高、鏡位愈來愈多,而過去轉播影像很少的小聯盟棒球,近年來也增加了不少轉播服務。這些轉變使得派人到現場觀賽的需求下降,大聯盟各隊也愈來愈喜歡採取便宜又快速的「影片調查」(video scouting)。

4.今年起小聯盟縮編,球隊數減少,降低各隊在職棒球探上的需求。

5.疫情爆發後,大聯盟官方似乎把球探視為「次等公民」。這點能體現在防疫規定的設計上,大聯盟從去年到本季,屢屢忽視球探這個環節,都沒有對球探工作的相關規範做出明確定義,令許多球探感受到,大聯盟根本不重視他們。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過去 2 年大聯盟整體球探人數少了 150 多人,但事實上,若跟
2009 年比較,現在美職業界的球探人數其實還比較多。

假如我們擴大資料考量的時間範圍,過去 22 年來,大聯盟業界的球探分類與人數變動如下:

年份 球探部門總監 特別助理 職棒球探 業餘棒球球探 國際棒球球探 總球探數 /助理總監 /特派球探

1999 72 68 122 643 71 976

2009 131 91 219 623 268 1332

2019 173 143 329 731 532 1909

2021 184 95 278 658 541 1756

*資料來源:《棒球美國》


可以看到,在《魔球》發酵的那段期間(2003 年之後),雖然球探工作開始受到挑戰跟質疑,但由於聯盟競爭環境愈來愈激烈、各隊愈來愈積極開拓國際棒球員市場,使各隊的管理組織規模都在擴編,所以整體球探人數還是在增加,特別是國際棒球球探的數量。

從 2009 到 2019 年,球探的數量整體而言還是增加的,但很明顯有一大部分的增幅都來自國際棒球球探這個類別。開拓國際球員市場,能讓各隊以不同的管道獲得有助於球隊未來發展的潛力股,不需只仰賴美國國內選秀,是很吸引人的厚植農場手段,因此也能理解各隊擴編國際球探的作為。

https://youtu.be/7fKFOIFCeds
(今年大聯盟業界公認的頭號小聯盟大物新秀 Wander Franco(光芒農場),即光芒在國際球員市場收穫的成果。)

近 2 年數量暴跌曝警訊,產業結構性因素才是元兇

然而,即便過去 20 年來,球探整體數量算是增加,但近 2 年的數量暴跌,還是透露出了很大的警訊。新冠肺炎疫情只是表面的肇因,真正造成球探數量減少的關鍵,還是前面提到的,大聯盟整體產業改變的結構性因素。

舉例來說,勇士、太空人、金鶯這三支球隊,就是近年來因為大聯盟產業出現結構性變化、大幅刪減球探部門的經典案例。

太空人雖然從 2019 到 2021 年增加了 3 名球探,但要記得,其實在 2019 年之前,他們就已經大幅縮編了他們的球探部門。2019 年球季開始時,太空人全隊上下只有 3 個人,負責職棒層級的球探工作(包含球員調查和賽前對手分析)。2019 年跟 2009 年相較,太空人的球探部門人數更是少了 43 人!

太空人之外,勇士和金鶯(現任總管 Mike Elias 過去任職於太空人)近年也朝著幾乎完全淘汰「職棒球探」的方向邁進。

就有一些現役球探悲觀地認為,未來大聯盟各隊會持續的縮編球探部門,不只是職棒球探受到影響,業餘棒球球探、國際棒球球探,可能也會遭到開鍘(尤其是經驗豐富的老球探們,因為他們通常薪資待遇相對較高)。

近年,美國大學棒球(高層級的球隊)在影像記錄、進階追蹤數據的蒐集也愈來愈發達,這些資料會漸漸提高大聯盟球隊日後使用「數據調查」(stats scouting)、「資料調查」(data scouting)、「影像調查」大學業餘球員的可能性,不再那麼需要球探到現場。更甚者,隨著科技工具的演進和普及,這些發展的觸角也會延伸到高中棒球,屆時派球探到業餘球場做現地調查的需求,又會再減少。

當然,以現階段棒球產業發展的狀況來看,低階小聯盟、業餘學生棒球、國際棒球市場等區塊,相較於高階小聯盟跟大聯盟,資訊和數據量仍然相對匱乏,影像資料也較少,因此,大聯盟各隊還是需要部署不少球探人力,在這些方面上。(剛轉職業時不算大物的
Fernando Tatis Jr.,能在小聯盟非常低層級時,就被教士看中,教士的職棒球探功不可沒。)

https://youtu.be/eU5YWKb1Nx4

可是眼見著現在的大勢所趨,未來大聯盟各隊可能會繼續把發展重點,放在擴編數據分析部門、引進更多數據資料和科技工具、發展球員生理研究等等之上,球探的重要性仍然將有所式微。

球探不會絕種

但這並不代表有一天,球探工作會完全從大聯盟消失。

筆者認為這不可能發生,也不應該發生,因為人類球探絕對有科技、數據、影像資料無法取代之處,而且人類球探跟資料數據,本來就不一定只有「二元對立」這樣的相互牴觸關係。

沒錯,球探的眼睛和記憶,沒辦法像追蹤系統那麼精確、那麼完整,也沒辦法像影像記錄忠實地呈現選手動作的原貌;但追蹤系統和攝影機難以跟球員做言語互動、情感交流,它們也無法察覺選手細微的情緒反應、背景故事,這些只有球探才做得到。

如今,球探的最大價值在於,能夠藉由第一手觀察球員的行為、肢體語言、場下與隊友教練的互動、甚至是直接與他們對談,來瞭解球員的「無形資產」(intangibles),也就是他們的個性脾氣、待人處世、抗壓能力、家庭狀況。這些無形資產在未來影響球員的程度,完全不亞於他們的跑壘極速、擊球初速、擊球仰角、滑球轉速。

有些球員,他可能在業餘時期和小聯盟,打出絕佳的打擊成績和擊球品質數據,但上大聯盟後就是沒辦法兌現潛力。你窮盡了各種資料數據想找出原因,卻怎麼找都找不著,殊不知真正的問題可能出在該球員的「無形資產」。

有可能是他累積了過多心理壓力,患上了焦慮症、憂鬱症(以其他職業運動為例,像最近退出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女網好手大坂直美,就是如此);有可能是上大聯盟之後,他原本自我要求過高的性格,使其無法適應棒球最高殿堂,難以發揮正常實力;有可能是他不適應該支大聯盟球隊的休息室互動模式,造成被排擠的情況;抑或是他私生活遇到了一些變故或麻煩,使他那段時間在場上無法保持專注。

人類球探能真正以「人」的角度去瞭解這些球員,這是他們從以往到現在,乃至到未來,都能持續幫助到球隊的一大價值。

數據科技與人類球探,並非二元對立,而是應該相輔相成

此外,筆者也相信,「數據資料、科技工具」跟「人類球探」這兩者,本來就不一定是二元對立關係,他們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許多接受《棒球美國》訪問的球探(也有很多老球探)就表示,他們其實也都認為數據資料和科技工具很有用,願意去學習新的數據評估方法和知識,但仍然很容易就會被貼上「已經過時」的標籤,被球隊放棄;或者是說,現在有不少球隊,寧願聘僱習慣用影片解讀賽事、具備數據分析背景的低薪年輕人,來負責相同的球員調查工作,取代球探。

試想,如果一名球員背景出身、也擔任球探多年的資深球探,願意在球團協助下,接觸並學會最新的數據概念和科技工具知識,長久下來,這球探應該能養出以往很難得一見的視野和判斷能力。而這種具有綜合經驗和知識能力的人,才會是對球隊來說效益最大的資產。

畢竟,我也相信,在球場打過球、在休息室跟隊友一起奮戰過、在小聯盟奮鬥爬升過的經驗值和資歷,同樣不可取代。這些人跟成功和失敗的球員都接觸過,或許從統計的觀點來看,這些都只是小樣本的案例,可是親眼見過的例子,還是有其意義和價值,不一定只會誤導判斷。

有一名接受《棒球美國》訪問的球探就說得很有道理:

「『調查一個球路』跟『調查一名投手』是有差異的。Trackman 或 Rapsodo 等等的追蹤科技工具,它們能把『調查一個球路』的工作做得非常好,但真正在球場上幫球隊搶勝的是投手,而不是一個球路……調查投手投的球路很重要沒錯,但也必須做到的是,調查那
名投手,真正從裡到外地認識瞭解他。」

因此,總結來說,我會覺得未來大聯盟各隊的球探編制勢必會持續縮減,無法避免,因為這是大時代所趨,數據、影像、科技工具只會愈來愈多、愈來愈發達,我們不能天真地以為,產業面貌會自然地回歸、球探又會變得愈來愈多。

但,球探並不會絕種。我相信大聯盟球隊終究會意識到前述提到的「人類球探的不可取代性」,進而保留一定比例的球探(這邊說的是實際跑球場的球探,而非單純做影片調查的分析師),甚至嘗試去培養出能夠兼顧球場經驗和科技新知、數據分析和性格調查的新世代球探人才(若持續對球探部門做裁員,未來在好球探的養成上,就會愈來愈困難)。

能同時抓住「科技與數據分析的優勢」與「人類球探不可取代性」的隊伍,才能在未來的棒球選材上勝出。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9.241.3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aseball/M.1622642409.A.11D

※ 編輯: polanco (223.139.110.141 臺灣), 06/02/2021 22:06:00

supereight8706/02 22:27秉昇的文先推再看

hyd78906/02 22:36推 個性也很重要

winda662706/02 22:37之前都說過了,順便再講鬼島的87%都是會被MLB炒掉的。

ZaneTrout06/02 22:51人生決勝球不就在說這個

Espanaole06/02 23:30推樓上,Trouble with curve很好看

Cliffx06/03 00:03中職1A水準根本不用來浪費時間

Anakin06/03 08:05人生決勝球是大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