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理財心得: 如何應對熊市與通膨困境
板友們晚安~2022剩下不到半年,
上半年你的投資有賺錢嗎?
我是賠蠻多的啦XDD 只好寫文章賺點P幣
文章內容純屬奈米戶的心得,
歡迎留言交流與討論~
祝看到這裡的你財運亨通!
彩色好讀無音樂完整網誌版>
https://bit.ly/3ANlHwm
黑白文字版>
§如何應對熊市與通膨困境
※前言
疫情造成全球經濟損傷正處恢復階段時,
看不到盡頭的俄烏戰爭卻讓原物料短缺
問題蔓延至全世界,加大景氣危機;
世界領頭羊的美國用連續的升息措施來
抑制高通膨,但這使得經濟發展趨緩並
讓美股逐步下挫,上升的物價與崩跌的
股市形成對比,世界各國包括台灣在內
都無法倖免於難,相信市井小民如你我
都十分有感!
兩年前疫情爆發時寫了這篇
「面對投資虧損,我們能做些什麼?」
之後迎來的是股市V型反轉及景氣回升,
文章寫的作法至今依然適用,但現在看到
的狀況似乎會是更長期的抗戰,所以決定
分享自己目前的應對方式與心情;
你會怎麼應對高通膨與幾乎是熊市的
投資市場呢? ~歡迎留言交流~
※本文
作法的先後順序如下:
1.確認自身財務狀況
我們無法知道熊市與高通膨會何時結束,
所以在情況好轉前首先得讓自己處於
進可攻退可守的狀態,即便暫時無法於
投資場上獲利但不會影響到現在的生活,
有兩件事情要執行>>
1-1.帳戶裡還有至少一年的生活費
1-2.有持續性的現金流收入
假設月開銷為2萬,那至少得備妥24萬
隨時可用的現金,要是考慮到緊急支出
可以再多半年預備金一共36萬;
撇除投資部位虧損,不少人因為疫情影響
導致工作收入減少,所以要想渡過熊市的
首要任務就是確認財務狀況無虞。
2.資金控管
既然無從得知熊市何時才會結束,
那麼有效並嚴格管理手中的資金分配
會是安身立命的準則,有兩個建議>>
2-1.提高持有現金的比例
2-2.降低投資金額
每個人的投資策略與財務狀況不同,
但提高持有現金比例可以保障自己和
家人的生活,也才有底蘊能逢低加碼或
去做其他的事情,像是旅行或充實自己;
股神巴菲特曾說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但畢竟多數人沒有他那樣龐大的銀彈庫,
在市況未明前比較建議降低投資金額,
用定期定額或撿零股的方式慢慢投資。
3.心理建設
請做好市場還會再跌的心理準備
以及物價還會再上漲的心理準備
戰爭、疫情、升息、通膨
這幾個因素尚未平息之前市場的波動是
很難停止的,很大機率造成股市緩步
下跌,而且很難說有所謂的底部存在,
所以請先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如果無法接受持續看到負報酬或有資金
調度壓力,建議暫停一陣子遠離市場,
否則某一天心態崩了或臨時要用錢而
認賠殺出,這損失可就大了!
4.堅持留在市場上
歷史告訴我們只要人類沒有滅絕,
景氣遲早會從深谷裡走出來,
但在此之前必須留在場上才會有收獲~
執行作法1-3之後我們還能這樣做>>
4-1.再次研究持有的標的
4-2.尋找已經超跌的標的
4-3.充實自己
「海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
這句話也適用在現在的投資環境上,
遇到熊市時更能看出誰的體質好,好好
研究手上標的誰相對抗跌值得長期投資。
--
大環境影響下總有被錯殺的標的,
例如以近3年來說在2020年的3-4月份
疫情大爆發導致美股鎔斷,可以比對現在
及當時的價位或再拉長至5年來對比,
應該能找到已經超跌且值得入手的標的;
--
要是帳面虧損嚴重或作法1到3之中有其中
一點是完全無法做到的,建議可以暫時
遠離市場並少看即時的行情,將時間與
注意力放到其它地方,例如看書、旅遊、
健身、陪伴家人等等來充實自己,
等市況轉好再重回投資場上也不遲,
否則多的是在思緒不穩定時做出錯誤決策
(如借錢投資想一次賺回來)
結果最後賠了信心也賠掉身家的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總結
應對熊市的4個作法:
1.確認自身財務狀況
2.資金控管
3.心理建設
4.堅持留在市場上
--
這四點都很重要,包括實務與心態兩個
面向都得有所準備才好應對熊市;
坦白說筆者對於2022下半年的市況抱持
不樂觀的態度,包括美國剛公佈的6月份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9.1%,
這是40年來的最高漲幅,再者包括南韓
加拿大、紐西蘭也都相繼升息來應對~
(台灣......就不說了~唉看不懂)
當下實在沒有樂觀看待後市的理由;
再強調一次: 戰爭、疫情、升息、通膨
這四點尚未停止或有效解決之前,
市場的動盪絕對在所難免,做足應對熊市
及通膨的準備,讓我們一起渡過困境吧!
*十分感謝看到這裡的您:)
歡迎留言交流討論,要是覺得內容不錯
可以分享給家人朋友
2022.7.15 by grass
--
理財心得>帳戶規劃2:配置數位帳戶
https://bit.ly/3KXQ1Hf
面對投資虧損,我們能做些什麼?
https://bit.ly/2RgdOYP
理財心得: 投資獲利的五個步驟
https://bit.ly/3Ca6xiq
--
爆
Re: [心得] 通縮還是通膨他要說通縮 尼可以先問他通縮定義是啥 可能他的通縮定義不太一樣 某些狀況人家會認為通膨<2%就算通縮惹 因為OOXXOOXX 當然通膨->利率問題 還是要看聯準會cpi報告82
[心得] 股市菜雞的心得分享與勸世交流先簡單自介一下菜雞本人,敝人112畢業,但相信我,投資跟學經歷不成正相關,學的財經知識其實也只夠做很基本的邏輯判斷,實際上投資的變數很多,只能說要對市場永遠要謙卑學習,鍛鍊內心素質,還有取得實用資訊的能力。 從去年開始這樣跟著市場瘋狂,進進出出操作了不下百次,中間一度經歷了數次的大起大落,但就在去年年底,一個滑鐵盧再加上凹單與貪婪,把賺到的賠光還倒賠了三十幾萬,大概是我畢業半年的工作積蓄,說真的還是會感到痛。 我的股齡大概將近一年,2020年初加入市場,把自己在唸書存到的錢,以及當時小額的貸款當作資金,約莫一百五十萬,目標很簡單,輸最多就這些,贏多少不重要,重點是學些經驗。雖然最後回頭看,真的是買到不少經驗,自己也開了一個小帳號來分享操作上的失誤、投資當下的心路歷程,以及一些平台、軟體及投顧老師的使用經驗,希望大家可以真的少走冤枉路,或者能一起強化投資時的心理素質與判斷力。 想跟大家交流的幾個問題: 1. 投資心理:70
[心得] 長期投資者對大跌的應對先說結論: 最好的應對方式,口號是:男的抓緊LP,女的刪除APP 我之前就有想發文,但實在沒空,可是看版上一些號稱想長期投資的人,到現在也才跌沒 多少,就開始悲痛欲絕,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就想要砍倉,又想賣高買低,短線思維一 直在出現,我真心覺得,那不如一開始就不要進場,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64
[心得] 空頭下的風險意識-1------------------------------------------------------------------------- 1.發文前請先詳閱[心得]分類發文規範,未依規範發文將受處份。 2.若提及股號股名,且屬未來性的預測或分析有推薦意圖, 請寫到 [標的] 分類,否則將以板規4-1砍文處份。 ----------------------------按ctrl+y可刪除以上內容。---------------------65
[心得] 長期投資觀點的一些雜談(文長)2022年至此,股市終結了過去自2020年3月開始的大多頭市場。這期間我們經歷了許多不 同的事件,對於投資學習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此時也正是審視自己的投資哲學的好 時機,因此我對過去這兩三年所經歷的事件與投資歷程做了一個回顧,順便分享一下。本篇文長,若不想太花時間可以看看下面的摘要即可。 (想要排版好一點的就看部落格吧 )41
[心得] 烏俄戰爭不應該影響長期投資計畫小小心得 歡迎討論 烏俄戰爭開打至今已經快兩個禮拜。市場從一開始的若有似無的震盪到今天的 恐慌性下殺,可以明顯感受到市場投資人正處於極度恐慌的狀態。市場的消息也是五花八 門,有人主張要謹慎應對,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又一次的非理性賣出,很快就會V轉。經 過一番思考之後,我選擇不理會戰爭的影響,依照原定計畫逢低買進加碼。因此藉著這篇25
[心得] 2022年股市是否如40年前的通膨歷史重演?因為這次的股市下跌是美國為了控制通膨透過升息以及縮表造成全球股市修正,我們 整理了1980~1982年,那次更嚴重的通膨,美國如何發展,那次通膨控制後,美股後來幾 年後又漲了一倍 在最近聽媒體報導40年以來最嚴重的通膨,為何是40年這個數字,那是因為美國在1970年 因為石油危機以及利率政策影響出現非常嚴重的通膨,在1970~1980初間出現了非常驚人的24
Re: [心得] 長期投資者對大跌的應對長期投資?長期是有多長?幾週?幾個月?幾年? 只要你預期市場長期上升,而你是以指數方式或是投資長期績優的股票,那所有虧損的投資都沒有贖回的必要。 所謂長期沒有一定的定義,但投進裡面的錢卻應該有定義,也就是在你的長期投資週期裡,這筆投入費用你完全不會需要贖回,不管你是遇到新冠肺炎,美俄開戰,金融海嘯,只要公司沒有下市風險,ETF沒有清算風險,任何虧損對你來說,都是短期波動,以SP500近20多年的投入來看,你的長期投入至少是5年,任何超過5年對大盤的投資,都會開始獲利。 所以當你在討論長期投資者在下跌週期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你已經不是一個長期投資者了。你只是一個短線投資失敗而被迫轉向長線的失敗的短線投資人。 長線投資人在任何達到獲利目標以前的股價任何波動,都叫做雜訊。X
[問卦]楊金龍:升息是困難的決定!楊金龍:升息是困難的決定!央行理監事10大關鍵問答一次看 央行理監事會議今(16)日落幕,總裁楊金龍宣布政策利率調升半碼,並搭配調升存款準備 率,針對升息幅度不如外界預期、台美利差是否可能導致資金外流,以及為何不推第五波 房市信用管制等10大關鍵提問,楊金龍回應一次看! 央行總裁楊金龍。圖/李瑞瑾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