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遊記] 不進花壇市區,我們偷走郊外那些廟宇

看板ChangHua標題[遊記] 不進花壇市區,我們偷走郊外那些廟宇 作者
jones921245
(jones)
時間推噓 5 推:5 噓:0 →:0

哈囉!我是地方賊,歡迎大家,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s://tinyurl.com/yap6373a
還有影片可以看喔!(也歡迎追蹤水管):https://tinyurl.com/yaxsnxpa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按讚,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這次為了空拍台灣民俗村被拆掉的廢墟,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結合了兩間花壇很重要的廟,還有台灣民俗村,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記憶!

[地方] 不進花壇市區,讓我們偷走花壇郊外那些廟宇 #花壇區 / 彰化市

花壇郊區第一站來到白沙村著名的土地公廟「文德宮」,此廟大概在乾隆年間建立,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雖然文德宮本身沒有被列為文化資產,但與其相關的「花壇白沙坑迎花燈」在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被列為民俗類文化資產。台灣其實元宵節不只有放天燈、蜂炮等活動,每個地方都因自己的文化或歷史而有沿襲而來的活動,像彰化最知名就是迎花燈,大家有機會一定要來看。

今年賊其實在猶豫要不要來迎花燈,但最後還是選擇社子島可能快消失的夜鬧土地公,希望明年有機會來,再介紹給大家。下面也有兩篇關於迎花燈的文章,大家可以參考以下,或者等我參加完之後再現身說法。除了迎花燈之外,白沙坑福德宮還有一個值得前來一看之處,就是台灣唯一一位頭戴官紗帽的土地公,廟中的土地公注意看都有待上烏紗帽喔

先講一下文德宮的廟史,當是是由福建移民李朝魁等人前來花壇拓墾,當時隨身攜帶福德正神神尊渡過黑水溝。平安到達台灣之後,便建廟奉祀該神尊,並命廟名為「保安宮」。關於文德宮成立年代有兩種說法,一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但有一說是當時的彰化縣長胡邦翰召集李朝魁等人渡海拓墾,那時間應該會拉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之後。

其實差了快要一百年,不過廟方資料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讓我們相信在地的知識學吧!不過為什麼保安宮會改名為「文德宮」呢?這其實與福德正神會帶烏紗帽有關。相傳道光六年(1826年)花壇地方仕紳曾維楨赴京趕考參加殿試,獲得了二甲進士及第,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皇帝接見時,看到其後方有一白髮老人隨行,詢問曾維楨,他說「哪裡有老人,別嚇我」(這段是我自己腦補)。

曾維楨僅表示他有帶文德宮的香火錢來應考,道光皇帝因而敕封文德宮福德正神為翰林官神,欽賜烏紗帽,同賜進士出身。所以文德宮的福德正神也成為全台少數有文官身份的土地公,也在同時,曾翰林改保安宮為文德宮,更彰顯此廟的文人身份。可以看到文德宮的金紙,上面也印著可愛的官紗帽土地公圖案。

對了,白沙坑迎花燈也與曾翰林有關,更彰顯光緒皇帝對曾姓的愛戴。雖然文德宮也有百年歷史,但遷廟四次,寺廟形式也有改變。不過廟中還保留著一些歷史文物,像是曾翰林的遺物、嘉慶二十四年「己卯科考試捷報」、道光六年「丙戍科大會試捷報」、道光二十五年曾翰林並留有寶劍及玉印。雖然現在只能看到照片版本,但據說未來會蓋文物館,也許就能看到正版的文物了,可以期待。

雖然臺灣連續二十幾天本土零確診,但出去玩防疫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尤其讓政府緊張的五一勞動節假期。政府提供的1968熱點,彰化只佔了三個,沒想到這幾天原本不在名單中的彰化虎山巖被緊急列入。並不是虎山巖有什麼宗教慶典吸引大家,而是旁邊小山丘的金針花已到了花季。賊左邊這張照片是去年虎山巖金針花季所拍,看新聞媒體的照片,今年花開的的確較旺盛,難怪會吸引這麼多遊客。

雖然花壇金針花的面積不比花東三個金針花山,但不用大老遠跑到東部,在花壇就能賞小黃花,且又沒列入1968熱點,也難怪遊客爭相前往。雖然廟方試著管制人潮,但新聞影像中絡繹不絕爬上山的遊客,其實跟抹茶山一樣很難保持安全距離。花期預計會到母親節,大家記得去賞花的同時,也要戴上口罩,別讓台灣零確診破功。然後,虎山巖不是只有金針花,別忘了去旁邊拜觀音,細觀廟宇建築。

賊上個月專程去花壇拍台灣民俗村,順道經過虎山巖拍影片。那時疫情比較緊繃,虎山巖遊客也是三三兩兩。稍微問了一下賣山藥的阿姨,她說疫情真的有差,希望金針花季能夠好一點。還真如阿姨所願,也希望阿姨山藥能夠賣得好。中部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虎山巖畢竟名列中部的三巖二寺,其他包括社頭清水岩、南投碧山巖、鹿港龍山寺,以及芬園寶藏寺。

好了,要來說說虎山巖的歷史。乾隆十二年(1738年)有一名高僧慧進大師雲遊到此,看一下古地圖,我還滿好奇大師怎麼會走到這個四周沒有聚落的山中。行走至此的大師發現這裡的自然地貌頗適合興建廟宇,商請當時虎山地主賴鳳高(賴和的先祖)獻地,並發起建廟的事業。後來賴家有將廟後的山林和前方田園,可能就是現在的廣場都捐為廟產。

一開始虎山巖只有正殿以及左右二護龍,在道光十年(1830年)時修繕寺廟並興建了外護龍作為禪房之用。而後在同治六年(1867年)又再度修建廟宇。正殿前拜亭有一塊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由西門口庄(大概是現在彰化市西部的位置)張清泉所捐獻的匾額。不過沒查到張清泉的資料,只有看到日治時代台中州有另一名張清泉先生,但應該是不同人。

民國四十年(1951年)虎山巖從土角厝改為磚砌水泥瓦,但單進三開間四護龍的空間格局仍維持,並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指定三級古蹟。三巖二寺中,賊只去過寶藏寺、龍山寺和虎山巖,當中虎山巖依虎山而建的地勢最讓我印象深刻,特別是後面林蔭茂密,很悠然的感覺。還有前方設置的低矮圍牆。讓遊人不能清楚的直視正廳內的神尊,且要從兩側所開之門進入。

圍牆中間則做了綠釉花窗的設計,有「照壁」提醒大家這裡是神明所居之地的意味。走進圍牆,還要走進圍牆,還要步行上石階才能走入拜亭。拜亭採用歇山燕尾式,屋脊上方有「雙龍護塔」的剪黏設計,用空拍機上去拍,真的很精緻。中間脊堵則是用交趾陶去刻畫人物的故事,頗為生動。

這張就比較明顯了,可以清楚看到龍、塔(塔上還有小葫蘆),在龍的下方還可以看到一隻白鶴,白鶴下方則有文官的交趾陶,而最兩側還有鳳凰,真是將吉祥話裡面會出現的動物都用了一遍。根據資料,虎山巖的師父是由社頭人劉藤(阿藤司),以及其弟子江清露合夥施作剪黏,像員林地藏庵、中壢元化寺都是兩人的作品。

拜亭凍架的木雕也很精彩,不過傳統廟宇不是賊的專長,所以就不多介紹,但親自去細看,真的會發現做工很細緻,上面的彩繪像是「李白醉酒」、「東坡試硯」都很有味道。正殿門楣上有彩繪南極仙翁帶八仙,賊在觀望時,廟方親切的大哥就來跟我解釋賊在觀望時,廟方親切的大哥就來跟我解釋門楣上凸起的東西是什麼,據說是擋煞用的。

就賊個人而言,我還滿喜歡過水廊的鮮豔設計,包括上面水車賭的交趾陶所呈現的兵家必爭景象,以及麻姑獻壽和南極仙翁兩面泥塑彩繪,栩栩如生到我有點小害怕,但又滿尊敬的,這做法真的厲害。對了,花壇虎山巖主祀「觀音佛祖」,關於「巖」這個宗教建築專有名詞,中研院林美容老師有一番研究。

賊將那兩篇文章放在底下給大家參考,有一說覺得巖其實與觀音佛祖信仰有關,另一說則是建在山中的的寺廟,兩者都有例外,不過虎山巖兩者都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想想看。對了,之前在寫芬園寶藏寺時有大哥提到,在中部地區有一説,過年正月要走完三巖二寺,那一年就順順利利的。大家可以計劃來年春節來中部五廟走春,再告訴賊賊最喜歡哪一座。

離開虎山巖,我們循著聽竹街上八卦山脈,準備前往這次彰化行空拍的主要目的地「台灣民俗村」。虎山巖曾經被列為彰化八景之一「虎岩聽竹」。這也難怪這條路會被稱為「聽竹街」,當微風輕拂竹林蒔,真的有聽到沙沙聲,能夠感受古人所說「竹影參差,清風徐來,綠陰滿地,置身其間,彷彿神仙境界。」

聽竹街會接到八卦山上連結彰化與南投的「縣道139」,賊還滿喜歡這條路的,沿路成排的綠樹,騎車經過格外舒服。不過這裡因為彎道滿多,而被稱為「騎車聖地」。沿路經過就會看到有許多重機在飆速,旁邊還會有人躲在那攝影,所以大家經過這個路段,雖然很舒服,但還是要小心,畢竟發生車禍的次數也不少。

在賊小的時候,台灣好像有興建遊樂場的風潮,賊爸就說他曾經帶我去XX樂園,講了滿多個,可是我都不記得了。只知道長大後開始有些人會去跑廢墟,而某些廢棄遊樂園就變成傳說中鬧鬼的地方。位於八卦山脈上的台灣民俗村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興建,並於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正式啟用。

如果上文化部文化資產網查詢花壇目前被列為文化資產的建築,會有三座看起來不像在花壇的古蹟,包括原麻豆林家古厝、原嘉義廖氏診所,以及原北斗奠安宮。民俗村的創辦人施金山,在當時文化資產保存並不普及時,將多間可能被拆除的古蹟買下來,並移到民俗村內組裝重建。

原本還有新北投車站,後來民俗村產權人將站體無償捐給台北市政府,現在可於捷運新北投站旁看到,但可別忘了他也曾待過台灣民俗村。民國一百零二年(2013年),彰化縣政府將前面說的那三棟建築列為歷史建築。對了,北斗奠安宮可是彰化三大媽祖廟之一,目前有打算從民俗村運回娘家的打算。

台灣民俗村在那個時代,拯救了不少可能被拆毀的老建築,也是一個具文化資產教育意義的場地。目前台灣民俗村的產權是由妙禪女兒的大佛山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今年初,沒有像縣政府申請就拆除園區裡的建物,就是照片那零碎的模樣。雖然三座歷史建築沒被毀壞,但其他沒列文資的就毀掉了,像柳營的劉氏洋樓。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11.31 (臺灣)
PTT 網址

Altair05/12 10:40推 謝謝分享

ailsa582805/12 18:49

ptter5605/12 21:19

kirin50305/12 23:44

acelaire05/13 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