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Re: [問卦]為啥伊朗人要換神棍政府上來啊?

看板Gossiping標題Re: [問卦]為啥伊朗人要換神棍政府上來啊?作者
s213092921
(麥靠貝)
時間推噓 6 推:6 噓:0 →:16

※ 引述《mikasamikoto ()》之銘言:
: 以前伊朗婦女是很自由的,能穿一般的衣服上接,穿比基尼都行
: 後來爆發伊朗伊斯蘭革命(白色革命),數百萬伊朗人抗議示威罷工,
: 原本的君主制國家被推翻,什葉派的人回來,伊朗又變成政教國家,
: 女生要帶罩袍上街,異教徒被迫害,西方娛樂跟媒體被切斷,本來還能遊行的現在也不行了
: 伊朗人是有斗M傾向嗎?一定要管的特別嚴才爽?
: 有沒有八卦?

2024年是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勝利45週年,在2月份,伊朗將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在當前中東局勢背景下,伊朗的一舉一動都格外引人注目,人們擔心它與美國會爆發直接軍事衝突


美國東部時間2日16時,美軍出動多架戰機和無人機,還有從美國本土起飛的遠程轟炸機,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85個目標發動空襲,使用了超過125枚精確炸彈。空襲造成了伊拉克安全部隊和平民16人死亡,25人受傷


在敘利亞方面,美方則稱有至少18名由伊朗支持的民兵組織成員在空襲中喪生。這是美國對1月28日駐約旦美軍基地遇襲事件的首輪報復


伊拉克政府非常憤怒,召見了美國駐伊拉克臨時代辦,抗議美軍暴行。敘利亞外交部則譴責美國侵犯了敘利亞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拜登宣稱要報復時,輿論矛頭都是對準了伊朗,結果挨炸的卻是伊拉克和敘利亞,而伊拉克是美國的盟友。更離譜的是美軍在轟炸前還告知了伊朗。再這樣子下去,恐怕連伊拉克這個盟友都會跟美國翻臉


伊拉克方面聲稱:不接受美國的任何謊言和藉口。不知道美國要怎麼跟伊拉克解釋:我罵的是伊朗,打的卻是你伊拉克。這說明美國不敢直接和伊朗開幹


但拜登又要保全自己的面子,所以「柿子專挑軟的吃」是最安全的。曾幾何時,伊朗可是美國在中東盟友之一,另外兩個是以色列和沙特,這三個支點構成了美國的中東戰略支點,為美國帶來了豐厚的地緣政治紅利和經濟紅利,確保了「美元-石油-華爾街」體系的穩定。


但是,1979年爆發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在一夜之間就讓美國所有「投資」打了水漂,至今仍是美國心中難以啓齒的痛


1925年10月31日,伊朗議會投票廢除愷加王朝,將王冠戴在了禮薩.汗頭上


1926年4月,禮薩.汗加冕為國王,號稱禮薩.沙阿.巴列維,並宣佈7歲的長子為王儲。


英國接受了這場政變,因為新王朝並沒有損害英伊石油公司在阿巴丹煉油廠的利益


禮薩.汗是軍人出身的半文盲,但他工作勤快,每天5點起床,7點工作,下午視察,晚上開會,他讓伊朗的社會面貌出現了很大變化。


為了彌補文化上的不足,國王讓6歲的王儲跟著法國女教師阿爾法學習。1931年,12歲的王儲被送到瑞士勒羅賽貴族學校就讀


1935年,波斯正式更名為伊朗


1936年,王儲回國服役,1938年起跟隨父親治理國政,在這期間,美國、英國、德國圍繞伊朗石油進行了明爭暗鬥。


伊朗對自己只得到16%的石油利潤相當不滿(英伊協議),美國就出來「幫助」伊朗。英國發現美國在挖牆角,不得不在1933年與伊朗達成新協定,保證每年一次性付給巴列維王朝至少75萬英鎊,伊朗因此離美國遠了一點


但納粹德國來了,希特勒向伊朗提供了大量的火炮、步槍等武器,並援助了5000多名德國各類專家到伊朗,還派出大批教師到德黑蘭大學等高校任職


希特勒聲稱德國和伊朗都是遭受英國奴役的國家,雙方要為共同利益奮鬥。到了1939年,伊朗官方和民間都充滿了親德反英情緒


1939年9月1日,希特拉進攻波蘭,二戰爆發。禮薩國王宣佈中立,其實是偏向德國。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禮薩還在強調中立地位


實際上伊朗因為石油、波斯灣以及陸上的交通線,它怎麼可能置身事外?當大國都下場參戰殺紅了眼,沒有實力的伊朗是無法中立的,如果伊朗不加入軸心國,就必須加入同盟國。美英要讓紅軍撐下去,就必須將戰爭物資送到蘇聯


如果物資從海路走遙遠的摩爾曼斯克,運輸時間非常緩慢;從埃及也不可能,因為德軍有制空權;地中海更不可能,就算避開了希臘的德國海軍基地,土耳其人也不會允許盟軍物資通過海峽進入黑海


唯一通道就是經過波斯灣到伊朗再走陸路送到蘇聯,中立的伊朗則不允許戰爭物資過境,這等於是與盟軍為敵,禮薩國王的「中立」,此時就是政治錯誤


1941年7日,伊朗王妃芙吉雅的父親(埃及國王法魯克)就提醒過伊朗國王,丘吉爾要對伊朗動手


註:芙吉雅是小巴列維的首任妻子,生了一個女兒,但王室不喜歡她,後來兩人離婚)


而伊朗還在磨磨蹭蹭,8月23日,史達林決定派紅軍機械部隊從北面進攻伊朗,英軍派五個師從南面,東南面進攻,打通交通線。面對蘇英夾擊,伊朗僅僅抵抗了五天


史達林聲稱,除非禮薩退位,否則,紅軍將在9月17日佔領德黑蘭。9月16日,禮薩被迫宣佈放棄王位,流亡國外,由22歲的小巴列維繼承王位


英國反對小巴列維繼位,要求由愷加王朝的王子繼位。蘇聯反對,因為那位王子正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


9月19日,英蘇談妥,共同承認小巴列維為伊朗國王,要求其將所有油井、煉油廠移交給盟軍管理,巴列維國王全部接受,並對德宣戰。


1941年12月,美國參戰後,美國國務院立刻派出亞瑟·米爾斯波到伊朗擔任國王的財政部長,為將來做準備


英國給伊朗設計了議會制,議員名單由英國提供(親英派),蘇聯不同意,也給了一份議員名單(革命派)。


1943年11月,三巨頭會議選擇在德黑蘭召開,以示盟軍已控制住了中東地區,羅斯福和丘吉爾在下榻處召見了伊朗國王,而史達林則去王宮拜訪這位24歲的國王,把他嚇得連茶杯都不敢先端起來喝


史達林第一句話就告訴他:你在未來五十年內都不用擔心。巴列維國王表示願意與蘇聯合作。接著,伊朗革命派建立了人民黨(共產黨),要求在戰後實行石油國有化政策


二戰之後,美英蘇為了爭奪伊朗互不相讓,伊朗利用這一局面,算是恢復一些自主權,領土也基本完整


伊朗準備建立君主立憲制,把權力交給內閣,國王虛位化,社會世俗化,與大國保持同等距離,巴列維在當時的形勢下,只能接受這種安排


但在1951年3月7日,伊朗首相拉茲瑪拉在德黑蘭被極端分子暗殺。國王任命了美英支持的亞拉出任首相,但亞拉遭到了議員們抵制,3月20日,亞拉政府便宣佈解散


國王不得不讓72歲的摩薩台組閣,摩薩台曾是愷加王朝的高官(省督),還是大地主和大律師。他主張伊朗石油國有化,拒絕接受沙特與美國那種五五分賬制。由於這項政策損害了美英石油利益,伊朗受到了制裁


1952年7月,伊朗已無法賣出一滴石油,財政出現危機。英國又宣佈伊朗斷交,但摩薩台認為只要頂住壓力,石油交易必然恢復。他要求國王授予他軍事指揮權,被國王拒絕後,摩薩台辭職下台。


新首相賈瓦姆取消了石油國有化政策,引發伊朗全國騷亂,國王又不得不請回摩薩台,同意他兼任國防大臣。


美國擔心與自己建立緊密關係的巴列維國王失去作用,於是決定恢復巴列維王朝,避免伊朗走向民主化。1953年3月,CIA局長艾倫·杜勒斯制定了顛覆摩薩台政府計劃。953年4月4日,美國為該計劃撥付巨款。6月,美國和英國情報人員在貝魯特密會,確定了完整的計劃,代號為「阿賈克斯行動」


老羅斯福的孫子克米特.羅斯福負責執行計劃,他是美國在中東的CIA負責人,參與者還有美國駐德黑蘭大使亨德森


美國先發動了輿論戰,說伊朗將被蘇聯控制,再向王后行賄金銀珠寶,讓她力勸國王廢掉首相,中止憲法。


美國為國王提供了兩台大功率電台以保持聯繫,並向國王保證,萬一有事,將用飛機送他一家人到伊拉克


8月13日,國王簽署法令,宣佈解除首相職務。8月16日,摩薩台拒絕離職,宣佈解散議會和最高法院,並將權力分給人民黨,美國安排國王一家逃往巴格達。


8月19日,皇宮衛隊在美國軍事顧問和衛隊長納西里率領下攻打首相府,保皇派則控制了全國所有電台,宣稱首相發動叛亂。當晚,摩薩台在官邸的地下室被捕。巴列維國王下令囚禁摩薩台,一直關到1967年摩薩台去世


然後,美國提供了處決名單,如外交大臣法泰米等人,他們是共產黨員,再然後就是處死軍隊裡的共產黨員。


等巴列維國王掌權後,他發現自己跟二戰時期一樣,完全受制於人。美國朋友成了他的「監護人」,王室、內閣、議會、軍隊、尤其是情報機構充滿了美國顧問。從1954到1979這25年時間內,伊朗是一個特務橫行,人民動輒遭受拘捕、酷刑和處死,完全沒有自由的國家。同時,蘇聯支持的革命派又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罷工浪潮,並要求伊朗徹底世俗化。


有趣的是,革命派最終與伊斯蘭宗教集團走到了一起,因為雙方有共同的目標:推翻巴列維,趕走美國人


1973年7月31日,伊朗王朝在國內壓力下終於實現了石油國有化,但為時已晚。


伊朗巨變分三個階段:

一、反美反國王運動從1977年6月初開始,以知識分子為主

二、1978年1月運動,主力為農村貧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

三、1978年6月運動,「紅黑聯盟」形成(革命派與宗教集團),歐洲為了削弱美國在伊朗獨大的局面,站在了「紅黑聯盟」一邊。大赦國際及各種人權,NGO輪番向伊朗國王施壓,指責他侵犯人權,必須釋放政治犯


而宗教集團領袖霍梅尼在離開伊拉科後,他的「革命根據地」就在巴黎。歐洲和蘇聯都支持伊朗成為共和國,但歐洲支持「黑」,蘇聯支持「紅」


由於伊朗財富分配長期兩極化,絕大多數民眾沒有得到石油紅利,而巴列維國王為了拯救王朝而實施的土地「白色革命」,又不敢得罪大地主,最終釀成了商人、共產黨、什葉派聯手造反的局面


1979年,霍梅尼成功推翻巴列維王朝,伊朗變天。美國在最後關頭拋棄了巴列維國王,卡特總統一開始甚至拒絕了國王來美國避難的請求


霍梅尼上台後,立刻清洗了合作者-共產黨,與蘇聯關係極為緊張。氣急敗壞的美國卻對伊朗實施了全面制裁,反而迫使伊朗放棄了反蘇政策


在後來的45年裡,伊朗一直是美國的死敵,雖然在兩伊戰爭期間雙方有過緩和,但激烈對峙局面並沒有改變。


這一切是美國自找的,當1953年CIA策劃推翻摩薩台政府時,就註定了這個蛋打雞飛的結局。


美國破壞伊朗變成了共和國的歷史機會,也終結了伊朗的民主,為了自己的石油和地緣政治利益,美國硬是花費數百億美元扶持起了一個封建王朝


網路上現在有人總是喜歡憑著幾張照片,回憶巴列維王朝時代伊朗是多麼的世俗和開放。但如果沒有伊朗共產黨的努力,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多伊朗人接受世俗化?


敘利亞夠世俗吧,結果呢?美國要摧毀這個國家。所以,那些誇巴列維王朝世俗的人,根本與世俗無關,而是因為可憐的巴列維國王是美國人的棋子



-----
Sent from JPTT on my Vivo V2227A.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71.187 (臺灣)
PTT 網址

IAMCSH 05/19 23:53

andrewmiho 05/19 23:55CIA的計畫通

nowitzki0207 05/19 23:56所以波斯人終於過上好日子

snocia 05/19 23:58利比亞原本也是世俗國家,美國特愛毀滅世

snocia 05/19 23:58俗國家改造成宗教國家

your025 05/19 23:59CIA的計畫通

snocia 05/19 23:59儘管有獨裁問題,但現實就是這樣,利比亞

snocia 05/19 23:59、敘利亞、伊拉克都是一樣的發展

snocia 05/20 00:01利比亞在戰後完全變成部族社會,宗教勢力

snocia 05/20 00:01龐大,敘利亞原先和伊朗關係沒特別密切,

snocia 05/20 00:01戰後引進大量的伊朗勢力,伊拉克則是在民

snocia 05/20 00:02主之下,用投票讓親伊朗什葉派宗教人士大

snocia 05/20 00:02量上台

icemc 05/20 00:14這一看就知道是中國那邊的資料

leohayashi1 05/20 03:10另外一個原因版友沒提到,當伊朗的

leohayashi1 05/20 03:10對手包括遜尼派在中東都是以教領政

leohayashi1 05/20 03:10,伊朗只能走一樣的路,就是跟沙烏

leohayashi1 05/20 03:10地阿拉伯搶伊斯蘭的話語權,沙烏地

leohayashi1 05/20 03:11阿拉伯除了首都可以去鄉下看看,聽

leohayashi1 05/20 03:11歐美流行音樂都會被村民用石頭打死

leohayashi1 05/20 03:11這種,但無人關心,因為沙烏地阿拉

leohayashi1 05/20 03:11伯至少“表面”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