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蘋果為什麼做不出電動車?
※ 引述《antiaris (箭毒木)》之銘言:
: 蘋果
: 要錢有錢
: 要人才有頂尖人才
: 要政策恐怕也可以為他轉彎
: 這麼厲害的公司
: 成立電動車部門
: 過了幾年後說不完玩了全部砍掉
: 算他厲害
: 預判了電動車市場要被中國攪爛
: 還是什麼原因?
: 做出電動車不難
: 做出能讓公司賺錢的電動車才難
: 賈伯斯再世做得到嗎?還是一樣砍掉!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隨著蘋果Vision Pro的初戰告捷,還有AI的投資熱潮,蘋果決定調整未來十年的重心:放棄已經成為雞肋的泰坦項目,把資源all in AI。
繼承了賈伯斯夢想的蘋果造車,在經歷了十年的反反復復、5次換帥之後,也終於走到了終點。回顧這十年,蘋果造車項目有很多教訓。比如,自從喬布斯離開之後,蘋果現在由職業經理人組成的管理團隊,已經失去了勇氣。畢竟現在蘋果手機的地位沒人能挑戰,貿然開展一個新的業務線,不符合股東和職業經理人對風險收益的計算。更沒人敢拿數千億美元的業務冒險,也沒人能像賈伯斯一樣,有能力全盤駕馭一個新的創新方向。
所以,蘋果的在具體造車過程中,表現出來就是決心不如小米,執行力不如華為,路線堅定性不如蔚來,甚至連技術前沿程度都不如小鵬。那麼造車的失敗,也就成了必然了。
蘋果為什麼放棄造車?
從表面上看,蘋果放棄造車是一種偶然,但實際上,是一種必然。蘋果當年怎麼成功的?主要靠兩點,一是賈柏斯這個天才,二是靠了美國碩果僅存的製造產業。而現在這兩點蘋果都沒有了
第一,蘋果已經建立不起一個封閉的汽車供應鏈了。很多國產手機業內人士很苦惱的一點就是,哪怕他們已經把價格做得跟蘋果差不多了,但在單機利潤率上,還是趕不上蘋果。比如售價超過1萬元人民幣的iPhone 15 Pro max,其物料成本只有不到5000元,毛利率超過50%。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蘋果對整個供應鏈的超強管控。在手機的古早年代,大部分主流手機廠商,都是自己設計、自己製造零部件,自己組裝。哪怕部分零部件需要外供,數量也不多。但蘋果一定程度上開創了智能手機供應鏈先河。簡單來說,蘋果把設計和製造分開,自己只設計手機,然後在全球200家企業,800多個工廠中採購零部件。然後用高超的供應鏈管理藝術,把這些零部件送到代工廠進行生產。
這樣一來,蘋果就無需投資重資產在產品的生產領域,只需要做好設計和銷售就可以了。很多供應商為了長遠利益,也願意以超級低的價格接受蘋果的訂單。比如和碩為了打入果鏈,心甘情願地接受了2%利潤率,遠低於富士康曾經的5%。為了保證幾百家供應商有效地進行產品供應,蘋果建立了一整套嚴苛的供應商管理體系。可以說一半是合作,一半是監督。
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曾經曝光過蘋果對供應商的超強控制欲:「每個供應商,蘋果都會駐紮一支非常龐大的駐廠工程師隊伍,比如僅在富士康就有5000人。他們對供應商的控制事無巨細,從廠房的規劃建設到如何培訓工人,再到生產所需的設備和軟件、原材料,供應商都會得到蘋果的建議,而且這種建議是帶有「強制性」的。如果不聽話,蘋果就會減少這家供應商下一年度的訂單配額。」
就是靠著這種伸進各個供應商的神經網路,每天庫克打開電腦,各個供應商生產情況、質量怎樣,良品率多少,都能一目瞭然。也就是靠著這種程度的監控,讓蘋果實現了超低的庫存率,極大節省了成本。
在這種管理體系下,蘋果是開心了,但供應商並不開心。因為在蘋果的控制下,生產什麼,怎麼生產,什麼時候生產,都是蘋果說了算。供應商完全沒有自主權,相當於自己出錢幫蘋果養設備和工人,最後還要對蘋果感恩戴德。只不過蘋果在手機產業深耕多年,還經常玩「二桃殺三士」,各個供應商都生怕被踢出供應鏈,所以才敢怒不敢言。
但問題在於,蘋果是智能手機領域供應鏈的先行者,在手機供應鏈領域可以說一不二,但到了完全陌生的汽車供應鏈領域,還能這麼玩嗎?一台iphone,也就500多個零部件,一台汽車上多少個零件?足足有數萬個!蘋果能管好500個供應商,但他能管好數萬個供應商嗎?
更別說現在這些已經成熟的供應商,大部分都在中國了。電動車產業鏈供應商包括什麼?汽車設計與開發、試制工程、整車集成、汽車新材料、汽車集群化生產企業等;智能座艙、自動駕駛、信息通訊、環境感知設備等;汽車電子、駕駛輔助、車聯網、車機模塊、內飾等;此外還有新能源汽車獨有的電池、電機、電控、線束、充電設備、換電設備及快充技術等等。經過近十年的努力,中國在這些領域做到了極致。其中動力電池生產佔到了全球的75%以上,換電技術和車機系統更是獨步全球。就連曾經的商業巨頭寶馬和奔馳,都要跑來和中國一起合作了,其中寶馬的中國供應뀊蚍ⅱq已經達到了460家。
與此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在爆發。在規模效應之下,中國供應商已經把成本做到了極致,所以才有了7.98萬人民幣的秦榮耀版,還有國內價格比國外價格還便宜的大眾ID6。這樣一來,就讓蘋果造車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如果蘋果自己搭建供應鏈,那麼成本肯定幹不過中國汽車。別說中國汽車了,就連在中國生產的特斯拉都幹不過。那麼蘋果汽車就算真的造出來,也會面臨一個沒人買的困境。
畢竟蘋果的品牌溢價再高,最終也是要走量的,這也就意味著價格不能太高,否則大家買不起。況且,美國現在還有建設供應鏈的土壤嗎?無論人力成本、環保成本還是運輸成本,還有原材料成本以及重新工業化的成本,這些成本最終還是要加在蘋果汽車產品上。到時候肯定價格居高不下,那蘋果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站穩腳跟嗎?
另一方面,如果蘋果用中國現成供應鏈+蘋果系統來造汽車,倒是可以很快把車給造出來。但問題在於,中國供應商,願不願意像蘋果控制手機供應商那樣,被蘋果所控制?說實話,現在中國供應商的產能都排得滿滿的,很多企業都是24小時連軸轉。就算蘋果拿出訂單來誘惑,對這些供應商來說,恐怕吸引力也沒那麼大。這樣一來,蘋果和中國供應商,就只能是「平等合作」,那蘋果就難以像手機那樣,吃到利潤的大頭。
如果自己辛辛苦苦研發、推廣,還用蘋果的品牌號召力去營銷,最後卻是為中國供應商做了嫁衣,那蘋果怎麼會甘心?更何況,可能是出於規避中美博弈考慮,近些年蘋果一直在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中國供應商佔比越來越低,甚至還把一部分產能轉移到了印度。可以說,蘋果是美國脫鈎戰略的實實在在的執行者,在這種決策方向之下,蘋果怎麼會再回頭跑來依賴中國供應商?所以思來想去,索性不搞了。這一決定,可以說是蘋果在去中國化趨勢中,因為美國製造業衰落的一種無奈。
第二是蘋果錯過了入市最佳時機了。蘋果佈局造車並不晚,那時候特斯拉正在苦熬,蔚小理也剛剛起步。按道理來說,以蘋果的實力,搞出一個差不多的汽車迅速佔領市場,並不難。但問題在於,蘋果有點好高騖遠了。蘋果的賣點,一直是「顛覆」,就像當年Iphone4顛覆了整個直板機市場一樣。所以蘋果一招鮮吃遍天,無論搞什麼,都想玩「顛覆」。
但問題在於,手機市場可以玩個顛覆,但汽車市場顛覆談何容易?汽車本質是上是交通工具,即使結合人工智能,當前的最高想象也就是無人駕駛,顛覆性非常有限。而且,自動駕駛之前已經有很多先行者了,那麼作為後來者的蘋果,怎樣才能戰勝擁有先發優勢且財力雄厚的特斯拉和華為呢?如果蘋果弄了半天只搞出一個泯然於眾人的電動車的話,雖然也能拿一些特別的小賣點(比如iphone上的靈動島)大吹一通,但市場不是傻子,只會失望。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股價下跌,而職業經理人最在乎股價,所以是萬萬不敢搞一款平庸產品的。最終,蘋果想來想去,選擇了超級難的
L5自動駕駛作為賣點。假設一輛沒有方向盤的汽車,是多麼顛覆?
可問題在於,現在哪怕最先進的華為智駕,都要求手不能離開方向盤。就是因為交通充滿了動態性、隨機性,瞬息萬變的交通環境以及非標準化、模糊不明甚至不合理的道路基礎設施,都給自動駕駛帶來了很大挑戰。關鍵時候還是要人去做決策。
也許蘋果能解決行人突然橫穿馬路的問題,但如果碰上行人突然橫穿馬路但旁邊車道有車並線、且視線受阻、前方車輛異物掉落等等複雜情況疊加的場景,蘋果可能就搞不定了。所以要實現L5,不僅要在算法上登峰造極,而且還要求具備超級靈敏的傳感器,甚至讓AI自主對交通環境中的風險程度進行估計、判斷和預測,實現智能車輛在複雜的不確定環境中的安全可靠自動駕駛。
但是,現在無論是算法還是傳感器,或是AI的先進程度,都難以支撐L5。所以為了L5,蘋果必須不停燒錢投入。十年來,蘋果在員工工資、算法搭建、封閉道路測試、以及汽車零部件和晶片的工程設計乃至汽車專利的申請等等領域,已經花了近百億美元。可是,蘋果的工程能力,已經隨著美國製造業的落伍而大大衰減了。
工程能力和技術不一樣,就像你的實操能力和考試分數的區別一樣。你也許能考上清華,但你做實驗的能力卻未必比得上一個做了很多實驗的大專生,蘋果就是如此。汽車是一個並不太考驗技術,而是考驗工程能力的一個產品。蘋果就算算法再先進,也要一點一點,一個輪子一個輪子地造出來。結果到頭來,蘋果一輛像樣的原型車都沒造出來,甚至連車輛油泥模型都沒有。
至於網上那些所謂的蘋果汽車概念圖,全部都是出自果粉的想象而已。就連蘋果拿來測試自動駕駛技術的車,也是基於Lexus RX450H打造的。而且測試表現並不好,連百度都不如,完全不符合蘋果這一科技企業的形象。
http://i.imgur.com/5Far95c.jpg
結果蘋果不得不老老實實調低指標,把L5調到L3,又調到了L2+。但問題在於,技術指標變更後,很多設計都要推翻重頭再來。於是蘋果的造車發佈日期,就推遲到了2028年。可是如今電動汽車行業風起雲湧,別說比亞迪和特斯拉了,就連越南都開始造電動車,而且還在美國上市了。市場還能等蘋果四年嗎?要知道,哪怕小米只花了3年時間就造出了小米汽車,而且看起來還不錯,但仍然有不少人質疑小米入局汽車太晚了,更何況連個概念圖都沒有的蘋果汽車?起個大早,趕個晚集,說的就是蘋果。
第三是美國電車熱的降溫。美國是個車輪子上的國家,人家在100年前,就開始在中產階級中普及汽車了。歷經100年的汽車產業,在美國形成了一個以傳統車企、石油公司、私營加油站以及汽車修理中心、二手車處理市場為主體的利益集團。
對於這個利益集團來說,油改電,就是革他們的命!所以,他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政商關係,來阻止電動汽車變革的到來。比如雖然拜登實施了清潔能源法案,計劃為美國本土的電動汽車、清潔能源等產業提供3690億美元補貼。但這個法案在國會整整拉鋸了一年多,最終法案裡面被塞了很多限制條件,算到最後,只有7款汽車有資格獲得稅收抵免。分別歸屬於通用汽車、福特、特斯拉、Stellantis 這四家汽車製造商。
美國這哪裡是扶持電動車產業啊,分明是扶持通過發展電動車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的美國傳統車企好嗎?就算如此,傳統車企對拜登推動的各種電動車戰略仍然在進行激烈反對。比如美國環保署提出2030年在美國銷售的電動汽車佔比需要達到60%,到2032年達到67%。有3882家美國汽車經銷商聯名寫信給拜登,要求停止這一計劃。
2024年1月,又有4700多家聯名給拜登寫信,反對擬議的電動汽車授權法案,稱其為「完全不現實」。理由之一是「基礎設施還沒有準備好」,無法應對汽車完全電動化。如果拜登再執迷不悟的話,恐怕下一步就是石油集團、傳統車企、汽車工人協會和加油站的力量,動用選票把拜登趕下去了。反正共和黨和石油集團關係好,而且也不像民主黨那樣重視環保,所以很可能在2024年大選後,美國的電動車政策會走一段時間的回頭路。美國傳統車企對這種形勢心知肚明,所以在新產品的研發上一直都處於觀望狀態。在2024年的CES展會上,美國推出的電動車並不多,大多是在現有
車型基礎上進行的車機系統智能座艙升級,和中國內花樣百出的電動車車展根本沒法比。
顯然,美國傳統車企更傾向於在原有的老技術基礎上與新的車機系統結合,似乎並不想很快轉型新能源。再加上美國汽車市場一些特殊的市場背景(比如商業電費貴、平均通勤距離長、民眾喜歡肌肉車)等因素,導致電動車在美國的市場前景有限。
特斯拉本身就是美國企業,在美國市場上深耕多年,可是特斯拉2023年在美國新車銷量中的佔比多少?才4%而已。所以拜登所謂2030年要讓電動車實現60%的市場佔比的計劃,完全不現實。既然市場前景不明朗,那麼蘋果就算把車造出來了,還要面臨艱巨的開拓市場的任務。
中國市場已經被中國電動車和特斯拉瓜分完了,歐洲市場又要面臨歐洲本地車企的排斥。非洲和印度又沒錢買,算來算去,電動車市場並不大,風險卻不小。所以蘋果放棄造車,也算是個理智的決定了。
第四是蘋果傾向脫實向虛賺快錢。2024年1月12日,微軟以2.89萬億美元市值超越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自此,蘋果丟掉了自己從2010年開始的市值一哥地位。就在2024年3月1日,英偉達公司市值再次站穩2萬億美元關口,市值總額為2.06萬億美元,位列第三緊追蘋果。很多人認為,英偉達市值超越蘋果的2.77萬億美元僅僅是時間問題。為啥微軟和英偉達能在短時間內超越蘋果?就是因為他們都踩上了AI的風口。微軟給一年來大火的OpenAI投資了130億美元,英偉達則是算力需求的直接受益者。如果你是蘋果高管,你急不急?是押寶2028年的電動車,還是趕緊轉行A
I?
不是電動車這個風口不好,實在是AI風口的風太大了。此前,蘋果也共收購了 32 家 AI 公司,研發大模型和AI對話機器人,但並沒有拿出顛覆性產品,很多人將其歸結為投資不足。顯然,同時幹兩件事很難,作為蘋果,在汽車和AI之間,必須做出一個投入產出比更大的項目選擇。那麼砍掉進退維谷的汽車項目,All in AI是一個不難理解的選項。
對蘋果來說,All in
AI是一個好事,但問題是,對美國是好事嗎?如果蘋果真的能建立起一個新的汽車產業鏈的話,拉動百萬就業不是夢想。可是搞AI,能拉動2000個就業崗位,就不錯了。別看美國現在一窩蜂炒作Sora,但更大意義上是一種資本遊戲。Sora到底能給人類進步帶來多少助益,還是個未知數。Sora的確很強大,但它真的能改變人類嗎?一個影片是人做的,還是Sora做的,對觀眾來說,有顛覆性的區別嗎?生成式AI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泛化性,也可以說是不確定性。如果它應用在藝術領域這樣的容錯率高的領域,勉強還可以。但如果生成式AI應用在對準確性和高精度有很高要求的製
造業,恐怕還要經歷很長時間的迭代。
也許蘋果投身AI,能做出一些讓我們眼前一亮的產品,但它對美國的拉動作用,實在是比不上造車。這也是美國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國內企業都一窩蜂地去賺快錢,脫實向虛,結果實體經濟沒人搞了。長此以往,美國還怎麼和中國做競爭?難道要靠沉浸在元宇宙中的數字生命嗎?
--
vision pro賣的不算好吧?
很棒的觀點
睡太多吧
蘋果不用自己做車啦,硬體大陸工廠做
電動車,軟體以後把特斯拉買下來就好
了,錢花在自己研發上面可能是無底洞
Vision Pro 就是垃圾
就歐美捲不過中國電動車 投降輸一半
46
[情報] 隨著蘋果發布新AI模型,這表示iPhone 16隨著蘋果發布新AI模型,這表示iPhone 16將成為軟硬體都具AI支援的首個產品 【情報來源】 原網址: 短網址: 【情報/優惠內容】44
[情報] 蘋果會將生成式AI帶入其生態體系嗎?【新聞/情報來源】 原網址: 短網址: 【新聞/情報內容】(國外文章請附上簡單翻譯) 微軟已經宣布與ChatGPT達成協議,將其生成式AI內建到其搜尋引擎Bing中。至於谷歌,18
[問卦] 蘋果10年造不出一台車,還想玩AI?一台車都做不出來,然後跟我說不玩了,要去玩AI ,蘋果這8年以來就是一個落後者而已 ,別人在玩OLED的時候,他還在玩LCD,別人很多顆鏡頭的時候,他只有一顆鏡頭 ,別人在玩潛望式鏡頭時候,他還在用普通鏡頭,別人在玩摺疊手機的時候,他沒有摺疊手機 ,別人在玩VR的時候,他沒有VR9
[情報] 蘋果的混合實境產品,正面臨上市和不上蘋果的混合實境產品,正面臨上市和不上市的兩難局面 【新聞/情報來源】 原網址: (原始未刪減的網址,未提供者水桶60日) 短網址:8
[其他] 好文分享-蘋果造車原文連結: 各位股版大大好,小弟本身是台股美股都有做的小散戶 平常就是到處刷文吸收產業知識,最近看到這篇在講蘋果汽車的故事 覺得內容很厲害所以想來分享一下,不過內容有點長如果沒耐心也可以直接跳最後小結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打算佈局未來的大家1X
Re: [情報] 2024年第一季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占率2024是蘋果正式衰敗的一年,也就是所謂的轉折點。 2010~2020,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也許可以頒給蘋果,在這十年,蘋果自研SOC性能突飛猛進, 一路領跑手機界並且到2020取代intel成為自家Mac的核心 新的產品iPad AirPod 和Apple Watch 都在市場取得良好反饋,並且帶動平板領域、TWS型態 耳機、智慧穿戴領域的蓬勃發展
爆
[問卦] 台灣隊12強4勝1敗僅輸日本 你敢信?爆
[爆卦] 震撼! 30個死刑犯將會重啟判決94
[問卦] 洪仲丘事件25萬人遊行 這次公務員靜悄悄?爆
[問卦] 編制102人已離職81人,有這麼誇張!?66
[問卦] Subway敢賣這麼貴,底氣是什麼?68
[問卦] 當年的松菸護樹團體現在在想什麼?爆
[問卦] 北京烤鴨全聚德虧損七億.. 不好吃嗎62
[地震] 地震58
[爆卦] 中華男足3:2擊敗新加坡51
[爆卦] 台灣隊2:0贏古巴!!!爆
[問卦] 三方詐騙跟台灣廢物法律幹你娘36
[問卦] 河北彩花整形前長這樣 你真的還可以嗎42
Re: [新聞] 「低碳上學+喝鮮奶」行政爆量 老師好忙38
[問卦] 為何唱衰中國經濟影片這麼多觀看?32
[問卦] 光榮戰死曝屍泥濘,會比投降好嗎爆
[問卦] 星巴克從紙吸管又改回塑膠吸管25
[問卦] 我朋友認為不存在中華隊 只有台灣隊33
[問卦] 義大利肉醬是先炒洋蔥、蒜頭還是豬肉?32
[問卦] 認真問 所以大巨蛋是誰的功勞?25
[問卦] 三立陳斐娟開專題開幹波波醫師44
[問卦] 現在75吋才稱得上大尺寸電視了?1X
[地震] 地震爆
[問卦] 勞動部霸凌致死案 為何燒不起來?24
[問卦] 御庭番眾+10本刀聯合圍毆比古會怎樣24
[問卦] 賓士的臺語為什麼是麵魯?23
[問卦] 都沒人發現現在新的二房 三房都超級小?81
[問卦] 我們一堆博士專家 為何拿綠鬣蜥沒輒?23
[問卦] 台灣蓋一堆房都沒人住是在?21
[問卦] 為什麼神明不會附身在醫生律師工程師身20
Re: [新聞] 快訊/郭哲敏改1億交保! 錢帥君「7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