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遊記] 帶著孩子去健行-金獅寺步道、漢卿步道

看板Hiking標題[遊記] 帶著孩子去健行-金獅寺步道、漢卿步道作者
toiletmei
(傲笑年)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90402676

.日期:2022年2月5日
.年齡:8歲10個月

  今年過年期間,地處「雨尾」的淡水雨勢根本不輸雨都基隆!

  想想真厭氣,媽媽可是特地從天氣一向好的中部北上跟我們一起過年。結果天氣不好,哪裡都不能去。

  「阿母,無咱去湖口敢好?」

  正在研究氣象預報的我,被子台這麼一問,一頭霧水,「你ná-ē按呢問?」

  「我拄好佇《MIT台灣誌》看著in咧紹介湖口,遐有老街仔,嘛有山會當peh。」

  被子台這麼一說,研究了一下湖口的景點,正如他說的,有條尚有古意的老街,周圍還有不少步道可以走:金獅古道、仁和步道、釆香步道、祥湖步道、漢卿步道、秀才步道……,看起來真的不錯呢!

--

  出發當天,一改過年睡到飽的作息,我們祖孫三代都起了個大早。先搭火車到湖口車站,再轉搭計程車到老街(其實有公車可以搭,不過班次不多,為了節省時間,我決定搭小黃)。

  湖口舊名「大窩口」,「窩」在客家語指的是三面封閉、一面開放的地形,而該地區最先發展的地區,即今日的「湖口老街」因地處進入窩地的出入口,因而得名「大窩口」。而又因「湖」與「窩」在客語發音相近,幾經轉譯及簡稱之後,便有了「湖口」之名。

  今日的湖口,分為老街所在的「老湖口」和火車站所在的「新湖口」。

  時間軸要拉回清治時期,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於1887年奏請朝廷興建鐵路,臺北到新竹段於1891年通車(雖劉已於1891年辭官告休),其中一站便是設於湖口老街上,名為「大湖口火車碼頭」。

  車站的興建帶動當地的經濟,湖口老街因而興起。

  然而好景不常,1929年(昭和四年)因縱貫線鐵路路線調整,湖口驛移至下北勢,即今日湖口火車站的位置(即「新湖口」),湖口老街因此沒落。

  事情好壞一體兩面,雖然老街繁榮不再,舊時風貌卻被完整保留下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今日走一遭湖口老街,它的確是幸運的。在歷史洪流中,留下許多珍貴的吉光片羽,待後人細細品味、一一發掘。

--

  為了紀念老湖口曾經有火車站,湖口天主堂前的馬路上刻意嵌入了一小段鐵軌。

  子台看了看搖搖頭:「這鐵枝路的距離毋著」,彷彿一位事事講求精準的工程師,正檢視著什麼工程,「日本時代的軌距是狹軌(e-kuí),1067厘米(lî-bí),無遮
爾闊。」

  我對著他說,沒關係,後面的天主堂的歷史,很精彩。

  一邊帶著他走向天主堂旁的小窩口柴燒披薩餐廳,一邊告訴他這段歷史。

  「你敢知影,這間天主堂以早就是火車頭的所在?」

  曾經的火車站,在廢站之後成為民宅。1954年,來到湖口傳教的神父將之承租下來,成為傳教的基地。後於1959年籌資興建今日所見的教堂,並於1966年竣工。

  在餐廳的一角,看到介紹教堂興建的歷程,負責籌建的神父為義大利籍,他遠在地球那端的父母不惜變賣家產,只為了協助兒子完成他的志業。

  除此之外,神父們還編寫了英客字典,看著用羅馬拼音寫的客語,一個字也看不懂的我竟然起了雞皮疙瘩……

--

  逛老街看古蹟一向是我和媽媽共同的興趣,健行亦是。

  這次來湖口,除了看看精彩無比的老房子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走一遭金獅古道。

  金獅古道舊時為湖口和新埔之間運送農作物的道路,由剛剛的「大窩口打嘴鼓」中得知,湖口的地形「形似金獅朝北斗」,古道旁還有一座「金獅寺」,應該都是取於此典故。

  金獅古道與鋪設石板的金獅步道(二者合稱「金獅寺步道」)以及土路為主的仁和步道可走O型路線,皆位於湖口的後山。

  沿著學府路向東走,穿過國道一號的函洞,便接上「萬年道」。

  萬年道其實只是一條柏油路而已,長805公尺,紀念湖口四才子之一傅萬年(1856-1911),解說牌上寫他長於琴棋書畫,更精通堪與、命卜及醫術,因精通醫道、妙手回春,加上個性忠厚迥烈,受到鄉民敬重。

  萬年道的盡頭,接續約200公尺上坡的產業道路,高鐵高架橋就在一旁。

  對子台來說根本是天大的驚喜。

  他從背包拿出相機錄影,非得等到一台高鐵經過,才肯繼續前行。

--

  金獅古道長732公尺,不長,是入湖口後山三條主要的道路之一,由卵石砌成,當地人稱「石段」。然在連接新埔的產業道路開通後,古道逐漸荒廢,幸經鄉公所整修,於
1997年重新鋪砌大卵石,成為今日所見面貌。

  起登處的逸鶴山莊,活像鬼屋。

  好奇心高漲的子台二話不說馬上跑進去探路,嚇得我馬上把他喊回來。這小孩明明超怕黑,而且不敢一個人獨處,怎麼這個時候就變得這麼大膽?

  雖然石頭階梯是新砌的,但因長滿青苔,古意濃厚。微風徐徐,走在其上,十分快活!
  沿途亦可見先人拓墾的遺跡,竹林、駁崁夾道相伴,這真是一場自然與人文的雙重饗宴。

  然而不擅爬坡的子台可不這麼想。

  只見他走三步休息一步,在媽媽和阿媽的「三催四請」之下,總共走完全程,但已累得氣喘吁吁。

  金獅古道的終點即湖口名剎金獅寺,寺前的腹地為一展望良好的平台,天氣好時,整個桃園臺地盡收眼底,而更遠的臺灣海峽亦能遠眺。


  金獅寺創建於1957年,也就是湖口地區的天主教神父初抵湖口傳教的年代,那時候的臺灣正因韓戰的關係接受了大量美國的援助,經濟起飛的同時,人們對於信仰也更加依賴,金獅寺於焉而生。

  我們在金獅寺小歇一會,討論等一下要走仁和步道還是下切金獅步道,媽媽看天氣不早,不想冒太大的險,於是我們決定只走小O路線,走金獅步道回到起登點。

--

  金獅步道以石板鋪設,較無古意,但相對好走。

  剛剛充完電的子台用跑步的方式下衝,一下子就回到了起點。

  看他嘻嘻哈哈的樣子,與上坡時的苦情相比,截然不同。

  回程,我們不打算走產業道路,而是走一旁的土路,可接回萬年道。

  路上遇一小廟,是為「開山伯公」。
  「伯公」是漢人的土地神,這座伯公廟位於林間,可見此處早先應有先人屯墾,只是隨著時代變遷,物轉星移,人事已非,徒留神明鎮守故地。

  回到萬年道時,時間比我們想像中的早上許多,媽媽見天色未暗,提議去漢卿步道走走。

  我想既然都來湖口一趟了,趁媽媽還有體力,就陪她走一遭吧!

--

  漢卿步道的起登處位於萬年道的另一個盡頭,若非入口有指標,說實在的很像一般的農地小徑,根本不會料想到這是一條健行步道。

  才沒走多久,就接上了鋪設完整的階梯,心想怎麼跟入口的樣子相差甚多?

  內心還在疑惑,步道就到了盡頭。

  上網一查,才發現漢卿步道才約400公尺,難怪不到幾分鐘就走完了。

  步道接湖新路(即鄉道竹13-1),一旁有指標寫著秀才步道,不過我認真的觀察一下,只是沿著馬路而建的木棧道罷了,而且雜草叢生,形似荒廢,於是我們三人索性沿著柏油路往下走。

  一邊看地圖一邊走,發現過糞箕窩溪後,有八角樓和豫章堂兩座建築可看,於是特地走過去看一眼。

  順著馬路走回老街的路上,我們來到此行最後一站-大湖口車站公園。

  雖名為「車站公園」,卻早已不見任何與車站相關的遺跡。公園裡的解說牌好不容易在一片荒煙蔓草中找到,看完了所有文字也僅是枉然。

  是啊!連車站的本體建築都煙消雲散了,還能冀望再見到任何蛛絲馬跡嗎?

  子台顯得有些失落,畢竟,健行是母媽和外婆的興趣,卻不是他的。

  他的熱情與鐘情,還是投注在鐵道上。

  走回天主堂,子台對著門口的那一段鐵道若有所思,半晌,一語不言。
  「媽,我想欲坐火車。」子台拉著我的衣角說。

  「無問題,咱等下食飽就去坐火車,轉去台北。」

  雖然我答應的很乾脆,但我想子台想搭的,應該是存在於1929年以前的,那段好老好老的火車路線吧!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72.18.52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