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 Intel 14900K14700K搭Z790 AORUS MASTERX
Intel 14900K、14700K、Z790 AORUS MASTER X、InWin MR36、AORUS Gen5 12000 SSD外觀、規格與效能條狀圖影片請訂閱支持:
https://youtu.be/fIGaYTmJhJ0
Intel於今年10月中正式推出14代處理器,首波仍然是高階定位的K系列,分為Core
i9-14900K/KF、i7-14700K/KF、i5-14600K/KF等6款。
14代沿用12~13代通用的LGA 1700腳位,架構也同13代設計,不同處在於比上一代同級時脈增加200Mhz,唯14700K/KF增加4顆E-core核心,搭配上市價不變算是高階14代中相對較超值的選擇。
https://i.imgur.com/MR26UIt.jpg
本篇測試Intel 14代K系列兩款CPU,分別是最高階的Core i9-14900K與相對超值的Core
i7-14700K。
14900K規格為8P-cores+16E-cores,P-core支援HT技術,組成24核32執行緒,Max Turbo最高分別達6.0G與4.4G;
14700K規格為8P-cores+12E-cores組成,P-core支援HT技術,組成20核28執行緒,Max
Turbo最高分別達5.6G與4.3G。
兩款皆為PL1=125W、PL2=253W,與上一代最高階13900K相同,想讓CPU有高效能表現建議搭配360或更高階的420一體式水冷。
https://i.imgur.com/i02r53q.jpg
Intel 14代沒有推出新晶片組,不過3大主機板皆推出新款高階Z790支援,當然先前支援12~13代晶片組更新BIOS也可支援。
此回AORUS推出專為14代設計的數款Z790 X新系列主機板,本篇使用Z790 AORUS MASTER X,屬於第二高階等級。
定位在高階Z790主機板,尺寸為E-ATX規格,採用8層板PCB、2倍銅技術與56%介電損耗的降低。
https://i.imgur.com/rB9IPHR.jpg
主機板左下:
1 x PCIe 5.0 x16搭載PCIe UD Slot X,黑色插槽裝甲與先前系列相比擁有10倍承重強度; 2 x PCIe 4.0 x16 搭載PCIe UD Slot。
1 x Gen 5 M.2 UD Slot,XL散熱模組支援支援M.2 EZ-Latch Click無螺絲設計與高達9倍散熱面積;
4 x Gen 4 M.2 Slots,支援M.2 EZ-Latch Plus無螺絲快拆設計。
DTS:X Ultra音效技術,採用Realtek ALC1220與後置ESS SABRE Hi-Fi 9118 DAC晶片,內建WIMA、優質音頻級電容、TXC振盪器。
https://i.imgur.com/Wb3VyYk.jpg
主機板右下:
晶片組與周圍4 個Gen 4 M.2插槽散熱藉由AORUS大型金屬散熱裝甲,下方有4顆狀態指示燈與4個SATA3插座。
右方2個前置USB 3.2 Gen 1插座,PCIe EZ-Latch Plus按鈕可輕鬆拆卸顯示卡。
https://i.imgur.com/j4e5Pfm.jpg
主機板右上:
4 x DIMM DDR5支援4000~4800;5200~8266+(OC),採一體式不鏽鋼記憶體裝甲設計,提升耐用與穩定性,也加強訊號完整性與超頻能力。
上方內建電源按鈕與除錯燈號,右方前置USB 3.2 Gen 2x2插座。
https://i.imgur.com/47Serbb.jpg
主機板左上:
供電採用20相VCORE Phases(105A SPS) + 1相VCCGT Phase(105A SPS) +2相VCCAUX
Phases,直出式數位VRM設計。
VRM採用Thermal Armor Fins-Array設計,標榜10倍大散熱表面積、8mm直觸式熱導管、全鉚合製程、12 W/mK導熱墊所組成。
規格上看起來散熱技術相當出色,底下會使用熱顯像儀實際測溫分享。
https://i.imgur.com/6IKMPYp.jpg
IO配置:
Q-Flash Plus按鈕/清除CMOS資料按鈕/2 x SMA天線連接埠(2T2R)/DisplayPort插座/
USB Type-C連接埠(USB 3.2 Gen 1)/2 x USB Type-C連接埠(USB 3.2 Gen 2x2)/7 x USB3.2 Gen 2 Type-A連接埠(紅色)/4 x USB 3.2 Gen 1連接埠/ RJ-45埠/S/PDIF光纖輸出插座/2 x音源接頭。
IO檔板打孔設計標榜溫度最高可再降7度,10GbE有線網路與Wi-Fi 7無線網路U皆為最新規格,磁性底座天線支援最高達5dbi指向性訊號增益與4dbi指向性訊號增益。
https://i.imgur.com/53xOrXf.jpg
主機板背面搭載超耐久奈米碳背板,3倍高效能導熱與10%低溫效果奈米塗層。
https://i.imgur.com/NRGRQnP.jpg
提供UC BIOS新介面,強調直覺式使用體驗和快速搜尋功能,將常用的9個常用功能放入簡易模式。
https://i.imgur.com/LD7wEFz.png
進階BIOS選單針對DDR5推出更完善的優化選項,提供XMP Booster、Auto Booster、HighBandwidth、Low Latency,讓使用者依自身DDR5強度做不同的效能調校。
https://i.imgur.com/bRIbYhT.png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7-14700K / Core i9-14900K
MB: Z790 AORUS MASTER X / BIOS:F5d
DRAM: TeamGroup DDR5 7600 16GX2
VGA: Intel Arc A770 16GB
SSD: AORUS Gen5 12000 SSD 2TB
POWER: Thermaltake Toughpower Grand 1200W
Cooler: InWin MR36
OS: Windows 11更新至2023H2
* 效能分數表現會因使用情境、配置及其他因素而異,僅供參考。
平台照片先不安裝顯示卡觀看Z790 AORUS MASTER X主機板發光區域,左上IO燈條,搭配InWin MR36一體式水冷同步調整燈光。
https://i.imgur.com/b95qfez.jpg
以下測試圖為14900K全預設搭配XMP DDR5 7600,後方括號數據為14700K同平台與同設定效能對比。
CPUZ:
14900K單線執行緒 => 963 (14700K=>899.3);
多工執行緒 => 17533 (14700K=>14969.4)
CINEBENCH R23:
CPU (Multi Core) => 41061pts (14700K=>35218pts);
CPU (Single Core) => 2283pts (14700K=>2132pts)
https://i.imgur.com/SSFQM3m.png
CINEBENCH R24:
CPU (Multi Core) => 2351pts (14700K=>2049pts);
CPU (Single Core) => 138pts (14700K=>130pts)
https://i.imgur.com/GFedKLH.png
Geekbench 6:
Single-Core Score => 3277 (14700K=>3057);
Multi-Core Score => 23753 (14700K=>22468)
https://i.imgur.com/qdl1pN4.png
x264 FHD Benchmark => 144 (14700K=>133);
FRYRENDER:
Running Time => 37s (14700K=>42s)
https://i.imgur.com/nxCqoNv.png
CrossMark:
14900K總體得分2837 / 生產率2540 / 創造性3185 / 反應能力 2789;
14700K總體得分2623 / 生產率2330 / 創造性2975 / 反應能力 2562
https://i.imgur.com/D45beeq.png
PCMARK 10 => 8920 (14700K=>8708)
https://i.imgur.com/S5cyZJB.png
以上面測試結果來看,14900K單執行緒效能較14700K高一點,畢竟預設時脈有所不同。
全核效能除了時脈高低之外,加上總核心數量的多寡,使得14900K有更明顯的領先。
14700K若與先前測試過的13900K對比,兩者單執行緒效能較為接近,全核雖然比13700K多4E-cores提升不少,但與13900K 16E-cores相比有些測是落差較為明顯。
不過14700K是14代中比起上一代同級唯一提升核心數的型號,時脈與全核都有明顯提升,對於高階市場來說有著更佳的CP值。
DDR5使用TeamGroup DDR5 7600 16GX2;
XMP開啟運行7600 CL36-46-46-84 1.40V,
AIDA64 Memory Read – 113.02 GB/s;Latency - 65.3ns。
https://i.imgur.com/OK0Kl06.png
BIOS DDR5選項標榜High Bandwidth最高可提升12%頻寬與Low Latency降低3ns延遲,同時開啟這兩個功能進行XMP 7600測試對比。
AIDA64 Memory Read – 118.47 GB/s;Latency - 61.9ns。
https://i.imgur.com/mPSZoAV.png
BIOS開啟DDR5 XMP Booster選擇Hynix 8000 X.M.P 16G 38-54-54-128 1.50V,也開啟
High Bandwidth與Low Latency這兩個提升選項。
AIDA64 Memory Read – 122.39 GB/s;Latency - 61.9ns。
https://i.imgur.com/zkpL23Q.png
Z790 AORUS MASTER X比起上一代Z790有著更好的DDR5超頻能力,加上豐富的超頻選項,只是體質佳或規格高的記憶體,調校後會有更高時脈與頻寬的表現。
SSD為AORUS Gen5 12000 SSD 2TB,支援PCIe 5.0與NVMe 2.0,採用Phison PS5026-E26控制晶片與最新232層TLC NAND快閃記憶體。
內建DDR4 DRAM快取並支援8 通道、32組CE,附M.2 Thermal Guard XTREME奈米碳塗層散熱片。
循序讀取最高達12400MB/s,循序寫入最高達11800MB/s,算是目前PCIe 5.0 SSD最高階規格。
https://i.imgur.com/KLiCiGL.jpg
CrystalDiskMark:
SEQ1M Q8T1 Read – 12359.36 MB/s,Write – 11671.54 MB/s;
溫度使用CPUID HWMonitor觀察,安裝主機板內建M.2 Thermal Guard XL散熱,軟體下溫度待機為36度,進行軟體測試時最高為64度。
https://i.imgur.com/fTd4Igl.png
AS SSD Benchmark – 12398:
Seq Read – 8691.70 MB/s,Write – 9729.64 MB/s,
4K – 64Thrd Read – 3696.29 MB/s,Write – 4006.78 MB/s。
ATTO Disk Benchmark: Read最高約11.53 GB/s,Write最高約10.91 GB/s
https://i.imgur.com/xCgRNm5.png
3D效能測試採用Intel Arc系列顯卡中最高階A770 16GB公版卡,目前台灣市場上有Intel公版、Acer超頻版本、AsRock這3個品牌A770,公版外包裝有別於市場上許多顯卡品牌的設計,外觀設計相當具有Intel自己的特色。
測試驅動版本:31.0.101.4972
https://i.imgur.com/ckdT9VI.jpg
3DMARK Time Spy score => 13998 (14700K=>13965);CPU score => 24160
(14700K=>23760)
https://i.imgur.com/3zalcvW.png
FAR CRY 5 極地戰嚎5,1080p將3D特效為極高模式,
14900K => 最低119、平均130、最高149、Frames Rendered 7691;
14700K => 最低117、平均129、最高147、Frames Rendered 7636
https://i.imgur.com/aVtjpjG.png
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古墓奇兵:暗影,1080p影像設定最高 –
14900K => 幀格渲染:15098、平均幀率:96;
14700K => 幀格渲染:14946、平均幀率:95;
https://i.imgur.com/TKzuwT6.png
Cyberpunk 2077 電馭叛客2077,XeSS開啟Quality、1080p畫質設定High –
Average FPS => 89.78 (86.15)
https://i.imgur.com/yVtIOUr.png
Call of Duty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II 2022–1080p品質極端、XeSS開啟平衡
=> 平均幀數98 (94)
https://i.imgur.com/QXMC4ym.png
A770支援DirectX 12 Ultimate,適用於1080P與1440P解析度遊戲,本篇主要為CPU效能測試,以上幾款遊戲使用1080p對比兩款CPU效能表現較為合適。
今年2月多推出版號3900新驅動對於DX9遊戲進行優化,近期版號4885到最新4972陸續對多款DX11與DX12遊戲優化。
Arc全系列皆支援AV1編碼/解碼,對於影音編輯用到此技術的創作者會有不小的助益。
Intel Arc系列顯示卡上市至今也超過1年,直到目前為止每月平均推出2版本驅動,藉由持續不斷的更新讓許多遊戲的頁數表現也有所提升。
不論是AMD或Intel這幾代高階CPU除了比起以往擁有更多核心數之外,時脈也很顯著拉高,先前13代K系列或AM5 X系列都雙雙將最高時脈拉到以前所沒有的水準,讓壓制溫度比以往更為重要。
若是預算充足建議至少搭配360或更高階420一體式水冷會是目前散熱的最佳選擇,也能藉著壓降與其他優化進而降低高負載時溫度。
本篇搭配InWin MR36一體式水冷,風扇採用代號為海王神的Neptune AN120,轉速約
900-2200 RPM、風量23.87-60.1CFM、風壓 0.36-2.27mm/H2O。
一般運轉模式為20.5 dB(A),實際使用將轉速調到最高擁有不錯的風量與相對較靜音的表現。
https://i.imgur.com/86cSIn3.jpg
銅底水冷頭外觀採用噴砂鋁材質工藝搭載ARGB燈效,所呈現的外觀質感與簡約燈光區域相當好看。
並支援360度旋轉設計,可調整標誌符合系統使用。
https://i.imgur.com/MnesP7G.jpg
燒機溫度與耗電量表現這部分可能是網路上比較少看到的部份。
室溫23.7度,14900K運行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CPUID HWMonitor中Powers
Package顯示281.17W,P-core約74~95度,時脈約5~5.5GHz;E-core約86度,時脈約
4.2~4.4GHz。
https://i.imgur.com/5wnFxzp.png
14700K運行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CPUID HWMonitor中Powers Package顯示
235.55W,P-core約73~88度,時脈約4.8~5.5GHz;E-core約78度,時脈約4.3GHz。
https://i.imgur.com/BGWhtOH.png
InWin MR36對CPU散熱效果比先前預想中還要好一些,14900K預設值燒機雖然P-core最高瞬間溫度有碰到100,不過大多時間落在90幾度,且時脈也有5GHz以上。
搭載14700K溫度表現更佳,預設值燒機P-core最高溫度僅達到89度,時脈也可以達到
4.8~5.5G。
測試平台不安裝顯示卡時運行AIDA64 CPU燒機時主機板溫度狀態。
https://i.imgur.com/cLg9Zfz.jpg
14900K整機功耗表現:移除顯示卡桌面待機時約75W,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約400W;安裝A770時刺客教條:奧德賽測試模式瞬間最低338W與最高380W、大多時間約為
365W。
14700K整機功耗表現:移除顯示卡桌面待機時約70W,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約342W;安裝A770時刺客教條:奧德賽測試模式瞬間最低329W與最高370W、大多時間約為
340W。
本篇Intel Core i7-14700K與i9-14900K效能實測對比表格:
https://i.imgur.com/xQpf5Nd.png
隨著Intel 14代的推出,若近期有入手Intel平台的需求,選擇13代與14代同等級型號其實價差不太大,預算稍高選14代會較佳,如果是13700K預算等級那當然不用考慮直選
14700K會更好。
若以升級為考量來看,對12代前用戶是相當有吸引力,畢竟12~13代對於效能有明顯提升。
對12代用戶就算只是對應14代同等級型號,也有一定的時脈效能提升或更多的E-core。
對13代用戶除非是14700K此款型號增加4E-cores,其他同等級型號時脈提升200MHz雖效能些許提升但誘因不高,若是13代i5升級14代i7或i9這類跳階升級還是會帶來不錯的效能提升。
https://i.imgur.com/hGRxj7y.jpg
以上是windwithme對於Intel 14代Core i9-14900K與Core i7-14700K效能、溫度、功耗等多方面表現測試。
晶片組雖然沿用上一代,不過許多主機板廠今年推出不少對應14代的新設計或網路規格,本篇Z790 AORUS MASTER X屬於高階等級Z790,對於用料與設計再升級,提供給高階市場更進階的選擇。
搭配InWin MR36一體式水冷擁有不錯的散熱能力,並透過AORUS Gen5 12000 SSD 2TB讓系統傳輸速率達到目前最高水準。
由於個人偏向追求效能,時常會花費大量時間反覆測試,希望將硬體效能最佳化做分享。本篇14900K有不少效能數據相當出色,例如CINEBENCH R23全核41000pts以上、CrossMark達到2837分,是windwithme先前13代測試所未達到的數據,另外14700K測試也得到很高的數據。
未來也會有其它Intel 14代或AMD 8000G系列的測試分享,覺得本篇有幫助的也請訂閱
Youtube支持,不論大家對哪個平台有興趣或想入手,希望入手前都能多做功課選到預算內的最佳選擇,我們下一篇評測見,謝謝:)
--
42
[情報] i皇向蘋果下戰帖:12代12900HK超越M1 Max英特爾向蘋果下戰帖:12代14核心的Core i9效能超越M1 Max -- 英特爾(Intel)周二(1/4)發表了28款12代的Intel Core行動處理器與22款桌面處理器36
[閒聊] Intel 第11代處理器3月15日上市, 12代12來源 據對岸消息指稱,Intel Rocket Lake 11代桌面版 Core 處理器將於3月15日正式上市,可以搭配新的 500 系列主板,包括 Z590、H570、B560、H510,也相容現有的 Z490、H470 主板。 Rocket Lake 11代仍是爐火純青的 14nm,但是架構技術大改,採用了新的 Cypress Cove CPU 核心、Xe LP GPU,IPC 效能大大提升,單核效能可以超越 AMD Zen3 架構的 Ryzen 5000 系列,並原生支援 PCIe 4.0,但因為僅有最多8核心16執行緒,多核效能相較於對手上是贏不了,且功耗偏高,這也是之所以沒有太多核心的關係,主要還是受限於 14nm 製程。 而代號 Alder Lake 的第12代處理器桌面版以及筆電版,將於9月份發布,不過上市時間是在12月份,與第11代只隔了9個月。這部分可能在高階產品上並不衝突,畢竟如上述第11代產品只有8C16T。29
[情報] Intel不擠牙膏12代RAM、板、電源全都要換今年下半年,Intel將推出12代Core處理器,代號Alder Lake 升級10nm ESF製程及Golden Cove架構,並首次使用大小核心架構,最多16核心24執行緒 。 Intel之前表示,Alder Lake這一代是2006年Core架構之後最大的一次提升 之前爆料指稱IPC效能提升20%以上,多核心效能幾乎翻倍,很好很強大。23
[情報] Ryzen7000麻煩的不是i9而是大小核完美i5AMD即將於9月推出Ryzen 7000系列處理器,升級5nm製程Zen 4架構 還支援DDR5及PCIe 5.0。然而此次它要競爭的對手有點麻煩 主要是Intel採用了混合式架構之後,效能核心、效率核心的搭配方式太靈活了。 AMD於多核心上的性價比可以追溯至10年前的Bulldozer時代 最近幾年的Ryzen處理器中,更是憑藉小晶片設計將多核心優勢發揚光大16
[情報] Intel不擠牙膏了 12代Core主機板、散熱Intel不擠牙膏了 12代Core主機板、散熱器、記憶體、電源全都要換 玩家荷包將大失血 gary gary · 2021-05-17 今年下半年,Intel將推出12代Core處理器,代號Alder Lake,升級10nm ESF製程及 Golden Cove架構,並首次使用大小核心架構,最多16核心24執行緒。 Intel之前表示,Alder Lake這一代是2006年Core架構之後最大的一次提升,之前爆料指12
[情報] i9-12900K 搭配 RTX 3080 遊戲效能曝光最近在《奇點灰燼》遊戲跑分資料庫中出現了 Intel Core i9-12900K 搭配 NVIDIA RTX 3080 的組合 該效能似乎還不錯,或已能完全發揮在遊戲部分的支援,Intel 12代應該已做好上市準備 。 在截圖中大概也只能看到 Intel Core-i9-12900K 以及 NVIDIA RTX 3080 這些型號,其8
[情報] Intel第13代RaptorLake桌上平台訊息洩露Intel第13代Raptor Lake桌上型CPU平台詳細訊息 在中國深圳舉行的NAS研討會中洩露 這張資料讓我們很好地了解了即將推出的處理 應該具備的特性,但它也缺少一個關鍵特性。 紙上Intel的第13代Raptor Lake CPU看起來是第12代Alder Lake CPU的優化版本5
[情報] Intel 13代CoreHX/H/P/U處理器傾巢而出第13代Intel Core筆電HX、H、P、U系列處理器傾巢而出 最高時脈5.6GHz 相較於第 12 代 Intel Core 筆電處理器是以分批方式陸續登場 Raptor Lake 第 13 代 Intel Core 筆電處理器於 CES 2023 全面釋出 HX、H、P、U 系列
14
[菜單] 50K (已改單)黑悟空.魔物.霍格華茲 順跑4K60HZ11
[開箱] ANTEC FLUX PRO 黑色版7
[請益] 6000品牌電腦12
[菜單] 125K 魔物獵人機 含螢幕 鍵盤2
[菜單] 50K 工作機推薦2
[菜單] 20K 影音文書機5
[菜單] 20k 老電腦升級 備戰魔物獵人荒野4
[菜單] 10K內更新建議2
[菜單] 40k 遊戲機1
[菜單] 20K文書輕遊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