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分享]原來我不是主角-寫給努力前進的你(超長文)

看板Salary標題[分享]原來我不是主角-寫給努力前進的你(超長文)作者
giftedguilt
()
時間推噓 7 推:10 噓:3 →:10

這是一篇很長很長的文章,具體來說大概有好幾萬字,厭惡閱讀書本級字數的讀者可以跳過本文,也先說聲抱歉占用版面了。

分段好讀網誌版連結:https://tinyurl.com/y47hvmn7

I. 序

從我出社會開始算起,差不多剛好滿一輪12年了。

這段時間我究竟做了些什麼呢?嘿,我告訴你,在好幾份工作經驗裡,我辦過知名品牌的全球經銷商大會、辦過接待16個邦交國外賓為期兩週的大型活動、代表台灣組隊參加過國際商業競賽。正職工作之外我斜槓經營過部落格、和朋友合作架設過網站、自學獨立寫過程式、寫過app...到目前為止回顧我的職業生涯,還真算是多采多姿啊。

我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退伍,算是運氣不能再差的時機了吧,但是土生土長、理組跳文組商管科系出身的我,一路從學校的約聘小助理,拚了幾年進入全球前500大企業,並且第一年就獲得工作成果被特別提報肯定的優秀評價,這大概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我甚至還不會寫程式呢。我承認達到這樣的成就必須有一定的天分,我從小就有過人的邏輯能力和記憶力,幼稚園就會背九九乘法、國中象棋上段、還不知道排列公式的時候就就能解出重複組合的題目、沒什麼在背英文單字因為基本上看過就會記得、非智慧手機年代我的電話簿永遠是空的;我從零開始做出的第一個網頁,是按了F12看著網站原始碼現學現賣完成的...。加上我自律上進執行力又強,看起來應該是前途無量、一片光明吧。然後呢?

然後幾年前錄取全球500大企業的那個時候,就是我工作成就到目前無法突破的最高點了。

看到這裡千萬別誤會,這絕對不是一個炫耀天賦的自爽文,如果你沒有像我上面寫到的能力,先別急著轉身離開;如果你自認能力完全不比我差,也希望你可以從我失敗的過程中得到些經驗。這一大篇文章,要分享的就是我生涯規劃的缺失和學到的教訓,也分析我自己綜合能力突出和不足的部分,當作一個反面教材的借鏡。

有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從失敗中學習到的經驗遠比成功中多得多,也因此常常看到有人分享投資虧損到畢業、買到地雷二手車、被詐騙...等心得,幾個月前我有幸接觸到人氣爆棚的podcast股癌,非常慶幸在其中學到一些寶貴的觀念,聽到一些散戶常見的賠錢故事,讓我自己可以心生警惕,避開以前很可能會跟著追高或部位配置不當的地雷操作。

那人生呢?印象中我還沒看過針對有潛力又有抱負的人"職業生涯規劃失敗"經驗談這類型的文章,反而是成功人士的演講、傳記多到不勝枚舉。可能是因為沒有人想聽上班族魯蛇的故事,可能是職涯規畫失敗就失敗了很難砍掉重練(但就是因為這樣更要預防、避免失敗對吧),又或者大家心裡都抱著一絲逆轉人生的希望,永遠看不清現實,即使現在過得再不如意,也總認為自己就是天選之人,只要有對的機會就能展翅高飛。

就像我啊,從小到大看了那麼多英雄漫畫勵志故事電影,我一直覺得自己會像故事裡的主人翁一樣,是文曲星轉世、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救世主、是得我者可得天下那樣絕對的王牌。畢竟自己也不知道怎麼的就來到了世界上,那麼在我成長生活的這個世界裡,劇情應該就是以我為中心展開的吧。我碰到的剛好時運不濟、遇人不淑那些種種,應該都只是故事中虐心的部分,結局我一定會克服重重困難、邁向成功的吧。我一直天真的這樣相信著,算是直到最近這一兩年,我才逐漸認清事實,所謂"剛好"的不順遂都只是合理化自己失敗找的理由,在我人生的戲台上,原來我不是主角。

原來我不是。

先來談談我的現況吧,從跨國大企業離職後,幾年前我選擇舉家搬到中南部,在離家很近公股銀行當個小職員,按部就班的一路從存款輪調到放款部門。綜合福利、地點、工時、壓力等這算是個好工作了,我很感激能有這樣的機會,但是客觀看來,我的薪水畢竟還是倒退了不少,之前工作10年累積的一堆技能在現職很多也用不到,反而因為我到職銀行的年紀相對晚了幾年,在能力不比年資重要的公股體系裡面,升遷發展的速度可能還比平均慢呢。

我常常不免會想,如果人生只能像故事中的雜魚一樣庸庸碌碌生存,那對我來說,生命的動力和希望又在哪裡呢?

來個快速的導覽吧,接下來的文章會分成幾個部分,一開始會先把我職業生涯做過的工作和副業做個回放、並且揭開幾份工作離職的原因(要面對自己缺點和丟臉事蹟實在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再來會分析我這10來年的職涯路上具體做錯了什麼;接者提到現在30歲中段的我面對不如預期的發展應該如何調整、適應、改變;最後再來討論,踏入職場這麼些年我才慢慢體會到人生不是只有工作,現在我該怎麼活得有目標,追求的又是什麼,談家庭、談理想、談人生。文章中會用到不少和體育活動相關的比喻,但是應該都很淺顯易懂不影響閱讀。那麼,就開始回顧我誤打誤撞有些荒謬的職業生涯吧。


II. 我的職業生涯回放

我的職業生涯回放如果用幾句話總結,應該可以說:在我做過幾個工作、副業的當下感覺似乎完成過些了不起的成就,但事後客觀看來其實大多是難度沒那麼高,不怎麼閃耀的亮點,而且是東做一塊、西學一點,沒有為每一段工作經驗的連貫做好規劃。

2007年6月畢業當下我的狀態:三門科目重修過、大四成績非常普通、社交狀態顯示超級邊緣人,只有一張畢業規定考的多益證照拿了900多分的金色證書,還有身為初生之犢,對自己能力有盲目的超強信心。在同學們認真的找實習、考研究所、面試工作的時候我老神在在什麼都沒做,畢竟我可是自認"邏輯記憶超強aka個經翹課整學期結果半夜三點爬起來唸到六點多期中考還能81分超過班上高標"先生,那個天選之人嘛,我當時認真覺得我自己沒念醫科絕不是因為考不上,只是我要或不要而已,反正我畢業之後的收入一定屌打醫生,超丟臉但我當時真的這樣認為。對了,畢業前我有順利考上預官,其中做為門檻的邏輯能力測驗拿到134分,比起同梯最高差了2分,我當時篤定應該是自己不擅長塗卡造成的,不然我怎麼可能不是最高分,畢竟我可是"邏輯記憶超強aka個經翹課整學期結果半夜三點爬起來唸到六點多期中考還能81分超過班上高標"先生耶,不擅長塗卡啦。

當預官服役的11個月被分發到的單位很苦、非常苦,也成長很多就先不贅述了。退伍當時以我的尿性,想當然爾是啥都沒準備裸退再找工作,結果尷尬啦,剛好碰到金融海嘯,台北只要有開價3萬以上的工作職缺, 不誇張一定碰到有海歸碩士回來競爭,最後我只好屈就一下找了個薪水接近3萬的展覽業PM,我想問題不大,時運不濟嘛,就是不景氣造成公司不敢高價請新人而已,憑我這種天份加上當兵的歷練,當時的想法是目標就先放在3到6個月內靠表現把薪水提高到三倍好了(當時怎麼沒想到薪水乘三倍其實也和住院醫師起薪差不多而已,啊不是說收入會屌打醫生)。

好傻好天真。

看到我的荒唐想法可能會讓各位覺得很可笑,但現實中確實太多這種當局者迷的狀況,畢業前我們系上不少同學都有自己創業的打算,可是要做什麼、該怎麼做沒幾個說得上來,最後絕大多數的人當然也是以創業失敗或根本沒開始過收場。大家會想創業只是因為從小到大在念書這件事兒,一直被歸類為最有天分、最優秀的那群,就認為自己畢業後也應該會在社會的頂端。而把目光放到學校之外,就會發現即使不是從小會念書的勝利組,社會上也總不缺信心滿滿想要開店做老闆的人,和明明投資報酬率慘輸大盤,還是自我感覺良好永遠沉浸在那一兩次成功偶然的人,認為自己就是被低估的那個投資天才,總有一天終將抓住機會一波翻身。大家往往只看到自己強項和成功經驗、而選擇忽略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就像當時和那之後一段時間的我一樣。

第一份工作的結局是到職不到一個月,剛好整公司到國外出差辦展覽,菜到不行的我什麼都不會,分配到要準備的文件、要接待的賓客、該執行的流程沒一樣能處理好的,算是去訓練同事主管應變力抗壓力、兼幫公司刷一波負面形象,幾天活動結束回國後我就玻璃心碎,趕快跟老闆提辭職了(這邊我必須自首一下,離職後我還打電話去追討出差後到正式離職那幾天的薪水,雖然不多現在想想實在非常慚愧,正常情況是做一天領一天薪水沒錯,但我當時可是到任才兩週就浪費了公司的昂貴機票住宿費去扯後腿的,一直以來都非常感謝老闆的寬宏大量,現在大家應該早忘記有過我這號人物了,但是默默的看到身為中小型企業的公司還運作穩定順利,真是深深地感到開心與祝福)。

這一次在金融海嘯中裸辭找工作感覺又更困難了,投了上百封履歷折騰一個多月、靠個國立頂大商科光環才終於得到一個類似國科會約聘助理的職缺,同樣符合"底薪超過三萬必有海歸碩士競爭"定律,不同的是這次我艱苦戰勝了(事後才知道原來不是因為我優秀,而是國科會學士的薪水比較低,學校只是想省點錢兒),工作內容其實很不錯,壓力不會太重又滿有成長性的,不少地方會需要用到英文和電腦技能,還有主辦大型國際活動的機會。

這邊讓我學到、並且這些年來時刻提醒自己的一個觀念是,現實職場上努力不等於收穫,很忙很辛苦的工作絕對不代表能學到很多,比如同樣是在超商工作,在超忙碌分店的店員可能只有在永遠無止盡的結帳補貨循環中度過,而相對很輕鬆分店的店員,領一樣的薪水反而有多餘的空檔可以研究貨品排列的學問、結帳系統、作業SOP...等,如果兩個人要競爭區域儲備幹部考試,看起來反而是那個每天準時上下班、精神飽滿的輕鬆分店店員有更多優勢。

回到剛剛的主題,我算是超級幸運,亂槍打鳥選到一個可以讓我有時間和空間在各方面慢慢成長的工作。即使這就是個薪水平凡的學校助理職缺還離家很遠要租屋,卻是我奠定一部分後來進入全球頂尖公司能力的重要基石。

專案助理的其中一個工作特性是會有許多重複發生的活動、計畫,有些是每隔一兩週一個月就會出現一次,有些則是半年一年才會舉辦一回。發生頻率高的活動當然好上手,做久了就自然熟能生巧嘛,但是對那些久久才發生一次的專案或活動呢? 我當時思索了一陣,想出了一種自稱"超連結工作法"的專案管理方式,就是創造一個Excel檔案,將我工作的一切相關筆記、檔案都統整在一起。也就是將例行公事、專案工作的全部資料包括流程步驟、應備文件和通訊錄等,都放在同一個Excel檔,將所有相關的資料夾、檔案、網頁用超連結方式整理放在不同的頁籤和欄位,每天上班除了收發郵件外,就只需要在唯一的
Excel檔案中作業,空出最左側欄位的儲存格打可以"V"當成檢核表(Checklist),避免有什麼遺漏的項目。這個構想和幾年後開始盛行的生產力軟體OneNote/Evernote/Notion概念滿相近的,我之後的各個工作經驗中,也靠著類似的專案管理邏輯一步步從Excel超連結工作法進步到自己規劃html網頁知識庫系統,以至於現在使用現成的Evernote來管理我的各種專案工作。

另外因為剛出社會什麼都不懂嘛,有什麼就做什麼,用了超連結工作法後我的工作效率、品質直接提高到跟學校大部分行政單位不在一個檔次,又是少數能應用英文的員工,自然各種任務包括做網頁、做影片、翻譯文件表單等樣樣都來,搭配其實滿多活動和專案要執行管理的,每天過得很充實,工作量又不至於太重都能夠準時上下班,不知不覺間我對於工作的規劃組織能力進步非常多,已經沒有第一份工作那樣只要交辦新任務就不知所措的青澀了。當時身為職場菜鳥還沒啥感覺,現在回首才發現,不看薪水這樣的工作和學習環境實在難得啊。

不過工作怎麼能不看薪水呢,這樣的約聘生活過了約莫一年多一點終於有朋友看不下去了,苦口婆心地勸我隨便準備個考試類的工作年薪都有60萬以上,人家在台北做約聘助理都是想圖個輕鬆又工時短當作跳板,只有我搞得好像在經營自己的事業一樣。當下一語驚醒夢中人,我立刻開始準備當時陸續進行徵才的公股銀行考試。身為一個人脈幾乎等於零、又完全沒吸收求職資訊的人,當時我對職缺的不了解誇張到我根本不知道各家銀行公認的志願排序和待遇差別,基本上就是看到最早徵才的一間就去考,去考了就錄取了,後來才慢慢了解到,哦原來公股銀行除了底薪以外還有好幾個月的年終獎金和各項福利,哇原來不同銀行起薪的差距其實不小,不過當下自我感覺良好的我認為這問題不大,不管起薪如何,我只要靠著實力輾壓,職等和薪水一定會以驚人的速度往上竄升吧(是的,我當時甚至連公股銀行升遷需要固定年資都不知道),畢竟我可是那個男人,傳說中的"邏輯記憶超強aka個經翹課整學期結果半夜三點爬起來唸到六點多期中考還能81分超過班上高標"先生嘛。

...我知道當時的我已經超越好傻好天真的等級,用愚蠢都不足以形容了。不過撇開我的無知,工作上的表現我確實還算亮眼:前一份助理工作學到的工作組織和管理能力讓我很快的學習各種不同業務,具體一點說大概兩三個月就會換一個位子順便做存款部門所有人請假的代理人,還算是做什麼像什麼,大概一年後就調去其他專業部門了,你各位如果有在跑銀行就知道這樣的輪調速度算是滿驚人的。當然,每件事情都可以有一體兩面,和前職一樣,往好處看是我有機會多方面接觸學習,但換個角度看起來,也可以說是公司難得看到有這樣的傻子,所有工作都來者不拒傻傻地被凹,自然是見獵心喜願意好好"栽培"這樣的人才。

來講一下這份工作的主要成就吧,銀行工作的特性是制式化又要求絕對的正確性,因此各種業務的SOP是必備的,但是SOP寫得冗長又艱澀難懂,在臨時需要參考時往往不會有時間去找到內部網頁中的加密檔案、再輸入密碼打開來慢慢研讀。實務上分行端通常是每隔幾年某項業務就會出現一個強者,把該職位的工作內容整理出一份簡潔明瞭的筆記,然後陸續接任的同事就以該份筆記當底稿,在業務規定有改動或更新的時候,把新的筆記內容手寫或打字列印出來出來加上去,至於原本的筆記,因為是別人的心血又常常手上的紙本就是唯一的備份,接手的人當然不好意思把筆記丟掉,只能看著同一項業務的筆記越來越厚--即使有些早期的筆記已經完全不適用於現在的工作流程了。

另外一個常見的問題是,銀行無謂的紙本資料實在多得誇張(當然有許多是根本不必要的,只是一來大家不想承擔改革的責任、二來也要尊重一些資深長官同仁習慣了幾十年的做法),厚厚一堆又可能分成好幾份裝訂的筆記,其實很容易跟業務上要處理的重要文件報表混在一起,在客戶面前猛翻紙本筆記也顯得不太專業。當時我想到的改良方法,是用前份工作學到皮毛的網頁編輯程式Dreamweaver將筆記數位化整理成html網頁檔,左邊是按業務別的分類索引目錄,右邊區塊則是將各項工作的筆記簡化成條列說明,搭配關鍵字搜尋功能,可以快速找到想要的業務SOP,類似維基百科的概念。這樣一個系統擴充更新方便,能夠快速分享又不占用分行珍貴的實體空間,在Google雲端硬碟還只是Google文件、數位協作觀念還不像現在發達的民國100年左右造成了一點點小轟動,很感謝當時不少在我提出離職時給我鼓勵的人,他們認為我離開會有更好發展的肯定,讓其實一直很沒自信的我有了往前的動力。

至於我為什麼"又"離職了呢?這算是我的第三份工作吧,想當然爾我的薪水並沒有如期望般飛快成長,而是在業績名列前茅、工作包山包海的情況下,在公股的薪資架構中,我跟全行同職等表現最差的人年薪可能差不到10%。這次的結局是隨著我快速學習各項業務又任勞任怨,到職剛過一年我就被輪調到分行一個比較辛苦身兼兩職的位置,剛接手時營業時間忙到幾乎沒有喝水喘息的機會,每天營業時間後收拾殘局平均大概需要到晚上8點下班。前一個月我真心覺得體力跟不上、累到吃不消,沒想到陣痛期後又剛好碰到分行的人事異動,我兼任兩個位置的搭檔都換成對業務完全陌生的新手,即使搭檔們都聰明優秀、我又有建好方便可靠的SOP筆記系統,在兩種業務負責人全部都是菜鳥的環境下,我們每天都得面對龐大的時間壓力和客戶對於產出品質效率下降的抱怨。雖然過了兩三個月後工作運行總算開始順暢,我心中卻早已累積大量不滿,一直不理性的認為是分行經理特別針對我,硬要給我不合理的誇張工作量而決定直接提出離職。當時離職的官方理由是說想念研究所,但是其實我才剛報名,連入學第一試都還沒開始就直接裸辭了,大家應該也很清楚我只是找個理由避免完全撕破臉而已。

就這樣我人生初入職場珍貴的前三年過去了。回顧一下三份工作經驗,分別是只待了大概一個月就狼狽離開的展覽業、以及兩份各待一年半多一點的學校專案助理和公股銀行行員,平凡到不行的履歷。不過就像我說的,事情總是有一體兩面,到目前為止,雖然我的工作經歷看似非常普通甚至失敗,但是嘿,不得不說這樣在工作量爆表各種業務纏身的磨練之下,我彷彿武俠小說裡大雜燴亂學亂練的主角那樣,培養出能快速適應學習、規劃組織工作的軟實力,在接下來的幾年,我把這些技能應用在面試和工作上,總算正式進入工作成就的上升期。

前面提到我工作離職的理由是為了考研究所,其實就是個年少無知一時賭氣的衝動決定。在幾乎沒準備的情況下,需要考專業科目的系所我不是沒考上就是直接放棄,還好很幸運的其中一個國立名校的商管所筆試竟然只有考邏輯能力測驗--我當時心想這根本就是為我量身訂做的場子吧,就算只有錄取一人,我也相信自己沒對手了。聽說前幾年筆試過關的平均落在40幾分,我在進入筆試前很囂張的認為自己能夠拿到滿分,實際作答時雖然碰到一些阻礙,可能是狀況不好,奮戰到最後一刻還是有少數選擇題不是很有把握,最後公布成績印象中是85分左右,當然是超高分過關了,但我心裡還是多少覺得不滿意,狀況不好啦。

高中大學時期我付出的不多,學業成績都完全稱不上頂尖,不意外的上了研究所之後我還是沒有把重心放在主修的專業課程上面。也許是學生時期我混成這樣還偶而成績名列前茅、也許是我前兩份工作單以"工作能力上的表現"都還拿到不差的評價、又也許是以前聽到算命的說我將來一定大富大貴這件事讓我一直存有希望,當時的我還算停留在充滿盲目自信的時期,我認為我自己應該是要當大老闆開公司的人,學什麼統計、研究方法論這些完全沒必要,因此當時念研究所前我就決定課業得過且過就好,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自己的副業上面。

應該要做哪方面的副業呢?畢竟出社會之後難得回到學校生活,這可能是我唯一有大量時間和精神可以發揮的機會了,應該把目標放得遠大些。我想要利用這兩年做個可以讓自己脫離上班族生活的生意,具體規畫的方向有兩個:一是把我自己之前工作中學到的技能拿來學以致用;二是如同商業文章上所說,跟著前人的腳步走,其他人用什麼方式賺錢跟著他們做就對了。

首先來看我手上有的技能和資源吧,在之前工作中曾經有製作編輯過影片,我想到可以做個代客製作影片,針對畢業生和準新人,做出幾個基本的影片版型讓客戶先選擇想要的影片風格,再加入客戶提供的照片、音樂素材作客製化的編輯,按件計酬有付出就有收入。但是這個想法很快就被自己否決了,雖然網路上有不少人靠著同樣的商業模式有還算穩定的收入,但一來這樣和上班族其實差不多,一樣是花時間換錢沒有真正的自由;二來我的技術、人脈都遠不如這些市面上的眾多競爭對手,要接觸到夠多的目標客群,可能還得先投入一筆宣傳費用。

那麼來做個網站呢?,之前我只有工作臨危授命寫過幾個html基本網頁的經驗,網頁裡的背景圖案還是用小畫家克難畫出來的,乍看之下完全不可行。但是當時有個現成的好題材:我有個外籍朋友在台灣教了多年英文,對改善台灣人英文能力非常有熱忱的他自己做了一套英文教材,滿腔熱血的除了印出樣本書,甚至連預計作為光碟練習題的flash互動教學動畫都做得很豐富完整(註:現在幾乎絕跡的flash當時還是主流的網頁影片製作工具),只是大量印刷成本太高,又沒有出版社願意冒險投資他,一直以來他都苦無宣傳管道可以把心血發揚光大。當時我想到的是把他的英文教材內容數位化,改造成一個會員制英語學習網站,於是馬上去找了線上的合約書範本修改成自己需要的內容,寄給當時人回到國外的這位朋友,簡單寫明合夥股權拆分,他主要負責將教材內容製作成網頁電子檔,我負責整合網站的前後台系統和後續的管理行銷部分,雖然我的網站技術力不足,但是在合夥人已經有很完整的產品內容、架構前提下,剩下的只要單純的將網頁美化、把資料傳上去,就可以開賣了...吧。

技術面不足的部分後來我找到了一家實惠的網站設計公司,用很低的價格讓我們租用網域空間加上建立一套完整可以管理的會員、購物車系統,只是因為對方收費較低,製作時間前後拖了超過半年,過程中另外碰到的困難包括我和合夥人對於網站設計、會員定價策略的歧見,實際執行起來確實比想像中困難許多,而雖然等待製作網站的進度緩慢,我還是每天忙得跟個陀螺一樣,當時我因為念研究所學費生活費都是自己負擔,為了不讓存款燒得太快,我一邊在補習班兼課,一邊又很貪心的想要嘗試寫商業部落格,想說一方面可以靠點閱流量賺廣告費,一方面等網站完成之後多了個行銷宣傳的管道,一舉兩得嘛。

這段時間讓我學到很簡單卻很重要的一個教訓是,絕大部分的人一次只能好好做一件事,目標是必須有取捨的(慚愧的是當時的我又完全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當時每樣事情都想做加上課業很快就讓我筋疲力竭,每天真的是累到連講話、看新聞都會覺得很吃力的程度,即使我已經把通勤、吃飯等時間都拿來利用還是因為腦力不足常常顧此失彼。最後的結果是網站做出來了,但是介面陽春美工慘烈,賣像實在不太好,靠著為數不多的會員收入勉強算是接近攤平成本;部落格常常沒按時間更新,內容吸引力也不夠人氣很有限,印象中最多瀏覽次數的文章大概10多萬左右而已,換算廣告收入其實完全不划算;在補習班講課呢,實在太累每週砍到大概只剩一兩個時段。然後當時我潛意識有感覺到自己不是可以脫離上班族生活的料,好像應該有個畢業後的求職備案,在副業滿滿的狀況下還硬是每週空出超過10個小時準備國營事業和前段公股銀行考試,只不過在種種工作的消耗後精神上真的完全支持不住,念書的效率非常非常差。

所幸我看起來的表現不像自己認為的那樣糟糕,因為研究所和大學同樣是商學相關,學校的作業考試應付得還算輕鬆愉快,成績一直保持在中上,加上系所把實習、參加商業競賽納入畢業必備條件,我在拿到文憑後有看起來還行的成績和活動、實習經歷,感覺找工作應該還是滿有幫助的吧--當時我的想法其實一直存在矛盾,在確定網站、部落格的生意賺不到錢後,究竟是要走穩定的國營考試路線呢,還是要到業界拚一波發展,我實在一直拿不定主意,就發展成一邊準備考試一邊找工作的四不像路線。

結果其實也沒什麼兩難,我的考試準備完全不足,參加當年的國營事業招考考了個毫無懸念的悲慘成績,只剩下乖乖投履歷的這個選項啦,瞬間有回到五、六年前剛退伍那種對未來茫然的感覺,沒想到過了這麼幾年,我還是只會沒有規劃的打開人力銀行網站亂槍打鳥。唯一的差別是這次我很幸運的剛好有朋友提到離我家不遠處其實有一個全球500大企業的辦公室據點(對,我對於職缺和產業了解的貧乏,連住在外縣市的朋友都比我清楚哪裡有工作機會),上去該企業的網站剛好難得有一個類似財務兼專案管理的職缺正在徵才,不得不再說一次,真的是很幸運,我希望能夠短距離通勤上班,但是我住的地區好的商管類工作機會非常有限,錯過這一次,我很可能就只能在來回通勤一小時以上、和隨便找個薪水普通的無名小公司落腳中二選一了。

會這樣說當然表示我就是這份工作眾多競爭者中唯一脫穎而出的那位啦。

除了投全英文履歷自傳外,面試總共分成三關中英文都有,第一關由海外人資視訊,第二關和直屬主管會談,到最後一關是部門的眾位主管多對一面試,三關加起來大概兩個多小時。我自認準備的方式算是單純有效,就是到線上找網友分享過面試這間公司被問到的題目和心得,然後一邊沒事就放著Youtube面試技巧的幾段英文影片聽多少算多少,一邊模擬每個問題的回答,把回答的內容用打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後慢慢修正到最理想(雖然是打字紀錄,但這裡我更注意的是回答的內容盡可能口語化,避免練熟了打字內容反而講起來像在念稿)。尤其是自我介紹,考量到可能有限制時間,我分別準備了一分鐘和兩分鐘版,然後把整段背起來熟悉到像從1數到10那麼自然,一邊拉屎一邊講都不會夾斷的那種輕鬆程度。

在準備面試和實際上場的過程中,有一種之前的種種努力一起收成的充實感覺。前幾份工作系統化組織各種例行任務、辦理及參加的活動、架網站、到國外參加商業競賽...等等的經驗都可以拿來分享;透過補習班講課和寫部落格的訓練能夠更簡潔有條理的表達內容,清楚的告訴對方我這幾年來學到、做到的成果。在最後一關面試的過程中,常常缺乏自信的我一度感覺到即使面對4個未來可能的主管級面試官,我都能掌握住整個場子的主控權,鄭重而不無趣的侃侃而談,有一種不論面對什麼問題都能說出讓對方認同答案的餘裕感,用體育的說法就是所謂的進入zone了吧。面試結束當下,我就有錄取的人非我莫屬的莫名信心,好在不是自我感覺良好,大概過沒幾天就接到確認offer的電話了,大大鬆了一口氣,呼。

到公司之後被派到的主要任務有兩種,一邊負責一個比較小眾的產品線所有和錢有關專案的管理,另一邊剛好算是我比較熟悉擅長的流程效率改進,要在現有的工作架構下,用各種方式如Excel函數撈系統數字產生報表、和與系統開發人員溝通改良、將部分原本分散獨立的作業方式制度化等等,種種措施都指向同一個目標--改善目前專案工作的效率和正確率。

儘管自稱擅長,這份工作對我的挑戰性還是比之前大多了。從前的工作只是我認為既有的作業程序太過繁瑣沒效率,自發性的想一些改良方式,想不到或做不到就算了。現在的任務變成有了個明確必須達成的改進目標,方案提出來後,還要回測是否有效/正確,一個從改善SOP變成要達成KPI的概念。如果我提的方案中數據或邏輯有錯誤,那可是會連帶影響到全球供應鏈都改用錯誤的資料作為參考依據,造成的損失不可估計,責任可以說是相當重大。另一個讓我有壓力的點是,除了熟悉公司專用的系統外,我在工作中還需要用到大量Excel函數、少量的VBA和SQL這些我不太熟練的工具,邊做邊學的狀況下不時會碰到阻礙,當下感覺真的滿挫折的,也超怕自己下的函數、指令有錯,所幸事後看來還算是做出了一些有效的成果。而之前工作中想出的招牌超連結工作法在這裡也派上了用場,公司產品的各種相關資料來源五花八門,有些是材料廠商email提供的估價單,有些是存放在公司FTP裡面的共用文件,有些是公告在內部網站的公定價格表...每次只要這些資訊有改版,難免總會有不小心用到舊資料的成員,這時候我把所有相關資源都用OneNote整合成幾個入口網站式的頁面,讓所有人能夠有效率的連結、搜尋、更新各項工作上需要的內容。不知道是否外商的文化就是如此,當時的主管對我非常好,給我很大自由發揮的空間,也完全不吝惜給我這個菜鳥肯定和福利。

到這裡再快速回顧一下我目前的發展,在三份工作中盲目打滾三年左右沒啥突破,結果弄了個國內算不錯的碩士學歷後終於拿到很棒的offer、第一年又發展得相當順利,OK,聽起來就是一個成功逆轉人生的故事吧。更重要的是,我在上一份工作常出現的問題--接了一堆任務後才發現自己不堪負荷的現象沒有再發生了,這份工作基本上都是準時下班,工作量相當合理,認真說單位給的福利和考評反而讓我覺得有點慚愧,畢竟我的外語和專業能力都還不太行,又是第一年接觸完全不熟悉的產品類型,工作中有不少時間都花在跌跌撞撞摸索,這份工作中公司的大家,尤其是直屬主管對我的用心、鼓勵和肯定,真的是讓我感激得覺得我有點不值得這些呀。

講了那麼多所以看起來一切順利吧? 看起來...

這次的問題完全讓我意想不到,這份工作的結局還是離職,原因竟然是我沒辦法適應企業文化,表面上看起來都還正常,但不知不覺間心理層面崩盤了。

具體來說造成我信心垮台的問題,是我一直覺得自己沒辦法融入工作的同事圈,漸漸得自己給自己非常非常大的壓力。不同於之前本土工作都是每個人有個固定的座位、上班時間就是老老實實的在位子上埋頭苦幹,偶而聊天打鬧而已;這是我第一次面對大型開放式的辦公室環境,每個人除了一個排定的座位之外,有很大部分的時間會在不同的單位間穿梭,在會議室或開放的沙發區討論空間中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討論對象和座位,在辦公室內外、茶水間裡不時可以看到大家相談甚歡聊得欲罷不能;而因為公司家大業大,工作上的聚餐應酬活動相當頻繁,一年內因為公務活動一起吃飯的對象至少數以百計;除了許多公司舉辦的聚餐和假日活動外,也有補助員工自己組織一些社團,提供大家下班甚至假日可以一起出去運動或旅遊的機會,參加的狀況也都很踴躍,總之就是比起之前我的工作環境多了很多很多的社交場合,而我一直跨不過心理的那個坎,就是很害怕自己會是這些場合中唯一格格不入的那個。

在開放式沒有固定座位的辦公室環境中,我總是有些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出現在哪裡該說什麼;在眾多的應酬場合中,我又表現的太過害羞只能躲在角落看大家high;而為了增加存在感,去參加自己有興趣的球類社團,結果因為比起幾乎都是校隊出身的成員,球技爛得不忍直視又讓我更加畏首畏尾。當然我也不是被排擠被孤立那種,同事都相當友善,只是看到一個沒有特色又總是看起來很緊繃的人,當然可以理解大家也不知道該怎麼跟我拉近關係。面對這樣的問題和家人談到我的困境時,身為局外人他們也只能夠給我不需要太勉強自己,換個環境就好這樣的建議。

幾年後回想起來,其實當時的工作環境並沒有自己想得那麼困難,否則我也沒辦法待超過一年了,說穿了我就是個內向了點的員工,交辦任務還是做得沒啥問題,其他人也不太會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而不只是在這間公司,幾乎每個工作多少都會有活動應酬,只是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一直是扮演相對重要的角色,在一些業務中擔任核心焦點,每天至少都會有幾個同事碰到業務相關問題來詢問、討論,不會像在現在的大公司中存在感這麼低,而工作上有表現很自然地會有信心開開玩笑講些有的沒的;在這份外商工作中雖然也有做出些成績,但我的所屬部門算是相對冷門,其實除了直屬主管和少數部門成員外,其他人不只不會知道我做了什麼,許多人連我這個人是誰都不知道。

會心態崩盤是在某段時間密集的幾次應酬活動,都是大家high翻了而活動輪到我時有些尷尬冷掉,讓我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對於參加社交聚會的恐懼也像雪球般越滾越大。當時的我連坦白面對自己狀況的勇氣也沒了,雖然有提早很多跟同事主管提出確定要離職,被問到原因時我卻只能結結巴巴的講到覺得自己沒辦法像其他人這麼有親和力、不喜歡應酬活動等等,讓大家要嘛一臉問號覺得這又不是什麼嚴重的事、要嘛就誤以為我是有什麼地方不滿才會突然找個藉口說想離開。當時表面上我還是每天正常的上下班,但出現心理問題不處理,就像一個腳扭到的運動員還需要每天上場比賽一樣,除了表現會受到影響外,缺乏休息恢復的時間,更可能造成傷勢越來越嚴重。漸漸地我每天面對工作環境只剩下一個念頭:快逃。

可是要逃去哪裡呢?

有了頂尖企業的工作機會,要跳槽應該是滿容易的,但誠如我所說,我住的地區商管類的好工作一如日本製的壓縮機非常稀有,很有可能要為了找條件好些的工作而需要租屋或買車通勤。而更糟糕的是,即使之前已經換過好幾次工作都沒啥問題,但以當時我的心理狀態,實在沒把握我能夠順利適應新的工作環境。一個可行的折衷方案是先休息一陣子緩和心情,冷靜一下找回自己的信心和勇氣,但是當時年近三十的我想到才剛為了讀研究所花掉好一部分積蓄,又計畫和交往多年的女友步入人生下一階段,要我中斷收入這個選項實在無論如何選不下去啊。

那選擇研究所時期有準備卻沒啥成果的備案:考前段公股銀行呢?考公股銀行的優點是不論到時工作環境如何,只要錄取了就幾乎確定不會因為之後表現太差被解聘,又公股銀行有眾多分行,不管是一開始離家遠或者適應不良,都還有個可以換單位的選項,心理上會踏實很多,而以我在銀行工作的經驗來看,並沒有什麼適應或壓力的問題,當下確實沒有更好的選擇了。想到這裡的時候我不禁深深感慨,沒想到這些年過去,不知不覺間我的目標已經從如何突破變得更好,變成如何不要沒有退路了呀...

於是就在我職場上打滾了好幾年後,我回到剛出社會的起點,選擇對自己的職涯按下了重開機鍵。

在告訴自己必須破釜沉舟的壓力下,這次的結果是報名的三間公股銀行都穩穩錄取,用在職大約兩三個月的時間贏過無數全職準備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競爭對手,接近崩毀的信心總算恢復一些。在確定三間銀行都通過筆試面試錄取後,我的第一個反應不是高興也不是鬆一口氣,而是很荒謬的想到笑傲江湖主角令狐沖說過的話:站著打天下第八十九,坐著打天下第二。換成在工作上的狀況就是待在不同的環境或體系,同樣一個人的表現可能天差地遠,從這次的教訓看來,我只適合整天綁在辦公室固定座位,加班大丈夫應酬就哭哭的工作吧。另一個學到的經驗是在自己有天分的領域那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算我整個人的狀況再怎麼差,要比思考速度、短期記憶力和邏輯能力這些,我還是能勝過大部分人的,未來工作也應該朝我比較優勢的這方面發展。

來談談在台灣的銀行業就業生態,大概分成這兩種,一種是在頂尖的民營銀行,表現好的話薪水成長很可觀,但如果表現不好可能沒過幾年就連工作都沒了;另外一種就是像我這樣用筆試+面試徵才的公股銀行,會應徵人大多求的就是一個穩定,因此越接近公營的銀行即使薪水不是最高,熱門度排名通常會比較前面,而只要錄取之後除非犯下重罪或自己不想做了,不然都可以順利做到退休,前幾年表現幾乎都不影響發展,就是時間到了穩穩升遷類似公務員這樣的體制,可以說一選擇這樣的工作就可以預估到退休前大概會賺到多少錢,可以過怎麼樣的生活,很安定但是也沒有任何期待感。

客觀來說我到當時為止的發展,完全沒有達到畢業前自己的期望。我從來沒證明過自己是個賺錢的料,即使在我職涯年收入的最高峰,可能還是比不上剛進醫院的實習醫生,現在又到了一個薪水極度穩定的工作,穩定到還沒上工我就可以想像未來大概可以買多貴的房、多好的車、哪一年會升上主管...

難道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嗎?

當時我一個說服安慰自己的理由是公股銀行的上下班時間穩定,我又已經有銀行業的工作經驗,應該會有多餘的時間和精神讓我發展副業,正職的部分心態一樣,敬業精神是一定要有的,但表現得中規中矩平均水準以上就好。有了研究所做網站的經驗,這次我知道在成本非常有限、幾乎全靠一人之力要做生意的情況下,大概就只能做網路服務型態的產品了。而除了一個好的商業構想之外,自己的專業技術也不能太差。當下我決定先不想太多,專心學個技能,考量我自己的優缺點、下班後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當時的狀況,我決定先從學習Python作為起點。

然後就開始了我十年磨一劍,彙集自己出社會以來所有組織規劃、專案管理、數位知識的結晶,耗盡體力後完成產品的旅程。

在開始正職銀行斜槓學習的生活之後,我馬上體會到程式語言的強大,如果高中時候接觸C語言不是三分鐘熱度,在之前大企業的工作應該會得心應手許多(雖然我離開的問題也和工作表現無關就是)。因為起步晚了,我知道自己只會基本迴圈、網路爬蟲這些,和真正的程式高手功力自然是天差地遠,要彌補實力的差距,我需要有一個我能力可以駕馭、又不容易被複製,可以有剛好的獲利又不會賺到讓人眼紅、一個非常恰到好處的構想。

因為我一直有讀商業專欄文章的習慣,「別想要做什麼產品、應該先想需求在哪裡」、「做自己熟悉、市面上已經有類似的產品,不要想著教育消費者新玩意兒」這類的文章概念已經深植我心中,當時我想到的是,我常用的社群工具PTT是個很好用的買賣、服務仲介平台,舉凡要買賣手機、電腦零組件、遊戲光碟、演唱會門票、以至於汽車,都能夠在
PTT上與其他使用者直接交流詢價;而要找特賣資訊、各類工作或家教等也都有一應俱全的相應看板。因為沒有任何仲介抽成,買賣雙方大多能拿到比市價更划算的價格,不時更會有只想趕快賣出的佛心賣家,或是搞不清楚市場價格賤賣產品的大好人。問題是不管出現異常便宜的產品或超好的正職/臨時職缺,這種大幅優於市場行情的主題往往幾分鐘內就會被搶購一空。除非能夠時時刻刻刷新這些討論區看板,否則往往只能望著已經銷售一空的購物網站或顯示被塞爆的佛心賣家信箱扼腕。

所以理論上只要能夠時時刻刻同時刷新這些討論區,就能夠有很多用超值的價格找到自己需要的工作、商品,甚至單純低買高賣套利的機會了吧?

我的構想是先用Python的網路爬蟲功能將PTT站內的目標討論區,包括各類產品買賣、省錢版、特賣版、家教版、工作版以及各大熱門看板的文章標題全部存到電腦中,再把一些我自己會用到查詢資料的網站,比如外幣匯率、氣象、空氣品質、新電影評分、籃球棒球比賽結果...等等也全部都存下來,然後又買本書學了入門的app製作工具-MIT App
Inventor(沒錯,就是那個麻省理工MIT,這套App開發程式印象中是他們學生還是校友做出來的),讓在我電腦資料庫中的這些海量數據能夠有個平台提供使用者設定條件篩選並且發送通知。

舉例來說,在降雨的通知上面,我設計了兩個可以用選單式選擇的參數--縣市、機率,使用者可以開啟設定當預報"高雄市"的降雨機率大於"30%"時通知我,不同使用者可以設定自己適合的縣市別和降雨機率數字;或者在買賣手機的看板,我的可編輯參數就設定為自訂關鍵字--例如當標題關鍵字有"XR"及"128"時通知我,可以依據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自行輸入任何內容;或者我想看熱門特賣的資訊,就將PTT省錢版的參數設定為--當省錢版出現推文數達到"50"以上的文章時通知我。整個app的架構就是讓使用著可以自由選擇開啟哪些通知項目,再對於每個開啟項目裡面的可編輯參數設定自己希望接收內容的條件,沒有達到條件就完全不會收到通知。

對於我來說,有了這樣的app之後,就不用再花時間每天去一個個點開不同網頁查降雨機率、空氣品質、球賽比數,也不用怕錯過了有什麼省錢好康、擔心難得一件的便宜好物會不會又被捷足先登,就像有一個了解我喜好的數位助理一樣,每天會幫我依照我設定的條件篩選,平常永遠安安靜靜的,而只要一出現符合設定條件的狀況,就會在第一時間像傳line那樣直接通知我,方便又準確,以使用者的角度來說,毫無疑問這絕對是我會常駐在手機裡面的一款APP。而對於時常在二手電腦產品、遊戲、手機等看板找尋買低賣高套利的機會的使用者,我想不到不大量使用這個自動通知app的理由。以營利面來說,使用者設定越多種、越頻繁出現達成條件的通知並且點閱,就會讓我有更高的廣告收益。

當然,以上理想狀況的前提還是App要先寫得出來啦。

身為一個程式菜鳥,當然很快我就碰到一堆問題:MIT App Inventor當時的視覺化編輯介面還非常陽春,可以預覽的設計內容範圍只有第一頁,也就是說App的畫面超過一頁需要往下拉的部分是完全無法預覽或編輯的,這...後來我研究了很久我才成功下載專案檔,用文字文件打開後直接編輯程式碼才順利搞定。

而隨著app的內容越來越完整,碰到的困難更是排山倒海,首先是要設定可以自訂條件的部分,實際用迴圈寫起來還挺複雜的,我在想可能有更先進簡化的作法,但一來我的程式功力實在太粗淺,二來MIT App Inventor似乎也只支援比較陽春的編輯功能,奮鬥許久最後我總算是用迴圈完成了全部想做的條件篩選功能,並且設定好部分欄位只接受輸入數字、下拉式選單的限制避免執行出現bug,有好一部分程式碼寫到六層或七層迴圈吧,非常傷腦。

然後就在編輯到數千行程式碼的某一天開始,我忽然發現會有安裝App後第一次執行必定閃退的問題,完全找不出原因,回朔到前幾個版本也無法解決問題。在經過超多次失敗的嘗試之後,我只好取巧地讓App在第一次執行時會跳出"首次執行檢測系統環境...檢查完畢,請重新啟動App"的字樣來掩蓋這個問題。

總之我算是克服了各種合理不合理的困難,利用下班後每一分時間,可以稱得上是不眠不休的花了近千個小時才終於做出一個完整的作品。具體的運作方式是將Python爬蟲下來的文字內容轉化成.json檔(註:可供不同程式讀取、應用文字資料的副檔名格式),將這些.json檔案存在我的電腦,再架設Http伺服器存取我的電腦檔案,讓使用者執行App時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設定,讀取相對應的伺服器檔案內容回傳給使用者,因為都只是文字檔案傳輸網頁超連結,算算我用當時便宜的社區網路就能支應大約5萬到10萬人同時存取資料,供一個新上市的App使用算是綽綽有餘了。

不過就像是無數的新產品開發者一樣,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的東西,不太可能這麼順利就完成了,甚或常常是在最後關頭才發現有無法彌補的缺陷或問題。

就在我把所有記錄在Evernote上面的待處理技術問題打勾、準備要產出最後一版App時,我發現了我的產品兩個致命的缺點:
第一,沒想到MIT App Inventor無法支援背景運作的功能,也就是說這款App使用者想要接收到設定條件的通知,得要自己手動按下"重新整理"這類的按鍵,才能和伺服器連線接收最新的資料,等於我最重要的賣點和功能--像數位助理般出現符合條件時即時通知這點直接廢了。這個問題我其實在一開始製作App時就有去搜尋過國外討論區,發現大約兩三年前就有人提出同樣的問題需求,而當時製作組的回答是他們正在著手研發該功能了,我也就很粗心的沒有去探究最後研發的結果,直到即將完成App時,我才確定這個背景運作App的功能還沒有推出,更慘的是看來問題無法解決,就打算這樣不了了之了。

第二是MIT App Inventor並不支援投放廣告,外掛類的Ad Mob這些通通不能使用。當然我可以改變商業模式來同樣達到營利的效果,例如將App改成先提供免費試用期間、或者改成功能受到限制的免費版和付費版並存這樣的模式,但是我總覺得完全免費加上提供廣告的方式才是和這款App最完美的契合,畢竟目標使用者除了像我這樣想節省時間、避免每天重複刷手機查詢同樣資訊的人之外,就是希望能夠享受買到超值產品和接到划算兼差這樣注重CP值的人了,我猜想這些使用者通常只會從看到廣告付出更多無意識的成本,不會有任何直接付費的意願。

噢對了還有目前開發出的App只支援Android版本、還有那悲劇到不行的美工、還有我要如何宣傳讓大家知道有這個新玩意兒也是個問題...但是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應該說我一開始就有心理準備,即使做得出我心目中完美的App也並不代表一定能穩定獲利,更何況是上面提到的兩個致命缺點,等於直接宣判了這產品的死刑,最後的結果是我默默地又把App從Google Play商店下架了。

我結合十年工作經驗磨出的這一劍還是失敗了,連出劍鞘都還稱不上,就這樣默默的無疾而終。

想想其實我算是非常幸運了,銀行的工作一般來說都忙到不行,又需要非常專注避免任何錯誤,很難有像我這樣把大量腦力精神投注在另一件事的機會。我是剛好當年度在一個相對簡單的職位才有機會為了完成App全力放手一搏,但即使在本業不算辛苦的情況下,我還是為了完成這款App整個人燃燒殆盡,最後知道自己確定失敗的那瞬間確實受到不小的打擊吧,雖然學習寫程式多少有一些收穫,但短時間內強迫自己為了目標產品快學快記更像是張無忌學太極拳這樣,在整個專案完成之後馬上忘了大半,叫我再立刻使用同樣的語法寫一次程式都會有些吃力的程度。

到這個階段也算出社會將近10年了,我很清楚自己的第一志願一直都是要證明自己能夠有創造收入的能力,可以不用去依靠只能看人臉色吃飯的正職。從一開始一些不切實際、天馬行空的商業構想,到了解到自己該如何建立專業、從無到有的做出可行的產品,這些年我確實進步非常非常多,只是我這樣的能力還遠遠不夠讓我達到自己的理想,就像是漫畫火影忍者的小李一樣,在和我愛羅戰鬥的時候拚盡全力付出一切,卻還是毫無懸念地,被狠狠的擊垮了。

不過和念研究所時一樣,我覺得自己爛透了,但是撇開副業表面上看來其實還行,我正職的銀行工作做得順風順水,原本最擔心的無法適應環境問題並不存在,一晃眼就待超過五年了,也陸續從櫃檯輪調到很辛苦一人當兩人用、壓力風險比較大,但也比較有學習升遷機會的放款部門,等於宣告我可以下班後搞自己副業的機會大門暫時被關上了。接手放款的位置後,我把心力大多留給建立工作的流程、內容改良,把一些重複費時的例行工事盡量自動化、數位化來讓我在這個職位做得更舒服些。很快我發現就如新聞上看到某國外公司到台積電參訪後說的,台灣很多企業的通病是太多缺乏效率、浪費時間人力的工作內容,也許是流程改善性質的工作我已經做得有些心得了,做起這類的改革越來越精準洗鍊,目前花的心力不算多、技術上難度也還好,但做出來的一些小程式、微調工作流程就已經得到不少節省時間精神的具體成果。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如果照著現在的狀況發展下去,準時上下班、沒有太多負擔壓力就可以勝任在銀行中相對有發展性的位置,也算是有個順遂的職業生涯了吧。除了過這麼多年後我跟人聊天還是不時會看起來有點呆憨、除了我被稱讚還是會害羞不知所措、除了我一直很清楚,在自己期待中原本到這個年齡階段,我的發展應該要遠遠不止現在這樣。

就如之前所說,客觀看來我完全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我出社會這麼多年來,沒有任何一年的收入是在統計90分位以上過,自學的程式、英文等專業在本業上幾乎用不到,精通程度也完全不足以讓我透過轉職薪水一飛衝天。或者該說又在公股銀行蹉跎了幾年、薪水爬了好幾階後,現在如果我要到就業市場上投履歷,在缺乏足夠說服力的專業技能和工作經歷的狀況下,我得到的offer起薪應該都只會往下跳了。

我的失敗絕對不是時運不濟也不是偶然,還記得從小到大我被許多人誇過很有天分,家裡環境雖然稱不上富裕,也一路支持我順利地唸到大學畢業,還讓我小時候就學了鋼琴、昆笛(註:中國橫笛)、幼稚園就讓我接觸九九乘法表、從國中開始注重我的英文能力培養,這些學習項目我都或多或少地展現出天賦,只是我對於各種學習都沒什麼興趣;高中的時候我參加過電算社就有機會接觸程式C語言,只是一樣買了本書後三分鐘熱度,連書本的第一章都沒看完就放棄了。記得求學階段我總覺得父母這麼重視加強我的英文能力是有點杞人憂天,畢竟像我這樣的頭腦,只要肯努力以後應該在職場上無往不利,結果諷刺的是,不管是求職還是考試,有好多次都是靠著英文的優勢才讓我驚險勝過競爭對手,也讓我很幸運地現在能夠在前段公股銀行混口飯吃。究竟做錯了什麼,才會讓先天不差後天又足夠努力的我,在職涯發展上完全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呢?


III. 我做錯了什麼

回顧我的職業生涯後,確實可以看出我有不少沒有做好的部分,這裡就在具體看看我做錯了什麼:

壹、是我不夠好,我高估了自己

簡單說,我認為高估自己就是大部分人會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不論天賦高低,大多數人好像總是在一些門檻低、上限高的活動中認為自己就是出類拔萃的那個,很多人都是充滿著自己會成為超級業務的信心進入直銷業、房仲業;投資個股的人都覺得自己能夠打敗大盤;打英雄聯盟、傳說對決(註:熱門的競賽型電腦遊戲和手機遊戲,比賽為兩邊各5人組隊對抗)都認為是自己在carry隊友在雷...等等。說我高估自己乍看之下有些矛盾,好像我之前提到的邏輯能力和記憶力強都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確實我有實際證明過,在國中、高中、考預官等等這段時間做過5次左右的邏輯能力測驗,雖然總不是最頂尖的,成績也都能維持在前1%左右,認識的人也沒看過記憶力明顯比我好的,所以我一直認為只要自己有前1%的天分,夠努力就應該會有前1%的成就,看起來沒錯呀。

但是結論還是一樣,我最大的錯誤,就是一直以來都高估我自己了,為什麼?

關於能力強卻總是升得比人慢這件事兒

竟然是到出社會多年之後,我才慢慢意識到職場上的成功,不是只有靠聰明的頭腦,甚至可以說天分或能力在工作上佔的比例比我想像中的還要低上許多,怎麼說呢?如果是在美國職籃NBA這種靠完全能力決定勝負、又能夠讓無數觀眾觀賞評論的職業,那天分和能力當然就非常重要,如果你球打得好,即使出現和隊友關係不好、被教練刻意冷凍、受傷要休息兩個月...等等,身價還是不會被影響太多,畢竟還有其他29隊的教練團、還有全世界的觀眾在看著你,除非個性問題真的超大,不然基本上都能拿到經過這麼多專業/非專業人士一起觀察後符合客觀身價的薪水。

反觀如果是像我們這種擠在小辦公室的上班族,具體哪個人貢獻度占多少,除了表現可以完全用數字衡量的業務員外都很難估計,加薪升遷很大一部份比重是看上面的人喜不喜歡你。通常只要得罪主管或紅人就非常難翻身了,管你是debug能力超強的工程師、一人當三人用的pm,可能都得面對要嘛自己走人、要嘛永遠就做得多升得慢乖乖吞下去,畢竟越大的企業越有承受住失去任何一個人風險的本事,而就算你重要到少你一個就會直接對公司的成績造成影響,對於其他領薪水的人可能也是不痛不癢,頂多今年獎金少點而已。

所以身為上班族,有時候做事的能力相對沒那麼重要了,或者該說會溝通會攀關係也是種能力、耐操也是種能力、臉皮厚不怕人罵也是種能力,升官發財如果把這些能力都加進去綜合評估,感覺還滿公平的,否則天分不夠的人不就永遠都沒機會翻身了。就像打籃球一樣,長得高運動力強這些天生的能力是很重要,但是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球員是先天條件差一截,靠著訓練、技巧和其他軟實力達到頂尖成就的。

說到綜合能力,那我就來給自己評個分吧。結論就是,除了頭腦比較好之外,我還真可以說是一無是處啊。

先看看我的人際能力,國中畢業之前雖然我的成績都算在很前面,但是卻沒有像其他功課好的同學那樣成為風雲人物,大家對我的感覺就...一個成績好乖乖的同學這樣。高中大學都在明星學校身邊充斥著學霸,不太認真念書的我更是理所當然的變成準邊緣人,身在商學院生活圈裡接觸的人永遠是固定的幾個,完全沒有拓展經營自己的人脈。

在職場上嘛,其實我的人際關係沒什麼大問題,畢竟大家一定會歡迎一個有能力處理各種問題又願意幫忙的人。但是我超羨慕那種有天生領袖型人格的人,會讓人自然的就想要親近,讓人心甘情願的付出時間心力去幫忙那種。反觀我呢,應該要叫做工具型人格,就是反過來我不時會付出時間和心力去協助有困難的人,然後看著他們如釋重負的笑容就覺得跟著不知道在開心什麼,雖然是真的滿開心的,但是有時候上班付出的精神太多,就難免侵蝕到做自己正事和下班後自我進修的效率。另一個隱憂是,這樣到處幫忙的個性在晉升到管理階層後,很可能會變成事必躬親大小事全包的瞎忙主管,對於致力想要快速升遷的人來說,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人格特質。

說完了人際,再來看看我認為工作上也非常重要的能力-耐操:很遺憾的我的耐操程度又是落在一半以下的等級,就像一開始提到幾次的我半夜3點才起床看隔天一早要期中考、完全陌生的個體經濟學,結果還能考出不錯的成績,我那時候就想,當時考高中大學我好像也都沒什麼在念書,結果也都考上國立前三志願,那我這輩子不用擔心啦,有這種浮誇的頭腦運轉速度,萬一在社會上混不下去就花三四個月考個當時起薪4萬多的高考就好,是吧?

結果完全不是啊,後來我在考上研究所後入學前,還真的有一段三到四個月的空窗期讓我全職準備高考,我也確實很認真準備當作留個備案,這才發現當時還年輕的我在認真念書的情況下,每天大概5到6個小時頭腦就完全沒力了,而且後遺症會持續個兩三天,像是運動完肌肉痠痛那樣,搞得後來頭腦狀況越來越差又不敢放鬆,每天頭腦實際念得下書的時間越來越短,還沒去考試就知道自己絕對連一點機會也沒有。即使現在我上班的地方是一天8到9小時的佛心工作,這樣的時間差不多也就讓我用掉大部分腦力,以前下班後會學寫程式的習慣也隨著換到比較忙碌的職位,發現精神越來越不夠用了。

另外,我發現成功人士的另一個特質是通常都會有一些工作外很優秀的技能,可能是運動類,像是很會打籃球或可以跑完馬拉松,或者是有一些很炫泡增加生活情趣的專長,像是超會彈吉他、是調酒高手或是熱愛大自然攝影之類。一方面可能是成功的人特別有天分或有毅力,所以除了工作之外做其他事情也會成功,合理;另一方面也因為有這些各式各樣的專長興趣,讓所謂的成功人士又多了更多因為共同興趣連結人脈拓展關係的機會。很可惜這題我又沒得分了,我沒有任何一項亮眼的工作外技能,又是俗稱的木眼木耳木舌,對於什麼4K高畫質螢幕、耳機的音質、不同咖啡豆的風味這些我根本完全分辨不出來也不懂得享受,自然不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甚至崇拜的看法了,這樣不亮眼的人在金融圈中,待個不需要太依賴人際、顧客關係的公股銀行真的是剛好又幸運而已。

客觀分析後,所以我今天會沒辦法待在前1%的工作,是因為時運不濟遇人不淑嗎? 還是我自己的問題比較大?所以就算有前1%的頭腦又如何,綜合所有的能力,我這樣還能夠拿到前1%的offer嗎?也許可以吧,但是必須找到非常適合我,邏輯能力占比重、可以大部分獨立作業的工作,而不是一般人際溝通很重要的辦公室工作了(聽到這裡當個寫程式碼農好像很適合,事實上我自學程式、app也發現自己進步飛快,但偏偏我的頭腦耐力每天全力寫個5小時程式就差不多了,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還會有比寫程式更適合我的工作內容)。又換個角度說,如果我有足夠的智慧,幾年前就該看破職場不是只看頭腦和工作能力,早該更了解自己的特質做出相應的規劃了,所以說到底還是我不夠聰明嘛,怪誰呢?

貳. 身處的環境競爭力不足

文章最開始有提到我國中象棋就上段了,是靠著一位熱愛象棋的恩師指導,高中入學看到社團聯展的象棋社攤位,我直接過去15分鐘幹掉挑戰席上的社團學長後,霸氣不發一語轉身離開(不知道在秋什麼),因為沒什麼同齡對手也就沒繼續再下象棋。看起來滿厲害的吧,但是我想說的是,真正有實力的人,是要在很早很早期就能看出徵兆的,我國高中的時候報紙還常常會有棋藝類比賽賽報的專欄,我記得那時候有個比我大十歲叫做許銀川的象棋手,17歲時就已經有八段實力了,在各大比賽中大放異彩,我想他很可能在國中畢業的年紀,15歲左右就已經名滿天下了吧。當然他的天分比我高多了,但如果我是從六七歲就開始下棋、又對象棋非常有興趣、又在一個充滿高手的環境的話(也太多假設),可能在和他同年齡的時候也會有個三四段,在台灣職業棋壇或許能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我實際身處缺乏競爭力的環境下,絕對一點機會都沒有。

就像台灣最接近NBA的球員陳信安,即使他高中前沒打過籃球,從他打手球的爆發力或者他那讓人超羨慕的身材條件都能一眼就看出他有幾十年難得一見的天分,大家看他改打籃球之後實力突飛猛進,但是在國內職籃總感覺打得有點太輕鬆寫意,難免會想像如果他從小就在美國接受籃球訓練,是否有可能第一個站穩NBA先發的亞洲人就不是林書豪
(Jeremy Lin)了。我認為在一個競爭力夠強的環境,對大多數人是比擁有天賦還有重要很多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家長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能夠轉到明星學校的所在學區,有錢人的孩子通常發展都會比較好的原因。

我的職業生涯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自己大多時間身處在相對比較沒有難度、壓力的環境中,光是念研究所、在學校當專案助理及公股銀行就佔了我30歲前大部分的工作年資,即使在這些工作中表現都還算不差,進步幅度當然還是遠遠比不上那些長年待在國際級大企業,不時需要舉辦大型活動或者和跨國企業CEO會議、報告的商務菁英。

*關於低端虐菜這件事兒

不管是下棋、體育競技還是工作,常常會有提高一個層級,表現就瞬間從頂尖變成平凡的案例。比如說棒球選手王柏融,我認為他的絕對相對數據都是中華職棒有史以來最強打者,即使有些人有不同意見,他在國內職棒的成績還是毫無疑問的歷史前三。這樣的強打在25歲的當打之年被高薪挖角到日本職棒的時候,包括我在內的很多球迷當然都有非常高的期待,結果很可惜他在日本的表現並沒有像在國內那樣無敵--綜合三年的攻守表現,大概就是日本職棒球員平均左右的水準,以他的薪水和必需佔用外籍傭兵的名額來看,對日本火腿隊來說確實是筆划不來的投資,而王柏融在日本成績不出色的原因,我認為就是中華職棒和日本職棒的整體實力有一段差距,大部分人到日本成績都會打折。當然以結果論來說,再重來10次王柏融去日本還是完全正確的選擇,除了錢超多之外在台灣他的表現已經沒什麼對手了,想要更進步當然只有旅外一途,只是從王柏融的例子可以看到挑戰難度更高一階的工作,成績很可能會下修很多。

另外一個例子是長年熱門的電腦競技遊戲LOL英雄聯盟,前幾年我到超過30歲才接觸到這款已經紅了許久的遊戲,哇一玩整個學生時代的回憶都回來了,畢竟上次很認真玩類似的遊戲是17、18歲時的DOTA EX(現在應該沒幾個人聽過這個了)。英雄聯盟這遊戲有一個積分制度,可以用牌位來評價每個人的實力,而且在網路上配對玩家時遊戲都會很貼心的讓同一局的10個玩家牌位階級不會相差太大。我因為年紀大反應超慢加上角色滿多都不熟悉,前後大概玩了兩三年拚老命牌位最高也只有銀牌I,大概PR值50的評價,而在遊戲中完全可以體會到差一個階級實力落差之大,所謂的"低端虐菜",就是指很多實力強的玩家喜歡故意創造新的帳號從零開始,來享受在PR值較低遊戲局中大殺特殺的成就感。我在玩英雄聯盟實力PR值50的時候,對付PR值25以下的玩家基本上就是大人打小孩,而對上PR值80以上的玩家我的技術看起來就蠢到不行了。

可是想當年DOTA EX時代我可是自封PD神的高玩啊(註:高玩=高端玩家;PD是當年遊戲裡面我最擅長使用的一個角色),我在想如果我17歲的時候就有英雄聯盟這遊戲,靠著巔峰的反應力和投入大量時間研究,全盛時期我的評分在所有玩家裡大概會有PR90以上、前
5%~10%的實力,也就是我連英雄聯盟中前1%的"鑽石"牌位都達不到,所以即使我是17歲接觸到英雄聯盟,我絕對不會選擇當一名職業電競選手,畢竟看起來職業選手至少要是
0.01%內那種天才中的天才才有機會混得不錯。但是呢但是,如果我在17歲玩DOTA EX時代就有職業比賽,我搞不好會傻傻地認為我就是打職業的料,畢竟當年系統還不像現在這麼先進、可以透過牌位讓每個玩家知道自己實力在哪個層級,而是全部玩家都一視同仁,每一局的遊戲都是不分實力亂數湊10個人組成,所以實力有前10%的玩家在大多數的局中看起來都會超強,而少數表現不佳的局,也很可能會把責任歸咎到隊友身上,認為都不是自己的問題,是因為倒楣配對到爛隊友才會被拖累的。

而在職場中大多也像上面提到的DOTA EX遊戲這樣是團隊作戰,除了很明顯的可量化成績和錯誤外,很多需要團隊合作達到的成果,其實每個人的貢獻占比是不太能夠清楚界定的,當然整體能力如果高於職位需求一大截,那還是所有人都能夠一眼看出來,這時候如果有企圖心就可以試著尋求更高的挑戰(反過來說如果就此安於現狀呢?當然可以啊,人生就這麼短短幾十年,工作不一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那要怎麼知道自己的能力具體有多好呢?我認為可以用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種挑戰來測試自己,多接一兩個困難的專案、自學、斜槓...等等,不用投入大量的時間,運用精實創業的概念,像我寫程式、Ppp這樣大概嘗試一下(具體來說我花了1000小時左右,有點太多了)就能更了解自己的天分有多高、現實的狀況適不適合更上一層樓了,或者像前面提到的王柏融,他後來選擇去打日本職棒,除了日職能拿的錢最多外,可能也是他在打過幾次短期國際比賽後,發現自己面對各國強投的成績比在台灣下滑一些、但整體數據算還行,所以先選擇挑戰實力比台灣強上一截的日本職棒,而不是直接挑戰最高殿堂的美國大聯盟。同理,我們在工作中如果覺得自己表現超群,也可以在不造成現實負擔的前提下,不論是在正職或副業,慢慢一點一點增加難度,來看看自己的天花板在哪裡,也比較不容易有自己總是大材小用的感嘆。

參. 缺乏名片級技能

如果要問我工作這些年後有什麼專業,這個問題我還真回答不太出來,勉強能說的大概就英文還不差吧,就多益接近滿分然後可以用英文溝通和使用英文作業系統,但是完全比不上native speaker這樣。其他我學過的技能其實不少,在之前提到的架過網站、寫過程式及app,辦過國際展覽、大型研討會也參加過國際商業競賽,工作中用到過一些Excel函數和樞紐分析、SQL,但是每一項都是淺嘗即止的等級,金融證照不少張但我想不會有人真認為國內金融證照能代表任何專業吧。所以在兩三年前當我加強程式技能包後,滿懷希望的試著打開人力銀行網站一看--卻發現大部分中高階的工作的能力、經驗要求我都差了不只一點,oh-oh。

那麼我這些年的工作都在偷懶嗎?當然不是,我確實滿努力的,只是大部分的工作的內容都是處理一些需要管理、整合、排程這種比較抽象的雜事,我的工作經驗學到最大的能力,是怎麼去組織、規劃、完成大型專案,或是要怎麼發揮創造力來改善工作流程、增加工作效率,雖然我自認這樣的技能可以為企業帶來很大的價值,但是缺乏高薪工作要求的具體專長,大部分我有興趣的職缺可能連面試門檻都達不到。

*關於多樣性工作經驗和斜槓這件事兒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人會有疑問了,常常看到有些成功人士做過不同的各行各業,還是在商場上獲得巨大成功,甚或有不少人提到年少時豐富多樣的工作經驗對自己日後的成就滿有幫助。講到這個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的是NBA達拉斯獨行俠的老闆Mark Cuban,他在年輕時有一搭沒一搭的做過軟體銷售員兼技術顧問、電話行銷等工作,一度窮困潦倒,現在卻是身價數百億美元純白手起家的大老闆,所以有多采多姿的工作經驗好像不錯?我自己以前也堅信這個理念,認為自己不需要一份非常特定的專業,而是把時間拿去多累積各種不同的實務工作經驗,所以從飲料店、展覽業、補習班、學校計劃案、銀行...都做過,如果有能力有機會,我當然也會選擇當個身價超高的大老闆大總裁,很遺憾的是現實中的我還真沒能力做到。

所以為什麼Mark Cuban可以而我不行、像我們這樣剛出社會先嘗試不同工作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首先,我認為Mark Cuban能夠成功是因為他本來就是屬於綜合能力前0.01%的人,即使我不認識他本人,從他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天分、自律和超強企圖心,我相信這樣的人不管做什麼都能成功,時間早或晚而已。

第二,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這些成功人士的多樣性工作經驗都只出現在職業生涯早期,通常到了一定年齡就開始專注本業了,像Mark Cuban現在的工作就是個經營者,管理電視台、戲院、球隊等,不會再去像以前一樣從事軟體技術顧問或其他不同類型的工作了。應該說他和我從前會在各行各業間遊走,說穿了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自己也不確定自己想做什麼、適合做什麼,我把這種剛出社會亂換工作的行為叫做職場抓周,可以做但是必須淺嚐即止,就像Mark Cuban當打工仔只當到24歲那樣,像我這種到快30歲還不確定人生志向的,成功的機率自然就微乎其微了。

最後來談談斜槓,我認為幾種常見斜槓的定義:
1. 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做可以賺額外收入的事情(啊那就是兼差啊是在斜哪齣)
2. 正職工作交差就好,把心力全部留在下班後與正職完全無關的斜槓事業--如果正職工作沒發展性、又允許你每天去打混度日的話當然可以,但是我認為只有比較吃天份、創造力的活動,像是寫小說拍短片這種斜槓比較有機會成功,專業型的斜槓像是寫程式、做法律諮詢等則很難有機會。要想想,自己只利用每天下班後的3-4小時努力,和從學生時代開始就不斷加強專業技能、出社會後更是每天至少接觸8小時的人相比,程度的落差會有多少。NBA已故傳奇球星Kobe Bryant曾經說過,因為他每天練球練得比任何人都勤,所以在進入聯盟的幾年後,他就確定絕大部分同齡球員永遠追不上自己了,甚至只會因為練球時間的差距讓彼此的實力越拉越遠。以我自己曾做過寫App這樣"正職放鬆、斜槓燃燒"的經驗是,除非你真的對所從事的斜槓非常有熱忱到可以當作興趣,不然可以直接放棄這樣的斜槓模式,因為單以一人之力下班後來做,比起專業團隊全職做出來的成果差距是很巨大的。當然也有少數橫空出世的天縱英才,不過就像我之前說的,如果你真的天賦異稟到能夠用平均一半不到的時間就能夠在某個領域成功,那麼應該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大放異彩了。
3. 利用下班後斜槓做些可以提升自己又和本業相輔相成的事情,比如醫師下班後做線上醫療諮詢教學相長、籃球員去踢踢足球訓練步法(footwork,一時想不到更貼切的中文)--這是我認為唯一有價值的斜槓方式,但說穿了這也是假斜槓,主要目的還是要加強正職的專業技能,如果你是個籃球員,發現練足球往左右踢的動作能夠讓你的籃球步法更好,那麼你要做的是每天重複訓練這個往左右踢的動作,而不是去踢一場完整的足球賽。

簡單總結這段,我認為世界上99.9%的人只能夠做好一項專業,如果你的目標是在職場上成功,請慎選這輩子貼在你身上、被大家看到那張唯一的專業標籤,其他想做的都請當成興趣就好。另外要注意有價值的專業是會隨著時代改變的,比如曾經當紅的光碟機、
Flash動畫現在都是時代的眼淚了,所以你的標籤上寫的應該是"網站工程師"、"電腦硬體專家"這種稍微廣泛點的內容,而不是"Flash達人"、"光碟機先生"這種太過狹窄的專業。

肆、忽略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況

在讀研究所的時候我接了一堆有的沒的工作案件、還沒畢業就一邊寫論文一邊投入辛苦的外商正職,外商在職期間一邊準備銀行考試、考上銀行後又燃燒生命寫程式寫App...經過連續幾年不眠不休的摧殘後,其實我不只是身體過度疲累,當時連帶的也讓我的心理素質變得不那麼堅強了。

先來講講心理素質吧,話說NBA在1997-98年出現了一個白人希望名叫Keith Van Horn,大學時代聲勢直逼歷史第一大前鋒Tim Duncan,進入NBA後在以前防守至上得分偏低的年代,第一年平均得分就將近20分,還有當時大前鋒球員相當罕見的投三分外線技能,在生涯的前幾年可以說是一方名將,可惜後來的人回憶起這名球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季後賽關鍵時刻軟手症,次數多到很難替他平反說是單純運氣不好,應該就是沒辦法承受壓力造成的。

很多人也許認為抗壓性這東西不就靠訓練就好了,尤其是這種世界上最頂尖的職業球隊,基本上都會配置專屬的心理醫師。但是每個人的抗壓性其實就和邏輯能力、肌耐力、酒量等等一樣,天生能夠達到的最大抗壓能力是有差別的。拿我當例子來說,我認為我就是屬於天生抗壓比較差的那一群。雖然我在升學考試總是一帆風順,但是想到我學生時代上台報告每次都緊張到有氣無力、跟任何人說話都是那副畏畏縮縮的鳥樣,我在畢業當兵前默默的許下一個願望:希望我在必須服役的這一年內可以盡可能的多些磨練讓自己的抗壓性更好一些。

很該死的我的願望竟然成真了,後來我被分到的單位應該在現代社會很難找到更精實的了。當時部隊有好幾位同儕壓力大到不是割腕自殺就是冒著犯軍法的風險逃兵,身為極少數的義務役軍官,我平常每天睡眠不滿4小時是常態、醒著的時候又幾乎都在出任務打靶這種需要專注的高壓環境中,我還記得在下基地任務的某天晚上下著大雨,我躺在軍用帳篷基本上是半個身體泡在半夜的冷水裡的,記得我當時就這樣枕個鐵水壺連軍靴都沒脫兩秒就睡得不省人事,腳掌連續泡水兩天到整個完全失去血色、還好沒有角質溶解。而我的一年軍旅生涯泡水這個可能還排不上最苦的前三名,尤其在精神不佳的狀態下不時要面對絕對符合不當管教標準的言語和肢體暴力,比起來泡在冷水裡睡覺實在算不了什麼。

一個沒出過社會的軟爛大學生在面對這樣的環境有沒有變得更抗壓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我很慚愧地說,在退伍超過10年後,即使我的心理素質確實進步超多,表面上看起來也總是很淡定,但我還是不時會有胃食道逆流、呼吸不順之類的緊張反應,明明知道在睡前使用手機會影響睡眠品質,也必須每天躺著滑個幾分鐘才能紓解壓力入眠,即使我現在的工作已經算壓力相對沒那麼大的了。我也只能安慰自己,可能是我天生腎上腺分泌比較旺盛,或者是膽囊發育不完全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我的心理素質更強大,在職場上的發展應該會更好一些。

再來講講身體狀況吧,抗壓性還可能隨著年齡漸長而變好,但是關乎個人體能的記憶力、思考速度、熬夜能力這些確實會很殘酷的慢慢衰退。就像很多球員過了巔峰年齡後表現會逐漸下滑一樣,在這兩三年間,我已經沒辦法像以前那樣除了睡覺之外都在學習和工作了,我需要時間休息,盡量做到週末有其中一天是不能用腦的,否則很可能會影響到自己隔週工作的表現。如果你問一個職籃球員的生涯規劃,基本上不會聽到對方說要打到65歲這種荒謬的答案,大部分可能就是打個10年以後要轉任教練之類的無趣回答。同樣的,如果你產生收入的價值是建立在必須花費大量的腦力或體力,像是口譯、做交易員、搬家公司這種,在規畫你的職業生涯時請記得:細水長流,人是會退化的。

伍、不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

大部分人踏入職場之後就像我一樣,工作就是單純地用時間換錢,只要薪水夠好就有什麼做什麼,然後就像我一樣,每天瞎忙一陣上班下班、碰到幾個更好的機會跳來跳去之後,渾渾噩噩的就這麼過了好多年。回頭看來,我整個職涯規畫根本就是亂成一鍋粥,從展覽業跳去專案管理,又跳到銀行,之後離職跑去念書,跳到外商後又跳回銀行,每一份工作幾乎沒有產生對下一份的價值。

我以前一直有一個想法,我該趁年輕的時候把觸角伸展的廣一些,不然怎麼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呢?這麼多中年轉職成功的人,等到我確定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之後再努力加強相應的專業就好,才不會花時間走冤枉路,沒問題吧?

問題就在我做了10年還是沒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為什麼會一直換工作?當然就是因為不喜歡啊,扣分的原因可能是一直沒加薪、距離太遠、職場氣氛等等,總之當然就是沒那麼喜歡才待不下去,也就是因為這樣我一直沒有累積有價值的專業。

印象中常常看到雞湯文說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不覺得累,我只能說這句話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並沒有幫助。以男生來說,大多數人的興趣不就是看正妹看漫畫打球打電動,但是天分好到能把這些興趣拿來當飯吃的絕對寥寥可數,而一些興趣獨特又剛好能作為職業的、比如一些科學家、裝潢達人的例子看起來對我也是可遇不可求,結果就是自己雖然不到做一行怨一行,但工作時總難免會胡思亂想:難道我就要在這個不太有趣的環境中付出未來人生的46800小時了嗎? 想久了自然又開始蠢蠢欲動打開履歷表了(註:46800小時=8.5小時x5天x52週x20年)。

所以比起所謂的"做喜歡的事就不累"理論,更讓我認同的是另一種說法,認為一份工作只要整體有達到70分就值得繼續待下去,畢竟現實工作的選擇很可能全部都不理想,只能從幾個沒興趣的環境中選一個相對好一點的,或者把相對多的薪水當成是遮羞費慰問金。但同樣是做不喜歡的事情,對未來有沒有清楚的規劃和準備,結果可能天差地遠。像我前幾份工作這樣無頭蒼蠅式的亂跳槽,完全沒累積專業、人脈、產業經驗,當然在轉換跑道的時候會辛苦不少,而年紀漸長之後我也慢慢發現不管工作再怎麼換,因為沒有可量化的專業價值,起薪大概都停留在同一個等級,越來越沒有跳槽的理由和誘因。

我常常忍不住回想,難道我之前都完全沒有想過自己要找什麼樣的工作嗎? 應該是有的,只是我每次都只會在有兩三個工作機會可以選擇的時候,用分數量表比較後選擇總分最高的那個,而身為剛出社會累積財富的上班族,薪水往往佔了關鍵的權重比例,然後就以為自己會在這個工作一直發展下去。直到最近幾年我想了想啊,才發現其實我應該是要先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標",才會有清楚的職涯目標。舉例來說我是非常依賴家庭的人,即使結婚後不和父母住在一起每週還是至少回家兩趟;而身為一個笨口拙舌不善交際的人,我大概平均每個月超過5次下班後的應酬就很會覺得吃力了。我其實一直很了解自己是這樣的人,但是在從前找工作的時候,我還是很盲目、不只一次的選擇了要到國外出差、常常應酬的工作,如果我當時有更冷靜的考慮,應該就知道我很難做這類型的工作一輩子,至少不能很自在的勝任愉快。

現在我瀏覽PTT站的Careerplan(生涯規劃)和Tech_Job(科技工作)等等看板的時候,不時會看到詢問不同offer選擇的文章,比較的條件不外乎就是薪水、地點、升遷機會,看到這些內容彷彿又讓我看到當年的自己,確實網友提供的意見幾乎每次都讓我覺得很中肯客觀,但是有沒有可能,offer選擇文章中所有的選項,其實都不是發文者想要的呢?有沒有可能發文者幾年之後才發現,自己當初每個選項內的工作、產業其實都和自己家庭、價值觀、人生規劃有衝突?

所以我希望把我自己的人生經驗寫下來,讓剛好看到這段的你可以暫停一下,先花點時間,一二十分鐘也好,慢下來想一下自己人生、家庭的目標是什麼,除了工作之外理想的生活型態是什麼。

...

...

OK,下一段。


IV. 停損、改變

那我呢? 我的人生目標又是什麼?在確定人生已經走到現在這一步之後,我該怎麼改進我自己做不好的部分,並且接受現在發展不如預期的狀況,慢慢作出調整呢?

--


對我來說自己發展不如預期學到教訓後,會建議每個人要做到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成為自己心目中的體能怪物。

以我自己來說,我認為能夠半馬破二(註:在2小時內完成馬拉松長跑21公里的距離)就算是體能非常好的證明了,當然往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對於"保持能夠支撐工作量的強大體力精神力"這個目標來說,追求極限體能的代價太大加分太少,所以我的"體能怪物"標準,大概僅止於維持認真訓練3-6個月能夠達到的成果就行了。

不管你要走的路線是創業、穩定工作加副業或是純粹追求正職高薪,我認為保持非常充足的體能,每天工作都能有源源不絕的精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付出同樣時間和努力的條件下,我相信我體力充足能夠做到的成果,一定比幾年前那樣拖著殘破不堪的身體硬撐要多上非常多。就像是每項運動高手的背後都要有一堆重量訓練累積的肌肉做支撐一樣,有了強大的體能做靠山,可以避免我這種精神耗盡效率崩盤的狀況。

在結束寫APP這個花費極大精神的專案後,我需要讓自己虛弱的身體有個明確的恢復標準。我給自己訂下的目標是每次的跑量必須先達到10k以上,才能夠開始執行下一個需要用腦的下班後任務(當然寫這一篇文章也算)。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絕對是有效而必要的,只是我沒想到"達到每次跑量10k"這個看似簡單的目標卻讓我努力了非常久,可能是天生的玻璃體質,也可能是長期用腦過度讓我整個人狀況都下滑了,在有維持運動習慣原本就能夠跑完5k的狀況下,我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才終於突破單趟10k這個障礙,主要碰到的困難在於包括膝蓋、腳踝、大腿肌肉、髖關節各部位反反覆覆的傷勢,沒有養成好的伸展訓練習慣,還有下班和假日累到無法動彈放棄,或是各種來源的壓力讓我覺得有時候需要把時間分配給運動以外的休閒...等等等等。時間一久我也急了,體力沒練起來之前又開始無頭蒼蠅般亂做一些投履歷、寫商業部落格這些已經嘗試過效益不大,當下也不應該是第一目標的任務,搞得自己太累狀況又更差,惡性循環造成肌肉體能狀況更難調整回來。

說那麼多理由,其實可以歸納成同一個結論,就是我爛,爛到竟然連這樣簡單的目標都一直沒辦法達成,不管原因是什麼都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

這也像是我這些年職業生涯的縮影,可能我以為自己真的很努力了,卻每個專精只有卯起來學個半年一年就停手;也可能是做事情的方法不對,沒有循序漸進、也沒有注意使用正確的方式、沒有維持好自己的狀態。後來我冷靜下來,隨便爬了幾個教學影片就發現自己跑姿不正確、慢跑要用到的肌肉重訓不足、暖身和收操也不確實,調整一下之後很快就領悟到"慢慢跑比較快"的道理,順順的沒幾週就達到突破10K的第一階段目標了。而確實就像我之前想像中的那樣,有運動之後不只執行一些下班後任務效率提升很多,上班大部分的時間也因為精神飽滿覺得游刃有餘。

工作也是一樣,覺得自己不夠好就找方法改進吧。我認為自己有做對的一個職涯選擇是有設定好停損點,也就是設定年近30如果還沒混出什麼名堂的話,就果斷先改找公營背景的穩定正職工作,而我認為這可能也是大部分想要先打拼看看、挑戰自己職涯發展的人最適合、最可能的結局。

你可能會想,啊我看了這麼長一篇文章結論就是鼓勵大家去考公職考國營事業這樣?

一來成功是屬於極少數天賦努力兼具的人,如果拚個幾年後發現自己不是那少數的菁英,那很現實的往往跟隨主流就是最適合普通人的做法。就像投資一樣,統計指出超過90%的人主動選股的績效都比不過無腦定期買進大盤指數;又像有志進入演藝圈、成為網紅者不計其數,但其中的大部分不管嘗試多少年還是完全沒身價沒知名度,最終還是得面對現實當個上班族。而大部分的人在工作個5年10年之後,都會逐漸面臨需要自立成家的經濟壓力(結婚、生小孩、買房其中一兩項或全部)、需要照顧逐漸年邁的長輩,以及面對自己的體力學習力慢慢衰退的現實狀況。除非是家庭背景雄厚、或物慾極低這類沒有經濟壓力的人,不然在給過自己幾次追求夢想的機會之後,我認為都應該要考量現實的狀況來規劃職業生涯。目前現實的狀況就是在台灣的工作機會綜合薪水、通勤、工時和未來展望(包括薪水成長的機會面和工作穩定度的風險面),除了雙北和新竹之外,其他地區大部分職缺的綜合條件都不如時間、工作權相對穩定的公營類工作,而我認為公營職缺在未來又出現幾次景氣震盪後會越來越搶手(對國家社會來說這是個很悲哀的消息,但想想上一代和這一代名校畢業生選擇公職國營的比例,就可以知道公職相對於私人企業的偏好度是在上升的)。

二來會成功的人基本上在很早期就可以看出非池中物,如果真的有潛力,給個5年10年其實都太多了,應該要在出社會初期、甚至學生時期就大放異彩才是。在我高中、大學時代學業表現優異或學生團體的知名人物,幾乎每一個都在出社會之後延續了他們的成功。反觀我自己,曾經我以為在前幾志願還能被一些同學稱做天才的自己以後一定前途無量,但是客觀來說,求學階段我的表現實在乏善可陳,完全不是風雲人物不說,唯一可能有優勢的考試成績最好的表現也僅止於中上而已,就算我的邏輯能力、記憶力這些特質有優勢,綜合起來我的能力還是沒能夠轉化成實際的成就,客觀來看我出社會之後的表現就應該像學生時代這樣中上而已。在求學階段和第一份工作的感覺有點像美國職棒的小聯盟那樣,除了極少數統計學的例外,幾乎都是在小聯盟的表現出色的人,才能夠在大聯盟有表現以至於成為明星球員。

三來所謂的設定停損,不代表放棄自己未來人生幾十年的機會,就像我自己寫程式、寫
App、研究投資那樣,我還是不斷的嘗試不同的可能。在已經過了學習黃金期,又必須在正職付出大部分時間精力的前提下成功率一定很低,但我想就是要永遠保持各種可能性、永遠有個希望才活得有意思嘛。

--


我認為隨著年紀漸長,應該要越來越能夠客觀認清自己的價值,以佔我工作生涯最大比例的銀行業來說,我的價值可能就是學得快動作快,邏輯組織、解決問題能力強。但說穿了,我對公司的價值大概就中上程度,在現有的制度系統之下就算少了我,工作量大概也只要兩個人最多不超過三個就能完全補足。反之如果是一個業務能力極強的理專,能夠產生的業績可以是一般行員的數百倍數千倍,對於公司的重要性就比我還要大得多。

團隊運動中都會有所謂的"角色球員",也就是比起於明星球員各項技能都要很強要扛起球隊勝負,角色球員通常只需要做好其中一或幾項工作,比如專責防守、跑壘這類,不需要太全面的技能,反而會比樣樣通樣樣鬆的人更有競爭力,在奧運的籃球、棒球等團隊運動項目中,不時可以看到組成國家隊時捨棄一些聯盟中的明星球員,而選擇看起來個人表現相對不出色,但是很擅長某項專業的功能性球員。理想狀況當然是大家都想當主將,但是在工作了一定時間之後,應該就要知道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實力,如果當不成主角,那就要把自己在團隊中的功能、價值最大化,盡量多加強自己有優勢的相關專業。以我的狀況來說,除了銀行本身的業務之外,我一直有在接觸電腦軟硬體相關的知識,和勉強維持住自己的英語能力,電腦和英語這兩樣技能是銀行中普遍缺乏的,像我這樣半吊子的功力就很好用了,現在我被戲稱主要修電腦兼差做放款,可以比較放心不管被換到哪個位子,都還能夠有一定的作用和價值。

就像前面提到的自己缺乏名片級技能,現在我沒辦法再像學生時代或剛出社會那樣什麼都想學,而是會選擇在有限的時間精神下專注把自己已經累積過多年專業的好習慣維持住,然後想辦法做得更好。如果現在有人問我的工作專長是什麼,我的回答會是流程改進和英語能力。詳細一點敘述大概就是SOP制定改良、和提升工作生產力效率,並且我有足夠的經驗和專業來使用在管理專案過程中需要的生產力工具、內外部雲端服務,碰到有需要用英語和工作成員溝通、理解英語網站/軟體的任務我也能夠勝任。

嗯...其實上一段提到的幾項專業上限都可以很高,學海無涯,我自稱"能夠勝任"說得實在是有些心虛。在這十餘年的職涯中,我花費了很多時間在追逐自己認為有商機的副業,架網站、寫程式等等,每次想到一個看起來不錯的點子就立刻一頭熱的全心投入,只把剩餘的少許時間拿來維持閱讀的習慣,包括訂閱電腦玩物等大約5到10個來源的商業和科技相關文章,以及看到有興趣的英語來源書籍、文章盡可能找原文來看。(註:電腦玩物是一個讓我獲益良多的部落格,從早期主要介紹生產力軟體/工具來提升工作效率,到現在提高層次偏重探討目標管理,也就是比起傳統的時間管理往往變成把一整天塞滿各種工作,更偏重要專注空出時間、精神在推進心目中最重要的任務進度)。有點諷刺的是從前我總是認為天賦才是最重要的,對於成功是一分的天才加上99分的努力這句話一直嗤之以鼻,但是到人生的這個階段,看來讓我工作能力提升最多的關鍵,卻正是靠著這些長年閱讀累積下來,潛移默化的培養出提升工作效率、解決問題和溝通等各項能力。

未來我或許會、也或許不會再投入另一個副業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會付出比從前更多時間精神在閱讀學習目前涉獵的領域,也會更加強自己的英語能力。我相信不論是人生的任何階段,把一兩件事情做得非常專業都會讓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NBA快艇隊現在兩位分別入選過7次、5次明星賽的當家球星Paul George、Kawhi Leonard在菜鳥時期都是以防守著稱,得分能力乏善可陳的角色球員,但就是靠著非常突出的防守能力讓他們一直有穩定的出場時間,再搭配上適度的養成和機緣,最後兩人都順利破繭而出成為明星球員。連這些天分萬中選一的人都願意傾盡全力投入在打籃球這項工作中的單一防守專長上面了,像我們這些天賦沒那麼突出的人,更應該打造自己獨特的強項,來增加自己在社會上生存、進步的競爭力。

--


除了認清自己現在的價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能夠客觀預估、認清自己未來的價值。大部分人因為要擔任家庭經濟支柱,大概都要工作到50、60多歲才能夠退休,但是我們的腦力、體力卻在職涯的一半左右就開始漸漸退化了。我們的整體能力很可能會跟著工作經驗的累積更好,就像Lebron James說的,如果能夠和自己對決,35歲的Lebron一定可以摧毀27歲的自己。但是從現實面來看,到了35歲左右體力和學習能力一定都會逐漸衰退,越來越沒辦法像年輕的時候那樣熬夜工作,或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全新的技能。而這個時候的我們往往會是職場中輸出貢獻和家中處理事務的主力,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要用在工作家庭上,除非工作本身就是要不斷接收了解最新的資訊,否則很難像年輕的時候彷彿永遠有餘裕去學習新技能新知識。

以我的狀況來說,大概10年前我在Evernote、Google雲端服務還在很早期的版本就開始使用了,一路用到這兩項工具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完善、自己越來越孰悉,但是我工作中(應該說是下班後的副業工作中,公股銀行的資安管制好比國軍,這兩項工具都禁止使用)主力使用的軟體也一直侷限在這兩樣,一些新的生產力工具像是Notion、Zoom、MircosoftTeams, Slack等雖然我都有盡可能的接觸或試用,但是比起天天在工作中使用的人上手度自然是天差地遠,當然這些生產力工具的邏輯概念都還算大同小異,如果只用Evernote加上我自己管理專案和工作的經驗,我相信我工作的成果、效率不會比使用其他工具的人差。但是10年後、20年後呢?會不會大家早就都在用大幅進化、可以用人工智慧輔助的工作管理工具了,我還是只停留在使用Evernote的標籤、記事連結這些10年前就有的功能? 以前我總是覺得看到前輩不會用電腦很傻眼,現在看到不少年輕人Python和SQL用得比我熟練很多(然後在中南部企業界只能領不如公股銀行的薪水,非常不解),或是可以對區塊鏈這種我還一知半解的概念有很多心得想法,我真的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如果不再加把勁,就要和時代越來越脫節了。

職業球員通常在簽合約的時候有兩種趨勢:年薪高的短約和平均年薪較低的長約,而選擇後者的優秀球員一直不在少數。美國職棒許多球員選擇在剛開始大放異彩的時候就和球隊簽好一筆長年限的合約,即使之後幾年打出更加進步的成績,大部分的合約薪水也大概只會加上不到5%的獎金而已,非常固定,雖然放棄了可能拿到更多薪水的機會,但考量到因為各種意外因素如流星般殞落的明星球員,簽這樣年限長的穩定合約能夠有效避免自己因為表現不好、成績衰退或受傷導致的損失(這裡我想要舉例洋基的Aaron Hicks,3年前28歲打出成績後,和球隊簽了7年7千萬美金這樣平均年薪偏低但總薪資不錯的合約,以隔年馬上退步、今年受傷表現慘澹的結果看來這個選擇真是非常划算)。以我們上班族的立場來看,為幾十年生涯各種狀況可能造成的風險:中年之後學習能力下滑、為了家庭無法將全部心力放在工作上、或者因為產業的轉變失去競爭優勢,像是製作攝影底片的專家碰到整個部門被滅門,累積多年的專業瞬間無用武之地的慘案,都需要預先做好規劃準備。

當然體力衰退這件事情應該要合理預期,卻絕對不是要每個人把衰退視為無可挽救的災難,而因為恐慌選擇極度穩定的道路。在學生工作時期有出色表現的人,相對能力水準就擺在那邊,就算能力有下滑,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總會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空間。富邦球員胡金龍在美國職棒打滾幾年後因為打擊成績不佳被球隊釋出,但是就如同一般認知,能夠上大聯盟的球員都是非常優異的選手了,果然回到中華職棒之後,胡金龍在29-36歲這段球員體能慢慢開始下滑的時期,每年都拿出頂尖的打擊表現,目前還是中華職棒史上最高生涯打擊率的保持人。能力強的人即使表現不如預期,往往也只是從被認為會有"非常好"的成績、變成實際表現"很好"或"不錯"而已,在相對難度低一些的工作環境中,一定還是能夠有讓自己發揮的一席之地。

最後再提一下體力衰退雖然不能避免,卻可以延緩它的發生。除了像我提到的讓自己成為體能怪物之外,另一個我認為很有用的方式,就是讓自己要多參加一些強度高的活動。以我為例,像我這種不善交際的人,偶而就應該幫自己安排參加一個需要大量談話的聚會;又或者像我的工作大部分溝通的情境都是說明貸款條件、對保簽約這類重複的內容,我自己就可以安排像從無到有寫出長篇文章這種需要組織、訓練自己表達能力的任務。像做重訓一樣,如果永遠都只有做輕鬆的伸展是不會長出肌肉的,有過執行高強度專案的經驗,碰到突如其來的挑戰才更能有能力去面對。

--


興趣和工作結合這件事情可遇不可求,絕大多數的人礙於各種現實的限制,從事的工作往往都不是自己最喜歡的那個,或者說如果工作剛好讓自己非常喜歡,這篇文章也不會想看到這裡了,每天埋首工作都來不及。尤其隨著年紀漸長、一個人的專業會被慢慢定型(只有做進入門檻極低的基層工作當然也算是一種專業定型,會被認為是無法從事需要專精的工作),工作的選擇也會越來越有限。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客觀來說現職的工作只要有70分就應該待著了,貿然換下一個以期望值來說並不會更好,工作年資越長越符合這樣的說法。

我認為我現在的工作綜合來說確實有70分以上,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要在一個略高於70分的環境日復一日工作個十幾二十年實在也是件不太愉快的事情。我自己的做法是套用一個很常看到的說法:你不是要選擇你喜歡的工作,而是要選擇喜歡你現在的工作,目前看來暫時是沒有明顯比現職這個離家不到15分鐘車程的中南部公股行庫分行更好的選擇了。但是在同一個工作場所中,還是會有自己比較喜歡和不喜歡的職位,我目前做放款雖然忙碌、困難很多,但相較於菜鳥時期坐櫃台每天面對無窮盡抽號客戶的大鍋炒,現在的放款職務比較像之前在外商那樣,絕大部分時間可以獨立作業、自己安排時間,我覺得這樣的工作模式好上太多。坦白說現在的職位惱人的部分也不少,在綜合優缺點之後,我心目中的分數相對櫃台大概只有提升1-2分這樣微小的差異,但畢竟還是有加到分了。當然,很多時候要做什麼位置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但是以我在公股銀行的狀況還是能有靠溝通,靠表現爭取、申請換單位等等選項,有嘗試總是有機會的。

除了在同一個單位盡量選擇自己比較有興趣的職務之外,在同樣一個職位,我自己也盡可能創造讓自己有興趣的工作環境。我非常喜愛各種電腦產品,所以目前辦公室我自備機械鍵盤和專業滑鼠來使用,每天上班心情整個提升一截。而面對銀行一些重複多餘的作業,就如之前提到我自己也盡量靠著用excel函數、VBA(python可能更實用無奈銀行不開放)和第二份工作創造的超連結工作法,來降低無謂的時間浪費兼刷一波成就感。

最後,我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在每天10小時的工作通勤時間之外,多做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不管是工作學習也好,休閒也好,我盡可能減少自己無意義虛度的時間(當然每件事情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可能我認為滑手機看網路新聞是浪費生命,對某些人來說卻是精神糧食,不需要把自己的標準套用在別人身上),每天先規劃好隔天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和先排滿想做的事情,讓自己感覺到確實在生活著,而不只是單純的看著生命時光流逝,然後多充實自己,隨時準備好迎接各種機會、保持希望,多靜下來和自己對話、思考人生中未來的各種可能,和自己生命中什麼能夠帶來真正的快樂與價值。


V. 生命的價值

所以呢,我還是忍不住會問問我自己,就算我盡可能把工作與生活的環境營造的更喜歡、更充實,看著我自己這個逐漸邁向平凡的人生,我生命的價值在哪裡?

有這樣疑問的當然不只我自己一個人,常常可以看到網路上有人在感嘆自己的無窮無盡工作加班的社畜生活;或是抒發自己只是長年做比較基礎低薪的工作,每次逢年過節就得面對親友質疑眼光的痛苦,我看了實在很有感觸,彷彿我們的人生不是自己的,而是為了薪水、家人、社會觀感而勉強活成大家期待中的那個樣子,然後這樣的生活看來還要持續好些年才不知道有沒有可以真正做自己的一天。

年輕的時候我完全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知道自己還在一直進步、未來充滿希望的上升期,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想學。大學的時候我棒球打得超爛,連在系隊都是因為人力嚴重缺乏才有上場機會,沒實力沒觀念又超容易受傷,但是我只看到自己比別人好的部分--我跳得高跑得快力氣大,當時我一直認為只要自己經過訓練一定會成為隊上主力(當然最後的成果離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就是)。學生時代我很喜歡玩電玩,尤其是要互相競爭靠技巧來取勝的那種,其實玩得也很不怎麼樣,但是總覺得自己頭腦轉得快又很有創意能想出出奇制勝的玩法,所以很容易就投入很多時間去鑽研。而下象棋、五子棋、打橋牌這些我比較有天份的活動,更是讓我充分享受到快速進步的喜悅和打敗大部分付出同樣努力對手的成就感,我那時候非常相信自己未來在職場上也可以是這樣,一定會順利找到一個符合興趣、條件讓我滿意、又能夠充分揮灑自己天分的工作環境。

現實的狀況是沒有。即使過了多年後我的整體工作能力突飛猛進,那個從前自詡天下無雙的自己,現在卻過著再普通不過的上班族生活。

學生時代的打球、電玩、打牌下棋這些活動我現在越來越少做了,因為我知道自己的上限只會隨著年紀不斷的衰退。會養成慢跑的習慣,除了自己超容易受傷的玻璃體質讓我選擇有限之外,另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大概只有慢跑這樣運動才可以讓我感覺到不斷進步,做其他運動不管我再努力,越來越跳不高跑不快的我競爭力也非常有限了。就像年近60的Michael Jordan不會再回去打NBA比賽一樣,我選擇不全力投入籃球、棒球、網球這些運動,是我想到就算把投籃練得再準、揮棒揮拍練得再穩,過了40歲後跟年輕人一比賽可能對手光靠運動力優勢就可以輕鬆打敗我,那我努力去訓練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工作上我也碰到一樣的瓶頸,正職的銀行放款業務不管我付出再多努力,公股環境升遷還是得按部就班的來,更要小心現在大環境有些不適合貸款的客戶,銀行卻因為業績壓力多少會承作,太過積極做太多剛好把這些未爆彈照單全收,弄個不好還反而被處分整個黑掉;而我下班後學習的各種技能越來越偏向對自己有加分、卻很難翻轉人生的實用專業,客觀來看我擺脫這種上班族人生的機率確實很低很低,可以說我的確是達不到畢業時自己設定的目標、的確是失敗了。

大概到一兩年前我都還是這樣想的。但是在看過、也親身經歷過一些人生變故之後我的想法有了一些轉變。我們要如何定義所謂的成功呢?我蜜月婚假的時候人生第一次到歐洲旅行,其中有幾天住在同一間旅館,浴室裡面的一個標語讓我非常訝異:上面寫著希望房客可以在住宿的幾天不要求更換毛巾,因為洗毛巾所用的清潔劑對環境會造成很大的危害。我那時候忍不住想,僅僅是一個使用洗潔精,就會造成這麼大的影響,那我們整個旅程中消耗的汽油、拋棄式耳機、免洗餐盒餐具這些呢?能夠參加該次蜜月團旅行的人,大部分是有一定經濟能力、社會上認可支撐著國家社會的所謂"優秀"年輕人,諷刺的是我們這群有能力額外吃個大餐、來個啥輕旅行的人,也是造成碳排放、石油危機等環保議題的重要角色。

想想如果有兩個年輕人:小魯和小肝。小魯是個怡然自得的啃老族,失業兩年的他每天無所事事,一早就開機坐在電腦前直到半夜,從頭髮的油光和蓬鬆度可以推測大概已經一週沒洗頭、三個月沒剪髮了,無炸物不歡的生活造成小魯年紀輕輕就體檢紅字一堆,體重和身高數字越來越接近,讓爸媽逢年過節帶他回老家拜年都有點尷尬、親戚看了忍不住直搖頭。

小肝碩士剛畢業就錄取台灣最大科技公司的正職工程師,學生時代就是資工系傳說的他經過幾年的努力後,用平紀錄的超快速度升到主管職,不只薪水變高也擺脫了沒日沒夜的輪班生活。每年都領到豐厚績效獎金的他,很快在公司旁邊買了一間高樓層景觀輕豪宅。小肝不菸不酒、飲食作息規律,平常還有健身的習慣,高高瘦瘦又生得一張花美男的臉蛋、從不缺異性緣的他專情顧家,前年和學生時代就交往多年的女友結婚後,現在每天準時下班,就是為了陪老婆、大寶和剛出生的二寶,給他們一個完整的家庭。小肝現在的生活可以說是平淡中見美滿吧,淡泊名利的他覺得人生什麼都不缺了,除了心裡總是覺得不太踏實...看著大寶二寶每天產生一包又一包的尿布、壞掉和丟掉的衣物玩具佔滿垃圾桶,和聽說公司為了生產最頂的晶片、用水用電量大概大概等於數百萬人的生活所需,比一直被詬病的挖虛擬貨幣還要可怕多了,隔壁縣市一直在抗議火力發電廠造成汙染和肺部疾病,心裡不免會想,我現在的努力是正確的嗎?

所以我們該怎麼評價上面兩個人生誰是成功、誰是失敗的呢?提到繁衍後代,有些人會說生小孩是承擔社會責任,避免未來人口結構老化過快造成社會太大的負擔,有能力卻選擇不生小孩的人實在自私;我卻看到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連自己都養不起了,照顧自己的雙親都很困難,更不要說負擔更多高齡人士的社會福利。一般中產階級如果不生小孩勉強還能夠存到自己退休後差不多的必要花費,生了小孩直接上下兩代人都口袋空空;一些基本的服務業其實長輩完全能勝任,卻因為多生了一些願意領底薪的年輕人來搶職缺讓長輩們失業了,大家手牽手一起變成社會的累贅;而更有財力的家庭,除了生自己的小孩之外其實有很多對社會更有幫助的替代方案,也就是讓現在有困難、未來有能力回饋社會的人,像是讓失親兒、發生重大變故的家庭子女可以有資源先度過難關。大部分的人卻都是選擇繁衍自己的後代,而忽略掉社會上永遠有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存在,所以我們其實很難斷定生小孩一定就是比較無私、對社會比較有幫助的選項。

那未來的社會又會變成怎麼樣呢?我們已經見證了社會從一個人賺錢可以養整個家、到雙薪才比較能負擔小孩開銷、到生活壓力大到很多人選擇不婚不生、現在演變成即使不婚不生很多人也只買得起一房的建案、甚至只能夠終生租房了。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基本居住生活的門檻只會越來越高,讓過著最基本生活的人越來越沒有翻身的希望。

而會造成這些科技的進步,就是我們多年來勤勤懇懇努力工作、創造工業革命、人工智慧、病毒實驗室累積下來的成果。如果我們繼續維持高生育率,等到科技又更加發展,大量被電腦機器取代、失業的人類很可能就像現在的流浪動物一樣,留著無用、撲殺殘忍。到那個時候我們只能夠期待醫學的發展也能夠更進步,讓這些對社會沒有貢獻產值的流浪人類能夠只留下頭部和腦部,剩下的部分直接砍掉移植成機器人,每個人發套太陽能VR頭盔讓大家活在虛擬實境的世界裡每天莊周夢蝶醉生夢死,不要造成社會的醫療、食物和能源負擔就好。所以究竟要多生小孩還是不生才是正確的呢?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會因為理想和現實的狀況因人而異,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人類努力的目標一直是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的確在我人生的30幾年裡,逐漸出現了智慧手機、自動駕駛、高畫質影音等等讓我的生活、娛樂品質有向上飛躍的改革,如果我能夠順利活著,未來還有元宇宙創造的豐富虛擬世界等我探索,想到就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很期待。但是這些生活便利和享受的代價,就是讓我們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越繁雜,畢竟簡單的差事都被機器和電腦搞定了。而說穿了從數十年前到現在我們的休閒娛樂差不多就是吃美食、旅遊、開車、看電視、玩遊戲這些,只是同樣的娛樂水準越來越高、越來越精緻而已。坦白說螢幕畫質1080P和4K甚至8k、更新率每秒60和120張我實在看不出來;車子沒有自動跟車也不是啥問題、或者說我越來越常選擇不用自動跟車,自己開比較有趣嘛;少了行動支付多帶張卡也不怎麼麻煩、甚至有時候忘了帶卡還能省點錢。有了這些科技帶來的進步,大概只是讓我生活娛樂的品質從90分進步到95分而已。但我們卻為了這些邊際效益很低的水準提升付出一切,晶片、面板、汽車各種產業龍頭一個個殺紅了眼要擊敗對手,造成的過勞、汙染等等代價,我認為早已超過了增加的便利和價值,只是我們就像輪子上奔跑的老鼠一樣,無窮無盡的追求升遷、加薪、投資獲利,永遠停不下來。

我一度覺得自己在這個所謂"追求成功"的想法之中迷失了。

我試著回想當初自己想要追求所謂"成功"的理由,一部份是為了自己物質的慾望,幾乎都住家裡、學生時代非常省吃儉用的我實在很期待有能力自己租或買個房子,把穿搭和使用的東西換成貴一點的品牌;另一部分是為了回應家人對我的期望吧,學生的時候我就可以感覺家裡狀況起起伏伏,父母為了要養大我們有好一段時間工作一直滿辛苦的,將來如果能夠出人頭地,就可以讓爸媽早點享享清福,也讓他們面對親友可以炫耀一下,印象中我進步的動力主要就來自這兩個理由吧。

後來剛出社會薪水不高又在台北市租屋,為了存錢有陣子我每週六日早上都兼差家教,才終於有些自己的存款。當時的機車是騎了好幾年,念大學的時候爸爸買給我的,一台性能優質,外觀卻、嗯,比較穩重的墨綠色二手車,購入價是3萬3千元。我記得以前看到同學的機車都可以從龍頭那裏直接打開置物箱,我的卻每次都得要拔下鑰匙去開機車側面的另一個鑰匙孔,心裡總想著以後我賺錢了,一定要自己換台能夠從前面打開置物箱的機車才行。正職加兼差工作一陣子又考上銀行之後,我終於存到不少錢,就找了爸爸一起去看了自己理想中的機車,終於如願以償買到自己想要的款式功能,一樣是二手狀況不錯的一台白色機車、5萬塊。那時候我記得爸爸一直盯著店裡另外一台2萬8千元的二手機車,看了好久好久卻還是說目前的還能騎,先將就著用吧,後來我才知道他以為我還沒能力負擔自己換車的費用,先幫我把5萬塊付了,雖然我過兩天馬上澄清狀況領了5萬塊現金拿給爸爸,他卻還是繼續騎著原本那台已經很舊很舊的機車,讓我心裡有些慚愧,其實原本爸爸買給我的機車也還完全能騎呀。

念研究所的時候,爸爸忽然檢查出了身體異常,原本以為是小問題,沒想到狀況急轉直下,大概過了半年就離開這個世界了,然後一年之後我得到了頂尖外商的offer。

如果是以前的我錄取這工作一定非常振奮,但是在我當時確定錄取和提出離職的時候,我其實心裡都是一片茫然,沒有太大喜悅也沒什麼難過的感覺,畢竟這些職場上的起起伏伏酸甜苦辣,我再也沒有機會和爸爸分享了。或者該說現在看來,我的各項工作經歷、成功與否都沒那麼重要了吧。當然可以說我這樣很阿Q,畢竟我還從來沒有達到我自己設定的目標,單純就是自己的能力不足,和家裡狀況、發生的事情都完全無關,根本沒資格談自己對成功無感。但是我可以很確定的說在出社會之後我目前做過最重要的事情,毫無疑問是和家人一起買了台當時不便宜的32吋液晶電視給超愛看第四台的爸爸,還有在存了另外一筆小錢之後,忍痛捨棄我當時肖想超級超級久的ps3,把預算拿去買wii看爸爸每天玩得嘴巴開開。我確信不管我當上什麼狗屎CEO還是世界首富,重要性都跟這些事一比都完全不值一提,也一直心懷感激,謝謝天上不管哪個神明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至少可以回報那麼一點點爸爸對我的養育之恩。

又或者可以這樣說,且不論對於成功的定義為何,就算我們獲得了殊難達到的社會、經濟地位,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太多太多憑一己之力無法做到無法改變的事情。在電視上看到最優秀的知名成功人士,碰到馬桶壞掉也是得要買現成的,沒辦法自己馬上做一台,碰到道路坍塌也是只好繞路;他們也和我們看一樣的電視劇,一樣划手機一樣躺著睡覺,一樣對於全球暖化、政治鬥爭、自己和親人生病...這些狀況無能為力,就算是像馬斯克這樣全球最頂尖的成功人士,在很多時候也和我們一樣無助、一樣渺小。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固然很難得,可以讓自己和家人能夠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生活環境,但是除了只把事業成功當成人生唯一目標的人,對絕大部分的人而言,工作上的成就,都只是達成人生目標的一個媒介,我們應該真正追求的,是在為了達成人生目標,不得不花費大部分精華時間埋首工作的過程中,能夠追尋什麼樣的價值。

所以問題回來了,我看起來還要持續好些年的上班族人生,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最後當然要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對現在的我來說,自己人生的價值在於像看一本小說一樣永遠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發展,和不論是擔任主角配角,總能夠找到專屬於自己、讓人眼睛一亮的精采時刻。

我知道現在自己看起來普通到不行,曾經我對於自己的邏輯能力或許有前1%、但絕對沒有到前0.01%這件事情覺得很可惜,如果我有萬中選一的天份,相信有所成就的機會會大上許多。但是轉念一想,Billy Bean(註:電影"魔球"的主角,從一個備受期待卻失敗的球員轉型成為極度成功的球隊總理)、J.K. Rowling(註:哈利波特的作者)的邏輯能力可能也沒有前0.01%,他們也都大概到了30多歲才翻轉人生獲得成功,為什麼我就不行呢?我知道自己這種怕麻煩別人、比較不會講話的個性限制了我在工作上的發展,而在重複性雜事纏身的分行能夠用到組織能力、創造力的機會也相對有限。但反過來看,就像Billy Bean、J.K. Rowling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天分一樣,如果我有機會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發揮的環境,說不準某天銀行的組織改造剛好有為我量身訂做的職缺,或者某個機緣讓我剛好碰到有團隊需要像我這樣特質、能力的成員,即使機率很低,我相信總是會有能夠讓我一展長才的可能性存在。

而就算我在職場上一直沒有突破、還是維持現在日復一日的工作環境,我也會在這樣的生活模式中找尋自己工作上、工作外讓人眼睛一亮的精采時刻,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更有意義。我看過棋靈王漫畫改編的電視劇,裡面主角們在尋找下出"神之一手"的機會,也就是發掘前無古人讓大家完全意想不到的ㄧ步好棋,整部劇中大家尋尋覓覓,最後是由主角靈機一動,在某次高手對局中想出專屬於自己的神之一手,成功逆轉了一個看似不可能會贏的棋局。

我在熱中打橋牌的短暫幾年裡,也曾經在比賽中意外想出這樣專屬於自己的神之一手。印象中應該是2009年還是2010年台北橋藝中心的新春雙人團拜賽,比賽如果有留下紀錄就還找得到成績。記憶中雙人橋牌賽的規則是像這樣,假設總共有32組共64人參加,則主辦單位會將賽場分成16桌,每一回合總共會發出16套ㄧ模一樣的牌給每桌捉隊廝殺的兩組共4個人。因為每桌的牌ㄧ模一樣,就幾乎不存在運氣好ㄧ直拿到好牌的不公平性,每一回合的成績是看同樣的牌,我自己這桌和其他15桌比較起來的打出的相對表現。

那次參賽在某一個回合我們拿到了一個看起來很標準枯燥的牌組,按照最普遍的自然制叫牌,每一桌都競標喊到5Club(註:5Club指約定梅花是王牌,得標那組需要吃到整套13副牌裡面的11副),而看起來這副牌按照機率和期望值計算也只有勝率最高的唯一打法,其他打法也許可以多吃一副牌拿到12副,但成功的機率都太低,萬一失敗連競標的11副牌都拿不到那可是損失慘重。

看起來只有唯一解法--最後證明就只是看起來。最終結果是其他15桌全都照本宣科剛好吃到11副牌,只有我在正要按照千篇一律的打法抽牌的時候,頭腦裏面忽然靈光一閃:應該存在另一個成功機率更高,又剛好可以吃到12副牌的打法才對。當時我ㄧ出牌,隔壁對手的前輩馬上大叫:"你怎麼可能會這樣打,你偷看到我的牌了,裁判、裁判!",我當時整個人發現新大陸般的靈光乍現,大喊著:"這樣打拿到6C成功率超高的,不對、不對,這樣成功率是百分之百!絕對是百分之百!"在我打過這麼許多套牌的過程中,從沒想過身為新手,每次比賽成績絕對不會在前段班的自己可以在比賽中打出這樣獨一無二、拿到唯一滿分的牌,那時候的震撼讓我到現在都還印象非常深刻,也許這只是一個沒人記得的小比賽,即使打出拿到一回合滿分的神之一手,整天比賽打下來我們也只拿到第五名(這還是建立在裁判有一局看錯,不小心把我們負分非常慘重的一輪誤紀錄成正分的前提下,不過都沒前三名我們和對手就都懶得去要求更正了),但是在當下,我完全可以感受到自己身為ㄧ名牌手、身為一個人身上散發出來那最閃耀的光芒,那就是我人生中永遠難忘的精采時刻之一。

即使是比較沒有天份的項目,只要我曾經投入夠多的時間精神,幾乎都會有讓我日後可以不停回味的精采表現。我棒球雖然和其他運動一樣打得很糟,卻也曾經打過再見安打,以及跟球隊一起完成過0-10逆轉、頂住落後2分剩下最後比賽一個出局數的壓力安打上壘成功扮演逆轉的關鍵角色。玩英雄聯盟菜如我也曾經在積分場比數2-20的絕對落後硬是拿下五連殺;工作上因為我待過不同產業、累積不少解決問題的經驗,不時會有出現臨時狀況需要我處理的場合。說穿了就是我喜歡成為焦點、出風頭的感覺吧,我知道自己不過就是個系隊球員、銀牌、普通上班族,但是我們平常打運動比賽、玩競技遊戲、費心思打理髮型妝容穿搭,不就是為了在芸芸眾生中,追求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成就感嗎?那怕只有流星般的短暫,每次出現這些精采時刻都讓我覺得自己看到了活著的意義和動力。

寫App是少數我付出全部努力卻沒有得到什麼回饋的經驗,最後因為功能不如預期,在上架Google Play商店後幾小時我就悄悄的又把它下架了,只有一些朋友有看過我demo展示完整的功能,得到這些程式麻瓜們的零星讚美。如果我拿給專業的App開發者看我的作品,我想對方可能只會給我一個禮貌又不失尷尬的微笑吧,但其實完成作品的當下我除了失望、另一部分心情是很振奮的,自己做了個戴姿穎殺球得分後的小振臂歡呼。我心裡知道我費盡心力的成果是沒有商業價值的,但是我也很清楚自己身為程式新手用最粗淺的迴圈,就像用鋼筋水泥硬堆出摩天高樓那樣要完成這個作品克服了多少讓人絕望的困難。就算失敗了我還是很高興自己能夠創造出一個有獲利潛力的商業構想,並且憑一己之力在全職工作之餘,從規劃到執行只差了一點就達到我想完成的全部目標,儘管結果不如預期,在我心裡完成這次專案還是有不輸給人生中任何一次亮點的精彩。

在整篇文章的最尾聲,來老人講古分享一下3個看NBA的小故事吧:

第一個故事是Amar'e Stoudemire,巔峰時期的他絕對是聯盟頂尖的長人之一,靠著野獸般的爆發力和超準中距離,在生涯第三季的2005年就入選年度第二隊,並且在季後賽面對馬刺隊,對位很多人公認的歷史第一大前鋒Tim Duncan拿到平均37分的誇張數據,可惜的是後來他因為反覆的膝蓋傷勢表現快速下滑,最後33歲就離開了NBA。

大概兩年前我的臉書忽然出現Amar'e Stoudemire的貼文,我整個問號很久才想到,應該是因為他和我剛出社會學校工作的一位外籍生名子只差一個字母,演算法很瞎的搞錯了。看到他的貼文我才知道原來Amar'e過了這麼久一直都還有在打籃球,只是變成了國際浪人,那篇貼文是在寫他在以色列聯賽帶領球隊拿到冠軍,並得到總冠軍賽的MVP(註:最有價值球員)。從他貼上的簡短文字和照片可以感受到他心中的喜悅,即使因為身體的傷病限制離開了籃球的最高殿堂,他還是不斷的在挑戰自己能做到最好的表現,在需要他的團隊綻放光芒。

第二個是態度認真、表現優秀卻不到頂尖,生涯從沒入選過明星賽的Jason Richardson,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表現就是連續兩屆拿到灌籃大賽冠軍。我剛好有看到2002年的灌籃大賽直播,當年度不知道是哪個北藍想出用轉輪盤抽籤決定灌籃方式的比法,需要完全複製抽到傳奇灌籃人物的招式,啊每個人的體能優勢點根本就不一樣,有些人身體延展性好有些人靠力量取勝,如果剛好抽到自己不擅長的招式等於直接讓分一輪,印象中有個抽到
Michael Jordan罰球線灌籃的直接眼神死...參賽者大多詮釋了畫虎不成反類犬這句名言。輪到Jason Richardson抽到的是"人類電影精華"Dominique Wilkins的360度戰斧式扣籃,當下撥出Wilkins歷史灌籃影片中動作真的有電影精華的感覺,那個爆發力和完美的手臂劃圈。

結果Jason Richardson上場時,做出的灌籃動作根本就--和Dominique Wilkins一模一樣,江山代有才人出,這是完美世代傳承的一幕。

當時我被這個畫面震撼住了,現場很多球員觀眾也立刻站起來高舉雙手,這絕對是個毫無疑問的全票滿分(註:當年評審沒有Dwyane Wade)。也許他的職業生涯成就在眾多名人堂傳奇的歷史洪流中不值一提,但是那一幕絕對是可以成為經典讓我和無數人記得,專屬於他的精彩時刻。

最後一個故事是才22歲就拿下NBA年度最有價值球員、打破最年輕MVP紀錄的Derrick Rose。和Amar'e一樣,充滿無限潛力的Rose也很可惜的在24歲就因為膝蓋韌帶撕裂缺席了一年,並且從此因為這個摧毀許多運動員生涯的傷勢,復出後就再也不是以前那個體能讓人瞠目結舌的他了。包含這次膝蓋傷勢,Rose五年內總共不同部位受過大大小小22次傷,讓球隊對於簽下這樣一個不定時炸彈紛紛卻步。膝蓋韌帶傷癒五年後的2017年,曾經的最有價值球員失業了,他輾轉尋尋覓覓了好幾個月,才終於以最低薪資加入騎士隊,然後打了十幾場比賽後馬上又被交易到俗稱北大荒的明尼蘇達灰狼隊,沒有什麼上場機會,拿到個平均一場5.8分的龍套成績。

很幸運的,隔年缺乏人手的灰狼隊還是用了最低薪資與他續約,讓他還有表現的機會,而這一年,Rose用努力和企圖心證明自己絕對還能夠在籃球的最高殿堂有所表現。雖然已經再也不是全盛時期的那個他了,但是Rose用比起年輕時更精準的投籃、更洗鍊的運球、更有智慧的解讀比賽來一次次打擊對手。2018年11月2日,曾經超過一整年沒辦法上場的
Rose打了41分鐘,相隔2784天後拿下生涯最高,MVP時期都沒辦法達到的50分,在整場拉鋸的比賽中一手遮天,艱難的最後關頭才逆轉對手爵士隊拿下勝利。

那個曾經被稱為飆風玫瑰、NBA下一個代表人物的Derrick Rose在又再次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爵士隊最後嘗試追平的一次出手,很戲劇化的剛好又是由Rose飛撲過去將其擋下,那一刻他終於掩飾不住自己心中的激動,在場上及賽後採訪留下眼淚。沒有人能夠完全體會為了這一刻,他是付出了多少努力、承擔了多少批評和嘲諷才能夠走到這裡,這場比賽帶給我的感動及震撼,遠大過於任何一年、任何一支球隊拿到總冠軍。也許他再也沒有年度前三隊,更沒有年度MVP的實力了,但誰在乎呢?世界上馬拉松跑最快的人,可能連路邊隨便一隻流浪狗都跑不贏,他們有因此而放棄努力嗎?就連像我這種連業餘都稱不上的跑者,也是不斷追求現在的自己能夠做到最好的表現,哪怕是一次也好,一分鐘也好,這就是我認為自己生命中的意義和價值,不斷嘗試創造出只屬於自己、那獨一無二的精彩。

我的下一次發光會是什麼呢?或許是長跑又破了個人紀錄,或許是寫出能夠自動化執行撥款交易、省下許多人力成本的小程式,又或許透過我寫這篇文章,能夠多少幫助到一些職涯規劃遇到瓶頸的人,或是讓更多人重視我一直堅信的:透過改善流程、組織工作內容能夠帶來工作品質、滿意度的提升,和因此創造出大量價值。至於寫出這篇文章的動力呢?我想撇開前面說的這些,大概就是我已經在人生太多的場合裡面擔任無關緊要的配角了,一個人活著就這短短幾十年,就這一次,不管有多少人看到,就讓我當一回故事的主角,享受這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精彩時刻吧。

致青春。

致人生。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5.105.183 (臺灣)
PTT 網址

tin842001/29 11:06厲害..可以出書了

loadingN01/29 11:22end...

undersky01/29 11:59也太長了...開頭吹到還以為是唐鳳的文

jackyen901/29 15:14太長沒重點

bigbang92301/29 15:30太長

Prokennex01/29 15:36不用看就知道我從來不會是主角了,都是棋子而已。

Vladivostok01/29 15:39真的長,可惜不是用ptt編輯,不然這篇文章賺多少P幣

Vladivostok01/29 15:39可以寫在名片上面

sam045901/29 18:59一招練一萬次威力才大。

searchmark01/29 19:43感覺你是個自視甚高有自大心態的人但又有自卑感

searchmark01/29 19:44然後想太多眼高手低 又很偏執想法有點偏激

Tienlao01/29 19:55喜歡最後的小故事

SeekSoul01/29 20:46推,真的是超長文,對人生究竟在追求的是什麼以及對成功

SeekSoul01/29 20:46的定義那一段的反思,很有感觸

youwoo01/29 21:27很真誠的分享~但真的有點太長

cblade01/29 22:37像古早的長篇大論,太多非重點內容了

flutecc01/29 22:56真的太長了...分三篇比較好

karen858801/29 23:19總結失敗經驗滿好的

UCCUplz01/29 23:29分享失敗經驗很好 但建議分多篇

ttyl556601/30 10:07經營過部落客還能寫的又臭又長,真的有學到嗎?...

wzmildf01/30 12:22說重點,你不是偉人我沒興趣看你自傳

Turkey092601/30 15:49推 感謝分享

tearsofeos01/30 22:39推一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