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測試] 性能加強、散熱改版-巨蟒i4X SSD
※ [本文轉錄自 PC_Shopping 看板 #1Zz8Qjqe ]
作者: Cubelia (大胸智乃) 看板: PC_Shopping
標題: [測試] 性能加強、散熱改版-巨蟒i4X SSD
時間: Tue Feb 21 16:54:00 2023
好讀:
https://www.ptt.cc/PC_Shopping/E.jF2UM2o9R4FU
=
繼前年玩了巨蟒的i4,剛好這條壞掉有無痛升級的機會
機緣巧合下就拿到了升級版巨蟒i4X
[心得] 中蛇毒,找血清!巨蟒SSD送修記錄
https://www.ptt.cc/PC_Shopping/E.y2o-Duh87sJc
巨蟒i4X相比i4最大改變有兩個,第一個是針對PS5強化相容性
以現在PCIe 4.0 SSD高速傳輸的情況下你不裝散熱片馬上就過熱了
但散熱片過大又會有主板、顯卡散熱器的干涉問題
更重要的是沒辦法裝PS5,這等同直接放棄掉一個客群
所以不少廠商開始導入內建薄型散熱片的設計
最簡單就鋁塊削薄就好,再薄就是heatspreader式的鋁片
而”heat"和”spreader”顧名思義為散開熱,這裡用散熱薄片來代稱
這種只能像記憶體那樣用導熱膠黏著,光是凹凸不平無法服貼就是一個難題
再來是能夠吸熱的金屬量不夠大(thermal mass太少)
散熱效果追不上散熱器,為裝機相容性而妥協的做法
最關鍵的是橫向導熱性這無法跨過的物理限制
此時廠商會用非傳統導熱膠的材料去強化橫向導熱性
如此才能更迅速的將主控的廢熱導出,高速傳輸下才不會卡彈
傳統上用熱導管是簡單暴力的解方,問題就1.貴森森 2.會讓SSD更厚
近年石墨類的複合材料則成為散熱新寵兒,在SSD上也有不少廠商採用
例如金士頓KC3000就有主打這項設計
而今天要介紹的巨蟒i4X也使用了石墨類材料來加強效果
不過這篇的主軸還是性能測試,溫度就不做更進一步的探討
第二個則是顆粒升級為美光176L TLC
這款顆粒則在上次的希捷FireCuda 530 2T測試文研究過
本篇會用容量1T的前提繼續和不同款式研究
[開箱] 快還要更快-希捷FireCuda 530 2000GB
https://www.ptt.cc/PC_Shopping/M.1631787881.A.718
============================
外盒簡化很多,畢竟不是用之前的散熱器也就不用強化防震
https://i.imgur.com/MqXqBY4.jpg
背面
https://i.imgur.com/6fAEWJS.jpg
SSD本體塞在泡殼裡面非常非常緊,建議從單個長邊小心扣下
用手捏著兩個長邊硬拔有拔壞SSD的風險(鎧俠SSD會在說明書寫這個XD)
https://i.imgur.com/CG37CEU.jpg
這張是沒刻意打光和後製的照片
正面的巨蟒logo字樣其實很低調,整個是和散熱片融入的
https://i.imgur.com/zQHa1Eh.jpg
SSD為單面設計,2T的話這邊就會上料惹
https://i.imgur.com/JQ1M5jF.jpg
剛拿到手的時候正面鋁片其實沒有黏死,翹翹板那樣只有黏一點點而已
拿下來看確實是有一層很薄的物質黏在SSD表面,正面是銅箔
https://i.imgur.com/OBuYg6c.jpg
根據m01這篇來看另一邊就是石墨的深灰色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0&t=6556239
加上散熱片的厚度約為3.5mm
(注意主控並沒有完全貼到白的導熱膠帶,只有連接到複合材料)
https://i.imgur.com/8STBV6q.jpg
猜巨蟒是在SSD側貼了複合材料,畢竟純石墨片是硬的
這層複合材料與鋁片兩邊都有黏性,只要散熱片一黏上就會黏死
不過好處是SSD與散熱片中間有隔開,而不是散熱片直接黏在SSD元件上
手賤者稍微加熱”應該”還是能將散熱片與SSD分離
當然考量到保固我不建議亂拔,失手讓顆粒也一起分家的機率還是非常高
以flashid檢視,主控依舊是群聯PS5018-E18
但顆粒確實是升級到美光176L TLC(B47R)
https://i.imgur.com/3IoZjRf.png
這邊就用希捷FireCuda 530(簡稱FC530) 2T版當脫衣示範
E18+美光176L TLC的布局是主控放在正中間,使熱源可向左右均勻散出
中間搭配一堆元件的則是群聯PS6108-22 PMIC,強化供電整合度
https://i.imgur.com/QKi45p7.jpg
Anacomda i4X基本規格
https://i.imgur.com/Jl5CHYx.jpg
上機測試
https://i.imgur.com/0kp1nv1.png
SMART訊息和smartmontools
設計大致上就沒太多可以提的,P-state和它廠競品相同
溫度牆則和i4一樣都是在84度C,FC530則是90度C
https://i.imgur.com/RF045KH.png
快餐測試區:
AS SSD Benchmark
https://i.imgur.com/3dnYw4t.jpg
Anvil’s Storage Benchmark
https://i.imgur.com/lTYJxKJ.jpg
TxBENCH稍微準一點
https://i.imgur.com/mPj3Pxh.jpg
以CrystalDiskMark與E18其它兩款相比
https://i.imgur.com/C6RtlZN.jpg
和預期的一樣,PCIe 4.0的頻寬很暴力沒錯
但主控通道沒有開滿就只能達到接近5800MB/s
要達到雙7000MB/s的飆速依舊得買2T款
至於4K讀取性能依舊是超越80MB/s的強力表現,SSD用起來會爽就和它有關
老生長談,不少舊軟體都無法正確測量PCIe 4.0 SSD的性能了
請勿將其視為唯一的性能指標
Iometer進階測試(請點圖看PPT說明):
https://i.imgur.com/SnkeBBF.png
這邊會加上不同PCIe 4.0 SSD的比較,大家都是群聯一哥XD
終於有容量相同可以做直接對比的表格了
https://i.imgur.com/mGI4gor.jpg
1.)循序混合讀寫QD性能表現
https://i.imgur.com/5ZBGRnQ.png
2.)隨機混合讀寫QD性能表現
https://i.imgur.com/jqCMaA2.png
3.)不同百分比混合讀寫,128K循序
https://i.imgur.com/5HDmhKU.png
4.)不同百分比混合讀寫,4K隨機
https://i.imgur.com/A2lCJdU.png
解說:
和上一代巨蟒i4相比,性能是全方位提升
差異最大的為大檔循序混合讀寫
小檔隨機混合讀寫則小勝(畢竟小檔是拚硬實力,性能只能慢慢堆上來)
但總算是可以擺脫E16+東芝96L TLC的FC520LE了
性能趨勢和相同方案但容量翻倍的希捷FireCuda 530比起來幾乎相同
意外的是希捷在拚硬實力的隨機混合讀寫略勝一籌,可能和客製韌體有關
但當然和容量有關的循序讀寫就是希捷大勝
以延遲來說i4X和FC530都一樣幾乎全都命中在0~100μS的區間
而且這還是混合讀寫的前提,高傳輸率、低延遲的表現非常棒
https://i.imgur.com/BoTL4WE.png
看不懂的話你只要知道i4X有這些優點就好
1.吞吐量更大 2.應對混合負載更得心應手 3.反應時間更短
結論=更爽快的表現
SLC快取測試
https://i.imgur.com/1CjGHUh.png
解說:
a.)一開始全速寫入約20秒的SLC Cache
空碟SLC Cache大約105GB
b.)SLC Cache耗盡,開始TLC直寫
TLC直寫速度~1877MB/s
c.)SLC Cache+TLC的全碟空間耗盡
進入同時folding、GC和TLC直寫的階段
主控和內部通道使用率大幅增加,寫入速度剩下~927MB/s
d.)SLC Cache folding完成,性能回升
主控持續GC和TLC直寫即可,速度回升至1871MB/s
群聯PCIe 4.0主流方案SSD橫向互比,給有需要研究的玩家參考
https://i.imgur.com/Pyyftr4.png
溫度方面受限於散熱薄片的設計
為將不影響測試結果有將風扇轉速拉高,這次溫度僅供參考
室溫26度,RV05機殼、大手裏劍3+A12x25全開轉速的前提
https://i.imgur.com/gfoULnu.jpg
高強度寫入超過3000秒後,d.)階段SSD的溫度傳感器回報68度C
https://i.imgur.com/sxlAk74.png
畢竟散熱薄片效果不比大的散熱器,這是必須做出的妥協
若日常使用,暴發型的模式可穩定壓制在60度C以下
結語:
顆粒升級帶來的改變十分明顯
美光176L TLC真的只有「快」可以形容
使i4X在1T的容量也能有超越1800MB/s的直寫速度
不過有這麼快的SSD,大檔搬運唯一的限制就是另一顆SSD也得夠快XD
散熱的話就沒辦法,畢竟要和相容性做出妥協
我認為比較好的做法是散熱片分開,讓有需要的玩家自行黏貼
這樣可最大化給用戶的改裝彈性
最近看到巨蟒i3居然換料
這就巨蟒要強化和用戶溝通的方式
畢竟名子都一樣,心卻整個都換掉了,已超出抽抽樂的範疇
Pros:
薄散熱片強化相容性
新顆粒讓表現更上一層樓,強化混合負載的表現
保固五年,阿莎力的到府收送、快換服務
Cons:(雞蛋裡挑骨頭)
i3有換料前科,巨蟒要注意一下和用戶的溝通
若可以讓用戶自行決定是否黏上散熱片就好了
--
姊姊 姊姊 我們好像變成簽名檔了
雷姆 雷姆 好像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3.163.14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PC_Shopping/E.jF2UM2o9R4FU
※ 編輯: Cubelia (1.173.163.145 臺灣), 02/21/2023 16:54:19
50
[請益] M.2系統碟的散熱問題如題,一直以來都為M.2的溫度操心 這篇文章主要想跟版友討論兩個問題 1. SN750和SN850做為系統碟的待機溫度約50度是正常情況嗎? (室溫25度,皆上主板散熱片) 2. M.2 SSD的散熱情況與配置26
[心得] 白色冰蟒ANACOMDA i3 Gen3 Nvme SSD 開箱最近因為搭機要是跟朋友在藝人店組機買卡搭機 入手這條外觀很特別的 ANACOMDA i3 白色散熱片冰蟒蛇 命名很奇特 是 i3 應該不是跟Intel Core i3 撞名 推測應該是支援 Gen 3 的緣故,下次Gen4應該就會叫 i4 了 總之先來看一下包裝,本土化正體中文彩盒包裝24
[閒聊] PS5 改裝用SSD散熱蓋有廠商開發很有趣玩意兒, 直接將散熱器材做為散熱片方式, 來取代PS5原廠SSD金屬蓋, 變得更好安裝, 且直接蓋在SSD上,22
[情報] PNY XLR8 PS5 SSD 散熱片上市!PNY XLR8 PS5 SSD 專用散熱片 Part No : M22110PSVHS-XR-RB 【產品照】17
[開箱] THERMALRIGHT利民M.2 2280 PRO散熱器狼窩好讀版: M.2 SSD進入高速化時代,運作中發熱量隨速度增加而提高,長時間運作下要顧好散熱, 才能維持最高效能,避免過熱降速及影響穩定度。未內建散熱片的M.2 SSD或是主機板M.211
[請益] M2 SSD散熱問題最近趁ssd降價入手了sn550,但回去裝上後才發現它的位置剛好在顯卡的下面 我只是插上去,完全沒有任何讀取/寫入的情況下: 待機顯卡50度,ssd48度 玩遊戲10分鐘後顯卡72度,ssd升到57度,而且還在繼續上升11
[開箱] Team MP34 M.2 NVMe SSD開箱測試前言 十銓TEAM這專注在儲存設備的品牌,在各大通路上的能見度一直都不低,從記憶卡到隨身碟系列,還不時會看到RAM跟SSD各系列商品。比較知名的有專門給玩家,強調性能、高速的電競T-FORCE系列,還有上次開箱過標榜穩定、高可靠性的創作者T-CREATE系列。 這次測試的TEAMGROUP MP34則是面向日常家用消費者使用的產品線,原廠提供了1660TBW的寫入量保證,相較同定位的競品提供的TBW有著數倍的差距,就算時常有大量的檔案需要寫入也不用擔心,來看看MP34這條面向日常應用市場的SSD可以帶來怎麼樣的性能表現。 產品規格 ●PCIe Gen3*4,NVME1.37
[開箱] 7K讀取高速黑蛇蛇 ANACOMDA I4X 1TB Gen4ANACOMDA 巨蟒的產品一向來都相當低調包含 SSD 跟 RAM 以及外接週邊都是 有預算考量的話,算是口袋中清單首選,售後保固也有利用過一兩次,沒太大的問題 簡單來說巨蟒的品牌屬性就是安全牌,且低調但產品也不會是最新最快衝第一個就是 最近這支 ANACOMDA I4X 1TB Gen4在市場上月初活動價3999算是蠻便宜的 常態價格4599左右沒有時間限制,是屬於高段性能的讀7000MB/寫5000MB的定位6
[測試] 巨蟒 Anacomda i4 鐵蟒 PCIe4.0 SSD 開箱很久沒玩SSD惹 -- 巨蟒 Anacomda 的新款 M.2 SSD 正式進入 PCIe 4.0 的時代,而恰巧碰上了 M.2 SSD 這 產品線的第四代,因此也很直接的取名為 i4 ;中文別名也都按照與蟒蛇相關的慣例取了2
[情報] TEAMGROUP推出高速T-FORCE CARDEA Z44Q'TEAMGROUP推出T-FORCE CARDEA Z44Q PCIe 4.0 SSD,配備兩個專利散熱散熱器 硬碟採用QLC Flash和PCIe Gen 4x4設計,支援最新的NVMe 1.4標準並提供高達4TB的容量 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不同的規格,遊戲玩家可以在一個SSD中擁有從散 熱 性能和容量的一切,並探索T-FORCE CARDEA Z44Q PCIe4.0 SSD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