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戰爭藝術:論斜線戰術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5890609/
西方戰爭藝術:論斜線戰術
芝蘭學社
陳幼麟
一、簡述
斜線戰術,又被稱為傾斜式戰術,通常指的是在戰場中,己方陣線不以一條與對方戰線平行的方式進行部署,相反與對方戰線形成一定的角度。 在接戰過程中,與對方戰線更近的我方的一翼率先與對方戰線接戰,而與對方戰線稍遠的一翼並不與對方進行戰鬥,或只做牽制性戰鬥,以待率先與對方接戰的我軍一翼擊碎敵軍對應的一翼後,順勢包抄已經暴露的敵軍戰線的側翼,或對其後背發起背襲,而之前我方距離敵軍較遠,僅做牽制性行動的一翼,此時則同時向敵方正面進攻,在我軍對敵軍戰線多方向相互配合打擊之下,動搖敵軍的戰線,擊碎其抵抗意志,最終以相對與正面決戰而言較小的代價,取得會戰的勝利,這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傾斜性戰術,也被稱為斜線戰術。
二、發端
傾斜性戰術首先發軔於古希臘的戰爭史之中,那個時代早期的戰爭勝負往往由排成密集陣列的重裝步兵之間的互相廝殺決定。 如此的戰鬥並沒有反映出過多戰術上的技術含量,雙方戰線碰撞接觸之時,往往人數更多、武器裝備更精良、戰鬥意志更頑強的一方將取得戰役的勝利。
而底比斯軍事統帥伊巴密濃達則找到了能夠以相對較弱的兵力取得勝利的戰術,他也被公認為傾斜式戰術的創始人。 在底比斯和斯巴達之間的留克特拉會戰中,底比斯軍僅有
6000-8000千人的兵力,而斯巴達軍則超過了11000人,且其裝備和士氣更加高昂。 若以常規的平行式戰線與對手接戰,若是雙方都以平行序列展開硬碰硬的戰鬥,則底比斯必敗無疑。 為了扭轉局勢,伊巴密濃達則發明了劃時代的戰術。 「他在右翼和中央將方陣列為8排縱深,卻將左翼的厚度從32排增加到了48排,形成了歷史上首個縱向寬度大於橫向寬度的攻擊縱隊。」在接近敵軍的過程中,縱深較深的左翼趨前,而相對薄弱的中央和右翼則相對拖後,這樣相對於敵方的戰線呈一條平行的直線,底比斯軍的戰線則表現為一條斜線,與斯巴達達軍戰線呈一定角度。 這樣,更靠近對方的左翼會先與敵軍接戰,由於左翼的底比斯軍隊行列縱深遠高於對面斯巴達軍,而且伊巴密濃達還將其最精銳的部隊——底比斯神聖衛隊配置在左翼,於是在短時間內,底比斯軍強大的左翼很快就擊敗了斯巴達的右翼。 而此時底比斯軍的右翼雖然極為薄弱,但是由於其處於「斜線」的末端,還尚未與斯巴達軍的左翼接戰,只是將其牽制在正面,使其無暇援助遭到重壓的右翼。 畢竟在整裝待發的敵軍面前做側翼行軍是最危險的事。 最終,斯巴達軍的右翼被徹底擊潰,而其中軍和左翼因為側翼暴露,於是遭到了來自正面和右翼兩面夾擊之後,也全軍崩潰了。 就這樣,留克特拉會戰作為「傾斜戰術」的首秀,被永遠的載入了史冊。
在之後的曼丁尼亞之戰中,伊巴密濃達故技重施,「(他)將最精銳的部隊部署在左翼,並由左翼帶著其餘的部隊行軍,最不可靠的部隊被安排在隊列後方」再次以斜線戰術擊敗了斯巴達軍,但在這次勝利的戰役之中,這位偉大的軍事統率,傾斜式戰術的發明者英勇的陣亡了。 但其所發明的戰術,必將啟迪之後上千年的歷代軍事家。
三、發展
古典時期的軍隊的裝備和作戰方式,也為傾斜式戰術提供了一個豐富的生長土壤。 當時的重步兵通常左手持盾,右手持矛,互相靠在一起,結成密集隊形作戰。 每個士兵自己的盾牌,僅能保護自己的左側,而右側則需要依靠位於自己右邊的隊友的的盾牌進行防護。 出於一種趨利避害的人類天性,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戰線中每一個士兵都有一種傾向,即向右側戰友的盾牌後靠攏以更好的進行防護,在這種趨向之下,故整條戰線都會不由自主的向右後方移動,形成一條左翼趨前,右翼滯後的「斜線」。 為了控制這種趨勢,部分指揮官會將自己更堅定的精銳部隊佈置在右翼,以遏制戰線的右移傾向。 這就形成了一種戰場習慣,之後在很長的一段時期中,指揮官都傾向於將自己的精銳部隊部署在戰線的右翼,即使一些十分傑出的軍事家也有這樣一種習慣,比如亞歷山大大帝和拿破崙
而伊巴密農達則無疑地利用了古典時期軍隊戰線的這一運動趨勢,而創立了這一斜線戰術。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繼承並發揚了這一戰術,其父親腓力二世曾經在底比斯充當人質,在那裡他學會了伊巴密農達的斜線戰術,並教會了他的兒子。 當亞歷山大大帝踏上征服波斯的征途之時,他將在自己指揮的戰役當中多次使用這一戰術戰勝敵人。 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中,亞歷山大使用了右翼領先的陣型對波斯軍進行突擊,亞歷山大命令阿明塔斯率領騎兵和一部分禁衛步兵,向波斯軍的極左翼發動攻擊。 在之後的伊蘇斯戰役中,亞歷山大的陣線「再一次形成了右翼領先的斜行序列…波斯人只抵擋了很短的時間,其陣線很快即被打亂。」與伊巴密農達恰恰相反,亞歷山大大帝是慣於使用右翼趨前的斜線陣型的,一方面是因為其習慣於將精銳部隊部署在右翼,而其自身在戰場上也常常位於戰線的右翼,在沒有無線電通訊和精確鐘錶儀器的古代,戰場最高指揮官下達的進攻命令無法同一時間向所有部隊下達,而只能先下達給離自己最近的部隊,也就是位於右側的部隊。 在這隻部隊向前進攻之後,其餘部隊才會因此而收到信號,也接著投入戰鬥,這樣一來,由於各個部隊前進和投入戰鬥的時間略有差距,則整條戰線宏觀上就呈現出一條斜線。 在加之右翼的精銳部隊其行動相比普通部隊而言則更為迅速,則無疑放大了亞歷山大領導下的馬其頓軍隊戰線這一“右前左後”的斜行趨勢。
凱撒大帝雖然也習慣將精銳部隊配置在戰線的右翼,但是縱觀其一身的徵戰,似乎「罕有像伊巴密濃達那樣在留克特拉或曼丁尼亞採用的斜線陣型,亞歷山大在阿貝拉的楔形陣型,或者漢尼拔在坎尼的收縮新月陣型。線戰術即將迎來自己長達一千多年的沉默。
四、沉寂
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其身前建立的龐大帝國在繼業者戰爭的硝煙中灰飛煙滅,取代馬其頓人世界霸權的,是位於亞平寧半島上台伯河畔的羅馬人。 從此,羅馬式軍團取代了希臘式方陣,由於作戰方式,武器裝備的改變,以及羅馬人傳統三線戰術的使用,適用於方陣作戰的斜線戰術的使用開始減少。 羅馬人的軍團分為三條作戰線,青年軍在最前面,壯年軍次之,而老年軍位於最後。 在戰鬥中,各連做棋盤格式部署,故第二線的各連可以掩護第一線正面上的間隔,而第三線的各連又掩護第二線的間隔。 與這一三線戰術相對應的,羅馬軍團使用的武器也從希臘式的圓盾加長槍變成了標槍(Pila)、短劍(
Gladius)和方盾(Scutum)。 在羅馬軍團的戰術中,由於整條戰線呈現梯次縱深配置,出現了三線甚至四線的步兵陣線,預備隊的使用變得越來越重要,預備隊的人數也變得越來越多,僅以一次對敵軍側翼的猛烈進攻就擊潰對方的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故斜線戰術的應用開始減少。 加上騎兵、野戰投射武器的增加,使得戰術的多樣性進一步增強。 在羅馬時代後的戰爭中,僅以單一的斜線戰術即取得勝利的戰役已經十分稀少。
騎兵地位的提高也加劇了斜線戰術的沒落,自馬鐙發明之後,騎兵在戰爭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在軍隊中的比例進一步加大,重裝騎兵開始在戰爭中逐漸扮演決定性的作用。 「到了查士丁尼和貝利薩留的時代,主要的兵種是由重騎兵所組成,他們穿著鐵甲衣,所使用的兵器是弓弩和長槍」由於軍隊中騎兵數量越來越多,軍隊的戰略與戰術機動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戰場上,軍隊的主體不再是呈線式結成密隊形的重步兵,而是來去如風的騎兵。
一方面擁有騎兵數量較多一方,由於有更多可供選擇的陣型和戰術,在戰線佈置上也更為靈活,不必使用相對呆板和僵化的斜線戰術。 另一方面,面對敵方大量機動性極強的騎兵,任何一個指揮官都不敢輕易將自己的步兵部隊佈置成典型的「一強一弱,一前一後」的斜線陣型。 因為敵軍的高機動性可以讓他選擇任意攻擊的方向,其完全可以選擇避開我方較強的一翼,而向我方較弱的或者是兩翼之間比較薄弱的連接處發起突擊,這樣我軍的斜線陣型可能很快就會崩潰或被切斷。 這也是為什麼進入中世紀之後,純粹的斜線陣型在戰場上幾乎已經消失的原因之一。
五、復興
發端於古典時期的斜線陣型,在經歷了中世紀上千年的沉寂之後,其之所以復興的原因,在於武器和作戰方式的改變。 在西歐,燧發槍和刺刀的使用使得冷兵器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 士兵們又開始結成緊密隊形作戰了,似乎古希臘的重步兵方陣又開始復活了,裝備了火槍和刺刀的步兵結成的方陣,足以對抗任何騎兵的衝擊。 戰場上步兵再一次成為了軍隊的主體,同時,斜線戰術被一個軍事天才從歷史的故紙堆中撿拾出來,再次煥發了無限的生機。
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開始在戰爭中再次使用斜線戰術,對於這一戰術,他有如下說法:「你面對著敵人,把一翼縮回,並增強那個準備進攻的一翼。利用後者的兵力,盡量的對於敵軍的一翼做側擊。述如下:(1)一支小型的兵力可以與較強大的兵力作戰,(2)他在一個決定點上攻擊敵軍,(3)假使你被擊敗了,那也只是你兵力的一部分,你是有四分之三的兵力很完整,可以掩護你的退卻。
這一段話是多麼精闢而簡要的道出了斜線戰術的精髓,幾乎囊括了斜線戰術的一切要點和優勢。 腓特烈大帝就依靠這一斜線戰術,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對外戰爭的勝利,在洛伊滕戰役中,「腓特烈大帝率軍直接向奧軍隊形前進,做出要威脅其右翼的樣子。將主力專移至奧軍左翼,將其擊潰。 在羅斯巴赫會戰中,面對聯軍的進攻,腓特烈大帝利用地形的掩護,佯裝退卻,乘機改換正面,與敵軍戰線幾乎呈直角相交,這一機動頗似近代海戰中的T字橫切戰術,充分發揚了普軍的密集獲利擊潰了進攻中的敵軍縱隊。 在魯騰會戰當中,腓特烈再次擺出了以己方右翼為主攻方向的“斜線戰術”,並以左翼騎兵的佯攻幹擾了
對方的判斷,最終擊碎了敵軍的左翼,也取得了整個戰役的勝利。 富勒將軍對腓特烈大帝在魯騰戰役中的表現不吝溢美之詞,他說:「在魯騰一戰中,腓特烈是運動,集中,奇襲然後打擊,三個兵種的部署和合作都可以說是盡善盡美。的軍事素質密不可分的。 相較於同時期其他歐洲軍隊,腓特烈的普魯士軍隊能夠在更短的時間變換複雜的隊形,其嫻熟的裝填技術也導致其在同一時間發射的子彈數量達到了奧地利軍隊的兩倍以上。 腓特烈本人曾經如此評價其麾下的軍隊:「一個普魯士的步兵營,就是一個活動的砲兵連。他們的裝彈速度極高,使其火力可以是其他一切部隊的三倍以上。這一點便使普魯士軍佔了三對一的優勢。 當時在歐洲,普魯士只有英國一個同盟國,可是面對的卻是奧地利、法蘭西、瑞典、俄羅斯等大國的聯合絞殺,處於絕對劣勢的地位。 但相較於力量分散,互相各不統屬的敵軍,他的軍隊相對集中,佔據了「內線」的優勢。 這使得其能夠利用「中央位置」向任何一支敵軍發動進攻,然後利用較短的距離馬上縮回來,在敵人相互支援之前,將他們各個擊破。 靈活運用機動戰略,強調積極進攻,對自己部隊的戰鬥力有著極大的信心,集中主要兵力攻打敵軍一翼的戰術,這都是腓特烈大帝敢於多次在戰場上以劣勢兵力對抗優勢敵軍的底氣和信心來源。 擁有如此優秀的軍隊,再加上腓特烈個人的高超指揮藝術,這就是其斜線戰術能夠屢次獲勝的原因
依靠著斜線戰術,腓特烈大帝在戰場上以少勝多,創造了一次又一次軍事奇蹟,不僅奠定了其為古今偉大名將之一的身份,最終也帶領普魯士王國走向了崛起。
參考文獻
[1] 西奧多‧道奇:《亞歷山大戰史》,中國長安出版社2015年版。
[2] 拿破崙:《拿破崙文選》,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3] 富勒:《亞歷山大的將道》,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版。 [4] 西奧多‧道奇:《凱撒
戰記》,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
[5] 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6] 李德‧哈特:《戰略論—間接路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 阿徹瓊斯:《西方戰爭藝術(上)》,海南出版社2018年版。
[8] 凱撒:《高盧戰記》,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9] 凱撒:《內戰記》,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10] 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徵記》,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11] 弗龍蒂努斯:《謀略》,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版。
[12] 韋格提烏斯:《兵法簡述》,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
[13] 克勞塞維茲:《戰爭論》,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
[14] 貝文‧亞歷山大:《克敵制勝—世界知名將帥與經典戰例》,新華出版社2014年版
。
[15] 富勒:《戰爭指導》,解放軍出版社2014年版。
[16] 腓特烈大帝:《給將軍們的訓詞》,武漢出版社2011年版。
--
好文,雖然除了腓特烈那一段都是我早就知道的。另外,最後
的參考書好多名著。
斜線戰術真的被大帝玩得很猛
推
是大王不是大帝
這篇不錯
35
[閒聊] 鋼之鍊金術師 2003年版 聽說評價很差鋼之鍊金術師是一部討論度很高的動漫 這部動漫 有分成 2003 跟 2009年版 但我們知道2003年版的鋼鍊 大幅度修改故事劇情 由動畫組自行來改編 通常由動畫組來進行改編與原著背道而馳 我們稱之為魔改44
[問卦] 俄軍這次依然打出招牌大縱深二戰時改良德軍的閃電戰來的戰術 俄軍看家本領大縱深作戰 從一開始看起來在亂打一通 還被批評為失敗的閃電戰 新聞媒體這幾天報的好像烏軍要贏了一樣49
Re: [閒聊] "皇帝"本身能有多少戰力?這篇認真回你 戰略/戰術/戰技 是三個不同的範疇 但我這邊把戰略捨去 因為君主身邊不乏一群臣子能整理出優秀的戰略 但原PO應該比較傾向親身蒞臨戰場 個人能力的範疇11
Re: [討論] 孫子兵法在現代戰爭有沒有用?沒想到我去買了咖啡回來,大家還在爭論... 孫子兵法到底有沒有用? 一句話,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偉大的楊文里就說,歷史上的名將,沒有一個人是死學死用的。 孫武提供了一個大原則,應該說是戰略性的原則,4
[問卦] 腓特烈大帝打的贏乾隆嗎?如題 歐洲近代的軍事天才 除了拿破崙以外 就是腓特烈大帝 能文能歌能武 語言天才 就連拿破崙都畏懼三分 “越是在最危急的時候4
[情報] 卡坦島3D版之前在BGG上熱門一陣子了 開放預購也算好一陣子了 不過在板上還沒有看過相關討論 看網友評論3
[問卦] 哪個版本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最深得人心?是這樣的 羅密歐與茱麗葉也拍了好幾個版本 你各位覺得哪個版本最推,最深得人心? 1968年版 李安納.韋定 and 奧莉薇.荷西2
Re: [問題] 將軍用的兵法?運籌帷幄‧因敵制勝-大軍統帥學教室 何世同教授 ,出版日:2021/10/25 整理世界戰史的作戰戰略理論, 而且有二戰, 越戰, 二戰中國戰場戰例, 幫助說明抽象 的作戰戰略理論, 還有附彩色作戰示意圖 作者當兵當到將軍, 讀書讀到博士, 寫的都很基本很實際, 地障作戰篇覺得好像沒寫完- [贈送] 贈送書籍、文具、文昌筆、陰騭文等可用此分類, 惟請注意板面秩序,一次贈送完畢,如有營利之情 事,違者刪文警告。 考上了,書籍整理一下 寄送需80元郵費。需要者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