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摩斯基特的興衰[上]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摩斯基特的興衰[上]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7/blog-post.html

--

摩斯基特的興衰[上]



翻開19世紀的地圖,在現在的宏都拉斯與尼加拉瓜交界處的西邊,會發現還有一塊與兩國大小不相上下、卻兩不相屬,今天已不存在的國家,稱作「蚊子」海岸(Mosquito
Shore, Mosquito Coast)。這名字是怎麼回事?

  確實有一種引人誤會的說法,說該地確實蚊蟲肆虐彷彿群鶴舞空,因而得名;另一種解釋也與蚊子掛勾,說該地海岸外大小潟湖、島礁星羅棋布、藻荇交橫,數量之多彷彿蚊群,故而有此雅號。實際上從蚊子著手來探究都是走了歪路,摩斯基特(Mosquito)只是個印地人酋邦(chiefdom)的名稱,現在通常拼寫為Miskito,過去則有許多種拼法,英語常拼作Moskite、Moskito,法語則拚寫成Moustique、Moustiquais。至於為何是這個名字,其起源就不是那麼清楚了;某種不可靠的說法將其詞源歸諸於「滑膛槍」(musket)。然而在本地人的語言當中,摩斯基特的意思是「那些無可頂替的」(“those who cannot be
displaced”) 。


而所謂的摩斯基特人,其實是中美洲分布更廣泛的蘇穆(Sumu)印地安人的一支;何以摩斯基特能別立門戶自成其國,從而自外於其他印地安人呢?這首先是因為摩斯基特印地安人並不排斥與異族通婚,而西方人的黑奴貿易帶來了特別的異族──大約在1640年代初
,一艘葡萄牙贩奴船在橫越大西洋途中發生黑奴起義,船員被殺,不懂得如何駕船的奴隸們則隨船漂流擱淺在摩斯基特海岸附近,仍被印地安人俘虜做了奴隸;然而按照印第安人的習慣,奴隸可與一般人一樣正常嫁娶,其子孫毫無例外都是自由人,這就使得後來的摩斯基特人帶有許多非洲人的血統──因此西班牙人更常將他們稱作「臧博」(Zambo)人,
即黑人與印地安人的混血兒。贩奴船擱淺的事件可能不只發生一次,1650年代也發生過奴隸船擱淺的事件,其船籍則有說是荷蘭、英國或西班牙的 。


不單混血使得膚色外表與周遭其他印地安人不同,來自西非的奴隸相當部分是戰敗被俘的戰士被轉賣,可能也帶來了另一種戰士傳統,這就給摩斯基特印地安人接下來的轉型預作先聲──17世紀後半也是加勒比海盜(buccaneer)極度猖狂的年代 ;這些由英國、法
國、荷蘭海盜與冒險家組織的艦隊專以襲擾西班牙艦隊、殖民地為務,以牙買加等地為基地。而牙買加的對面正是摩斯基特海岸,兩地間的海道不但是西班牙運送美洲財富的艦隊必經之路,複雜凌亂的大小潟湖、淺灘、島嶼、暗礁也意味著護航艦隊得分散航行,最適合伏擊。而對海盜們來說,摩斯基特印地安人更是值得拉攏的好夥伴──首先海岸邊的摩
斯基特人熟諳水性,習於出海漁獵,是很好的水手;再說複雜的島礁灘岸也更適合印地安人的獨木舟穿梭,吃水深的大船若要勉強航行,更少不了摩斯基特人引水導航。其次,開始與歐洲人接觸後摩斯基特人不但學會了使用火器,而且精熟,頗有準頭。於是摩斯基特人常常在海盜船上一待就是一兩年三四年,除了領受鐵製工具當報酬,好多還學會了英語或法語。而不帶種族偏見的摩斯基特婦女則可以撫慰船員們的寂寞,不給錢但須以鐵器支付,儘管英國人比法國人更受歡迎,原因據說是法國人老喜歡對印地安人妻出鹹豬手。


摩斯基特印地安人另一項受歡迎處是其漁獵本領──只要兩人一組操作獨木舟就能獵
獲魚、海牛與海龜,其份量足供百餘人食用,幾乎使得牙買加的每條船上必備有一兩組這樣的人馬專事補給。海牛重達500-600磅(227-272公斤),海龜常常也重達數百磅,獵獲之後得將獨木舟半翻覆把獵物「舀」進舟中,再用葫蘆瓢把水快速排乾才行,普通人還幹不來。獵海龜也有竅門,魚槍得垂直射中龜殼才能刺中不滑脫,卻又不能刺太深,得讓獵物活命保持生鮮(獵獲海龜通常還會放養好一陣子)。刺魚也有眉角,摩斯基特人刺的魚在2英呎海面下,目視看不見魚影,只看海面波紋憑經驗出手卻鮮少失手 。


不僅僅是海上剽掠,當海盜從陸上襲擊西班牙殖民地時摩斯基特人也充當了嚮導、提供了兵力,在1654年甚至橫越了尼加拉瓜湖光天化日下洗劫了格瑞那達(Granda);而在隔年
(1655),500名摩斯基特人搭著親手打造的船艦出航,幫助英國人完整拿下牙買加島。摩斯基特人與英國人聯手打擊西班牙人成為此後雙方合作的基調,在1643至1814年間,與西班牙交戰不下25回 。而搭乘獨木舟、沿著河道的長征比海盜的海上剽掠更長命──今天
英語中的平底小划艇仍稱作dory,就是繼受了摩斯基特語中的獨木舟(duri, dori)一詞。1683年以後,英、法等殖民母國開始取締海盜,到了1685年海盜行為已無合法基礎,海盜們不是離開加勒比,便是定居下來做合法的營生,不少人寓居貝里茲或摩斯基特海岸採伐桃花心木(mahogany)。在西方人定居之前,摩斯基特人原本倚靠的是隨季節遷移、狩獵採集維持生計,海岸只有適合漁獲的時節才會去;海盜們建立的補給站與匯合點提供了更多海岸邊營生的誘因,而以1699年英國人建立的定居點黑河(Black River)鎮為里程碑,摩斯基特人開始大批移民,完全佔據了海岸地帶 。


與其他原住民族一樣,狩獵採集的摩斯基特人最早並沒有超出幾十人以上規模的社會組織;然而在與歐洲人接觸以後,鐵工具與火器的傳入使得摩斯基特人開始具備技術優勢,掠賣其他印地安人為奴隸的遠征活動越發凌厲,許多印地安族群被迫納貢(相當一部分也是奴隸)給摩斯基特人。1722年西班牙便曾向牙買加抗議,控訴摩斯基特人賣了不下兩千名印地安奴隸換取火器。在遠征開始之前,先找巫師(Sukya)占卜吉凶,而後戰士們塗上可怕的妝容出征。奇襲一無例外選擇在夜晚,擄掠婦女與小孩,男人在18世紀中葉前一概不留,被擊敗的印地安部族被迫上貢獨木舟、鹿皮或橡膠,如無法完成貢賦則會被賣作奴隸,以至於這些印第安部族被迫擄掠西班牙聚落。摩斯基特語隨人一道遠征,也成為中美一帶通用的語言,摩斯基特語命名的地名遠及於巴拿馬。雖然針對從未聽過爆炸聲響的原住民,火器優勢具大、十分關鍵,但摩斯基特人主要仍依賴弓箭作戰,輔以木棒、長矛、毒吹箭;長箭十分巨大,弓長4至5英呎(1.2至1.5公尺),箭長5至6英呎(1.5至1.8公尺)甚至8英呎,以燧石、鱷魚或鯊魚牙齒、鐵尖作箭頭,能夠射穿人體,同樣的材料也用來製作木棒、長矛的鋒刃。箭尾無羽,但有時會繫著裝滿小粒圓石的木盒,大概有群體攻擊的效果 。


遠征需要工具,也需要組織,領導者為了鞏固自身權威,也求助於外來的合法性,向牙買加的英國人請求封號,黑河鎮興盛後則向當地英國人設立的總監(superintendent)請封,頭銜包括「船長/隊長」(captain)、「上校」(colonel)、「少將」(major)、「公爵」(duke)、「攝政」(regent)、「公主」(princess)、「王子」(prince)等等。摩斯基特人或許明白這幾種頭銜意思上的差別,但不很在意,許多頭銜是連英國人的名字一起繼承過來的。在18世紀,地位最高的頭銜是國王(king),其次則是總督(govern)與將軍
(general),該世紀後半(1766年以後)又出現了(地位稍低的)提督(admiral);雖然這四種頭銜有高低之分,但實質上還是本地實力派各自請求受封,實際運作中各有轄區不相統屬,組成鬆散的邦聯(confederation) 。


1687年,由於繼承人搞不定,前往牙買加請封的摩斯基特實力派以倒向法國或荷蘭作要脅,請來了國王的封號,這才平息了紛爭。在20世紀上半葉以前,摩斯基特王國通常被視作英國人扶植的傀儡政權,專門給西班牙人搗亂之用;然而摩斯基特邦聯內的各成員實際上常自作主張獨立行動,比如說在1722年摩斯基特「總督」便一度向西班牙國王宣誓效忠,為此摩斯基特國王得向英國討價還價,要求牙買加將授予某些頭銜的權利讓渡給他好集中權力。


摩斯基特邦聯作為英國人的盟友、並非傀儡的定位,也反映在牙買加的內部動亂中──牙買加島內的甘蔗莊園進口了大量的黑奴勞動力,逃離莊園的黑奴在內陸山區自主建國,1720年代以後屢屢襲擾莊園解放黑奴,牙買加史稱第一次馬龍戰爭(1728-1749。馬龍
[Maroon]即逃奴所建立的社群,其人便稱作馬龍人 )。英國當局被起義者的游擊戰搞得焦頭爛額,仗打得十分臭,早在1720年便向摩斯基特人求援,立約雇傭兩百名摩斯基特傭兵助剿,1725年、1738又分別雇請百餘人、兩百人。兩邊可謂棋逢敵手──摩斯基特人在大
陸上的遠征本來便以穿越叢林三更半夜摸黑奇襲見長,牙買加島上替英國人穿林越菁追蹤敵人切斷補給,表現出色,假如沒有白人嚮導誤導會更好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4.187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