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中世紀與近代早期歐洲的軍用火箭[下]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中世紀與近代早期歐洲的軍用火箭[下] 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0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html

--

中世紀與近代早期歐洲的軍用火箭[下]


不過與在火箭底部鑽出噴射口的重要工序比起來,上述的改進都比較邊緣、不那麼重要。在中文文獻裡被稱為「線眼」的噴口是以鐵鑽鑽出,工序完成後在充填的火藥推進劑中形成一個錐狀豁口。豁口若不直,就會影響火箭的彈道;若不夠深、鑽的不平均,火藥燃燒時接觸面不夠、不均勻,則影響燃燒的效率,減少推力。用戚繼光的話來說,就是火箭「其肯綮全係於線眼,眼正則出之直,不正則出必斜。眼太深則後門泄火,眼太淺則出而無力,定要落地。每箇以五寸長言之,眼須四寸深 」。但在西方,直到西米諾維奇出版其著作時,才第一次明確地提到錐狀豁口的重要性。錐狀豁口如此重要,在西方文獻中出現得卻最晚,頗令波蘭的火箭史學者Mieczyslaw Subotowicz大惑不解;他認為這肯定是嚴格保密所以文獻裡沒得找之故。實際上西米諾維奇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是發現重點的第一人 。


不過西米諾維奇或許真就是歐洲第一人。前文雖然列舉了中世紀晚期歐洲使用火箭的各種紀錄,但實際上,歐洲的火箭除了自力推進的類型之外(真正的rocket),同時還一直使用以弓弩或火炮發射、火箭助推的「火-箭」(rocket-assisted arrow) 並
且一直用到17世紀。現存最古老的火箭實物保存在瑞典,是16世紀以火炮發射的火箭,
大多分發給瑞典海軍,供海戰焚船之用;大約從1520年代開始這些炮射火箭出現於記錄中,並且直到17世紀30年代都還能發現。據說單是在1565年就造了407支炮射火箭。除了瑞典,17世紀初曾在波蘭軍中服役的義大利人德拉夸(Andrea dell'Aqua)也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以弓弩、火炮或臼炮發射的火箭;而在1650年代,荷蘭人也「發明」過用來焚燒敵船的炮射火箭。實際上,歐洲自15世紀以來,節慶煙火也都習慣以臼炮來發射 。


在火箭剛引燃,推力尚未累積到一定程度、因而很容易受外力影響偏離彈道的初始發射階段,代之以弓弩或火炮來發射,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準頭的問題。但這也意味著在西方,製造完全自力推進的火箭可能一直存在問題。噴射火焰錐
狀豁口的精妙處直到西米諾維奇的著作問世時才闡明,而其他火藥匠、煙火師傅或許知道其中奧妙,但也都保守秘密不令推廣,只得其形骸未得其神髓的發明家不免退而求其次,只好靠其他輔助手段來解決火箭推力不足、準頭不佳的問題。秘訣不得外洩對技術進步的妨礙有多大,或許可從西米諾維奇之死窺知一二──無病無痛的他無緣無故在阿姆斯特丹
暴斃,某些史學家推測他應該是死於忌妒的煙火行會成員之手,其未出版的手稿則不翼而飛;畢竟許多師傅嚴守的秘密被他一一出版後公開於世,砸人飯碗擋人財路 。前面提到16世紀的哈斯、15世紀的封塔納就謹慎得多,只敢寫在手抄本裡。哈斯的著作直到1961年才被發現,可見其隱晦;而封塔納,甚至不時在抄本裡以加密文字書寫,得靠後世的密碼學家解碼後才知道究竟寫了甚麼。


相對來說,火箭的製造在明代卻算不上了不得的大機密;戚繼光寫下火箭鑽眼線的重點時完全不像是發明了甚麼新事物,彷彿只是再次強調應該遵守的品管原則。在他的《紀效新書》出版後,關於火箭的記載經常被一字不差地被其他兵書給摘鈔過去,也不見有哪些個煙火匠人阻撓抗議。早已習慣編戶齊民的社會裡工匠或許有辦法自個兒嚴守家傳的秘笈,但已經公諸於世的「秘密」肯定是守不住,不像等級森嚴的歐洲社會有影響力那樣強大的行會。在歐洲仍十分流行的「火-箭」(rocket-assisted arrow),在中國卻幾乎完全從文獻中消失,彷彿不曾存在過,也沒有人嘗試「發明」過。據筆者所見,只有何良臣在《陣紀》卷二裡寫道火箭「亦有用強弩絞車、豁竹射送者,妙,其火則後出少而前出多,故利于燒積聚耳」,寥寥幾句話帶過;在拙文〈山寨與火箭〉提到的契丹箭很可能也是「火-箭」(rocket-assisted arrow),然而其存在與否頗費推敲。有鑑於中文文獻中出現的大量「火箭」(rocket)幾乎完全清洗掉了「火-箭」(rocket-assisted arrow)存在的痕跡,恐怕鑽眼線的技術在中國出現、成熟的時間遠早於16世紀,自力推進的火箭才這麼囂張跋扈。


這也部分地解釋了為何歐洲人不太使用火箭、甚至16、17世紀以後歐洲戰場上就幾乎再也沒見過火箭,儘管17世紀初理論上關於火箭已經有很好的出版物與知識來源。史家通常認為火炮的進步使得火箭變得雞肋,使其退出戰場;至少在歐洲史的脈絡裡這很說得通,畢竟15世紀下半葉開始歐洲野戰砲的發展一枝獨秀獨步全球,「火-箭」
(rocket-assisted arrow)卻沒有像中國或印度 那樣完全被「火箭」(rocket)替代掉。等到相對完整掌握了火箭相關的知識時,歐洲的火炮已經完全佔據了各種戰場生態位,火箭不與火炮攜手甚至沒有出場的機會──然而同製造費工、每支都是獨立製作的火箭相比,
15世紀末越來越普遍使用的鑄鐵砲彈,生產效率要高得多,火箭只得黯然退場。


而15世紀末的另一種發展趨勢──稜堡的出現──進一步取消了「火-箭」
(rocket-assisted arrow)的舞台。如拙文〈山寨與火箭〉所述,超遠射程的「契丹箭」,可能是為了反制山城的防守者所固有的射程優勢而產生的新武器。歐洲的炮射火箭可能也有相對於一般火炮的射程優勢,但稜堡為了避免敵炮攻擊、減少被彈面積,將整個城牆沒入土堤之下的設計原則,也就意味著中世紀城堡乘高下擊的優勢不復存在。既然防守方已經沒有高地優勢,那麼進攻方自然就沒有增加射程的動機了。不意外地這種炮射火箭被逼得只能在海戰中勉強找尋些許存在感。然而在1650年以後,英荷戰爭中的戰列艦戰術逐漸成為常規,海戰變得越來越沒有決定性,包括縱火船在內的焚船戰術退出潮流,無論是瑞典還是荷蘭的炮射火箭,最終都未嘗有一戰的紀錄。


西米諾維奇身故後,儘管他的拉丁文著作在1676年譯成德語、18世紀又譯為英語和法語,但總的來說在歐洲,軍用火箭的嘗試乏人問津。18世紀下半葉的英國砲兵軍官德薩古利爾(Thomas Desaguliers)曾經嘗試過,但所有實驗全部失敗 。18世紀中葉的法國軍官馬丁(Claude Martin),在印度曾經照西米諾維奇的方法製造過火箭,但他所造火箭是否對印度有過技術輸出,目前也沒有證據 ;倒是印度火箭後來反向流傳到了西方。到19世紀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帶起了歐洲火箭的風潮後,儘管他的火箭並沒有比西米諾維奇先進太多,西米諾維奇卻幾乎完全被遺忘;直到1940、50年代,幾乎西方所有的火箭史著作都完全不提西米諾維奇,直到波蘭的歷史學家從新發掘出他的名字。這段史實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頗能反映出某種現在仍不時迸現的集體無意識:自動忽略、甚至從未設想過落後的、「文明的邊緣」曾經是技術更進步的一方,從而總是不加思索地將先進的技術與國勢強盛的列強掛鉤,彷彿先驗的常識一般。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4.187 (臺灣)
PTT 網址

ja2307200801/14 00:34

※ 編輯: Nomic (150.116.194.187 臺灣), 01/14/2023 00:43:50

detonator01/14 10:47專利還是蠻重要的

articlebear01/14 20:03

PAULDAVID01/15 17:48英美戰爭中使用的紅火箭就是從印度再輸入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