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毘舍耶那伽的再起與殞落[下]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毘舍耶那伽的再起與殞落[下] 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0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6/blog-post.html

--

毘舍耶那伽的再起與殞落[下]


1558年,阿里.阿迪沙向阿合美納嘉的尼贊沙索要失地不成,便夥同毘舍耶那伽揮軍入侵;印度教徒對穆斯林全無憐憫,所到之處姦淫擄掠,可蘭經、清真寺無一倖免,造成極大破壞。尼贊沙一度屈膝求和,但一得到果康達出師相助便又與碧佳普爾打了起來;果康達的庫圖沙卻不講義氣,一見到碧佳普爾與毘舍耶那伽的聯軍到來,便拋棄盟友陣前倒戈,三國聯軍將尼贊沙包圍在阿合美納嘉城中。印度教徒的暴行卻不得人心,守軍同仇敵愾,庫圖沙則暗地裡接濟軍糧直撐到雨季,到處氾濫的泥流和隨之而來的補給難題令攻方軍心渙散,不久便退師;羅摩.羅耶卻並非一無所獲,他轉而在盟友身上割肉,碧佳普爾的阿迪沙、果康達的庫圖沙都被迫割讓領土給毘舍耶那伽。


十餘年來,羅摩.羅耶玩弄聯甲倒乙翻雲覆雨的手法十分純熟;穆斯林北方五國任一國都不可能是毘舍耶那伽旗鼓相當的對手,隨便拉攏一個連橫起來便能漁利不少。救不了穆斯林、控制不住印度教盟友的惡行惡狀,令阿里.阿迪沙聲望大跌,終於讓他明白必須堅定聯合其他穆斯林盟友,合縱才能挽救時局。阿里.阿迪沙首先連絡上果康達的庫圖沙,然後又在庫圖沙的撮和下與阿合美納嘉的尼贊沙化敵為友。阿合美納嘉的胡賽因.尼贊沙一世(Hussain Nizam Shah I)受夠了兵燹,不但願意將女兒嫦德.妣妣(Chand Bibi)嫁給阿里.阿迪沙,還以嫁妝的名義將爭議領土割讓給碧佳普爾。隨後三國同盟又拉攏了畢達爾的巴利德沙,1564年年末,四方同盟遂公開與毘舍耶那伽為敵。


1565年1月,羅摩.羅耶聽聞敵軍入侵,先把他幹練的三弟提盧摩勒(Tirumala)派去奎師那(Krishina)河南岸監視布防,據說光這支前鋒就有騎兵二萬、步兵十萬、戰象五百,同樣能幹的二弟文羯多諦(Venkatadri)帶著大軍中間策應,羅摩.羅耶自己則率領著十萬騎、六十萬步(數字顯有誇大)在後,壓陣而前。穆斯林聯軍則少得多,據葡萄牙人所說有六萬騎,其中八千選鋒是中亞的騎射手,另外三千多人主要負責六百餘門火砲火銃。毘舍耶那伽的士兵沿河佈置銃炮掘壕固守,北岸的四方聯軍順河而下尋找渡口,直走了三天兩夜;羅摩.羅耶也在南岸跟著移動,卻沒料到穆斯林聯軍在第三天繼續前行的只是一撮誘敵的餌兵,主力在夜間急行軍溯河而上回到原處,逮著機會便強渡奎師那河。羅摩.羅耶此時已八十歲(一說九十六歲),兩個弟弟也都六十好幾,上了年紀反應確實慢了點,好不容易也趕回去與敵對峙,卻沒有馬上交手,給了穆斯林一整天的時間恢復急行軍的疲勞。


1565年1月25日,雙方依托河岸開始布陣。羅摩.羅耶坐鎮中軍,二弟文羯多諦在右,三弟提盧摩勒在左,前方排開了千餘門銃炮與二千頭戰象(數字應有誇大)。穆斯林中軍由阿合美納嘉的尼贊沙指揮,左翼是果康達的庫圖沙,右翼是碧佳普爾的阿迪沙。穆斯林聯軍的前方正中央有兩千騎掠陣,其後也排開了銃炮,卻分為前後三線,第一線兩百餘門重炮(tup-hayi kalan),次一線為輕炮(zarbuzan)兩百門,最後一線是比火繩槍重一點的迴旋炮(zanburak)兩百門,都用繩索鐵鍊連環加固,但炮與炮的間隙可容騎兵出入。


毘舍耶那伽的五萬支火箭(rocket)與火炮齊射,首先打響了戰鬥。穆斯林左翼庫圖沙的果康達部隊裝備最差,甫開戰便被逼後撤,但勉強穩住了陣腳。右翼阿迪沙與提盧摩勒的交鋒甚為鐵血,提盧摩勒一目中箭;碧佳普爾戰士初時也被壓退,但憑著馬弓手且馳且射輪番迭放,三小時後耗盡對手戰力,將其逐退。在中央,兩千穆斯林騎射手且戰且退,將羅摩.羅耶引誘到砲口前;馬弓手陷入劣勢便退入炮列間隙,銃炮接著無縫開放犁出屍山血海,拉鋸戰持續了三小時。羅摩.羅耶戰前誇下海口,說道尼贊沙可以殺,但庫圖沙和阿迪沙得活捉,他要養在鐵籠裡;此時戰局膠著,羅摩.羅耶讓人轎抬著親上火線,撐起羅傘灑滿金銀珠寶坐於寶山上,將士有功隨時給賞。毘舍耶那伽戰士抖擻精神猛撲而前,穆斯林炮手卻早有準備,將銅幣(南印度的銅幣質地厚實不怎地扁平,被稱作寶塔
[pangoda],當炮子用反而很有殺傷力)整袋整袋填入炮膛,覷近齊放,一瞬間據說擊殺了五千人;作為預備隊的七千穆斯林精銳騎兵躍出炮列,乘勝直殺進毘舍耶那伽象馬群裡。混戰中羅摩.羅耶正乘轎轉移陣地,突然尼贊沙的戰象衝來將他一鼻子卷走,直捲回阿合美納嘉的胡賽因.尼贊沙一世跟前;尼贊沙這廂有禮,詢問道龍體是否無恙,羅摩.羅耶並不打話,挑釁地把手指了指自己腦袋。身旁的穆斯林將軍大喝道「羅摩.羅耶的大軍被他的『乾兒子』阿里.阿迪沙擊潰了!…事不宜遲!」便將羅摩.羅耶斬首。葡萄牙人則說是尼贊沙親手將羅摩.羅耶砍頭。


這就決定了塔利科塔(Talikota)會戰的結局。據說毘舍耶那伽的傷亡超過了十萬人,餘兵一路潰回,連首都都無暇防守,生還的提盧摩勒接著又裹挾王室退向陪都卑奴空達,550頭大象滿載著金銀寶鑽出逃。穆斯林進入無人防守的毘舍耶那伽,整整六個月大肆殺戮橫加破壞,仍搜出不少財物,尼贊沙自己就斬獲雞蛋大的鑽石,整座城則付之一炬;兩年後(1567年)到訪憑弔的義大利遊人說道遺址只剩猛虎野獸棲居。王座所在兩百餘年的帝都毘舍耶那伽從此淪為荒煙漫草,毘舍耶那伽也江河日下,儘管提盧摩勒篡位建立了第四個王朝世系(1568年),王位頭銜徒為空名,毘舍耶那伽實際上成了難以數計的大小諸侯割據混戰的競技場。最後也最強大的印度教王國從此傾頹,塔利科塔可說是南印度有史以來最重要沒有之一的決定性會戰 。


然而毘舍耶那伽的解體並不能簡單歸結於塔利科塔會戰;作為首都的毘舍耶那伽,在15世紀也屢屢被強大且統一的寶曼尼伊斯蘭王朝逼攻,卻從未陷落。關鍵還在於羅摩.羅耶的舉措;他沒有像奎師那德摩羅耶那樣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一支只效忠君主的軍事組織,羅摩.羅耶只曉得用人唯親,既沒有維持住軍隊的效率,也沒能制止地方上的分離勢力。實際上,即便是奎師那德摩羅耶,在統治的核心範圍內他也只能強迫大約一半的村落分出一定比例稅賦給王室(相當部份則分給婆羅門或地方領主),其餘村莊或者有免稅特權,或者領主以出兵的義務作交換獨占歲入。奎師那德摩羅耶長年用兵,也著眼於獲取戰利品補貼收入 。沒有作過集權努力的羅摩.羅耶自然更難免分裂的覆轍。


於是乎在17世紀,那些承擔軍役、領有土地(Nayaka)的領主們星羅棋布各自為政,其中最大的五國(Nayaka kingdoms):馬都拉(Madurai)、京吉(Gingee)、坦佳武爾
(Tanjavur)、尹喀利(Ikkeri)、邁索爾(Mysore)位於毘舍耶那伽的邊緣,實際上很早就獲得半獨立的地位。儘管其中幾個國家國祚維持到印度獨立,他們仍一樣繼承了毘舍耶那伽的分裂傾向,面對穆斯林只辦得招架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4.187 (臺灣)
PTT 網址

TK42106/19 11:15

andystupid06/19 11:51

ja2307200806/19 12:02

detonator06/19 15:02印度的故事也是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