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璦琿條約一定要簽嗎? 大清死不簽會怎樣?
俄國當時對於遠東地區的移民,
採取的是積極獎勵的方式;
屯墾者可以用極低價格向俄國政府承租大片土地,
並享有四十年免稅賦的優惠;
而清廷最為防備的就是關內漢人鬧革命.
若關外老巢也被漢人佔了,
到時連後路都不保了;
因此對於滿洲的屯墾移民,
向來是採取抑制打壓的政策;
兩國的政策基本不同,
也造就了對於此地區的積極度.
當時俄國提出的是,
英法圖謀(黑龍)江左(北)已久;
中俄兩國若仍對此地屬權爭執不休,
恐讓英法有機可趁.
不若就將江左土地歸與俄國,
俄國還將出資協助江左的中國移民遷徙至江右地區,
豈不兩全其美?
奕山答以此地歸屬已於尼布楚條約議定,
自不須再做商榷;
俄國則回覆以
1.當時尼布楚條約是在清廷的軍事壓力下所簽的,
合法性尚存疑義.
2.清廷向尼布楚條約界線外的土著居民收取賦稅.
3.清廷拒絕俄國公使換約,已違恰克圖條約之精神.
當然就這幾點來看,
也並不構成俄國領有黑龍江以北土地的正當性.
重點應該是在下面;
"俄國表示英國圖取江左土地已久,
俄方對此移民,屯兵,設壘,
多年來已取得相當的防備力量;
反觀清國,
卻對此毫無作為..."
奕山則答以
"江左地區實際上早已由俄方控制,我方又如何能夠設防??"
失去黑龍江以北土地的真正原因,其實就在這裡.
當有些網民還在幻想中俄兩國聯合對美開戰,
總讓人想起這一段正當清國對英法焦頭爛額時,
還被老毛子背刺一刀的歷史.
--
他國網民
我有點好奇,是不是只要有關外國的文章,都會有人跑
出來丟樓上那句話
何必跟八卦版眾認真? 我金門都有肖欸成天在哪邊嘴他
國事務他國領土了
回二樓,當然不是,因為只有中國觀點才會拿「網民」
導致混淆誤認。一樓只是說明我國網友普遍無此幻想
回四樓:我跟金門人沒有恩怨,謝謝
還是王
結果都歪樓
簡單說就是該區早被俄國實質控制了
但中國這側的地區怎麼如此多俄國遺跡
原來如此,毛子早就已經實質佔領了,只是要你清國官方
承認才能佔的名正言順
然後侵佔滿州的俄羅斯被現在的中國奉為親爸爸,花費鉅
資和兵員傷亡幫清國奪回滿州的日本被中國當成轉移內政
壓力的無限提款機,顆顆
無限提款機
倭寇幫清國奪回滿州?這是那個平行宇宙的史觀?
樓樓上可能是指庚子拳亂~日俄戰爭中間的事吧
當然啦
那個日本人還從19世紀就開始侵略,只做一件好事就不准
別人看侵略史
然後也忘了中蘇交惡史,這種切割法也是嘆為觀止
K應該是說日俄對峙讓中國對滿州的主權可以苟延
庚子之亂時俄國已經有能力在萬里外的遠東調動十餘萬大軍
對中國而言根本是難以想像的噩夢
95
[問卦] 習近平為何不跟俄羅斯要回清朝失土?璦琿條約,中國割讓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給俄國 其中最具戰略地位的是「東方不凍港」海參崴 為什麼習近平不想跟俄羅斯要回清朝失土 有卦嗎?26
[問卦] 中國能否拿回俄國失土?璦琿條約大清帝國失去的東亞土地 中國能不能趁這一波俄羅斯敗亡,一舉拿回失土? 海參崴號稱東方不凍港,戰略地位無可取代 一但中國拿回來,是否成為俄烏戰爭下的最大贏家?17
[問卦] 為何中國不要趁現在發兵奪回俄國失土!整個黑龍江以北 烏蘇里江以東 清朝時都是中國的 結果因為不平等條約被俄國奪走 現在俄羅斯軍隊全部重兵集結在烏克蘭1
[問卦] 康熙帝和俄皇簽訂尼布楚條約484太沒遠見乳題 1689年康熙皇帝和俄皇伊凡五世簽訂尼布楚條約,中國因此丟掉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 以東的90萬平方公里原屬中國大東北土地 康熙皇帝484太沒遠見簽下此喪權辱國的條約從此外興安嶺土地永遠拿不回來了,6
[問卦] 中國趁現在撕毀璦琿條約有搞頭嗎俄國爸爸感覺快被自己人桶爆菊花了 中國不趁機分一杯羹對不起自己的狼性吧 幹脆趁機不承認璦琿條約 拿回黑龍江以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莫斯科太遠就算了5
Re: [問卦] 為什麼中共失去蒙古那麼大領土不去追回俄國現在這麼虛弱的處境,共產黨應該考慮趁機收回外興安嶺之外的大東北,就是尼布楚 條約失去的土地。勝算很高,出其不意奪回來。 成功之後,民心振奮,執政基礎更加鞏固。同時,給台灣瞧瞧,也讓全世界知道,共產黨 不是紙老虎。 備註:趁你病,要你命。是該跟俄國要回土地的時候了。4
[問卦] 慶祝璦琿條約?今天是5月28日,165年前沙俄跟清朝簽訂了璦琿條約,得到了大概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約略有27個台灣。 現在的俄羅斯跟烏克蘭都是當時沙俄的成員,目前自己打自己打得天翻地覆的,這個當頭 俄羅斯卻還不忘舉辦活動慶祝璦琿條約165周年。 這個歷史事件的另一個主人翁,中國,目前因為要對抗美國,跟俄羅斯關係好到不能再好2
Re: [問卦] 靈魂一問 統獨麻煩回去重讀清代史 1. 台灣並沒有「優先」被清朝割讓掉 要台灣是日本人的決定 並且自牡丹社事件可看出日本很想要台灣 這歷史課本都有細講 2. 哪裡是清朝真的優先割掉的地方呢? 就是西伯利亞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