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我的焦慮歲月

看板book標題[心得] 我的焦慮歲月作者
saisai9230
(小為)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這本書是作者史考特.史塔索(Scott Stossel)他所書寫的有關焦慮的知識文化史,

書中有講到他的外祖父醫療相關經歷與他自己少年與中年的醫療相關經歷。

這些醫療相關經歷不僅僅展現精神病學從20世紀前半葉到20世紀末的演變,

也讓整本書透露出生動活潑有趣甚至令人揪心的一面,

進而讓人產生願意閱讀下去的興趣。


這本書一開始講到焦慮如何開始被精神病學所以定義,接著就是醫生如何治療焦慮。

在當時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當道,因此治療方式大多採取「認知行為療法」,

反覆的回顧過去與檢討過去,進而分析過去如何造成現在的影響。

而後書中開始描述精神相關藥物的發展與治療情況,從一開始的巴比妥類藥物、

MAOI類藥物、苯二氮平類藥物,到現在常用的SSRI類藥物、SNRI類藥物。

作者在這裡有強調一個重點,在1920年代前沒有憂鬱症、1950年代前沒有焦慮症、

1970年代前沒有恐慌症,這些病症是開發了相關藥物的藥廠努力投放廣告的結果之一,

也就是藥廠製造出了這些病症出來,進而讓自家的藥物大發利市。

但是作者也要強調這不代表這些藥物對於那些真正在痛苦的人沒有意義,

反而正是因為這些藥物才讓這些人能夠脫離痛苦,好好繼續過著他們的人生,

這也包括作者本人。


書中後半部分講到親子關係、遺傳學、時代特性如何造成焦慮?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波畢(John Bowlby)因為人生經歷的關係,

開始研究母親與嬰兒的依附關係,強調「人生最初的焦慮是失去母親的愛與關懷」。

波畢和他的學生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Dinsmore Ainsworth)一起合作研究,

最後得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依附理論」,有趣的是這個理論在現在,

卻都被我們拿來描述分析戀愛關係,而非母子關係了。


接著,書中話鋒一轉,原本孩子之所以焦慮是因為現實中的母子互動行為所造成的,

變成了母親有那一些會造成焦慮的基因傳給孩子,導致孩子焦慮。

但是書中也強調某些基因會造成焦慮,並且母親有這些基因,而且傳遞給小孩,

小孩也有這些基因,就意味著小孩一定會焦慮嗎?答案是不一定的。

而且即使有,也不代表這些焦慮是不可以被治癒的,因此不應該有焦慮宿命論的想法。


再著,講到這個時代是如何讓人感到焦慮的,書中拿了中世紀的生活與現代的生活比較,

強調人有無止盡的「選擇自由」就會有無止盡的「焦慮」,進而逃避自由,

並且將自身的自由交給聖主或者主義教條,前者產生了極權主義,後者產生了共產主義。

最後,講到如何面對焦慮,書中提了兩點「救贖」、「韌性」,

藉由非工作性質的活動來讓自己身心靈昇華甚至救贖,

像是運動、下棋、看書、各類替代療法(精油、催眠)。

進而培養出自己對焦慮的「韌性」,去了解自己為什麼對自身這麼不滿意?

建立自己的樂觀利他的個性,去找尋值得「堅定的道德原則或信念」,

並且重視自己的信仰與精神生活,最好能夠培育一點幽默感。

一定要相信自己總是可以達到某些事情,不是完美,但是卻已經很好了。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0.140.163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