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別再跳脫舒適圈》告別有毒的自我挑戰

看板book標題[心得] 《別再跳脫舒適圈》告別有毒的自我挑戰作者
wackynoteis
(Waki瓦基)
時間推噓 1 推:1 噓:0 →:0

《別再跳脫舒適圈》讀後心得:告別有毒的自我挑戰觀念
舒適圈是成長、可能性與喜悅的源頭

圖文好讀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comfort-zone/

有一句話你可能聽到膩了:「你必須跨出舒適圈。」這句話真的很奇怪,好像過得「很舒適」就代表我們還不夠努力一樣。結果,當我們強迫自己離開舒適圈,卻導致更大的壓力和焦慮。很多人設定了一些極端的目標,或看起來很了不起的挑戰,卻沒想到這種冒險往往讓自己失去了平衡,變得更迷茫了。

這本書在說什麼?

《別再跳脫舒適圈》的作者克莉絲汀.巴特勒(Kristen Butler)是一位暢銷書作家,她就是曾經被這種「跳出舒適圈」的觀念害得很慘的人,她愈努力跳出舒適圈,卻活得愈糟糕。她想透過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待在舒適圈裡面」的強大力量,這幫她克服重度焦慮與憂鬱、重拾健康、逆轉財務困境,後來還成功創業。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就是挑戰社會上對於「跳出舒適圈」的迷思。作者認為,強迫自己不斷超越極限並不見得能帶來真正的成就,反而可能傷害我們內心的安全感和自信。相反地,她強力主張我們應該在舒適圈中探索與成長,減少過度的壓力,讓成長如同呼吸一樣自然而然地發生。

為了打破舒適圈的迷思,作者在書中提出了「舒適圈流程」的三個步驟:定義你所在的位置、擬定你前往的方向、以及指引你如何到達。透過這些步驟,作者帶領我們理解如何在穩定、愉快的狀態下實現持續的成長,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與成功。

一定要跳脫舒適圈嗎?

這本書對我而言,來得正是時候。

因為,自從我離開台積電、投入全職自媒體創作的這三年來,我經常聽到一些讓我感到困擾的問題。

很多人建議我擴大公司經營、雇用更多員工,認為我應該跳脫舒適圈,嘗試更大的挑戰,擴展規模來賺取更多收入並提升影響力。這些外界的聲音一直在我耳邊回響。

還有一種意見是說,我現在讀的書籍種類有限,例如我的部落格已經有「八種」書籍的分類。仍然有很多人建議我跳脫舒適圈,去讀一些宗教類、不同社會議題或不同國家歷史的書籍,甚至是文學類的書。但我知道,我雖然偶爾會讀一些不同類型的書,但那些仍然不是我最感興趣的內容。所以這類建議往往讓我很掙扎。

另外,有些人說我在家工作看起來很舒服,但應該多與別人交流,出去合作,不要總待在家裡,要多跟人互動、擴展人脈。他們的建議讓我覺得好像過得舒適是「錯的」,好像必須做一些不舒服的事情才能進步、賺更多錢、更有成就。這讓我質疑自己的決定:現在維持小規模真的是好的嗎?這樣的舒適真的是好的嗎?

這類型的建議會讓我覺得自己「沒有長進」,如果我多做一點不舒適的經營方式,公司就會比較好嗎?如果我多讀那些自己沒什麼興趣的書,我就會成長和進步更快嗎?這些疑惑,一直讓我懷疑自己現在過得舒適到底好不好?

但我內心的想法,人類本來就喜歡待在有信心、有支持、有溫暖的舒適環境,沒有必要「刻意找自己麻煩」去嘗試不舒服、不喜歡或害怕的東西。我認為應該八成時間保持舒適,其餘兩成稍微跳脫,而不是完全改變生活,再次拼搏、顛倒、嘗試全新領域和超大挑戰。真的需要這樣才叫成功、進步嗎?還是有其他方法呢?

幸好,我讀到這本書,它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想法。

倡導跳出舒適圈反而不健康?

作者在書中強調,「你一定要跨出舒適圈」的觀念其實充滿了危險,甚至是有毒的!

因為它讓我們陷入過度壓力和焦慮的循環中。我們不斷告訴自己必須更加突破、更加努力,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夠成就卓越。但事實是,這樣的模式往往只會帶來「自我否定」,讓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對周遭環境充滿不信任。

舉個例子,如果你一直逼自己去參加社交活動,因為你覺得這樣才能變得更成功,但其實每次活動你都感到不安和焦慮。這樣的強迫行為只會讓你更加懷疑自己是否能被他人接納,逐漸失去對自我的信任。與其這樣,不如選擇那些讓你覺得舒適、能夠自然表達的環境。

這讓我想到不善於社交寒暄的內向者,如果要更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跟別人產生更深入的交流,更好的方式應該是用自己舒服的方式,例如透過靜態的寫作、寫信,或是人數不要這麼多的一對一對話模式,會讓自己更自在地表達內心的想法。

如同作者所說:「逼自己跨出舒適圈,就是一種自我否定。所以當你堅持待在舒適圈外,就會覺得迷失了自己。在長期的不適狀態下,你對自己的直覺、價值、被愛的能力,就會產生質疑。」的確是這樣,如果你強迫一隻魚去爬樹,也不會讓牠變成爬樹高手,反而會害牠很早就陣亡了。

作者認為,這種強迫跳出舒適圈的自我挑戰方式,或許看似成長,但其實是在不斷消耗我們的內在資源。真正的成長應該是讓我們在感受到安全和舒適的狀態中自然發生。

當我們待在舒適圈裡,我們更容易感受到自我信任和尊重,我們能逐步擴展自己的能力。作者提醒我們:「待在舒適圈並不代表逃避挑戰,而是意味著在能感受到安全感的情況下,以適合自己的節奏成長。」待在舒適圈裡,你才會讓自己展現真實的樣貌,在這種有安全感的情況下成長。

兼顧舒適和成長的三個步驟

你可能會好奇,要如何兼顧「待在舒適圈」和「持續成長」這兩件事呢?書中提出了一套名為「舒適圈流程」的方法,幫助我們在舒適圈中持續成長,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個流程由三個步驟組成,分別是「定義」、「擬定」和「指引」。每個步驟都是循序漸進的,讓我們能在保持內在平靜與安全感的狀態下,達成真正的成長。

步驟一:定義你所在的地方

第一個步驟是「定義」自己所在的地方,我們要誠實地面對自己,認識目前的狀態。

我們可以利用「SEE金字塔」來衡量自己的現況,包括安全感(Safety)、展現力(
Expression)和愉快感(Enjoyment)這三個層次。書中分別設計了三種提問,幫助我們理解目前的生活環境是否「符合自己的內在需求」。

例如我先問自己:「我在現在的工作模式中,是否感受到安全感?」的確,居家工作的狀態讓我很有安全感。接著我問自己:「我是否能夠自由地展現自我?」我認為是可以的,我的工作內容完全是由我自己決定的。最後我問自己:「我是否感到愉快?」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讀想讀的書,所以我很快樂。

透過這些反思,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舒適圈範圍,並記錄下那些讓我感到安穩或不安的因素。經過這三個問題,我很清楚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我理想中的舒適圈。

而這種情況,也對我產生了另外一種好處。當我有安全感、有信心表達自己、經常能感到愉快的時候,我就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會試著去控制別人的行動,或是對別人有太強烈的批判。

如同作者所說:「當我們內在沒有安全感和信心時,反而會試圖掌控我們以外的世界。而當我們真誠展現自我時,就不會介意別人真誠展現自我,就算我們不認同對方的選擇,也不會心存芥蒂。」當我們待在舒適圈裡,我們更能夠心平氣和地看待身邊周遭的人事物。

步驟二:擬定你前往的地方

第二步是「擬定」,也就是找出自己真正想要去的地方。

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利用「舒適圈願景板」來描繪自己的理想生活。例如,我想要持續經營自媒體並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那麼我可以在願景板上包括一些具體的目標,如每週製作兩支影片和撰寫兩篇文章,確保自己能在舒適圈中逐步前進,而不被外界的聲音左右。

透過「舒適圈願景板」的練習,我也發現在舒適圈裡的我,經常遇到一個很頭痛的問題,那就是「缺乏靈感」或「在創作上卡關」。像是想要寫新的書,想要做新的產品,卻覺得自己的想法不夠周到,創意還不夠多。

長期有在追蹤我的讀者會發現,我有很多的靈感和想法,都是在出國旅行的途中才體會到的。我漸漸明白,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一直在「靈感的舒適圈外面」埋頭苦幹,而是經常創造一個「能讓靈感自然而然產生的舒適圈環境」,也就是要重視旅行和放鬆的安排。

我回顧過去,全職投入自媒體到了現在是第三年了。我回想起剛離職的一年半,是我最沒有安全感的時期,心情比較焦躁,也花最多時間在工作,很少安排放鬆的旅行行程。直到最近的一年多來,我才開始重視旅行的安排,把目標設定在一年至少要有兩個月的旅行時間,這就是我想要前往的地方。

如同作者所說:「如果要獲得長遠的成功,就不能待在舒適圈外,而是要待在舒適圈裡。在人生的旅途上,愈是樂在其中,就愈快達成夢想。」內在智慧的聲音,只有待在舒適圈裡才聽得到,待在外面是永遠聽不到的。

步驟三:指引抵達的方式

最後一個步驟是「指引」,這意味著設立行動計劃,從目前的狀態邁向目標。

我可以採取一些具體的行動來達成這些目標,例如在每年的年度計劃當中,就優先「保留」那些旅行的時段,在這段時間的前後,不要安排太多緊湊的工作行程。如果我沒有「刻意」這麼安排,那麼天生工作狂個性的我,經常會不知不覺就把工作行程排得滿滿滿,導致自己在旅行出發之前,反而蒙受更巨大的壓力。

除了安排旅行,我還可以嘗試定期進行接觸大自然的活動,例如每週安排一次帶我女友到河堤公園或山區散步。書中提到:「與自然的連結可以帶來內心的平靜和舒適感,這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自我,並重新找到生活的節奏。」比起需要人際社交的熱鬧場合,我更嚮往的是輕鬆自在的兩人時光。

透過這樣的刻意安排,我就可以避免長期待在工作環境中讓自己過度疲憊,同時也能從大自然中獲得新的靈感和力量,這樣才能在保持舒適感的情況下穩定地邁向我的目標。

作者提出的每一個步驟,都是為了讓我們在一個穩定、愉快的狀態中逐步擴展自己的舒適圈,而不是一味地逼迫自己跨越極限。當我們走在舒適圈的流程上,成長成為了一個有趣且令人振奮的旅程,而不是讓人畏懼的挑戰。

掌握這本書最核心的觀念

讀完整本書,我覺得只要掌握一個核心觀念就可以,我們必須「待在舒適圈裡面採取行動」。

所謂的舒適圈,就是當我們的人際關係、生活狀態和工作環境,同時符合這三個條件:安全感、展現力、愉快感。我們知道有人會支持我們,我們可以展現自己真實的樣貌,我們過得很愉快。在這種環境裡面,你愛怎麼冒險就冒險,愛怎麼擴大舒適圈就去擴大,不會有後顧之憂。

相反的,如果你發現自己身處以下這種環境,你就要非常警覺,甚至要鼓起勇氣轉換環境了:讓你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怕別人不支持你、不允許你犯錯的環境;讓你沒辦法展現真實的自己,必須裝模作樣才能生存的環境;讓你覺得每天都過得不快樂、整天垂頭喪志的環境。你必須盡快擺脫這種環境,去找到或創造自己的舒適圈。

作者提出的每一個步驟,都是為了讓我們在一個穩定、愉快的狀態中逐步擴展自己的舒適圈,而不是盲目地逼迫自己跨越極限。當我們走在舒適圈的流程上,自我成長就變成了一個有趣且令人振奮的旅程,而不是讓人畏懼的挑戰。

後記:這本書可以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別再跳脫舒適圈》會讓我們了解到,成長不一定需要伴隨痛苦和壓力。真正的成長應該讓我們感到安全、滿足,並能愉悅地探索自我。待在舒適圈裡並不是逃避挑戰,而是一種讓自己得以充分展現的狀態。我們可以逐步擴展這個舒適圈,以健康而快樂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目標。

書中的觀點深深啟發了我:「沒有什麼地方比待在舒適圈裡更快且更省力地取得成功」。舒適圈不是一個逃避成長的「藉口」,而是我們探索自己真正潛能的「起點」。當我們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時,成長就會像呼吸一樣自然發生。

最後,摘錄一句我非常喜歡的話:「當你持之以恆在舒適圈裡採取行動,你的大腦就有機會可以學習新事物,然後你會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對自己的信任也會重新建立起來。你要把以下的訊息傳達給自己:你不用去做其他事情,不用去展現其他樣貌,你正在做的事情就繼續做下去,你正在展現的真實樣貌就繼續展現下去。」

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其實不需要不斷去嘗試新的極限挑戰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是更專注於那些能讓我感到安心和自信的日常行動,這些小小的積累讓我感受到真正的進步和內在的穩定。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它的意義,只要持續下去,這樣的真實狀態就會帶給我力量和成長。

希望這本書的理念能啟發你,在面對未來的挑戰時,能夠更有力量、內心更平靜,不要再迷信「跳出舒適圈」這個流行用語,而是用心去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舒適圈,持續去擴大這個圈圈,讓成長變成一種充滿喜悅的旅程。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41.184.90 (澳大利亞)
PTT 網址
※ 編輯: wackynoteis (60.241.184.90 澳大利亞), 12/25/2024 20:03:09

skyhawkptt12/26 00:14近年流行卻一直在我心中的疑問終於有解答了謝謝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