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關於通膨,你了解多少? 兩本書談貨幣政策

看板book標題[心得] 關於通膨,你了解多少? 兩本書談貨幣政策作者
happyennovy
(喵)
時間推噓 2 推:3 噓:1 →:1

方格子好讀版:
https://vocus.cc/article/664f24c8fd8978000142875d

(以下文長心得)


我們常聽到坊間說法:錢在銀行裡面越存越薄,一定要學會理財;我們也有感小時候一個

5元的紅豆餅現在要20元,東西怎麼越來越貴了? 政府計算出來的物品漲價率為什麼跟我

們體感差這麼多? 這些現象都是因為通貨膨脹(通膨)造成的,它與我們息息相關,也是重

要的投資關鍵指標。


去年年底我讀了柏南克寫的救火(短篇心得可以參考這篇),對於總體經濟學有點興趣,剛

好看到 Hamibook 這期的免費書中有一本在簡述貨幣政策的<金錢的價值>,搭著圖書館借

來的<通膨的真相>一起研究,讀後寫了這篇心得。


<金錢的價值>是英國知名的財經 podcaster Rob Dix 撰寫的,書中使用的統計資料和圖

表以英國為主,本書用字遣詞淺顯易懂,在說明貨幣史、央行和一般商業銀行的關係時清

楚明瞭,但作者是傾向相信通膨會為經濟帶來好處,他也建議在各國政府持續支持通膨的

狀況下,可以適度借款,所謂的打不贏就加入就是這麼一回事,當成為債務人時,可以一

起享受通膨造成貨幣貶值的紅利。


<通膨的真相>的作者Mark Mobius是世界知名基金富蘭克林坦伯頓的副執行總裁,他早年

曾在台灣擔任過 Vickers da Costa 的國際投資總監,專攻於新興市場的投資,跟台灣有

點淵源。書中他的角度來看通膨蠻有意思的,他認為通膨對經濟發展是好的沒有一定的依

據,他也舉了一堆新興市場的例子說明通膨、惡性通膨、通縮可能會造成什麼經濟後果。

另外他也主張通縮未必對經濟有害,我們反而要擁抱科技發展帶來的通縮。從書中不難感

受到 Mobius 是自由市場的信徒,他認為政府干預市場而執行的QE只會讓貧富差距擴大,

而從2020年疫情爆發到目前為止的救市似乎應證他的看法是正確的。


兩本都是很有趣的書,若要選一本作為貨幣政策入門,<金錢的價值>是不錯的選擇。若對

總經和貨幣政策有基本的了解,可以看看<通膨的真相>這位新興市場教父對於貨幣政策的

看法與自己有什麼不同。


什麼是通貨膨脹?什麼是通貨緊縮(deflation)?

簡單的來說通貨膨脹就是貨幣價值貶損,原本我花10元可以買到一條麵包,過了3年之後

同樣的10元不再買得起同一條麵包。貨幣原本是兌黃金的收據,一個單位貨幣原可以兌換

定量的黃金。二戰期間各國為了取得更多的戰爭基金,為了印更多的貨幣購買武器和募兵

廢除金本位制,各國政府順勢宣布貨幣不得再兌換實體黃金,這使得貨幣的價值大幅遞減

戰後百廢待興,為維持國際貿易,各國同意以35美金兌換 1oz 實體黃金。流通貨幣的基

礎在於「信心」,在這個架構下的各國需要相信手上的美金可以兌換一定量的黃金,但在

美國陸續參與韓戰、越戰、中東戰爭後,尼克森宣布終止讓各國以美金兌換黃金,以維持

美國國內的黃金儲量。換不了黃金的美金價值減少了,連帶拖累其他貨幣,世界各地的貨

幣價值不斷在減損,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美國奉行得貨幣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QE),市場上超量的美金更是加劇了貨幣貶值。


通貨緊縮則剛好相反,當人們預期商品和服務未來只需要花更少的錢就可以買到,則會傾

向將消費行為延遲,換句話說也就是未來貨幣的價值會上升,流通在市場的貨幣可能會減

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通膨有利於有債務者,表示其未來要償還的債務實際價值在減少;通縮

則剛好相反。


都市傳說:寧可通膨,不要通縮?

在通膨的狀況下,因為可以預期貨幣未來必定貶值,人們有較高的即時消費意願,某些經

濟學家認為促進社會的消費可以為經濟發展帶來助益,因此有了通膨有助於經濟發展的說

法,最著名的闡述及飛利浦曲線;在通縮的情況下人們會延遲消費,不利於市場上的貨幣

流通,連帶影響整個社會的投資意願、拖累企業創新和發展,所以有些經濟學家主張政府

應該對通縮避之唯恐不及。例如近代的日本即是處於幾乎零通膨的狀況,銀行甚至出現負

利率,人們寧可長期持有現金不消費,長期來說可能會加劇通貨緊縮。


隨著科技進步,核心產品例如食物、能源、服務等商品的產能上升及單位成本下降,反而

造成單價下跌的通縮,但這種通縮反而是經濟蓬勃發展的結果,因此在<通膨的真相>中作

者認為通膨或通縮並不能當作經濟發展的指標和手段。


二戰之後凱因斯提出通膨目標機制,英國貨幣政策委員會率先訂出零售業物價指數通膨率

2.5%的目標。之後其他各國政府跟進將物價指數設定在年化率在2-3%之間,之後就像約定

成俗一樣,經濟學家都認為通膨指數控在2-3%是對整體經濟有最好的效果,但也有人認為

這樣設定通膨率沒有合理的依據。


前面所提過通膨有利於有債務者,最愛借錢的就是各國政府,因此政府通常是希望整體經

濟能夠持在輕度通膨的狀況。當GDP無法從人口成長或生產力中獲得提振時,政府通常利

用發行國債向市場注入更多資金,刺激經濟活動以增加GDP。如果債務促使GDP成長到超過

所借貸的金額,那麼額外的借款反而具有降低整體債務負擔的效果。


通膨怎麼計算?

目前各國政府使用消費者物價指數 (customer price index, CPI) 來估計通膨率,其中

除了消費品以外也會把勞務花費計入 CPI。要計算CPI首先要撿出「市場籃子」,政府統

計單位會設想自己是消費者,假裝要購買市場上的商品和服務,最後挑選出100-200個品

項計算出市場籃子的價格,再和去年的市場籃子價格做比較。


為什麼民眾常對於CPI的數字嗤之以鼻認為不能反映真實的生活成本呢? 事實上政府在選

擇當年度的市場籃子時,會假設某個品項價格高漲時消費者會自動選擇價格較低的替代品

:例如進口麵粉變貴了,政府會假設人們更傾向選擇吃米飯,因此當年度主食可能會採計

米價而不是麵粉價格。由於計算規則是政府自己訂的,它可以把高度通膨的原物料、房租

、房貸等排除在CPI計算之外,而現行美國公布的CPI計算確實排除房租和能源價格波動又

創造出「核心CPI」這種只計算食品的指數。


在這樣的情況下,通膨率和CPI的計算往往淪為先射箭再畫靶的狀況 (政府先設定好通膨

目標是2.5% ,然後透過選擇計算市場籃子的品項來調整CPI至接近通膨目標),所以才會

有民眾覺得政府和人民活在平行世界。


誰在印鈔票?

控制貨幣供給可以影響通膨率,而政府為了將貨幣供給的責任推卸給中央銀行的方法,被

稱為通貨膨脹目標機制(inflation targeting),實際上的意思是「請創造政府預期的

通貨膨脹目標水準,並採取任何你們認為必要的措施來實現此目標。」因此各國的央行必

須透過創造/回收市場上的貨幣來達成上述目標。


那麼央行銀行又是採取什麼手段呢? 它利用「基準利率」(base rate)限制商業銀行放

貸,來控制市場上的貨幣量,所謂的商業銀行就是一般民眾和企業會去存款、借貸的銀行

,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台灣八大官股、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BoA)、花旗銀行

(Citi bank),民眾和企業是無法直接和央行有金錢往來的。


當商業銀行放貸時,需在中央銀行存放準備金,一家銀行放的貸款越多,準備金就必須準

備的越多;因放貸過度導致準備金不夠,央行會「借錢」給商業銀行並收取利息,同樣地

也會計算(準備金-放貸額度),依多餘的準備金計算利息支付給商業銀行,透過支付和收

取準備金利息的利率就稱為「基準利率」。理論上央行可以改變基準利率來影響貸款價格

,接著影響貸款數量,進而影響整體經濟的流通貨幣量。


這邊顛覆一般人認知的是商業銀行放貸跟有多少存戶存款完全無關,想要的話它們可以一

直放貸,因此實質上創造貨幣的是商業銀行,而且它只需要在帳號裡 keyin幾個數字就完

成「印鈔票」的動作。放貸後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總量會增加;貸款清償後,流通的貨幣總

量會減少。


失控的政府

總體經濟並不是這麼好預測的,否則人類史上就不會發生過那麼多次的金融風暴。實際上

央行根本沒辦法評估調整基準利率對市場貸款意願的影響,否則就不會發生美國近年暴力

升息,但市場上依然有資金過剩持續推高通膨的狀況。


前面也討論過政府是各國最大的債務人,因此基準利率降低政府本身也會受益,從古羅馬

到近代霸權美國,人類史上出現過的政府皆無法抗拒擴大貨幣供給的誘惑,而發起更多國

債讓貨幣貶值。爾後為了控制失速墜落的貨幣價值導致的物價通膨,央行又刻意導向的高

基準利率,使得政府需要給付國債持有人更多的利息,一旦政府無法負擔利息將又會發行

更多的國債籌措資金,並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41.3.88 (臺灣)
PTT 網址

skyhawkptt05/25 00:52謝謝導讀推薦

jyekid05/25 03:04東亞幾個過去幾十年買了美債的國家 美國(債務人)笑嘻嘻

darkMood05/25 03:05美國應該從地球消失。

jyekid05/25 14:10然後就有另一個美國統治全球 如果是歐洲某個 太平洋無關

jyekid05/25 14:10其痛癢 你可能生活在另一個朝鮮或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