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數值化之鬼
網頁圖文版:
https://reurl.cc/pL8zod
書本資料:
數值化之鬼
數字不是全部,但忽視數字的人絕對無法成長!
作者:安藤廣大
推薦指數:☆ ☆ ☆ ☆
前言
會看這本書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因為我被「XXX之鬼」這個書名給吸引,覺得很有趣(因為夠宅),所以就花了點時間閱讀它,作者安藤廣大是「識學」株式會社的創辦人,而識學要教導大家的是釐清組織內的誤解跟錯覺是如何發生,又該如何解決的一門學問,這本書著重的點就是「數字」。
其實整本書要講的概念大部分的人應該都聽過甚至了解,只是作者把這些概念用一些更實際的例子解釋給大家聽,由Plan, Do, Check, Action的流程代入數字的重要性,並在在說明了「工作做得好的人」一定不能對數字感到陌生或害怕,不管你是基層員工或者是老闆,能夠正視數字的人才能夠成長。
數字的意義?
那數字到底是什麼?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數學教育就讓我們學會了最基本的1234567890,之後又學了加減乘除、幾何學、二元一次方程式、sin cos tan甚至是微積分,其實除了這些我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我們日常碰到的很多東西也都跟數字有關係,早上九點鐘股市開盤的大盤指數是多少?你上班的公司去年業績成長了幾個百分點?甚至是不久前世界棒球經典賽的美日大戰最終是幾比幾?這些全部都跟數字有關,而且跟你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那為什麼我們會對數字感到過敏呢?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原因,一個是「易行性」、一個是「損失規避」,易行性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解釋為什麼大家不喜歡數字,試想你老闆問你說:「你這個月的簽約進度如何?」,以下有兩種回答,「簽約進度還不錯」跟「目前共和2名客戶成功簽約」,假設你目標是成功簽約三名客戶而你也真的都確實簽到2名客戶,你的回答其實都沒有不誠實,只是其中一個回答更容易脫口且不用經大腦。另外一個損失規避則是因為從小到大我們都會受到考試分數的成敗來接受其他人的批判,以至於當我們長大之後很害怕去面對一個完全量化的結果擺在眼前,但就跟考試一樣,你不去面對考不好的結果你就無法針對你的弱項去補強,因此坦然的面對數據化的結果才能讓大家進步。
數字不是全部
沒錯,數字絕對不是全部,不論是我個人的經驗或者是我閱讀的書籍都有太多例子顯示完全只看數據是絕對不對的,但是你必須先誠實的面對數字,書裡頭講了一段話大喇喇地戰文組理組:
理工科出身或擅長數字的人,越能用數值化的思考模式; 越是天生屬於文組型的人、或者憑感覺過日子的人,就越容易使用「假數字」
我自己覺得敢講出這樣的話真的是滿大膽的,不過有關數字的重要性光是提到理工科或文組是不夠的,我覺得作者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先做到數字上的要求再去談這些數字是否有沒有意義,就拿比較抽象的藝術類工作好了,畢卡索或者是莫札特這些我們認為在藝術領域的佼佼者,他們也是在畫了幾千幅畫或者創造了幾百首樂曲之後才成名的,若是沒有這些努力就好像你一進公司,什麼營業額都沒有做到就開始批評公司的做法不對,試想這樣合理嗎?該做的應該是,「我拜訪了10個潛在客戶,結果只簽約一個,若要達到目標除了要提高拜訪客戶數,也要同時檢討沒成功簽約的原因」,屆時你再做評斷,看看公司目前的政策是否有需要改變,並且在此時高喊「數字不是全部」,才有另人信服的理由。
數字的假象與應用
我在前一段有提到所謂的假數字,就我所知,這在很多企業是屬於非常普遍的狀態,什麼叫假數字呢?就讓我來舉幾個例子,相信各位所在的公司一定會要求年年成長吧?當某年業績達標時卻還有新的訂單進來,請問公司的做法通常是什麼?另一個例子不完全跟數字字面上的意思相關,但也常發生在許多企業裡,某些企業員工的會議永遠開不完,而且好像會開的時數越多代表你工作產值越高,請問這種數字合理嗎?
作者提到一個我身為勞工會非常討厭但卻又值得拿來思考的績效評估方式,那就是評估可以有負分,且當年度總和若是為負的則必須降薪,相反的若為正的則必須加薪,這種作法的優點在於,年資不能代表一切且能讓員工保有肯學習成長的動力,當然,加減薪的幅度值得商榷,但這種作法確實滿有膽量的。
總結
「因為COVID-19的關係,所以我們的業績持續無法成長」
這種說法說第一次、說第二次或許是合理的,但說第三次就是把責任推給不可變的變數上,想要讓業績有所改變就要捨棄不可變的變數,並專注於可以改變的,譬如產品的革新、通路下貨的比重等等,這也是這本書對於數字所提到的最後重點,就拿我以前最常用的多元迴歸方程式來說好了,y = ax1+bx2+cx3+d,與其一直傷腦筋不能改變的d,不如仔細想想怎麼調整x1, x2, x3才是正確的做法。
先做到數字上的要求,再質疑其實質的意義,就好像我為自己訂定讀書目標的時候,本來是「我今年一定要讀很多書」,變成「我每個禮拜要寫一篇心得」,等做到了再看看有什麼要改進的,當你下次要回答「你專案計畫進度如何?」時,「進度不錯,完成一大部分了」跟「目前發現了四個瓶頸、已經解決了三個,剩下一個預計本週解決」這兩種回答,哪一種比較讓人清楚了解呢?
--
8
Re: [爆卦] 四叉貓第三次去禾馨驗抗體誇張耶跟第一次比較起來成長了130倍 天啊 趙少康 柯文哲 還有八卦版這一群反高端團體30
Re: [新聞] 疫情未暴衝式成長 陳時中:控制得宜台灣的確診數字的成長 確實是可防可控的 當你的篩檢量可以上11萬的時候 確診數字就會冒出個9萬給你看 但是你篩檢量在10萬上下 甚至低於10萬16
Re: [請益] 不是說財報不代表股價那陽明?我認為財報是過去的事情 所以股價基本上已經反映 但為什麼有時候財報出來會刺激股價上漲 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有一種"過去好未來應該也會好"的心理傾向 這也是心理學的一種普遍現象 人們傾向前後一致 否則會讓人不安 也有點類似完形心理學 例如某公司2016財報如下9
Re: [閒聊] 小數值遊戲比較好還是大數值?以前小的時候有參與某遊戲的開發 當時有一種做法就是沒有數字,純粹就只有血條顯示自己大約有多少血 連自己的實際血量數字都看不到,身體狀況是用文字說明 也看不到敵人的血條,只能看到敵人外表而已,刀傷那種會有一點點改變,毒傷看不出來 攻擊的時候畫面上除了一點點特效之外就是文字(因為當時的硬體限制X
[閒聊] 我想學分析【什麼?你也想要學分析?】 我剛進公司的時候總是覺得數字分析很有趣,好像如果你能夠比人家更會分析數字的技 巧,你就是高人一等,就比別人有更多的表現機會。所以那時候一直很執著像是學習 excel 公式,整理數字,建立報表,學習怎麼洞察數字中的關聯。老闆那時候第一次 和我一對一的面談我還記憶猶新。3
Re: [問卦] 1800指揮中心記者會準時你們要有耐心吧 這是台灣第一次真正的爆發 基本上就是每分每秒的數字進來 陽性率都在往上飆 一個小時前的簡報的數字3
[心得] 原子習慣早些年開始迷上看自我成長類影片的時候就從很多Youtuber的口中聽說這本書的名字,一 直想要把這本書真正找來看。有趣的是,自從大學以後一直希望「重拾閱讀習慣」的自己 ,卻到了今年買了閱讀器之後才真正「有時間」細讀這本有關於習慣建立的經典著作,人 生中的荒謬之處真的不得不引人發噱呢。 這本書有別於其他自我成長類作品的重點在前幾個章節就已經傳達:這是一本有關於如何3
Re: [問題] 請問米牌P4大家的胎壓都打多少: : 這兩天覺得跟舊胎比起來的平穩度沒差很多,於是去查了一下結果看到這一篇 : : 根據上面的計算方式 : 車重+載重+人重+油水箱約1500/4=3752
Re: 合夥股份問題請教這不是沒概念的問題,這算進階問題了~ 一般來說賺了錢要增資是要溢價增資的 EPS 不同價格不同 公司成長前景不同,價格不同 產業別不同,價格不同1
[心得] 繪本:數字王國、精靈馬戲圖、超級英雄圖文版: 我們家有兩隻小書蟲,分別是哥哥8y以及妹妹3y7m。 他們的閱讀量很大,除了經常到圖書館借書回來閱讀、英文電子書、兒童學習雜誌, 還有媽媽從各大賣場買回來的書。最新收到的是這三本: 超級英雄也有糟糕的一天、精靈馬戲圖、數字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