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思考101

看板book標題[心得] 思考101作者
joowei
(瓜g)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網誌圖文版:
https://reurl.cc/o7l14Q

書本簡介:

思考101
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辯課
作者:Woo-Kyoung Ahn
推薦指數:☆ ☆ ☆ ☆

前言

理性一直都是人類引以為傲的特色,但我們做出不理性行為的頻率卻高的嚇人,很主要的原因是人類在演化過程當中,有很多反射性的行為是古時候我們為了生存所發展出來的,但套用到現代生活就反而成為累贅。這也是這本書想探討的重點,其中作者用八個篇章講述八個不同的心理效應,並提出原因以及可行的改善方式,而我想在這裡分享幾個我覺得比較有趣或更有感覺的來跟大家分享。


流暢效應

我很喜歡打籃球,當然也喜歡看世界一流的選手在場上炫技或者晃倒對手,但這裡有個特別的點是,當我在看Lebron James飛天遁地時,我知道自己體能這輩子不可能達到那個程度,所以我看他灌多少次籃都不會想像自己辦的到,但另一位球星Stephen Curry就不一樣了,他招牌的除了三分球,就是更遠的三分球,他改變了籃球的生態,也讓很多後輩覺得自己也能辦到,但,你真的辦得到嗎?研究顯示,將群組分成兩種受測者,他們都將觀賞一段很短的舞蹈影片,但其中一組只能看一遍、另一組則能看20遍,之後再問受測者自己有多少信心可以跳好那段舞蹈,想當然結果顯示看20遍的信心顯著大於看1遍的,但上場表演時卻顯示其實兩組並無差異。

這件事告訴我們什麼?大家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印象來產生莫名的信心,看了很多次的東西好像就認為自己很熟悉,但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不是講假的,看再多次的影片跟比賽,沒有刻苦的練習是永遠不會變成舞蹈高手或NBA球星。因此要克服這個效應的方式就是要實際動手去做,做了之後才會知道自己在不在行,原本自我感覺良好的流暢就會變成很踏實的努力了。


確認偏誤

有在閱讀行為經濟學、心理學(甚至是我的文章)的朋友一定對這個詞彙不陌生,確認偏誤是一個會讓人越陷越深的漩渦,簡單來說,它發生的時機在你相信某件事為真時,你會找各種理由來輔助證實你相信的事情,但卻會忽略所有和你意見不同的範例,這邊我想舉的例子是書裡提到並融合了我現實生活的例子。知名的華生2-4-6研究在講的是,受測者被告知現在這邊有一個數列「2-4-6」,他們可以問研究方任何他覺得規則跟這個數列一樣,研究方會告訴受測者是否符合規則,而受測者的目的是要找到這個數列背後真正的規則,如果你跟大部分人一樣的話,你可能會問「10-12-14」,甚至有可能會問「11-13-15」,並認定規則就是任一數字+2,但結果研究方說規則並不是這樣,此時你可能會舉更多像「100-102-104」之類的來佐證你的想法,但結果並不會帶到你要的答案,該實驗的規則其實是「三個數字,後一個要大於前一個」,此時你才恍然大悟。但有趣的是,我在問我老婆這個問題的時候,他說規則其實也可以是任意三個數字,我就覺得人類只要想法被稍微改變了就真的很能舉一反三。

至於要破解這個問題,我心裡就冒出了一部電影,金凱瑞主演的"Yes Man",電影描述一位不得志的上班族因為想要改變自己命運於是參加了一堂課程,而該課程告訴所有人必須對所有迎接的事情都說"Yes"。這就是破解確認偏誤的最佳典範,你會拒絕接受所有與你意見相左的事情,即使證據擺在眼前,你也會說:「沒有啊,我看到的並不是這樣」,但當你對任何事情都抱有開放的心態時,你才有機會去親身經歷並證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對的,就像金凱瑞最後發現他並不需要"Yes"來證明他愛女主角,很多事要多方了解才能往「更」正確的道路前進。


歸因理論

這是一個我非常討厭的系統,人類總是會為所有的事情找「原因」,因為我們會感覺有原因的事情能讓我們了解實際上的來龍去脈(實際上並不會),這也漸漸導致我們不會對運作順利的事情思考為什麼,但會對有問題的百思不解,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工作了一整天,並且完成了很重要的專案報告,你的報告被老闆稱讚不已,但在下班前你發現你昨天寄得一封信寫錯了日期,此時回家你滿腦子想的不會是你完成了「非常重要」的專案,而是那個不小心寫錯日期的「小事」,你會一直去想原因是什麼,勉強找到原因之後你心中那塊大石才終於放下。

這就是可怕的歸因理論,而這也發生在我前幾天的生活當中。我個性很急,所以我在時間安排上都很喜歡保留很多的緩衝時間,然而我在搭車路上下錯站,導致我們的時間變得很緊,但事情進行到後面,我們要去櫃檯領車票時,我老婆因為某個APP操作上花了比較久的時間(大約30秒吧),且因為這件事他「應該」可以提早做好,於是乎,我把遲到的理由全都「歸因」到他身上了,但事實卻是「我下錯站」導致的。這是歸因理論很不好的示範,也告訴大家這件事會害多少人,但其實想解決它就是要認清一件事,「沒有一件事完全是因為某一件事導致的」,所有的事都是息息相關的,就像金融海嘯不會是因為你剛好買了股票才跌爆一樣,跟你無關,你也不會知道真正的原因啦!


我們有多不善於溝通

人類有一個很特別的技能,我們會去推論對方在想什麼,而這個技能是一把非常可怕的雙面刃,怎麼說呢?當你老闆跟你說我想看到下一個月的業績預估,此時你會做各種不同推論,老闆要的是下一個月並且對比去年同期以及對比當月的成長率,還是他要下一個月跟其他競品的推估,還是他要下一個月然後細到每一個品項的對比...等等,當你推論完並且繳出報告時,你老闆說,我要的是下一個月每一區的業績推估,你推論錯誤還花了一堆時間拉了錯誤的數據,這就是溝通不良的例子。

但推論他人想法這件事可怕的程度遠超過你想像,某研究如下:約翰進入一個房間將他的小提琴放入藍色的箱子,而那間房間有另外三個紅色、黃色、綠色的箱子,等約翰出去,研究人員將小提琴改放到紅色箱子,並且把箱子的位置做一些調整,把紅色箱子放到藍色箱子原本所在的位置,受測者分兩組,受測者知情/不知情小提琴被換到哪個箱子,並在最後詢問受測者認為約翰會從哪個箱子拿他的小提琴,不知情組的根據推論,都說會從藍色箱子找起,但知情組則有將近「50%」的人說會從紅色箱子找。從這個例子來看,人的推論有多麼不可靠,但其實溝通很簡單,就是多問,問清楚你要的,並且把你所想的告知對方,確保你們資訊一致,如此一來不只減少了推論的時間,更避免錯誤發生的可能性。

總結

這本書很適合所有想了解人類思考邏輯方式以及可能解決方法的人,作者講述的方式淺顯易懂且很愛運用不同的例子來讓讀者更有親身體會的感覺,很多心理學效應以及我們自以為知道的事情在他的講述之下我有了更不一樣的想法,就好像其實紅綠燈的黃燈其實是橙色的一樣,有時候就是要有不一樣的想法帶入,你我才能前往更不一樣的道路。最後,我想講一下我覺得會比較有爭議的東西,也就是系統(大多指政府)可以如何解決這些偏誤以及效應呢?我們都知道預選的效果有多好,簡單來說就是預選要提撥6%退休金來節稅之類的政策是能真正幫助到人的,那疫苗以及預防氣候變遷該怎麼做呢?我相信還是有人覺得疫苗是騙人的以及氣候變遷根本就是陰謀論,但很可惜的我不是那些人,我認為政府應該更強制的去執行一些必要的手段,當初疫情擴散時就該讓能打疫苗的人去打,限制的方式可能可以是沒有打疫苗的人不能進入某些場所之類的,或者對碳排有更多的限制來阻止氣候變遷,系統是真的能改變世界的,端看你希不希望能有個更美好的未來而已。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57.179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