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熔爐

看板book標題[心得] 熔爐作者
plumate
(負負)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0

ISBN: 9789861737881


這本書展示了人能如何的相互欺凌。
恐懼與各種類型的暴力輪番上演。

貼標籤這個行為本身並無須判定好壞。
畢竟那只是一種簡化與歸類的工具。
不論是貼標籤還是看到標籤的人,假如認為標籤等於本體的全部,會發生什麼事?

→才○○歲怎麼可能被性侵。
→智商不足進入青春期所以會濫交。
→「所有身障人士當中,受害意識最強的就是聾人了。特性是除了自己人以外,什麼人都不相信。」
→受到霸凌,被暴力對待,為什麼不說不抵抗?
→真理是會越辯越明的。

上述是看完這本書後,絕對會注意到的刻版印象。
但這本書的故事特別不僅是如此。
書中在許多細節裡放入不同的觀點。

例如兩個主角一開始都是單純的生活在普世的價值觀中。
相信「孩子果然是孩子」,他們只會有些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煩惱。
相信這個社會會幫助孩子們,壞人都是顯而易見的。
隨後價值觀逐步崩解的過程,讓人屈服於現實,或認清自我。

仁浩屈服了,他說:
「對不起,事到如今,我要怎麼繼續奮鬥下去?這段時間謝謝你們。可是我不確定……對
不起。」
幼真認清了,她說:
「想改變世界的心情,從我父親死後我就放棄了。我現在只是為了不讓別人改變我而奮戰。」

還有一種人,沒有價值觀的人。
姜督察把事情看得透徹,卻沒有自己的決定。
隨波逐流,並非趨名逐利,只是走了最方便舒適的路。
為了這個,他可以放棄所有。

姜督察這樣的人之所以存在,因為我們經常無法做出絕對的判斷。
他說:
「為了社會正義,犧牲幾個聾啞學童可以讓故鄉發展;換句話說,為了大義,這是正確的。」
正確與否,他已不知道該站在誰的角度去判斷。

換個角度來看,姜督察或許也有不願意被改變的自我只是沒表現出來,而幼真也有殘忍的一面。
例如姜督察會忍不住給幼真忠告,但幼真看著孩子們在法庭上承受不公的對待依舊堅持。說到底,那不過是姜督察覺得這些痛苦沒有意義,幼真則認為這些付出是必要的。

相同的,有權有勢的人身上也貼滿了各種標籤。
就像書中即便提到許多相互勾結欺凌弱勢的權貴人士。
但社會上仍有許多有能力者出錢出力的幫助他們。
好事壞事有能力者的影響力都很大,但付出經常被認為理所當然。

看得清楚世道的人、看不清楚的人。
做選擇的人、不做選擇的人。
這世上就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人。
我們隨時可以貼標籤,但不要以為沒有例外,有時候例外甚至比包含的還多。

每個人都走在自我堅持的道路,不論有沒有發覺堅持的是什麼。
有的人持續做著壞事,例如浪費、汙染、霸凌、暴力……而不自知。
該有更多的自覺,像幼真覺悟到的一樣,先不必想改變世界,先想自己不願被改變的是什麼。
此後,才能更清楚的看見他人、他人被貼上的標籤、我們自身被貼上了什麼,以及,我們又給他人貼上了什麼。


看完書之後,我不太知道怎麼寫上述的心得。
過了許久才看了電影,並不是單純因為沉重,還有一些噁心與害怕的情緒在。
但看了電影之後,終於順利整理完小說的筆記,更釐清了書中那些隱隱然的光芒。

書與電影的情節有許多不同之處。
相較於電影強調即時的強大情緒渲染力,書總是期待有更長久的共鳴。

電影中有幾個片段讓我特別有感觸。

男主角仁浩的母親起初要求兒子獨善其身就好。
陪審後說了「這些大人們到底對孩子們做了什麼呀!」無奈地要兒子結束後快點回家。
看到這段……假如我年輕十歲,大概會感動於「父母終於懂我做的是必須做的事了!」(
握拳
但現在,我知道母親是無奈。

母親當然知道社會上會有這樣的人,所以一開始才會要兒子蒙住眼睛摀住耳朵一心想著自己的女兒就好。
真正令母親動搖的,不是這件事對不對,而是兒子的狀態。
仁浩已涉入太多,他面對母親在法院的怒火時,堅決地表示他「若不插手,不知道怎麼繼續當個父親」。
當天陪審後,母親也親眼看見兒子對那些受害孩子們的疼惜。
但身為母親,怎麼不知道這是個吃人的社會?
所有能戰勝權威的,都可說是奇蹟發生。
或是更黑暗的說,被打敗的絕對不是真正的當權者。
於是母親只能向後退,讓兒子在受傷後還有回去的地方。

其實看到結尾,我不斷想起推薦仁浩去那所學校的教授居中牽線,要仁浩接受和談那晚。或許我也社會化了,我困惑於堅持找到真相,真的是好的嗎?
三個站出來的受害者中,兩個女孩明顯是想找到出路,而男孩是想討回公道。
當這個社會無法給予所謂「公道」時,男孩出手報了私仇。
最後仍舊無法解決問題。
我想到的方法,不是抗爭,而是創造一個競爭者。

但當我看完這部片的結尾時,才理解到自己果然還是太嫩了。
女主角幼真在結尾寫給仁浩的信上,提到兩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

其一是抗爭仍舊持續進行,雖然也不斷失敗,但開始有人注意到這些事,並給予關懷與支持。
是啊,抗爭從來不只是單純訴求真相,而是發出聲音、尋求協助。
受害者的未來,與我說的創造競爭者這種理想,都需要他人的注意。
單就事實來看,每個人除非身在其中,有誰有辦法事事關心?
弱者,本來就要努力讓更多人發現自己。

其二是「我們並不是想改變世界,而是不想被世界改變」。
印象深刻的原因是,這是近期我第二次聽到這句話了。
長大就是童話故事的破滅。
開始像仁浩一樣,發現餬口飯吃靠的不一定是實力,大多時候是關係。
心心念念的夢想,長大以後變成慾望,總會有人知道能用這些捏住我們的心。
讓我們懷疑,堅持的是夢想還是慾望?一直相信著的是真理還是童話?
當仁浩拿著錢跟那盆花站在校長室前,他必定懷疑過。
當仁浩吃著那餐鴻門宴時,他必定懷疑過。
我們也都一樣,或多或少會遇到這種抉擇。

最後,再回到開頭。
書與電影的情節有許多不同之處。
現實也是。
什麼是真相,只有當事人知道。
不,或許當事人也看不清楚。
你呢?你看見的是,你在霧中,還是霧中有你?
或者最糟的,不是意識到這兩種狀況。
而是,我們不知道有霧的存在。

--
https://plumatefufu.blogspot.com
https://www.instagram.com/plumatefufu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1.237.19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ook/M.1599299106.A.129

pretzel09/05 22:50這本看了很難過

koalaq09/06 19:38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