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作者:廖瞇
當時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是覺得封面很美,隨意看了一下簡介似乎是與繭居的家人一同相處的紀錄,我的想像中應該是家人一同積極治療並且完成治療可以走入社會的美好結局,結果和我想的完全不同。
此本散文與其說是紀實散文,比較像是採訪,
對照顧弟弟的媽媽採訪、
對不解的爸爸採訪、
對長期關在房間的弟弟採訪、
還有對身為弟弟的姊姊,家中的女兒。
也就是作者自己採訪。
“我用『滌』來代稱這個弟弟,我都叫他『ㄉ一ˊ』,不是弟弟的意思,只是一個發音。
還有因為他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
滌,作者的弟弟,高敏感、強迫症、完美主義者。
畢業後長期失業,整日關在房間,只在固定時間出入。
對聲音敏感,對人群敏感。
只要有人在客廳,連去廚房倒杯水,都是艱鉅的工程。
作者其實一開始也不確定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也是因為得到了文學年金的緣故,繼續寫下去。
而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對談,拼湊出之前不了解的,之前以為自己了解的。
"諮商不是為了「變好」,而是為了「了解」"
對面精神疾病,往往比起疾病所帶來的傷害,不了解所帶來的歧視傷害更大,
因為未知就是最大的恐懼,比起了解,拒絕可能對一般人來說還比較容易。
"不正常並非不正確"
什麼才是正常呢?會不會往往要讓我們變得正常的那個部分反而才會讓我們不正常?
也許對滌來說,變得正常會好一點,不過這個"好"是怎麼認定的?還是這個"好"其實是對一般大眾來看,比較輕鬆,比較沒有負擔?
書中並沒有太大的起伏,也並不是如同日劇一般的精彩,
一段一段緩慢的對談,像是傳接球一樣。
也一步步的走入洞窟,嘗試了解深邃黑暗中獨自一人的滌。
家族的題材一直都是華文最熟悉的書寫方式,
我覺得與一般的作品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
這本書比較沒有著重在這個部分,也因為如此抽離自身,
所以是很暴力的,對家庭或是對自身來說。
我覺得寫這本書其實對作者來說是相當痛苦的一件事情,
書中的確也很多作者自身在煩惱和害怕的部分,最後也一併呈現了出來。
建立關係,往往都很困難。
--
超討厭這種噁心假掰的書 好噁 光書名就讓人想吐 嘔
這本寫得很不錯耶,樓上是剛看完很痛苦嗎
我也喜歡作者的書寫方式,雖然平凡卻帶點溫度
我覺得這本書不錯
感謝分享
我有看完這本書,對照自身有類似的經驗,我覺得很痛
有些事情無法改變充滿無奈,甚至只要存在,就覺得是傷害
而作者展現了無比的勇氣,去冒險和嚐試書寫。她很誠實寫出
了世間鮮為人知的故事。閱前閱後,我的實際人生並沒有改變
但是看過這個故事,我很感謝她寫了出來,非常真實,不煽情
我有一種稍微被理解的感受。好像沒有那麼慘
書很好看。但有一疑問,作者在書內有提到書名本來是叫滌這個
人,不知為何為成了滌這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三字蠻刺眼的。
比較喜歡原來的書名。
我想應該比起滌,現書名更能吸引眼睛也比較暴力。弟弟也
覺得"不正常"對他反而是褒,應該是還好。
這本好看~ 細膩描寫人和人之間的相處 不知道為什麼
看了好療癒
剛看完,也馬上推薦別人看,好看~
3
[問卦] 韓國性侵到底多嚴重?韓國治安在亞洲甚至世界還算好,極少暴力事件 但性侵比印度還嚴重 這是11月韓國一個新聞 人生粉碎|女大生撞破母與國中弟亂倫 當晚竟遭弟撲床性侵 《Topick》網站報導,韓國MBIGNews時事新聞節目在本(11)月4日播出的節目中訪問了這本書《我想死但我想活》的部分作者,這本書的4
[心得] 讀言叔夏《沒有的生活》:華麗的沉重讀言叔夏《沒有的生活》:華麗的沉重 這本書其實已經買很久了,但至今才讀完,原因是言叔夏的散文真的不容易讀,特別 像是我這種沒什麼讀書的人。上一本《白馬走過天亮》也花了不少時間,但相對於《白馬 走過天亮》,這本《沒有的生活》有相對比較好讀一點,但也就一點。如果對西方文學熟3
[心得] 《精準提問》理論和實務兼具的提問指南《精準提問》讀後心得:理論和實務兼具的提問指南 找到問題解方,培養創意思維、發揮專業影響力的提問心法 圖文好讀 《世界是平的》作者 Thomas Friedman 曾說:「真正的聰明才智不是知道所有的答案, 而是提出正確的問題。」你想學會如何提出好問題嗎?今天介紹的這本書,是我讀過最好3
[心得] 讀張惠菁《比霧更深的地方》讀張惠菁《比霧更深的地方》 我一直相信書沒有價值上的高低之分,每本書都是作者嘔心瀝血的結果。但若就性價比來 看,我個人可能不會推薦別人買這本書。但當然這本書還是有它的優點,但對我而言,就 僅僅是缺點多於優點而已。先褒後貶,先揚後抑,於是我先來說說我看到的優點。2
[心得]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完全的理解並不存在,我們卻追求那不存在的東西:《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看到書名,我想多半會認為是要去洗滌、滌清一個不正常的人。但只要看到內容就會發現完全相反的落差,「滌」是作者的弟弟,這個發音正表現出親暱性。 這本書是對於弟弟的報導與紀錄,但弟弟並不是一個「對象」,而是一個主體,活生生地隨著篇幅在活動一般,他有他的個性,也有與家人的互動,還有與作者廖瞇的對話。對話,是開啟任何人與任何人之間互相理解的渠道,但我們經常都忘了這點,預斷了他人,不給對方說話的機會,也對說出的話語充耳不聞。 滌是個強迫症患者,這讓我更加感同身受,是這陣子以來首次購書當天就把書給看完的著作,除了與滌有著相同的處境而能同理之外,也因為作者的誠實讓我想起了閱讀林蔚昀著作時的感覺。就是這個誠實給了我勇氣,故為回饋這個誠實,身體就不自禁地燃起了閱讀的熱情,一口氣看到最後。 我們對精神疾病的認知就是這些人是「不正常的」,畢竟疾病意味著有別於健康的異常。但不正常的就是不正確的嗎?更進一步去探問,什麼又是不正常的?精神疾病不同於一般的生理病症,癌症在腫瘤切除之後,我們會說這個人就痊癒了,但是精神疾病沒有病灶,也不會「痊癒」,不同於生理性疾病有特定的物理表徵可以被區別於常態。說穿了,許多精神疾病只是人格上的特徵超出社會能容忍的程度,因此被醫療權威判定為「病症」,畢竟在1973年之前同性戀也是種心理變態。1
[心得] 《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讀後感Podcast 說說版,還會加上大家在PTT的留言回覆喔! 全文心得 《80/50》這本書針對繭居的問題,提出比以往挖掘地更深入的問題,以及恢復的例子。 由於這本書比《中年打工族》提出更多的數據及統計資料作為題材,對於單純想了解狀況- 好讀推薦:我在家,我創業:家庭CEO的斜槓人生 推薦指數:★★★★☆ 網誌好讀版: 購買連結: 今天想要很簡單分享一本有關媽媽與事業的書籍
- 各位板友大家好: 我們是一群由心理、社工、社福、法律及公共行政專長背景的青年,有感於自己生活周遭 愈來愈多家人、朋友進入繭居狀態;恰好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有公共議題的活動補助,於是 我們舉辦了世界咖啡館,希望邀請大家一起來交流,提出對繭居的認識與意見。 -活動時間:2022.03.12(六) 0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