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2021,我最喜歡的10本書

看板book標題[心得] 2021,我最喜歡的10本書作者
glenna9305
(凡雲)
時間推噓23 推:23 噓:0 →:0

一直到年假才有時間打這篇回顧,2021年我重新開始寫閱讀筆記,也每月記錄自己的閱讀進度,年度閱讀的量比起往年稍微提升,到了67本,不過我一向重視閱讀的「質」更甚於「量」,有沒有讀到在心中留下深刻記憶與改變我人生觀的書,對我來說更為重要。值得慶幸的是,在2021年我同樣與許多好書相遇,經過一番掙扎挑出了以下10本我最想推薦的書。


medium好讀版 : https://link.medium.com/ReajKGzSonb

過去和現在的苦難彷彿汪洋,將我們包圍,海平面年復一年升高,最後幾乎將我們淹沒。閉上眼睛轉過身去也無濟於事,因為它無處不在,向四面八方延伸直到天際。當時的我們不可能是孤島,也無意當孤島。我們之中的義人,他們不是為自己犯的罪,而是為他人犯的罪感到內疚、羞愧和苦痛,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無法置身事外,因為他們覺得在他們周遭、在眼前和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都無可挽回,再也無法洗刷乾淨,而且證明了每一個人,亦即全人類,都有製造廣袤無邊苦痛的潛力。苦痛是唯一可以無中生有的力量,無需付出代價,不費力氣。只要你不看,不聽,不作為。

《滅頂與生還》/ 普利摩‧李維

的確如許多書評所說,是本會撼動人生價值的書。這是一個生活曾經慘遭滅頂的人,在倖存後,試圖以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學識與理性,去爬梳這件悲劇背後的種種原因,希望能找到一個為何受害者必須受到這些非人的折磨所苦的理由。過去所看過的納粹相關作品,大多訴諸感性,不是講述在殘暴之中乍現的光明之舉,就是以悲慘的細節來賺人熱淚。然而本書作者李維卻反其道而行,像是法醫那樣以冷靜到近乎不帶情緒的方式劃開善與惡間的灰色地帶,剖析所有人性的黑暗面到連身為受害者的自己也不放過。閱讀的過程中他彷彿也在拷問著我們:「你們如果選擇遺忘這樣的歷史,那麼同樣的事情只會再次上演。」

好萊塢電影中獲救後未來彷彿就一片光明的結局並不存在,這些倖存者要面對的是已成一片廢墟的人生,而更艱難的是,他們或許都已經家庭破碎,這重建之路上他們只有自己一人,這不是重生,因為失去生之喜悅的人生,只不過是餘生,有更多的人在看不見終點的苦痛中,選擇自我了結。也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數度落淚,尤其是讀到倖存者對自己獨活所產生的羞愧與罪惡感,心臟為之抽痛。也如楊翠在本書的導讀中所說,「這個閱讀過程很痛苦,你可能滅頂,可能對人性失去信心,對所有的見證與言說失去信賴。」然而我們或許也需要閱讀這樣的滅頂記事,才能感受到此刻我們的生還是如此幸運,並且提醒自己,不再做那個對惡行別過頭去的人。


***


人的自由,不存在於那種雄偉、英勇的故事。至少我們在最難熬時,還保有笑的自由。就連處在最艱困難熬的狀況之時,我們也擁有不被那狀況困住的自由。「人是自由的」,這不是指我們擁有眾多的選擇、眾多的可能性,而是當我們被逼入現實的死角時,還有最後一樣東西留在那兒,沒有被剝奪。那就是所謂的自由。

《片斷人間》/ 岸政彥

在閱讀這本輕薄的小書時,深刻感受到作者是個非常溫柔、並且觀察細膩的人。那或許不只因他身為聽過許多受訪者人生故事的社會學家,還因為他也有身為社會少數的經驗,讓他忍不住對社會上許多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提出質疑,而他對於多數的暴力(即使有時那是以一種正向且不易被察覺的方式對少數族群造成壓力)也相當敏銳。

我特別喜歡〈笑與自由〉這篇。我們被自己的人生所綑綁著,有時不得不接受那些不完美甚至是令人受傷的現實,然而與其自怨自艾或對誰憤怒,我們還擁有一笑而過的自由。還有〈掌中的按鈕〉裡提到我們對幸福的單一定義與意象,會對無法得到它的人,形成一種暴力,彷彿不在世間所認可的標準下我們就無法得到幸福。諸如此類的社會觀察,沒有說教的刻意感,反而像是一種溫柔的提醒,讓我們重新審視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及個人自以為是的正義,是否反而會對某些人造成傷害,因而對於自己說出的話與做出的事更加謹慎。


***


人降生,然後死亡,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即使是殺戮,也只是使過程加速,仍舊完成了這個循環。死者會在墓園中受到弔念,前往另一個不同的世界。但是,吹笛手卻扭曲了這個過程──消失的人,既不是生者,也不是死者,他們將永遠無法落地,這一點令我非常生氣。

《天災對策室》/ 薛西斯

這是去年最讓我手不釋卷的一本小說,雖然頁數很多排版也很密,但從背景設定到情節安排都很吸引我,尤其我本來就很喜歡科幻題材,這部小說中最重要的設定「天災」並非我們傳統認知的天災,而是一種異相與能力,它本身是中性的存在,既可以帶來大規模死傷,但在正義之士的運用之下,也能拯救許多人。而在精彩緊湊的劇情外,作者在人物的刻畫上也相當用心,要角們的個性都很鮮明也很有趣,我尤其欣賞薛西斯選擇讓角色先登場並埋下「他們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這樣想」的好奇心,在後續揭露過去與隱情時,讀者能對他們的性格與選擇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跟同理。

有別於其他科幻小說選擇完全架空的背景,這部小說使用了台灣現有的地景跟人文,這種在地化的描寫讓人更有親切感,多了一種彩蛋跟尋寶的驚喜,很期待未來能看到這部小說的續集,畢竟這個世界觀還有很多能夠發揮與延伸的地方,主角群的互動也讓人更想看到他們的其他故事。


***


與他人生活,在近處觀察對方,教會了我許多事情。我知道世上存在著偏好、選擇都和我截然不同的人,也意識到過去不曾察覺的自身性格和明顯特質。而最大的收穫是,即便如此迥異的人,仍能尊重彼此差異、一起生活的可能性,因為我們的共同點也和差異一樣多。

倘若相似處會拉近彼此的距離,相異處就會填補兩人之間的空隙。假如世界上真有與我一模一樣的人,就能成為理想的同居對象嗎?恐怕我會打從心底認同他,但又感到很厭煩,最後逃之夭夭吧。

《兩個女人住一起》/ 金荷娜,黃善宇

異性戀女人若選擇不走入婚姻,是否就意味著一定會孤獨終老?金荷娜與黃善宇在這本書為我們演示了另一種生活樣貌,兩個女人與四隻貓的同居生活也可以很精采溫馨。書中細細描寫兩人從相識到決定共同買房的過程,她們有相似的興趣與喜好,但同時在性格上也有大相逕庭之處,兩人一路磨合到現在習慣彼此的陪伴,也學會欣賞及尊重對方的不同,這或許就是與人生活最大的收穫與學習吧。

身處在韓國這個厭女情節特別嚴重的國家,她們在書中也記錄下了未婚女性所遭遇的種種歧視與質疑,我特別喜歡〈我們是女婿〉這一章,因為她們沒有結婚,不是誰的「媳婦」,所以在回對方家時不需要戰戰兢兢,反而能享有女婿般的待遇,這點應該也能讓在台灣的女性深感共鳴吧。而在〈家庭小精靈多比的誕生〉這一章則提到,男人事業有成的時候會被周遭的人提議要找個會打理家務的太太,但是女強人卻會被要求能同時把家務做得緊緊有條,而非勸告她找個會打理家務的老公。諸如此類的社會觀察都很有意思。

「一個人製造的是記憶,和別人一起卻能成為回憶。」願未來這個社會能接受更多元的家庭組成。


***


人的同溫層是自己經年累月撿擇出來的,選擇接受哪些訊息,和挑選吃進肚子裡的食物成分一樣重要。中年人生必須保健,既然要承擔卡路里,我只吃最喜歡的甜點;如果免不了折損黃斑部,當然只看我有興趣的。

《俗女日常》/ 江鵝

台灣的女性散文作家裡,除了黃麗群以外,近來最喜歡的就是江鵝(兩位最大的共通點大概就是出書都不多吧)。有別於黃麗群信手捻來的華麗與精準,江鵝的文風顯得更親人一些,前作《俗女養成記》回溯自己的出身與童年,新書《俗女日常》則將視角放回當下,單身女子的社會觀察,依然如此小題大作卻讓人深感共鳴,偏執到近乎苛刻的評論被渾然天成的幽默給緩解,讓人在點頭稱是的同時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鳳梨酥這個人〉,同樣身為偏好傳統冬瓜餡甚於當下所流行的土鳳梨酥,不禁對這整篇拍案叫絕,請容我在這邊引述其中一段:「名叫做鳳梨酥一定要包鳳梨嗎?釋迦掰開來可沒有摩尼佛。吃了一輩子冬瓜餡,我沒有辦法中年轉投新鳳梨酥黨。傳統糕點吃的不就是情懷,難不成還吃字義嗎?真要以字義為正義的話,連皮帶葉直接把鳳梨烤酥才叫一百分呢。」真想看她寫一篇南北粽大戰的文章,但吃素的她或許會說鹼粽才是王道?


***


雀群數量驚人,漸漸形成一條環形的封閉河流,在屋子內外輪迴往復。他停下動作,感到心跳突地加速,好像有一隻鳥飛進自己胸口猛烈振翅。他從屋子中央將穀粒一撮一撮往空中拋。數百隻雪雀陸續受困屋內,圍繞他競相爭食。細微塵砂慢慢揚起,銀輝羽毛無聲飄落。雲霧似的空氣中,窗口射入的斜陽呈現幾道金黃色的流動軌跡,雪雀如魚群洄游在光的海洋中,閃耀著火焰似的鱗光。牠們的飛行輕巧敏捷,白色翅翼縱橫交錯,像一萬把羽毛做成的刀子,共同發出一種彷彿能割傷心臟的,讓白瑪幾乎掉下眼淚的美麗風鳴聲。

《馴羊記》/ 徐振輔

初讀以為這是一本關於追尋雪豹的散文記事,或許是因為作者在開章的自然景物描繪太過寫實,我彷彿也進到青藏高原跟著他一同屏氣凝神等待雪豹出現,在錯失的瞬間與他一起感到懊惱。直到書中書的《馴羊記》摘錄出現,我才驚覺這是一本用各種體裁描繪西藏地貌與歷史的虛構小說。徐振輔的文筆細膩優雅,抒情之處可見傳統文學的底蘊,敘事則有著自然書寫者的觀察入微,西藏的過去與現在,就這樣從紙頁上栩栩如生至眼前。

或許正如吳明益在後記中所言,徐振輔不甘於只用記敘式的遊記寫他在西藏的所見所聞,因為西藏對他來說不只是一個充滿異國風情的旅遊勝地,而是他在進一步爬梳這座城腥風血雨的歷史後,企圖藉由虛構故事將整個異地的文史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於讀者眼前,字裡行間都看得見他對這塊土地用情至深,才能捕捉那份幽微的哀愁。初試啼聲之作就讓人如此驚豔,令我更加期待他後續的作品。


***


冰有記憶,鉅細靡遺,且能持續百萬年甚至更久。
冰記得森林大火和海面上升。冰記得十一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開始時空氣的化學成分。冰記得五萬年前的夏季總共有多少日照。冰記得全新世旱期某個降雪時分雲層的溫度。冰記得一八一五年印尼坦博拉火山、一七八三年冰島拉基火山、一四八二年華盛頓州聖海倫火山、一四五三年萬那杜庫瓦火山的爆發。冰記得羅馬人的冶煉熱潮,冰也記得二戰後數十年間汽油中致命的鉛含量。冰記得,並開口訴說──訴說我們所居住的星球反覆無常,擅長迅速改變、驟然翻轉。
冰有記憶,而這記憶是藍色。
深處的冰是藍色,是世上獨一無二的顏色──時光之藍。
時光之藍如此美麗,將人的身體及心靈吸了過去。

《大地之下》/ 羅伯特‧麥克法倫

2020年讀了《心向群山》後非常喜歡,很幸運的在去年就等到了麥克法倫的新書,這次他從高山上的視野轉向大地之下,以文字構築出一個個更加神秘奇幻的世界,那是平常人更少涉足之地,卻以各種充滿生命力的樣貌顛覆我們原本狹隘的想像。從陰森但壯觀的大型墓地到必須以絕對黑暗之處為基地研究暗物質的實驗室,從地衣與菌絲所交織而成的地下植物生態,到巴黎地底猶如迷宮一般歷史久遠的洞窟城市,這些或人文建造或自然形成的地下世界,雖然未能親眼目睹,但在麥克法倫細膩的文筆下,讓人光是閱讀就忍不住嘖嘖稱奇。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提及冰河的兩個章節。原來冰能夠如同土石沉積那樣紀錄地球的活動史,然而它又兼有加熱後轉瞬消失的特質,真的是很迷人的反差與極端。人類有限的語言與分類法則難以將冰歸類,正如麥克法倫所觀察到的:「冰能抹銷山脈,卻能保存氣泡數千年之久,也能溫柔地保存人體完整數百年。冰能沉默,也能發出嘎吱聲或轟然響動。冰能使人目光敏銳,也能製造海市蜃樓。」冰或許從來就不是靜止的物質,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靈動物。麥克法倫這本書再次讓我認識到,好的自然書寫也能如虛構小說那樣精彩,因為同樣都是用文字將一個世界展現在讀者面前。


***


自我成長書籍裡有一整套次要的類別,主題五花八門到令人意外,而標題以「……的女人」當開頭,強調她們性格的缺點,將得不到快樂的原因歸咎於她們自身:「愛太多的女人」、「想太多的女人」、「做太多的女人」等等。(也許有些人生的問題用另類的標題來解釋更適合,像是「愛太少的男人」、「想太少的男人」、「做太少的男人」,不過奇怪的是,書市上卻看不到這樣的書。)

在這些鼓舞人心的聲音裡,潛藏著用立的指責。這些推動了百億商機的快樂產品和服務,傳
達的核心訊息是:問題出在你身上!

《為什麼我們拼命追求幸福,卻依然不快樂?》/ 露絲‧惠普曼

本書是作者參加一系列美國「成長課程」等追求幸福的活動(說是臥底可能更貼切)後所整理的心得,我個人也一向對這類課程沒有什麼好感,所以看到她以英國人特有的諷刺方式去描繪這中間的矛盾時,感到十分痛快。這類課程最大的問題是,剝除了社會結構所造成的問題,而將所有矛頭與根源指向受害者本身,於是每個人都在努力使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卻仍然無法感到快樂。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篇章是「幸福企業裡的工作狂」,裡面所提及的快樂工作推動者謝家葦,他所規劃的城區計畫原是想讓人能在工作中充滿正向能量,但最終導致數名參與者自殺,為什麼這些人明明是想追求快樂到最後反而丟了性命?據作者訪談的計畫參與者之一表示,因為這些人被「一定要表現得很快樂」這個念頭給累積過多的壓力,過度忽視與壓抑負面情感,其實是一件很不健康的事。最後很同意作者所說:「快樂應該在偶然間發生,是過好生活的副產品。」想要快樂,先從好好生活開始吧!


***


我其實從小最討厭聽到的就是那些作品是「必讀」的(包括我自己的作品),因為我無論從人生的哪個角度來看,都沒有任何作品是「非讀不可」的。我不覺得文字,或者說文學會就此死去,因為喜歡文字的人還是有這麼多這麼多,不要將自己的價值觀理所當然地套在他人身上,沒有任何作品重要到不讀就會死。我希望所有文字都是被真實的喜愛著的,無關利益,也無關於對你有沒有用。

我相信有許多人的人生,即使不讀文字也不會有任何影響,但文字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文學給了許多人另外一種看世界的方法,比起被「非讀不可」所綁架,我更希望人是因為愛才接觸文字。沒有什麼文學是必讀的,人生就是最艱難的文學。

《孤島通信》/ 宋尚緯

過去一直都有在追蹤宋尚緯的臉書,喜歡看他寫生活散文多過於詩,尤其是對時事的評論,他一直都很關心性別平權的議題,也敢於對那些以「玩笑」包裝的惡意予以撻伐,在那些仗義的直言裡時常能感到痛快般的慰藉。因此看到他出版散文集時,就馬上買來讀了,裡面許多篇章也一如過往讓我深感共鳴。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愛你的人,在你活著時就會愛你」,我也還記得這篇的背景事件,因而讀了很有感觸。網路暴力無所不在,名人受到的影響更是巨大,當時為此所苦最後自殺的韓國女藝人,看著當她死去後才蜂擁而至的惋惜留言,不得不感到這些人的虛偽,同時也體認到,如果你喜歡或愛著什麼人,不要吝惜去為她/他留言鼓勵,因為那些討厭他們的人從來不會放過任何詆毀他們的機會。正如書名所說,我們活在世上,或許都只是一座座的孤島,大多時候都是孤獨一人的承受著生命中所有殘酷與傷痛,然而我們偶爾可以藉由通信的方式,讓那些正深陷悲痛經歷的人發覺有人可以懂得自己所受的苦,而稍微能夠感到沒那麼孤單。


***


圖書館是個放空孤寂感的好地方,儘管四下無人,也會恍如加入一場延續數百年不休的對話。圖書館是個細語崗哨。你用不著從書架取書下來,就能知道書中有人等著和你交談,而且書中人堅信不移的是,只要一開口,必定有人願意聆聽,總令我訝異的正是這一份信念。即使是最詭異、最奇特的書,作者也秉持這種狂妄的勇氣,深信總有等到知音翻開書的一天。這種信念之寶貴、憨愚、勇敢,令我心驚。蒐集這些書,這些手稿,加以保存,是多麼有必要、多麼希望滿懷的行為。收藏書的舉動等於是宣示,這些故事每一則通通都重要,同樣重要的是致力於創作的每一份心血,創作者只盼為你我搭建心靈橋梁,並連結往昔與來生。

《親愛的圖書館》/ 蘇珊‧歐琳

在這個數位時代,越來越多人開始閱讀電子書,一向是紙本書愛好者的我,也不禁想問圖書館還有存在的意義嗎?直到讀到這本以圖書館主角的書,作者蘇珊歐琳從一場洛杉磯圖書館大火的案件切入,以追尋懸案真相為鉤子釣住讀者胃口,在描述案件與嫌疑犯的過程中,穿插這座圖書館的前世今生,不只有歷屆館長的奇人軼事,還介紹了館員多種樣態的工作日常,可以說全書根本是作者寫給圖書館的一封情書。現代的圖書館或許已不再是最新的資訊取得處,但它的存在讓故事得以與它的知音相遇,也讓人們在此相聚、留下珍貴的回憶。每當我對網路上所列的必讀經典感到厭倦、對家中書櫃的庫存失去興趣時,我總會來到圖書館,撫摸著架上一本本書的背脊,側耳傾聽這些書想對我說的故事,我就能再次找到閱讀的動力與靈感。我想,這就是圖書館存在的意義吧。


--

*孤讀者的航行*

部落格:http://glenna1106.blogspot.tw/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nelyreader/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2.98.140 (臺灣)
PTT 網址

yichiaccc02/06 02:24推馴羊記!

emmayates02/06 09:00推~~跟你口味相似!

happynancy02/06 10:18好想看您推薦的書單

hwider02/06 11:13謝謝分享

HmmHmm02/06 11:21

pungucat02/06 11:36謝謝推薦

ElevenWinter02/06 14:44謝謝分享!

wown02/06 20:39感謝分享

kikioftomato02/06 20:44謝謝你的分享!讓人很想讀這些書

bqbqbq02/07 00:04

byon100902/07 00:40

brucewaynee02/07 10:30

hhabq02/07 12:43謝謝您分享~想找書來看

Simplebest02/07 12:48

lovesover02/07 19:48謝謝分享~加入書籤!

Erika9802/07 22:26謝謝分享!!

leeann02/09 04:20感謝分享 終於等到了

everythingis02/13 09:28謝謝分享!

foryou21702/14 21:23

yebot02/15 13:09推推

lin742502/16 23:37推,感覺好棒

itispoumor02/17 01:26推推

post2112702/23 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