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深度工作力》:21世紀的超能力
會想讀這本書,是因為之前讀了作者Cal Newport的另一本書《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數位極簡主義,先前雖然知道網路、社群媒體讓我們更難專心、浪費大量時間,但一直沒有讀過這種有組織有條理、剖析好壞處的論述。基於對Cal Newport的信心,以及IG上時報小編的推薦,我在讀冊把其他書補齊了:《深度工作力》、《深度職場力》、《沒有Email的世界》。(在此慶幸我沒有非新書不讀的潔癖,能找到二手書的全是買二手書)
也就是說,其實這本書是在一個盲信的心理狀態下購入的(顯然不是很理性)。第一次讀完的時候只有留下幾個概念:深度工作有很多好處、淺薄工作會傷害你的職涯、應該要留下固定的時段進行深度工作,確保你有更高的產出品質;第二次閱讀的時候,我才開始做筆記,摘要重點。
有一句話我想先放在最前面:
真正的獎賞不會留給那些閒適的使用臉書的人(淺薄工作,容易被取代),而將歸於像
是能創造分散式系統並提供服務的人(深度工作,難以取代)。
網誌好讀版:https://afootrain.wordpress.com/2022/04/22/deepwork/
真正的獎賞不會留給那些閒適的使用臉書的人
我們先來定義淺薄工作: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中進行這
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什麼樣的工作偏向淺薄工作呢?
你可以用「一個大學畢業生需要花多少時間學習」來衡量,例如開發新專案、制定策略、做報表、上傳訂單、聯絡客戶,如果一個畢業生能在短短的時間——例如兩、三個月——
就能學會並取代你,那麼這個工作就是偏淺薄的;如果是他需要學習很多年、具備許多經驗才能執行的事,就是偏深度的工作。
你發現問題了嗎?淺薄工作幾乎像是工業經濟中的藍領階級,如果你的工作幾乎都屬淺薄工作,那麼未來公司隨便找一個人,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上手並取代你。而且這些淺薄工作不會為你帶來高品質的成果,長期來說,對於你的職涯也是一種傷害。同時,這也會減損你深度工作的能力。
網路工作為我們帶來的,就是讓知識工作者陷入淺薄工作的迴圈。在隨時連線的文化中,我們無法測量分心這件事帶來多少傷害,破壞了多少深度工作;而且使用收件匣管理自己,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比起安排自己的目標和深度工作時間,用收件匣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忙碌,似乎是最省事的途徑。
現在的經濟模式和社會風氣也讓我們覺得:忙碌就代表生產力,一個人看起來越忙碌,
他就越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專注的程度
深度工作的能力越來越稀有,正好發生在它對我們的經濟越來越有價值的時候。結果是
,少數培養這種能力並在工作生活中善用它的人,將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
整個社會似乎都忽視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放任收件匣管理每個員工的一天、在開放式辦公室互相打擾、開放即時協作、鼓勵參與社群媒體,讓整天的工作流程注意力渙散,知識工作和深度工作脫節。相對地,能進行深度工作的人,就有機會彰顯出自己的價值,拿出更高品質的成果。
深度工作能幫助你擁有這兩種能力,讓你更有機會脫穎而出,成為新經濟模式中的贏家:
- 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
- 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力
當你擁有快速精通的學習能力,你轉職會很快(這是在書中最前面的舉例,只是我講的比較直白哈哈哈),你可以跟著趨勢學習到最新的技術,成為高技術工作者。如果你知道「刻意練習」的話,可能比較容易搞懂為什麼這和深度工作有關,要精通一項技術需要的不是天賦,而是專注、有目的的練習。而擁有高水準的生產力,是你成為各行各業佼佼者的必要條件。
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專注,排除一切會讓你分心的事務,專心致志在你的目標上,完成
你最重要的工作。
進入深度生活的四大原則
我很喜歡作者的比喻:
你的意志並不是你可以無限使用的一種個性,而是像肌肉一樣,它會疲乏。
你如果已經習慣注意力渙散的生活,當你要在一個滑手機滑到停不下來、在網路上漫遊的情況突然切換到需要專心的深度工作模式,你會需要更大的意志力把自己拉回來。但你如果建立好常規和儀式,並且像肌肉一樣常常鍛鍊它,你會開始習慣專注生活,不用再折磨自己有限又可憐的意志力(這是在說我的意志力,你的可能不是),更簡單地進入和維繫不間斷的專注狀態。
你可以參考以下四個原則,幫助自己進入深度生活:
1. 培養深度工作力
2. 擁抱無聊
3. 拒絕任何(淺薄的)好處
4. 排除淺薄事務
一、培養深度工作力,建立你的工作儀式
在這個原則底下,有六個對應的策略,分別是:建立工作哲學、建立儀式、大動作地投入、不獨自工作、像經營企業般執行、要懶惰。
簡單來說,你要先確定你要如何安排你的深度工作時間,有的人工作型態可以極端一點,安排一整個月或是好幾天過著閉關生活;或是有學期制、季度制的,可以選擇一個學期/季度專心深度工作,下一個時期則專心處理淺薄工作;或是節奏式,安排每天的特定時段進行深度工作,其他時間再來處理淺薄工作(作者採用這個方法,我自己也是,應該大部分上班族都比較適合這個);還有一種是完全把自己浸泡在深度工作模式,有空就關起門來瘋狂工作,偶爾出來和大家喝咖啡。你也可以搭配打卡(Habit tracker),看到自己每天都打勾的話,隔天比較不容易放棄。
接著要設定你深度工作的地點、時間長度、規範(例如:期間不可使用網路或手機),安排好自己的飲食或其他活動(例如:準備咖啡或茶點、開始前先去散步),且要積極、全心、大動作地執行這套計畫,讓自己可以跳脫原先的心態,完整投入。
深度工作也不是完全排斥和人交流,而是排斥淺薄、偶然、帶有太多不確定性和和目標無關的協作,在目的明確的情況下,也可以和其他人合作、討論,會有機會激發新的思路;接著,最好是訂定一些可以衡量的指標,定期檢討成效,確保自己維持在正軌上。
另外,要注意別讓工作佔滿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晚上還是不斷檢視郵件和訊息、處理工作,即使你處理的事情不多,你的大腦就無法切換到放鬆狀態;只有你深信工作已經做完了,才能切換到充電模式,為了隔天的深度工作做準備。所以作者建議可以為自己建立一套關機儀式,例如檢視一整天的工作進度、寫下明天要注意的事項後再讓自己「關機」,你就可以明確斷開和工作的連結,讓大腦好好放鬆了!
二、擁抱無聊,克服分心的渴望
就像是運動員在訓練以外的時間也要照顧身體一樣,在非工作時間,你也要讓自己維
持在深度生活中,這可以改善你高度專注的能力,也可以克服對分心的渴望。一樣有幾種方法你可以參考:安排好分心的時間、衝刺式高度專注、生產性冥想、練習記牌。
比起讓自己漫無目的、隨時都能打開信箱或社群軟體(然後時間就不見了!),你可以反過來安排:讓自己只有在固定的時間才能查看信件和上網。無論是上班時間或下班時
間都可以照這個方式,時間比例由你自己決定,例如每兩個小時查看一次信件、訊息,或是固定安排幾個時段讓自己上網,時間到就關閉;深度工作的期間,你也可以幫自己設定小挑戰:例如原本預期40分鐘做完的工作,讓自己試試看能不能在20分鐘完成;在平常的生活中,有些可以分心的時間(例如:慢跑、散步、洗澡)可以進行單一議題的思考,避免讓思緒跑得太遠。練習記牌比較像是訓練自己用聯想加深記憶,這邊不贅述。
三、拒絕任何好處,慎重選擇工具
工匠的工具選擇法:找出決定你職業與個人成功和快樂的核心因素,只有當一項工具對
這些因素的好影響遠超過壞影響,才採用這項工具。
這個段落我個人很喜歡,在選擇或使用任何工具前,你要先想清楚這項工具可以為你帶來什麼好處?這些好處背後的代價是什麼?如果你因為一些淺薄的好處就使用它,那你真的知道背後你會損失什麼嗎?長遠來看,這是一個好方法嗎?
用很粗淺的比喻來說,就像是最近常常看到在討論的:自炊與外食,外食很省事、省時、不用洗碗,所以有堅定的外食派;自炊相較下較健康(視你選擇的食材、調味和炊煮方式)、花時間、要洗碗、可能很難吃,也不見得省錢。這些都是很表面的好處和壞處,這時你要問自己:你最大的目標是什麼?只要餵飽自己和家人就好,還是健康?還是一定要好吃?而你選的方法可以支持這個目標嗎?
其實作者提出這個策略,劍指網路與社群媒體:如果你的目標是「與一群重要的人保持緊密的聯繫」,那麼臉書也許可以達成一部分,卻不能完全滿足;這完全視你的目標與個人生活而定。但你要知道,你選擇花在上面的時間會讓你損失巨大的注意力及意志力,且會排擠掉你其他活動的時間,最好慎重思考這件事。
四、排除淺薄事務,讓自己難以聯絡
這個策略中提供的方法也很有趣,像是:安排你的每一分鐘、量化每種活動的深度(是的,就是前面提過的大學畢業生衡量方式)、確認花在淺薄工作上的時間比例、在五點半前結束工作、讓自己難以聯絡(我喜歡這個想法)。
作者在之前的章節提過一件事:有時寄件者只花幾秒鐘寫信,收件人卻要花很多心思回
覆,其中損失的深度工作代價難以衡量。作者在這裡給的建議是:讓自己難以聯絡、或
是事先說明只回覆符合時間表及興趣的提案信件、建立常見問答集(請寄件人確保自己的問題沒有在上面)、回覆使用流程導向(直接告訴他後面要聯繫或工作的流程,確保事情有進展,其他話都請對方不要回覆),或如果信件不清不楚或不回覆也不會怎麼樣,
乾脆不回信(學術界都是這樣嗎?)。
這本書帶給我的改變
如果說《深度數位大掃除》教會我避免使用手機、讓自己專注在有益的活動上,《深度工作力》則教會我把深度工作和淺薄工作切割,保留最不會有人打擾的時間進行重要的工作,其他時段再分配給淺薄工作(例如回信、開會和家務事)。
例如,我自己在連續加班的時候,會發現只有早上十點前、晚上九點後的效率最高,很容易進入心流狀態,下午則是看情況,因為很容易被打斷,會很難回到原本專心的工作狀態。所以我會提前開始工作(我會為此提早進公司),先用子彈筆記列出最重要的任務、不需要專心的小任務,在不易被打擾的時段進行最重要的任務,在不容易專心的時段處理小任務。因為晚上的專心時段也很珍貴,有時候我也會用來做重要的工作(好像和作者的要求不太一樣了)。
--
部落格|https://afootrain.wordpress.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cissy.tw/
--
11
[心得] 《深度數位大掃除》30天實踐步驟和心得《深度數位大掃除》擺脫手機網路成癮,30天實踐心得範例 數位斷捨離的準備方法和執行步驟,在喧囂的世界過專注人生 圖文版 + 數位斷捨離模板下載: 你或許有聽過「數位極簡主義」或「數位斷捨離」之類的運動,這是一種將數位科技的使 用降到最低程度,奪回人生主導權的生活理念。但是,你知道該怎麼做嗎?瓦基想與你分8
[心得] 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好讀推薦: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 推薦指數:★★★★☆ 網誌好讀版 : 這本書很有趣,這本書如果從大項分類來看,比較像時間管理,或是叫你好好把握時光,6
[心得] 《從此不再壓力山大》這本書的全名很長《從此不再壓力山大─給忙碌人士的紓壓撇步》,作者是蘇益賢。 我讀這本書的第一印象是,這本書的調性不是那種需要很專注才能看懂的心理諮商專業書 籍。當然作者蘇益賢本身是臨床心理師,也在心理治療所任職副所長。但我覺得這本書的 好處就在於,很適合在通勤的時間,讀一兩個小節。書裡也有帶很多自我檢測與多元紓壓 練習,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5
[心得] 《沒有Email的世界》工作會變得更高效嗎?《沒有Email的世界》讀後心得:工作會變得更高效嗎? 過度溝通時代的深度工作法,一本你自己需要,也希望老闆讀一讀的書 圖文好讀 你對 Email 有什麼看法?一項調查顯示,人們對 Email 的感受是「我討厭自己永遠都無 法『離線』」、「我疲憊不堪,只是勉強跟上」、「有了它,我在工作日變得更孤立……4
Re: [問卦] 日本的二手書況可以有多神住在日本,常買二手書,其實你寫的這種狀況還蠻常見的。 以前陣子買的某本為例: 封面雖然有點舊但腰帶還在 版權頁寫1994年出版(這不是我手上有的最老的二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