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底層邏輯》關於工作和人脈的底層邏輯

看板book標題[心得] 《底層邏輯》關於工作和人脈的底層邏輯作者
wackynoteis
(Waki瓦基)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0

《底層邏輯》讀後心得:關於工作和人脈的底層邏輯
看清世界的底牌,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認清真相

圖文好讀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underlying-logic/

我們時常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成就和表現(露出來的冰山),卻很少注意到背後的真道理(水面下的冰山)。而學習萬事萬物的「底層邏輯」才會幫我們看清楚事情的本質,瞭解如何去思考問題、如何加速個人的進步、如何讓公司營運地更順暢。

這本書在說什麼?

《底層邏輯》的作者是中國知名的商業顧問劉潤,他曾經擔任微軟在中國分公司的戰略總監,也當過很多家大型企業的商業顧問,像是騰訊和百度。他在這本書中談的是,對於我們個人在生活、職場和商業世界裡,要如何看懂這麼多快速變動的事物,其背後運作的根本道理。

我們一般會想直接聽別人告訴我們「方法論」。我們常希望別人直接告訴我們在某個行業、某個職位上,我該用什麼方法,我該用什麼策略。我們急著聽到「答案」。可是劉潤提醒我們,真正的公式是這樣的:「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

「環境變數」就是當我們身處一個新的時代、在不同的行業、面度快速變動的大環境,一定會遇到的各式各樣的變化。而「底層邏輯」就是在這些萬變當中的「不變」,是萬事萬物運作的基本邏輯。只有當我們看懂了世界的底層邏輯,才能持續地看清楚事情的本質,調整適應新環境的變數,去產生最適合時宜的方法論。

如果我們只學「方法論」,就是獲得了一條魚。而學會「底層邏輯」,就是學會釣魚的技術。

這本書主要統整了劉潤對於五件事情的底層邏輯:是非對錯的價值觀、如何思考問題、個人該如何進化、要如何理解他人、還有看懂社會上與別人協作的最基本道理。我認為他看事情的切入點都很特別,有些看似複雜的觀念,透過他用故事和譬喻來簡化之後,會讓我們更好理解,也會讓人感到豁然開朗。

工作態度的底層邏輯

在書中有好幾個段落,都會讀到劉潤談到工作要夠拚、要夠努力,甚至他提到加速能力成長的方法之一就是「加班」,也就是異於常人的勤奮工作。我對於某些案例引用感到些許反感,例如:「有些人會在應酬之後,回到公司獨自寫報告;凌晨在睡夢中被電話吵醒,從被窩裡爬起來為客戶解決問題;假日從不休息,還會工作到深夜。」我認為提倡拼命三郎的工作方式是不對的。

但是,當我讀到他對工作態度的底層邏輯分類時,我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劉潤認為「要把工作當成玩」。他把工作區分為「創造價值」和「消耗價值」兩種;把玩樂區分為「有樂趣的玩樂」和「枯燥的玩樂」兩種。

第一種類型的事情,是既枯燥又消耗的玩,像是坐冷板凳、無所事事、整天躺在沙發耍廢,總是當別人的電燈泡。盡量避免這類型的事情。

第二種類型的事情,是有樂趣但消耗的玩,像是逛街、看電影、唱歌聚會,這些事情會消耗時間和金錢,偶爾還會讓你在事後感到空虛。

第三種類型的事情,是枯燥但有創造的工作,指的是我們大部分人感覺枯燥乏味的正經工作,雖然枯燥,但是會創造價值,幫我們賺進鈔票。賺錢之後呢?又重複去進行有樂趣但是消耗的事。

第四種類型的事情,是兼具樂趣和創造的工作,有些人對於工作充滿熱情,他主動賦予工作意義,從工作當中找到無窮的樂趣。這些人的工作是不分早晚的,他們一直工作,也一直在玩。

以加班做報告這件事來說,我回想起自己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把它當成是枯燥但有創造的工作。我曾經覺得只是為了應付老闆要看的,因此做得不甘不願。我覺得自己只是在消耗時光,換取金錢。那段時間的我,不但沒有變得更好,反而變得更加消沉。

第二種態度,是把它當成是兼具樂趣和創造的工作。同樣是加班做報告,我也曾經完全發自內心去做。當時的我,想要把複雜難懂的技術轉換成簡單好懂的語言、想取得老闆的信任、想要在客戶面前展現團隊的專業。那段時間的我奮力工作,為的是成為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自己。

重點不是工作的時間有多久、也不是工作內容到底是枯燥還是有趣,而是我們用什麼態度在面對工作。

如果我們把工作當成一場打怪升級的遊戲來玩,等於是在創造「未來」更好的自己,讓自己在各方面都變得更好,那我們才會玩得更好。如果我們只是把工作當成是用時間來換取金錢,就等於是在消耗「現在」的自己。當我們無法放眼創造未來,等著我們的就剩下無情的消耗。

工作應該是創造未來的價值,而不是消耗現在的價值。

人脈發展的底層邏輯

劉潤曾經提到有許多讀者會問他關於「人脈」的事情,像是生活中,總是會遇到充滿負能量的人和一些麻煩事,該怎麼辦?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人脈怎麼這麼差,該怎麼樣發展出更好的人脈?劉潤認為,我們真正要逃離的,不是那些人和事,而是會不斷遇到這些人和事的「自己」。

把時間軸拉長來看,當我們讓自己先發生了改變,成為了一個更有價值、更有能力、更具名望的人,我們就會發覺自己的周圍突然都是好人脈了。劉潤有一句話讓我深感啟發:「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只有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我們能「幫」到的人的高度,決定了我們自己的高度。

當我把這個道理,當成是人脈發展的「底層邏輯」,就會發現,即使替換成不同的「環境變數」,這個邏輯一樣適用。

像是在工作上,當我們成為一個更優秀的工作者、擁有了更強的管理能力、展現了更出色的工作成果,其他的單位的主管,還有你接洽過的客戶,反而會主動來找你。如果你是一個創作者也是一樣,當你持續地用心創作,努力經營自己的創作平台,想認識你的人、想找你合作的人,也會主動來找你。

以我自己的「內向者」個性而言,我對這個人脈的邏輯更感到深刻的共鳴。我不常、也不善於主動攀談,但是一旦對方找我聊得來,良好的互動往往會一拍即合。我回顧自己的經驗發現,發展人脈不是一個「向外追求別人」的苦差事,而是一個「向內發展自己」的過程。

劉潤說:「如果想要累積人脈,就是不斷累積自己的價值,不斷輸出自己的價值。當你能幫越來越多厲害的人,你的人脈網絡才會變廣,你的人脈品質才會提高。」人脈的本質是價值的交換,你能給予別人什麼樣的價值,才會認識什麼樣的人。

記得總是先創造價值,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

後記:尋找背後的模式

《底層邏輯》的內容大多是取自劉潤的《5分鐘商學院》單元課程,所以讀起來是每一篇文自成一格,就算是分開讀、跳著讀、只挑選有興趣的章節讀,都完全可以輕鬆讀懂。我很欣賞他善用舉例跟類比的方式,把原本很難懂的事情講成很好懂的故事。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想到《原子習慣》的作者 James Clear 曾經講過,要尋找策略背後的「模式」(Patterns):

當你在「研究」策略的時候,尋找模式,而不是故事。只有一個人能成功的策略不代表什麼,能讓一百個人成功的策略才是真的重要。但當你在「解釋」策略的時候,強調故事,而不是模式。人們不會記得一大堆複雜的數字和圖表,但是人們會記得一個敘述精采的故事。我們要學的是策略背後的模式,而不是複製別人的故事。給自己使用的,要找模式。講給別人聽的,才說故事。

James Clear 所說的「模式」,正是劉潤所說的「底層邏輯」。這本書中充滿了很多好懂的故事,但背後的底層邏輯才是我們能拿來派上用場的。如果我們想在未來比別人取得一步先機,與其每天關注新聞媒體報導的新事件、新科技和有的沒的新玩意兒,不如關注那些「不會變」的模式或底層邏輯,並且圍繞著它們打造自己的人生和事業。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6.101.128 (臺灣)
PTT 網址

Alcatraz66606/23 12:42推個 對這本書有點興趣

yak418006/23 14:35文字淺顯精練,每篇不長易讀,對看事情會有新體悟

IanShih020306/24 00:01感覺不錯耶,放入購物車

emile122406/26 12:03推,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