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推薦]《諸神的黃昏》太平洋戰爭三部曲最終章。

看板book標題[推薦]《諸神的黃昏》太平洋戰爭三部曲最終章。 作者
fatisuya
(伊達楓)
時間推噓 8 推:8 噓:0 →:0

https://0rz.tw/kDdD4 (卷一)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8369516 (卷二)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8412100 (卷三)


本書是作者伊恩‧托爾(Ian W. Toll)的《太平洋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描述戰爭的
最後兩年的故事。關於這系列的介紹相關,可見敝人之前的兩篇書評,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太平洋戰爭到了1944年中後,特別是馬里亞納群島為盟軍攻陷之後,基本上可以說就進入了所謂的「垃圾時間」了。有識之士都能預見日本帝國的敗亡已經不可避免,而在歐洲戰場,納粹德國也只是在垂死掙扎,本書書名《諸神的黃昏》寓意即為此。要是在十九世紀,通常就會有一方或者某第三國出來調停,然後雙方和談,割地賠款結束戰爭。但現在是總體戰的年代,羅斯福宣稱只接受軸心國「無條件投降」,成為盟國的最終目標。當然,這不無爭議,反對者認為這將成為日、德內宣人民繼續頑強抵抗的藉口,而他們也確實這麼做了。這邊就不評論羅斯福這個「無條件投降」這個決定是否正確,反正歷史證明了即便不是如此,希特勒跟日本軍方極端派要他們放下武器接受失敗也沒那麼容易。


‧人民的知情權

今天我們處於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但同樣也是個真假難辨的時刻。各種信息透過多元媒體傳播,常遭惡意人士顛倒是非,謠言、真相都交織成一塊,令人難以分辨,變成了古羅馬名政治家凱撒所評論的:「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想信的。」而在二十世紀初,政府要壟斷訊息,則相對簡單,不論是納粹、還是日本軍方亦然,儘管也不是那麼密不透風,但絕大多數的民眾都被誘導誤解,這在現實都屢屢被證明。沖繩戰役末期,一群日本少女在被軍方裹脅躲到山林中,最後因為餓的受不了走出來,遇見美軍,她們瑟瑟發抖,原以為會被各種施暴凌辱,結果發現被帶去收容區,早有其他人在那邊,得到治療跟食物,跟官方宣傳的「大相逕庭」。確實,在戰爭期間,如果不做出一些宣傳,要怎麼讓人們奮起而戰。但是,虛構的誘使人民為了一些「不存在的理由」而付出犧牲,則是某些階級的卑鄙行為了。

同樣的困擾其實也存在於英、美國等民主國家,在這種非常時期要保持多大的新聞自由是一個具爭議性的嚴肅議題。作者在第二卷末,詳述的日本如何在戰時嚴格控制媒體,對於任何「不聽話」的新聞編輯、記者,施予懲罰(充軍),來達到威嚇效果。在整個戰爭時間,除了臭名昭著的「大本營戰報」外,沒有別的聲音。儘管人民多少還是從其中的各種矛盾消息中感受到了戰況急轉直下。

在美國,開戰初期的各種不利戰況,是否該如實報導,著實讓文官政府跟軍方傷透了腦筋。一來可能危害後方士氣,二來有洩漏軍機之虞。例如,航艦被敵方擊沉,如實報導就會讓日軍知曉,這對作戰是不利的。軍方一開始採取的是延後發布的策略,但還是引來不少批評的聲浪。因為美國人對於新聞管制非常敏感。它們信奉一個教條:「對於那些掌控國家的“偉大”領袖要監督的更嚴格,因為他們常常會誤以為國家是其私有之物。」在“知
的權利”上,它們似乎不想退讓。

後來,海軍作戰部長金上將挑選了一批資深,品德經得起考驗的記者前來家裡聚餐,他對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贏得了記者們的信賴與諒解。然後,也允許經過申請的記者隨軍採訪。這些策略讓戰爭期間,媒體沒有任何“不當”的報導出現,新聞界對於戰情的追
蹤也開始自我約束,任何可能導致對敵方有利的消息都會有另外的處理方法。


‧後無來者的總統

至於羅斯福總統,他也是新聞媒體緊盯的對象,畢竟這一位可以堪稱“後無來者”--在任
期上。不過,即便是民意調查,羅斯福也是跟華盛頓、林肯長居前三的佼佼者。改編自著名的科幻小說家菲利普‧K. 迪克的小說,同名電視劇《高堡奇人》中,設定軸心國贏得
了勝利,而美國慘遭征服的原因,就是因為羅斯福在三零年代中就出意外身故,政府在大蕭條中內耗無法恢復國力,導致最終戰敗。

恰如前面所言,正是羅斯福如此“偉大”,媒體才更需要緊盯著不能讓他為所欲為。而羅
斯福早年精力充沛的時候,跟新聞界也還算打的火熱,常常用各種妙語如珠的回答,讓對他懷有敵意的記者也不得不敬佩三分。不過隨著執政日久,羅斯福也逐漸失去耐心,跟媒體圈搞的關係急轉直下。但是羅斯福依然能夠不失民意,第四次勝選,原因何在?

因為他懂得直接跟民眾打交道。

著名的爐邊談話我們就不提了。作者舉了個例子。1944年底,羅斯福在夏威夷跟尼米茲還有麥克阿瑟這兩位太平洋戰場的巨頭會談,商討之後是要攻占菲律賓還是台灣,同時,因為是大選年,總統決定要好好巡視這座前線島嶼。

這個決定讓負責總統安全的特勤局長非常緊張,因為島上充滿著日裔美國人,而羅斯福又決定坐敞篷車讓自己處在民眾夾道歡迎之中,他說:「只要有人扔一顆手榴彈,就可以把美國最高統帥跟兩位司令一次收拾。」但事實證明他多慮了,即便是日裔,他們見到總統的喜悅之情不遜於其他美國人。

一位陸戰隊員知道國家政策是先歐後亞,所以當他發現羅斯福總統居然親自駕臨時非常的驚訝。高潮是在總統巡視傷兵醫院時,裡面有很多從前線後送的傷兵,許多人都因為身體殘廢而灰心喪志,而羅斯福本人也是行動不便者,他對此表示感同身受,並以自己為例勉勵他們,贏得了掌聲。助理事後回憶:「我第一次看到總統熱淚盈眶。」身為最高統帥,羅斯福努力的迎取將兵的心。連他在機場登機時,恰好遇見剛從關島撤回傷兵的飛機,都先直奔去迎接那些躺在擔架上的士兵。據說許多人看到總統的出現都以為自己是在作夢,難以置信。

即便是在作秀,但如此羅斯福,對於他能連任四次還會意外嗎?雖然這對於民主制度來說,是非常的危險的一號人物。


‧危險人物

不過羅斯福自己對於「美國的危險人物」,倒是有別的名單。第一位是他曾經最有威脅的對手,同黨籍的政客休伊‧皮爾斯‧朗(Huey Pierce Long Jr.),此公是位著名的民粹主
義者,曾一度產生深遠的影響。另外一位則是他手下的大將之一: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Douglas MacArthur)。

美國知名作家威廉‧曼徹斯特(William Manchester)的一部關於麥克阿瑟的傳記就取名叫:《American Caesar》,簡體中文版翻譯成《美國的凱撒大帝》。如果你對於這兩人的生平都有所了解的話,或許不會對這樣的對比感到意外。同樣都是寡母養大,都是極具天賦但又有爭議的軍事家(但麥克阿瑟的政治能力不行),同樣的野心勃勃與傲慢,可是深得民心,並對國家產生了威脅。不過,對比終究只是對比,只是傳記作者或歷史學家的一種方便或惡趣味而已。可是,麥克阿瑟在當時確實也是個頭痛人物--對某些人而言。

他驕傲,自負,野心勃勃,能夠指揮大軍巧妙的作戰,但也曾犯下輕敵的錯誤。有人說他是“最偉大的惡魔”,或許頗為貼切。1944年的當下,麥克阿瑟一度想要利用自己的聲望
競選總統,雖然因為錯誤的政治操作而失敗了。然後,他堅持要求把主要目標放在菲律賓,只為了完成自己的承諾,然後時不時企圖奪取整個太平洋戰區的總指揮權,都讓軍方高層頭疼不已,逼的羅斯福不得不以最高統帥身分親自介入。這位總統的手腕比他強太多,麥克阿瑟雖然得償所願,卻也不得不服從。據說當他聽到羅斯福的死訊時的言語,讓旁邊的幕僚也為之錯愕。

麥克阿瑟跟艾森豪是兩個極端,後者極具敏感的政治天賦,儘管沒有神來之筆的戰功,但卻能統帥各路人才,完成大業,並在最後成為美國總統,那是前者夢寐以求的位置;而這位“美國的凱撒”從不容人,一個十足的利己主義者,雖然獨佔了所有功勳跟榮耀,卻永
遠遠離他想要的寶座,只能在感嘆“老兵不死”之中退下舞台。


‧世界上最後一場大海戰

通往日本的路上,要先佔領菲律賓還是台灣,曾經在美軍高層引發不小的爭論。麥克阿瑟堅持要兌現他「 I shall return!」的誓言,也把這句名言同樣當作是美國對菲律賓的政治承諾。經過羅斯福的介入後,最後終於達成了共識。或許身為台灣人,會忍不住思考,如果當初美軍是不一樣的選擇,會造成什麼後果呢?其實,看一下歷史上馬尼拉發生了什麼事情,你就會慶幸歷史是這樣走的。

雷伊泰灣之戰恐怕是最後一次如此大規模的海戰,雙方總參加人數將近二十萬,今後恐怕不會再有(也不希望有)這樣的動員。也因此,這場戰役的話題性是非常夠的。但它最常被討論的無非是兩點:美方司令哈爾西(William Frederick Halsey, Jr.)的北上追擊小澤治三郎跟日方主力艦隊指揮栗田健男放棄攻擊美國登陸部隊而撤退。

栗田在戰後描述自己做此決定的敘述是矛盾的。作者綜合各方證詞後的結論:栗田累了。他在戰役爆發先是經歷了旗艦被擊中棄船逃生的奔波之苦,之後又是三天三夜沒睡,相信不管是誰,再怎麼體力過人,至此應該也都到極限。

再來,日軍海軍司令部對捷號作戰的態度其實就是海軍版的萬歲衝鋒,「明知贏不了,那就乾脆光榮赴死」。然而,海軍對這種態度其實是嗤之以鼻,儘管他們都願意為國赴湯蹈火,九死一生,但並不願意把國家耗資鉅款的艦隊如此輕易地浪費。所謂的九死一生,至少還有一個生存之機嘛。作者審視了各路艦隊司令其實都有企圖撤退的舉止,可以感受出不論是栗田、小澤或者志摩,都沒有那種「神風式」的念頭。「死有輕於鴻毛跟重於泰山」,他們希望自己的死換來的是勝利,而不是無謂犧牲。


哈爾西中計已經是史學界的共識了,儘管當事人抵死否認。(但他私底下有承認他應該要跟指揮馬里亞納群島之戰的斯普魯恩斯“交換”指揮的戰役,結果會更好)

從對日本海軍在戰後的審問,小澤是誘餌已經是明顯的事實,而哈爾西在發現敵艦時,他手上的籌碼完全不需要把整個第三艦隊拉去追擊的。美海軍已經知道日本航空兵遭到重創,已無力造成多大的威脅。“任何一個航空特混艦隊都足以收拾他們”。換句話說,哈爾
西大可留下戰艦群繼續守海峽,自己帶空母去追擊,但他沒有這麼做,因此遭到詬病。而哈爾西之所以如此,也是有背景的。他之前錯過幾次大戰(珊瑚海、中途島),然後之前馬里亞納海戰又放跑了日軍航空部隊的殘餘,這種壓力下讓他非常想要“徹底殲滅鬼子空母”。不過當時人們沒有深刻追究哈爾西。這是有政治原因的。只是站在後世的角度看,對這位老將來說,在晚年依然頑固的堅持自己沒有錯誤,顯得有些不光彩。"


雷伊泰灣海戰或許是世界史上最後一次有可能出現戰艦對決的機會,但隨著哈爾西把第三艦隊往北拉去追小澤,接到命令後又耽擱了時間替驅逐艦加油後,與栗田徹底放棄攻擊美軍登陸部隊撤退,這個可能性就化為泡影了。不然,威利斯‧李手上那六艘戰艦去跟當時還浮在水面上的大和號對決,不管勝負如何,對後世的歷史學家或軍迷都是非常有話題性的。儘管這將會是以數千人的生命為代價。

不過有個不祥之兆是,大西瀧治郎的神風特攻隊在此役已經開始發威,他讓美軍知道:如果日軍飛行員願意用生命為代價,無論如何都是可以命中目標的。整個戰爭後期,美海軍的許多重大傷亡都是由此而來。



關於神風特攻隊,還有戰爭尾端的一些日美兩國人民的眾生相,作者也花了不少篇幅敘述,因為我看過其他的專著,所以覺得討論的比較淺。個人比較感慨的是,當日本還在水深火熱的時候,美國人已經在煩惱戰後會不會又回到大蕭條的時代,真的是有夠「奢侈」啊。

最後再順便提一件事情。太平洋的眾多登陸戰中,帛琉戰役肯定是排前幾名的險惡。作者也引用了HBO 電視劇的原著之一:二等兵斯萊奇的回憶錄,對於劇中有一段經典的畫面,敘述到是不相同。
「我看到一位陸戰隊士兵對著死去的,被去了一半,還有著積水的日軍頭顱遺骸丟著碎石打發時間。他並沒有惡意,只是無聊。」
這在劇中是斯萊奇自己的行為,在書中則是他看到的。
不過不管怎樣,這場惡戰改變了交戰雙方士兵的命運。即使活下來的,也已經不再是過去的他。

而前幾天我看到一則關於烏克蘭士兵對著俄軍遺體做出「不當行為」的批評的各種討論。我尋思著,是否我們真正能對那些在戰場經歷過「非常人所能經歷」的各種事情後的士兵的心情有著同理心?整個二戰的各個戰線,有著數不清這類紀錄:「戰前是個好人,戰後變成怪物」。要士兵成為殺人機器又保持人性是一種高標的要求。請務必牢記這點。

最終,最惡劣的是那種隨意挑啟戰端的人。


牢記戰爭帶給人類的苦難,就是本書這樣作品存在的價值。
推薦這三部曲給各位。



--
鄉民: 「我們要新憲法!」

統派: 「都要統一了要憲法幹嘛?」
獨派: 「要台灣國憲法不要中華民國憲法!」
中間派:「憲法不能吃,我們要Money!」
阿共: 「反正都是擺好看的,這裡有本台灣地區自治法要不要參考一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234.23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Warfare/M.1665106252.A.C82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fatisuya (111.250.234.237 臺灣), 10/07/2022 09:30:59 ※ 編輯: fatisuya (111.250.234.237 臺灣), 10/07/2022 09:31:15

maalouf10/07 10:45

ACRM292910/07 11:01

AS200010/07 15:47

yanghp10/07 20:58

Nexqachy10/07 21:32

KHDSN10/07 21:55

wtchen10/08 02:01

chbrucewu10/08 12:52推,也推簽名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