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年少日記觀後感
以下有雷,請慎入!
————————-防雷線——————————-
這是在本版第一次發文,主要是想跟大家探討年少日記觀影後的想法。
這部片雖然沒有像看『富都青年』哭得這麼慘,但還是有流下不捨的眼淚。
看完之後我感覺片中想要帶出幾個議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一樣的感覺:
首先,我注意到的是影片中對青少年憂鬱症的描繪,影片中的角色「有傑」展現了即使年紀輕輕,也可能患有憂鬱症的傾向,他向母親提及自己無法安睡滿八小時,甚至想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然而,令人心痛的是,他的母親對此不予重視,甚至認為學業成績不佳與精神健康無關。透過細膩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出有傑其實是個勤奮的學生,但他的情緒和心理困擾卻被忽視(因爲晚上睡不好,白天打瞌睡),進而影響了他的學習表現。家庭中的偏激教育觀念和缺乏關注,無疑加重了他的困境。
其次,影片中還提到了尋找可能有自殺傾向的學生的情節,起初,我們可能會認為班長或是蛋糕的角色最有可能,但片尾揭示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陌生的面孔。這一轉折似乎在暗示,即使是那些看似外表無意、行為正常的人,其實也可能急需心理支援,這也呼應了片中提到的「不被重視」、「不是什麼重要的人」 原本我們以爲最有可能有情緒問題的人,其實藏在沒被你關注的人身上。
這部電影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應該更加關注那些在我們生活中被忽視或很少被關心的人。有時候,一句簡單的問候或關心,就可能成為他們生命中的救援之繩。
《年少日記》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提醒我們對周遭的人要更加關懷和理解。
--
推
我也喜歡導演最後安排求救學生是陌生面孔+1 即使不
是看得出端倪的人,也有可能是急需幫助的。只是日常
偽裝無事。鼓勵他們說出來、尋求幫助很重要
是說,之前網路有句話很有道理。「壓力大到要去看
身心科的小孩,他們的爸媽更需要看診」而後者甚至
不認為自己有心理問題
1/7500
用心推
看這部片 哭得比富都青年還慘
推
非常推這部…這兩天剛好看了一份數據,111年台灣自
殺死亡人數3787人,14歲以下有19位『
推 好觀點
睡眠失調算是憂鬱症很典型的症狀了,導演自己兼編
劇也有得過憂鬱症,寫這些變化應該會蠻準確的
每個身心出狀況的人,他們的個體差異性極大。
實在不適合以一句話概而論之。
太多網路言論只是譁眾取寵。
推用心
大推 推爆
這部我哭爆 富都我反而沒哭
我也是這部有哭富都沒哭
推 真的爆哭
推
這部我一人包場(這票房真的好可惜),我在電影院
哭到抽搐,真的好心疼
38
[好雷] 《年少日記》請給予溫暖與關懷防雷 《年少日記》第一周的場次時間實在太糟糕了,真的要來抱怨 我原本想放棄,因為有事情要處理才順便看電影 慶幸自己還好有看到這部好電影,真的好喜歡 想想差點因為場次時間而錯失,那就太可惜了21
[普雷]年少日記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先說為什麼只給了普推,主要是因為電影的劇情圍繞父親對於孩子偏激的教育方式、母親 因為經濟貢獻度不佳,在家中沒有話語權而無法保護孩子,偏向台灣上一代的情形,甚至20
[好雷] 年少日記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停留在10歲的鄭有傑,以及背負傷痛獨自留下的鄭有俊,是一把刀切出的兩面傷痕。 而這把刀,是源自家庭的不平等。鄭自雄的偏心,對成績優秀的有俊疼愛有加、對不出色6
[好雷] 《年少日記》或許不那麼..與我無關雷文防雷資訊頁 《年少日記》之前朋友受邀去看試片,我是因為這樣也選了今天光點華山這場來看。 只是昨天剛頒完獎,我可能也可以試探其他觀眾的心聲。 《以下有劇情》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5
[討論] 〔年少時代 Boyhood〕iTunes 特價 $90此片為「愛在」三部曲導演李察·林克雷特 (Richard Linklater) 費時12年完成的偉大作品。由於本版對此片討論文不少因此就不再贅述,片中劇情並沒有太多過於起伏的濫情橋段,大多為平淡瑣碎卻又十分細膩的敘事,但隨著12年來主角一路在破碎的家庭中逆境成長,到最後一幕的那一抹淡淡的微笑,我記得第一次看時真的差點哭出來 (平常看電影沒啥在哭的 : ) ),當然是因為這部片給了我太多啟發與頓悟,希望所有喜愛電影的各位一輩子至少要看過一次「年少時代」。 最後附上片中一首歌: HERO by Family of the year4
[普雷]《娘娘腔日記》不以謊言包裝真實的自己以下可能有雷 圖文好讀版: ~*-*~*-*~*-*~*-*~*-*~*-*~*-*~*-*~*-*~*-*~*-*~*-*~ 《娘娘腔日記》是一部泰國同志喜劇電影,由基蒂法克通瓦姆執導,阿拉雅海格特、帕塔 拉莎雅庫耶蘇文絲莉主演,改編自同名電視劇的電影版,劇情講述三位男同志葛斯、高夫2
[好雷] 《美國女孩》:屬於台灣的共同記憶《美國女孩》:這應該是台灣人都能有共鳴的一部心思細膩的電影,能夠激起台灣小孩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記憶碎片,對於家人與環境的認知變化,透過歸國子女的不適應與歷史病疫的不安心,讓片中四個家庭角色互相擦出他們各自內心的「美國夢」所幻滅的火花,關於美國夢的失落情緒依稀記得在楊德昌電影《青梅竹馬》中顯得不切實際與遙不可及,《美國女孩》則隱約承接這樣的概念,道出逃避的現實。 阮鳳儀根據其親身經歷改編的劇本相當豐富細膩,故事從頭到尾並沒有太過戲劇化的時候,真實的生活感是此片的精髓,角色的肢體言語上都極富細節,主角從無限失落變成無處發洩的怨恨,在演員身上的許多小動作都非常的貼近孩童的樣貌,那些叛逆父母、迷惘犯錯的過程,作為觀眾不斷的感受到自己曾經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另外,主角與母親的和解過程也是相當的具張力,像這樣的家庭肥皂劇少不了的吵架戲碼在此片並不是很多,電影更比重在透過主角自己對環境的掙扎到順從,與對代表美國夢的白馬的期待與破滅,主角經歷痛苦後的超齡成長,換位思考去知曉母親經歷的相似困境,結尾一場主角與母親的家常互動作爲高潮,異常的平凡但真摯誠懇,那一反電影前面壓抑煩躁,溫馨平和的母愛氛圍,有種麥克李1990年電影《生活是甜蜜》的結尾,同為母女和解的母愛爆發,那股闔家感動實在餘韻無窮。 《美國女孩》動人之處就是這些與觀眾有所連結的共同記憶,營造了裡外真實的台灣家庭故事,立體的家庭角色十分有帶入感,對女孩的年少叛逆成長描寫深刻,作為台灣人在這部片的分分秒秒中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鳴,是一部專屬台灣的溫馨好片。 --2
[好雷]《年少日記》不那麼共感,或許是因為仍懷希望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看到《年少日記》裡父母對小男孩學業、才藝的要求,才想起自己也曾經歷過那段時光。 然而這段共同的情景,並沒有讓我因此從電影中找到共鳴,反而我們刻劃出了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