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普雷]《不丹沒有槍》投票迎來第一槍

看板movie標題[普雷]《不丹沒有槍》投票迎來第一槍作者
KevinMoleaf
(陸坡)
時間推噓 5 推:5 噓:0 →:0

無知的幸福?不丹首次民主的喜與憂

有時候對於活在知識傳播快速,又或科技發達且能夠有多項娛樂的國家裡是一種先天的幸福,對於習慣活在這樣環境的我們,往往有種這就是現代世界的架構,似乎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就是世界的樣貌。

但世界樣貌多變,並非單一視角的國家可以詮釋的,例如中國就試圖想對自己人民敘述不一樣的世界故事、或是長期在紛爭戰火中的國度,這些地方有很多都還沒有實施真正的民主,又或還在奔向民主的道路上。

《不丹沒有槍》是國際上少見的不丹電影,作為最後個開放電視與網路的國家,不丹國王決定放棄專制走向民主,不丹也將展開國家第一次民主投票實驗,但顯然人民對於什麼是民主?怎麼投票感到陌生。廣播裡傳來這個消息,沒想到正在閉關的喇嘛竟然吩咐徒弟,在大選之日找來一把槍?此時不丹來了一位從美國到訪的買槍人。





《不丹沒有槍》是什麼電影:

民主自由不只是歐美世界多個先進國家的價值,也是世界許多國家慢慢再成形的趨勢,
根據2023年的調查,世界有著廣義民主政權的國家約有百個,但是要真正達到完全民主則不到8%,也表示世界各國距離完全民主的世界架構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台灣2023年全球民主指數再排名第10,除了有所上升之外,台灣也是亞洲完全民主的典範,在亞洲國家名列第一。而年輕的民主國家不丹則落在83名的位置。

不丹在2008年以前都是由君主立憲,並由旺楚克王朝的國王絕對統治領土,而這個國家政權轉型,主要是在2007年第五任國王凱薩爾,與印度簽署修訂的《不印友好條約》,凱薩爾國王認為掌握絕對權力已經不符合世界趨勢,要讓國家永久則需實行憲政改革,將老舊的君主專制逐步走向民主化。

這也是世界上少見的不流血的民主轉型,但在轉型之路上,不丹人民卻對這個改變無從是從,這也讓國王真正放下執政權是在2013年時候,這便是《不丹沒有槍》電影的背景故事。







《不丹沒有槍》導演-巴沃邱寧多傑其實跟台灣結緣成為台灣女婿,在2019年劇情片《不丹是教室》,拍攝全世界最高位在5000多公尺的喜馬拉雅山上的學校師生劇情故事,重心敘述關於不丹城鄉差距與教育問題,也讓不丹電影在國際上受到討論。這次2023年《不丹沒有槍》則是回到不丹一直以來社會與民主轉型問題,更加深入於不丹這個國家在面臨年輕的民主國家、雖從專制和平轉移從民主自由,但人民無從適從的黑色幽默。

故事以不丹國王宣布歸還政權交由人民,這一刻開始人民成為不丹的主人,有著自我決定不丹走向何種國家形式的各種權力,但沒想到人民對突如其來的民主大禮,卻連投票都不會投。

封關修行的老喇嘛聽聞此事,告訴年輕的喇嘛對於如今的轉型他需要做一件事。老喇嘛要在投票日當天,帶著槍前往會場,年輕喇嘛不懂老喇嘛要槍的用力,而且不丹真的有「槍」嗎?此時一個從美國飛來不丹的買槍者,似乎也再找群一把槍。










《不丹沒有槍》分析與延伸:

不丹雖然是在2008年宣布民主化,但是其實民主運動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並非一夕間突然放開,1950年不丹國王首次開始邁向民主體制的改革,制定了憲法、廢除奴隸制度,而鄰近的印度的民主制也或多或少影響不丹對於民主改革的決心。

在國際上,專家認為後期影響不丹加速民主化改革進度,應該是1990年代駭的種族清洗洛昌人導致不丹大量難民逃亡有關。洛昌人其實算是17世紀不丹從尼泊爾來的外來人口,有些許因為宗教文化不同受到政府歧視,而在逐步民主運動中, 洛昌人提議廢除絕對君主制,這點可能是惹怒不丹王國政權的主因之一。

有意思的是會導致這種種族清洗的原因是因為不丹王國在1980年實行多項政策,想要凝聚不丹人的「民族認同感」、「民組整體文化性」,但卻是單方面的紙推動不丹竹巴人的文化,而禁止或針對其他族裔。如以台灣為例就像是要復興原住民族只挑最大宗的阿美族為主,剩下其他族的文化通通得丟棄或不承認。雖然的確讓不丹有自我的文化,但這樣的不丹文化被人認為是一種非多元刻意營造出來的不丹文化,並不能反應出不丹真實的樣貌,但由於王室在不丹還是很龐大的體系,故這種議題在不丹還是禁忌的議題,要呈現「轉型正義」可能還需要很長遠的時間。





說起不丹,人人往往想到的是「全世界人民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但這個國民幸福值數,背後其實有個有趣的地方。國民幸福數值,這個計畫方式其實就是由1972年不丹自己國家的國王-辛格提出的,官方說法是基於國民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均衡,訪問國民對於自身的幸福感,不意外的視不丹人有接近9成超高的幸福感指數。

這國民幸福指數其實存在很大的爭議,一來是不丹政府自問自答,球員兼裁判,二是以藏傳佛教為底蘊的幸福指數是否能成為通用於世界量化值?甚至還被人抓包關於不丹難民因為已經被官方除籍,所以不列入考量等,是相當有爭議的幸福統治。

雖然不丹依舊有很多在轉型民主、王室與人民之間紛擾的問題,但電影《不丹沒有槍》比較聚焦在不丹開放民主,與終於接觸到外來文化的衝擊和是否能保持初衷?如同最近亞馬遜雨林少數民族開始有了網路,便傳出少數民族的年輕人沉迷於網路情色而不打獵,在不丹民主過程後,是否可以理解民主的優點與缺點,新任政治素人的力量與過去皇室統治階層兩者之間,在轉換的過程怎麼拿捏,對於這點,我認為《不丹沒有槍》有點到一些轉換的要素,但很難將其複雜的不丹民主說明白。








《不丹沒有槍》值得一看嗎:

這部片在國外影評專家中獲得好評,我認為是因為不丹的電影本身在國際上就為稀少,而這次以民主、投票、文化衝擊等,黑色幽默和不丹原始自然人文風景結合的衝突感強烈,讓這部片不只有話題,也有幽默看待不丹民主轉型,不備感壓力。但我覺得《不丹沒有槍》並沒有深化去探討不丹民主、也並不是很深入去表示不丹的文化衝擊這件事,反而讓我覺得當時不丹的人民無法了解民主被趕鴨子上架這件事,與導演偏重一邊的觀點。

在對《不丹沒有槍》訪談中,導演巴沃邱寧多傑曾被問到不丹人是否需要民主?,導演這樣表示:「身為不丹人會支持國王的決定,而民主是國王想要的。」和敘述他父親是不丹外交官,成長的時間長期待在瑞士、美國、中東等國家,故我認為巴沃邱寧多傑導演的觀點很大一部分是和不丹官方「想要的形象」呼應。

就如分析與延伸段落所述,《不丹沒有槍》其實跟官方從1980年到今推廣不丹專一文化樣貌相當密合,國外文化是槍、不丹文化則是陽具崇拜,在電影最後結局的呈現,我覺得很明白表現導演跟政府一制的立場。這可能也是不丹政府沒有將這部電影視為禁片的原因。






有意思的是裡面關於外國的槍與不丹的陽具,這些在傳統性別意象上都是相當男性崇拜的東西。就像導演表示的過去不丹出現陽具雕刻與畫像,甚至飾品都是很平常的日常,但因為接受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後,不丹這樣的陽具意象開始變得有點羞恥。

但根據一些當地的作家、研究學者都表示不丹的陽具文化跟性並沒有直接關聯,陽具其實跟神明宗教文化更有密切關係,而且其實不丹的文化意象陽具之外也有其他的,但是如同《不丹沒有槍》中凸顯陽具的部分、或是對於國王的希望就是人民的希望的言論,我感覺《不丹沒有槍》有一種貴族在詮釋不丹庶民文化的感覺,如同台灣加幾句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系,自我滿足很有地方色彩。

但因為不丹電影少被國際看見,對於如《不丹沒有槍》、《不丹是教室》等這樣與官方導向相當契合的電影是否就是壞事?我其實也很難說是。因為當一個國家有電影或是事件,可以得到國際有話語權的國家看見、注意是很不容易之事。不丹是這樣、台灣也是這樣。《不丹沒有槍》也不全然都是捧皇派的發言,只是有些事情,在不丹不好搬上檯面,如同世界各國都有一些過去的黑歷史很不好說。但已幽默的新興民主的轉型故事,這部片的確相當有趣且幽默,光是藏傳佛教與槍的組合,可能在不丹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_oZ2Bj1tU

--
個人Blog: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
小說連載頁: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member/26930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54.239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KevinMoleaf (223.137.54.239 臺灣), 06/09/2024 23:42:27

greenpeter 06/10 00:27文章中有些打錯字的地方,自己再看一次修正一下

sulaeric 06/10 02:05不丹是教室看過了。這齣看過介紹也很有興趣

Warnerting 06/10 07:29開放民主只會越來越亂+1

AAAdolph 06/10 09:12文中又沒說開放民主會越來越亂,是在+1什麼?

j022015 06/11 23:34拜託讀完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