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好雷]《1917》讓人嘆為觀止的戰爭文藝電影

看板movie標題[好雷]《1917》讓人嘆為觀止的戰爭文藝電影 作者
benbenson12
(如履)
時間推噓 5 推:6 噓:1 →:2

以下有雷

圖文好讀版:https://loory.tw/1917-film-review/






~*-*~*-*~*-*~*-*~*-*~*-*~*-*~*-*~*-*~*-*~*-*~*-*~



《1917》是一部美國戰爭劇情電影,由山姆曼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

柯林佛斯、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馬克史壯、理察麥登主演,故事講述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

戰期間,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史考菲與布雷克受到將軍指派執行一場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他們必須和時間賽跑,冒險進入敵區傳遞重要訊息,試圖阻止友軍踏入敵方設下埋伏的陷

阱,拯救包括布雷克哥哥等一千六百名英國士兵。



年初剛公布的2020金球獎得獎名單裡,所有還未看電影的觀眾都不會把它視為得獎熱門的

《1917》,最終不僅導演山姆曼德斯憑藉本片獲得最佳導演,更在劇情類脫穎而出拿下最

佳影片,成為本屆的最大贏家。究竟作為一部被認為只能透過戰場砲火來呈現身處其中的

角色心境,並帶出反戰核心主題的戰爭電影,《1917》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從眾多強片

脫穎而出?一舉成為目前最具冠軍相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競爭者?這必須從電影的技術層面

開始說起。



毫無疑問,在還未深入探討故事內涵之前,光是在巨型銀幕上看著片中角色執行傳令任務

的過程,我就能清楚感受到《1917》令人驚艷、近乎無可挑剔的製作水準。不僅是戰爭電

影最具有發揮優勢的音效部分,一鏡到底的順拍手法更考驗著導演場面調度、演員與攝影

師的鏡頭與走位,更不用說整部片全採用棚外的實景拍攝,更需要有當時光線與天候條件

的配合,這都讓完成《1917》這部電影成為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身兼《1917》導演、製片與編劇的山姆曼德斯,從 1999 年的首部長片《美國心玫瑰情》

以細膩的敘事角度,大膽諷刺了美國中產階級的虛偽就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等

五項大獎的肯定,到近年兩部廣受好評的龐德電影《空降危機》與《惡魔四伏》,就能從

中看出他讓各部門完美配合的執導功力早已相當成熟,讓《1917》從第一顆鏡頭到片尾結

束都充滿著震撼人心的巨大能量。



《1917》根據導演祖父艾佛德曼德斯的故事發想而成,透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身材

矮小而擔任傳令兵的經歷,把故事聚焦在被人們稱作是最慘烈、死傷比率最高的西線戰場

「壕溝戰」,並藉由兩位英軍小人物在戰場上見證大時代的必然與戰火的無情,讓觀眾從

片中一條條不管是英勇奮戰、畏懼退縮,或者矛盾掙扎的生命,來重新思考一個人活著的

意義,還有自己在這世上存在的價值。



儘管我們目前可以確定奧斯卡最佳攝影已經是羅傑狄金斯的囊中之物,但獲得如此高度評

價的《1917》作為一部多半強調場面的戰爭片,我們不仿也從多方視角來切入這部電影,

深入剖析這次主打的「一鏡到底」拍攝有什麼意義?這種特別的攝影與敘事方式是否有對

劇本產生正面影響?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獨特觀影體驗?



如果說諾蘭的《敦克爾克大行動》利用海陸空的非線性剪輯帶著觀眾從不同角度來建構一

場浩大的撤退行動,而《1917》雖然技術強到讓人難以置信,但整個故事不但極為簡單明

確,跟著兩位主角一同移動的鏡頭所呈現出來成品也看不到等任何讓電影更具張力的剪輯

或花俏敘事手法,讓觀眾不用承受任何負擔,更不需要太多關於戰爭的背景知識,就能從

有如紀錄片的畫面中獲得最真實純粹的感受。



《1917》確實以此把視角從大格局戰爭聚焦到前往前線傳遞情報的兩位角色身上,透過他

們兩人從開頭分別迫切與抗拒的表現、穿越遍佈泥濘與屍體的無人之地、敵軍撤退還留下

陷阱的山洞、漂浮著大量屍體的河流,經過一路上所見所聞的衝擊,到最後費盡千辛萬苦

抵達目的地的如釋負重,整個段落配合與場景轉換一氣呵成。上校說:「希望是個危險的

東西。」但這不也代表它的珍貴?《1917》這種小人物身處當時戰爭背景之下,看似對人

生感到無奈絕望,但最終依舊希望能盡自己微薄力量試圖扭轉戰局的偉大,相當迷人也讓

我看得非常感動。



然而在眾多優點之外,即便《1917》一鏡到底給觀眾帶來「連續的沈浸式體驗」,但整部

電影時間同步對空間距離所造成的壓縮,不僅因此降低了故事的真實感,也失去原本宏大

壯闊的氛圍。或許到頭來比起一鏡到底的「技術」,《1917》對當時壕溝戰的詳盡呈現,

無論是片中那些士兵的狀態、反應與駐紮的生活環境,導演在當時人們為了終結戰爭只能

奮戰到底的前提之下,最終除了非常浪漫地把《1917》故事焦點放在史考菲和布雷克的信

念與勇氣,也透過他們兩人視角帶出戰場上每位角色,把電影格局在大至整場戰爭與小至

主角本身之間來回切換。



這都讓《1917》不僅給觀眾帶來有如身歷其境的震撼,富有詩意的畫面與幾個重要元素的

對比也使整部電影有著細膩內斂,即便在殘酷戰場也充滿希望與人性的正向光輝。正是如

此,在《1917》這段建立在真實背景的故事,我們能從這兩位平凡小人物身上看見戰爭的

各種面向,深刻感受到身為一位軍人的責任、同袍與兄弟之情,還有看見他們內心對「家

」既渴望又排斥的矛盾心理狀態,都在克制不煽情的故事中把戰爭題材對於人物的描寫發

揮到極致。



我想《1917》會如此深刻動人,就是導演山姆曼德斯在描寫戰場的無情與殘酷之外,跳脫

了原本題材的既定框架,讓觀眾感受到在其他戰爭電影都不曾有過的「美」。光是人的部

份,兩位角色的互相協助與關係、途中讓史考菲搭便車的盟軍、躲藏在地下室的法國女子

與象徵新生與希望的嬰兒,在樹林裡唱著愛爾蘭民謠《Poor Wayfaring Stranger》的第

二軍團,都讓原本平凡無奇的一瓶牛奶、一只信物戒指、一張全家福照片和背後那句「

Come Back to us」的留言,最終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蘊含無比深厚的情感。



看著兩人沿途經過的景色,從那個被交付任務之前的悠閒午後、路途上的廣大草原、燃燒

的建築、被照明彈給點亮的城市廢墟、灑落在河流上的櫻桃樹花瓣,甚至是在史考菲費盡

千辛萬苦抵達前線戰場時,羅傑狄金斯把鏡頭拉高,讓觀眾看見在整個白色壕溝裡的數百

位士兵,《1917》都透過周邊景色的切換來描述一場史詩般偉大的旅程,並在片尾史考菲

交付任務、傳達戰友布雷克的死訊之後,讓他獨自走到整片草原那顆唯一矗立的樹下,達

成了一次完美的頭尾呼應。



就我個人而言,《1917》這些人物互動與田園景物的呈現,跟壕溝裡來往的人群和屍橫遍

野戰場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得整部片就如同遊走在虛幻與現實之間,透過畫面給予觀眾

一種像是戰爭前、後的對比,讓我們能在自己心中想像要是沒有帶來悲歡離合的戰爭,這

片土地將會多麼美麗,這些士兵又會跟家人一同度過怎樣的時光,藉此讓《1917》以相當

特別的方式帶出所有戰爭電影都具有的「反戰」主題,並更加強化關於「愛與和平」這個

普世價值。



因此,雖然《1917》不是真的「一鏡到底」,仔細就能發現其中許多剪接點,讓整部電影

的時間流動不完全等於故事發生的過程,但當我們明白拍攝這部作品的過程有多麼艱難,

而這正好也是片中角色當時所經歷處境的時候,戲裡戲外的相互呼應,也使得這發生在一

百多年前的《1917》不再只是一個「故事」,而是真正能夠透過角色內心的堅強與脆弱感

染所有觀眾,讓這段「虛構的歷史」能夠為我們帶來「真實的影響」,跨越時代被人們永

遠傳誦下去。



整體而言,《1917》不光極具真實臨場感,讓觀眾就像跟主角一同在戰壕穿梭、繃緊神經

往目標前進的氛圍塑造令人嘆為觀止,更在全片迫在眉解、分秒必爭的情況下,透過許多

高明的劇情安排讓角色停下腳步,以相當溫柔的口吻告訴我們即便身處於殘酷的戰場,也

要永遠抱持希望、別失去愛與關懷的本質。一直到幾天前,我都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應該

會給《從前,有個好萊塢》,但現在看到《1917》即使受到戰爭電影的限制,也能做出如

此具有突破性的呈現,最終結果會如何我也搞不清楚了。


--

歡迎追蹤我的FB或IG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g/loory.film.notes
https://www.instagram.com/looryfilmnotes/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3.115.118 (臺灣)
PTT 網址

sellgd 02/02 00:02故事真的比愛爾蘭和婚姻關係吸引人多了

ssivart 02/02 01:22不錯 但是我覺得這部沒有超越鍋蓋頭

shiaucc 02/02 02:18覺得敦克爾克都比這部好看 XD

SilentZ 02/02 02:38敦克爾克的畫面太乾淨,完全沒有戰爭片的感覺

wengho 02/02 02:401917的臉很多都超乾淨 都說昨天打了勝仗繼續進攻

wengho 02/02 02:41無法進入狀況裡

ngc7331 02/02 08:02敦克爾克沒有戰爭的感覺,但看得很舒服,1917精彩,

ngc7331 02/02 08:02但是讓我一整個晚上都很想吐

tim19990312 02/02 11:30不是慢步調的都是文藝片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