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性別論點談《當男人戀愛時》
本文以兩性以外的「性/別」觀點審視《當男人戀愛時》。
※ 有雷!包含結局雷!
※性別論點A:與同志電影相同的主命題「孤獨」
單就表面與生理性別檢視《當男人戀愛時》,無可否認它是典型的異性戀電影。然而浩婷(許瑋甯飾)卻與多數同志電影主角籠罩在「孤獨」。
受制於異性戀霸權藏匿於暗櫃,同志電影的主角往往明白己身性傾向與主流大眾不同,渴望愛情滋潤,藉此由孤獨一人轉為兩人陪伴抵抗世界。畢竟 99% 的同志在人生遇到另一名同志之前,都曾深陷於孤獨,因此加倍渴求愛情。這造就過半的同志電影,實質為「同志愛情電影」。
無論是去年火紅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引領臺灣青春風潮的《藍色大門》
(2002)、《盛夏光年》(2006)皆是如此聚焦在「孤獨感」,在青少年角色、時空背景設定於 1990 年前的電影最為明顯。因為「孤獨感」驅動愛情或友情,《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 1987)中主角才會轉愛上家僕家僕 Scudder、《藥命俱樂部》
(Dallas Buyers Club, 2013)的 Rayon 才會願意以男裝跪求父親拯救主角。最聚焦同志孤獨感的電影,莫過於坎城影展酷兒金棕櫚得主《湖畔春光》
(Stranger By The Lake, 2013),在結局中,主角寧願找死都不想承受獨自一人的孤寂。
單就孤獨感,同志與浩婷如出一轍,渴望愛情陪伴,卻因性身份/債務而隻身一人。浩婷外型甜美、擁有穩定工作,因父親久病在床累積龐大債務無法談戀愛。郵局的一幕戲,歐巴桑介紹兒子給浩婷,浩婷吐露欠債,歐巴桑落荒而逃。浩婷瞳孔映照出孤獨,彷彿這輩子愛情註定遠離。後半段劇情不多談,阿成(邱澤飾)努力追求浩婷,浩婷阿成終成眷屬。
去除生理性別框架上,這份孤獨者尋覓到愛情,在感知(sensibilty)上是與同志電影相符。因為如此,同志觀眾亦能被《當男人》所觸動。
※性別論點B:愛情之後的婚家
受限於家庭主義、父權體制中的生殖取向情/性慾,婚姻在國家規範與種種機制下幾近成為義務規範。在華人社會下根深蒂固的儒/孝道,婚姻後的「家庭」被無以名狀地放大,宛如詛咒束縛、箝制著人民。這一點在《當男人戀愛時》更是明顯,基於孝與家庭,浩婷為回報養育之恩,必須放棄生活、夢想、愛情來維持父親生命延續。
這究竟呈現浩婷是個守法好國民,知道不理會病父觸犯刑法遺棄罪,更或是風序良俗造就子女要孝順呢?
這份名為「家庭」的詛咒同樣體現於男主角阿成,他愛哥哥、孝順父親,但這般的「愛」與「孝順」究竟根源自於何處?與其批判後續的家庭勞務壓迫女性,我們是否該歸根究底檢討更上層的「親情」、「孝順」這類「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魎魅 」。倘若沒有婚姻、家庭的道德倫常加諸,《當男人》後半段怎可能出現把我爸爸送給妳當爸爸這樣的荒謬劇情。
與其聚焦在女性壓迫,阿成這位男性角色同樣深陷在另一種性別壓迫。
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也因為多數觀眾買單感動,因為多數人都服從、認同家庭與婚姻,所以這類敘事才會奏效。
畢竟多數人就是「家庭詛咒」下的被詛咒者。
※性別論點C:羅曼愛情的受眾
隨著《當男人戀愛時》大賣,有論者開始斥責排山倒海的觀眾,強調本片是資本父權愛情故事,故事情節以父權結構為骨架等等;這種觀點在我眼裡老派且教條,完全忽略觀眾的主體性以及電影的娛樂性。
像臺灣 70 年代的瓊瑤電影,用羅曼愛情撫慰了數以萬計女工。瓊瑤電影給予觀眾做夢的權利,也給了勞動女性片刻享樂的幸福滋味。這觀點在《我們的那時此刻》(2016)有所呈現,而瓊瑤電影當年卻被多數知識份子與電影評論者所批評「逃避現實」,直至近年隨著修復與論壇重新賦予正面意義。
這類知識份子貶低通俗愛情的觀點基本比比皆是,舉凡《暮光之城》、《格雷的五十道陰影》這些流行小說/電影,核心皆圍繞著羅曼史,反映當代女性在對於愛情、慾望的想像,卻被部分觀眾(尤其是死異男)所鄙夷。
《當男人戀愛時》用通俗愛情包裝文本。這樣文本的確是父權產物,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選映電影《浪漫喜劇麥擱騙》(Romantic Comedy , 2019)曾爬梳浪漫愛情喜劇片演變。除批判裡面的人物再現,受訪的女性影像工作卻紛紛「坦承」喜歡這樣的電影,並樂在其中。這證明女性主義與享受浪漫愛情並不衝突,僅為視角觀點差異。
以女性主義、性別社會學批判電影是父權,了無新意。女權、平權、多元包容很棒,但是絕大多數觀眾進電影院追求的是娛樂、是通俗浪漫。愈不切實際的羅曼愛,愈讓觀眾以愛情幻想對抗殘酷現實。
以知識份子的高位階去批判,只顯得自己與多數人的差距,僅止在同溫層拉抬聲勢,無法阻擋觀眾掏錢捧場。
※結論:創造兩性以外的多元論述
本篇文章並非在於打臉評論《當男人戀愛時》的寫作者們,
而是提出聲明:性別論述並非限於「男女二元性別」。
隨著性別主流化,多數人都懂性別是多元且流動。然而追求平權、訴諸運動時卻反而因為政治目的、簡化訴求而更加限縮、不多元、不流動,例如斥責電影主角不該如此如此,批判導演怎麼可以這樣塑造角色等等,當這些二元性別評論集結,反而煽情化且趨於一言堂。到底怎麼樣女人才是好女人、怎麼樣電影才是性別平權電影呢?現代女性能不能渴望被男人保護?現代女性能不能把男友爸爸當自己爸爸?
真正的「自由」是在不妨礙他人時可以做任何的事。真正的「多元」是好女人跟淫賤女人都能夠被觀眾同等喜歡。當我們斥責電影不該怎麼做的同時,是否該反思此舉是否以「進步自由」之名箝制他人的自由呢?
此外,一部電影可以被任何解讀,觀眾可以重新賦予電影意義。
就像是那些小眾的 Cult Film一樣;
或是許多男同志把異性戀情歌解讀為同志國歌等等,這就是閱聽眾的主體性。
真理要愈辯愈明、而非愈辯愈窄化。
當論述可以多元觀點、觀影可以多元解讀,
容納所有的異聲、接納各式敘事文本,才是真正的多元自由。
--
歡迎加入粉絲團 (・∀・)
https://www.facebook.com/DasKinoBo
movie板:z-6-6
--
給推!!
爆
[片單] 看完心情會很差的同志片有雷 1. 請簡述自身需求片單理由 或 欲尋找電影的類型或特徵(請盡量描述清楚) 同志愛情片 結局蠻多都悲劇 但看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心情莫名差32
[好雷]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喜劇里程算是目前台灣電影頗具誠意的喜劇,類型上在台灣甚至華語片很難找到相似的電影,整體 電影漸入佳進,大量特效、飛車、槍戰動作融入電影裡,議題上也講同婚、職場性別困境 相當多元,而且依然保持導演風格,整體演員表現亮眼,尤其是林柏宏再次證明他擁有良 好的演員資質,多年不見大銀幕的庹宗華演出把整個電影上升到一個層次,真的是「不敢 相信」。20
[好雷]<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原文>>> 說來有點弔詭,已經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台灣,近年來卻沒有聚焦在同志情侶上的商業 愛情電影,彷彿同志題材已經被侷限在文藝電影裡,或是只能當作擦邊球、宣傳噱頭上的 支線劇情。《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這個困境做出非常成功的突破,把同志愛情電影拍的 就像一般純愛片一樣甜美可口,打破同志電影和一般觀眾之間的一道牆,同時保留「特別14
Re: [心得] 我的阿弟—劇情撲朔迷離的校園BL劇原文恕刪QQ 在談到《我的阿弟》這部作品前,先小聊一下「同志戲劇」和「BL戲劇」的分別。另外會 一直提到《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這部戲。 個人是把《我的阿弟》分類在同志戲劇的範圍當中,不太把這部戲當成是BL來看,主要的 區別條件如下:7
Re: [請益] gay片跟BL片 到底差異在哪?其實[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引起的爭議 滿可以詮釋 BL片跟同志片的差異 這是部越過同志電影傳統類型 向BL靠攏的電影 所以導演也會說這是 純愛 的電影 由於萬物皆可腐 不限於美少年們 所以用腳色來區分其實很曖昧 不過 倒是可以從 商業行為上面 輕鬆區分出BL跟同志片 BL片最重要的一點是 CP營業 傳統的同志電影基本上不存在2
[好雷]《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難以割捨的濃情蜜意以下有雷 圖文好讀版: ~*-*~*-*~*-*~*-*~*-*~*-*~*-*~*-*~*-*~*-*~*-*~*-*~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一部台灣愛情電影,由柳廣輝執導,陳昊森、曾敬驊、邵奕玫、 戴立忍、王識賢、法比歐主演,劇情講述80年代剛解嚴的台灣,高中生張家漢在泳池遇見1
Fw: [推薦] 《愛在末路之境》改編漫畫 行定勲甩性別《愛在末路之境》改編漫畫 行定勲甩性別窠臼聚焦愛情本質 日本導演行定勳16年前編導《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在亞洲掀起純愛熱潮,他5年前接 到翻拍漫畫《愛在末路之境》邀約,首度挑戰男男戀作品。 行定勳突破外界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描繪故事,更請來傑尼斯偶像「關8」成員大倉忠義和- 作者: Architect ("You, me, us.") 看板: lesbian 標題: [平權] 10/30(五)19:00 跨性別遊行 時間: Thu Oct 29 22:22:37 2020 在同志大遊行的前一天晚上, 於台北萬華區, 即將舉辦第二屆 "跨性別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