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好雷]《有求必應日》,適時的說不,適時的說好?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5368159
《有求必應日》雖然是一部很典型的家庭喜劇,但已經比導演米格奧提塔上一部作品《亞歷山大衰到家》好看許多,至少在千篇一律的劇情套路裡,對於親子間的情感羈絆刻劃,以及相關議題的探討都比《亞歷山大衰到家》來的明確且深刻許多,而在兩部作品都扮演母親的珍妮佛嘉納,我個人也是比較喜歡《有求必應日》裡的愛莉森,或許是因為母親在這部電影裡是主角,所以其人物塑造較為立體。《有求必應日》於設定上會讓人聯想到金凱瑞的《沒問題先生》,當主角從只會說「不」到為了做出改變轉而只能說「好」時,確實在剛開始有很明顯且強烈的感受到說好的好處,然而隨著說好的次數變多,一切逐漸變得失控、脫序,不僅是與原來想改善關係的人們間的關係再度惡化,連自己都因過度壓抑造成情緒上的不穩,當只會說不讓孩子產生反感,可當只會說好又管不住孩子,到底要如何做、如何取捨拿捏才能讓親子保持良好關係?
親子議題永遠沒有正確解答,養兒育女沒有一定的標準做法,誠如孔子教學「因材施教」,每個孩子有不同的狀況,身為父母只能不停的嘗試、直到找到自己與孩子們都適合的相處;而孩子們也是,當總是抱怨著父母管東管西、不讓自己做這做那、為了爭取自己的獨立與父母抗爭著時,是否也該從不斷的爭取裡去體會父母的辛勞與不得已?還沒到那個年紀自然無法全部懂得為人父母的無奈,可適時的接受「不」也許更是種長大的表現。畢竟不論是當父母還是當孩子都是在學習,沒有人能很清楚知道怎麼當父母跟當孩子的,《有求必應日》讓觀眾看見,倘若父母只會一昧的拒絕,與孩子間的關係只會變差;可假使一路說好到底,似乎也不會比較好,主角一家人讓觀眾明白,親子關係裡「好」與「不」得同時存在,父母得適時的說好適時的說不;孩子則得學會接受好與不,唯有雙方適時的一進一退,方能讓親子關係維持和諧,彼此亦能從中成長、成為對方與自己都認同的好父母與乖孩子。
「’不’是任務的一部份,’不’是光明,’不’是答案。」
「現在問題是我不再需要妳,但妳卻無法接受。」
《有求必應日》仍是以父母與孩子間的對立、各自堅持死守與渴望實現的想法與做法所產生的爭執來點出親子間的問題,以不得說不的「有求必應日」為發展主軸相當有趣,同時也可以很直接將劇情導向結果論讓觀眾輕易的能夠站在父母與孩子各邊來去看事情,而作為一部闔家觀賞的電影,多少也達到了讓看完這部電影的父母與孩子都能去自主思考的目的,會不會對孩子太嚴苛了點?為什麼以前是別人眼中好玩又有趣的人、怎麼成為父母後變得無趣又霸道獨裁?會不會要求想要的太多了點?為什麼明明是想要證明自己能夠獨立、怎麼表現起來卻又讓人放不了心?少了溝通讓彼此越來越故意的挑戰對方底線,也讓雙方在互不相讓裡傷痕累累,「有求必應日」的出現給了他們一家人一個機會,看似只為歡樂存在的日子,其實卻藏著讓親子聆聽彼此真實想法、進一步溝通、甚至發現過去未曾留意到的對方的一面的機會,重要的是在一天的相處裡、結束之後能再多認識對方一點,然後最後卸下心防、打開心門,真正的讓對方走進自己、變得比過去更親密。
「但妳不能強迫別人改變,妳得為自己打算,他要嘛就一起同樂,不然就算他自己損失。」
在電影前中後段都能看見愛莉森與卡洛斯這對夫妻為了孩子發生爭執,除了如何教育孩子外,更多的是愛莉森無法接受只有自己得承受孩子們的討厭、卡洛斯卻總是能得到孩子們的笑容,每次遇到問題卡洛斯都能以工作為藉口、有公司讓自己喘口氣,自己卻沒辦法,這對她來說不公平,養兒育女從來不是單一個人的責任,該是兩個人共同面對的不是嗎?導演米格奧提塔巧妙藉由親子議題帶出夫妻課題,在一個家庭裡不管是由母親扮黑臉、父親扮白臉,或是反過來都好,都是一個會被孩子們討厭,一個會被孩子們喜歡,這時候被喜歡的那個人該做的,不是把更多問題丟在另一個人身上,而是該選擇一同承擔,當另一個人的垃圾桶、聽她或他傾吐扮黑臉的苦水,偶爾的聆聽偶爾的安慰,必要時也要站出來替她或他向孩子們說說話,當然點出對方問題也是必須,站在同一陣線去面對孩子、解決問題,關起房門他們是夫妻,打開房門他們就是夥伴,這很重要。
《有求必應日》劇情普通,發展直線好猜,幸好有求必應日的有趣情節有稍微加到分,幾位主演、不管是兩位大人還是三個孩子,演技生動自然、互動產生的火花很多,特別是飾演愛莉森的珍妮佛嘉納與大女兒凱蒂的珍娜奧蒂嘉,兩個人最後在演唱會上的真情流露雖然略顯狗血,但不得不說效果還是有的而且很強,珍妮佛嘉娜自彈自唱The Four Tops的《Baby I Need Your loving》前的一番話很令人動容,將找不到女兒只好出此下策可又顧及正值青春期的女兒面子不知如何是好的焦慮透過台詞傳達了出來,接著母女倆共同的偶像H.E.R登台接續演唱這首歌不光是製造驚喜,而是讓安排母女上台一起合唱是很自然而然發生的,而不是生硬又突兀的轉折,替電影圓滑了前面的衝突,讓電影能在很溫馨的氛圍下慢慢收尾。
真要說可惜之處的話,是《有求必應日》還是走不出此類型的套路,尤其是不斷與愛莉森唱反調最嚴重的凱蒂的轉變處理沒有很好,直到愛莉森與卡洛斯兩人在遊樂園因打架被關進牢裡,凱蒂仍是一臉無所謂,甚至是鬆了口氣的和好友前去想去的演唱會,但才剛到家準備出門,她卻很沒來由的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年紀最大的,應該姊代母職在家看好弟弟妹妹,而到演唱會現場她又忽然退卻不停想回家,更在手機沒電、不見焦急的哭了,儘管能認為是前面的強勢叛逆是為了反抗母親,然沒有一個關鍵點讓凱蒂的這個前後轉變說服到人,只會想是否是為了讓她明白母親、也就是「孩子終能體會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對自己嚴格是為了保護他們」的論點而必須要做出來的安排,確實結果論是凱蒂、觀眾都理解了,惟可惜就是太僵化了。
不過還是不得說珍娜奧蒂嘉演技真的不錯。
--
http://moviemoney.pixnet.net/blog
因為很喜歡看電影,
或許不是寫得很好,
不是所謂的專業影評,
只是很單純的想把看完電影後的想法用文字述說出來。
--
19
Re: [寶寶] 關於三歲以前的教養拍拍原po,最近看了媽的多重宇宙,最後整個大噴淚,完全懂那種背後有一顆黑色貝果的那種感受,但還好已經知道怎麼跟它和平相處了。我覺得人真的很奇妙,為人父母後因為某些緣故才開始真正的認識自己,其中也包含了學會面對成長過程中來自原生家庭的碰撞與遺憾,我也有原po妳的這種期望:我不要複製這樣的模式在我跟孩子之間,很累很不容易吧?!哪怕是已經極力去避免去克制,偶爾狀態不好的時候還是會看到這些影子跑出來,但往往處理問題就是這樣,能先意識到問題才能定義它,然後想出對策解決它,我相信自己有一天會跟這些過往經驗和解,到時候我們都 會成為完整的自己,一起加油不要氣餒。 接續意識跟定義問題這點,原po妳的問題我也常常問自己,在女兒1歲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2歲的時候應該怎麼調整? 3歲、4歲..........以後呢? 我看了非常多的教養書跟教養文章,也加入幾個正向教養社團、追蹤幾個育兒KOL,我覺得這些育兒前輩的經驗真的很有幫助,但總覺得內心浮浮的。當所有人在分享何謂正向教養的模式、在種種情境下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爸媽在面對孩子時要記得的O步驟,某一天我忽然意識到內心一直想問的問題,教養是父母的責任還是孩子的責任? 既然是教孩子跟養孩子,這麼強烈帶有方向感的議題,孩子到底在這個過程扮演什麼角色? 我的女兒到底要怎麼準備好參與進來? 當這樣思考以後,我開始認為教養其實是教自己如何"陪"養自己,舉例來說吧:7
[好雷]ㄎ一ㄤ 起來《米家大戰機器人》在家防疫,你需要一部夠ㄎ一ㄤ的電影《米家大戰機器人》 圖文好讀板: ~*-*~*-*~*-*~*-*~*-*~*-*~*-*~*-*~*-*~*-*~*-*~*-*~ 大家好,我是老王。 我必須要說,《米家大戰機器人》這部電影2020年時沒在電影院上映真的是太可惜了,但5
[心得] 繪本推薦《遷徙鳥,居留鳥》【不論遷徙居留,愛是唯一的理由。】 因為今年重新看《團圓》 聯想到大雁家庭的生活型態後, 想起這本相似主題的繪本可以分享。4
[好雷]《逃》讓人聽到就想逃的我是為你好以下有雷 圖文好讀版: ~*-*~*-*~*-*~*-*~*-*~*-*~*-*~*-*~*-*~*-*~*-*~*-*~ 《逃》是一部美國懸疑驚悚電影,由阿尼許夏干提執導,演員莎拉保羅森、凱拉艾倫主演 ,啟發自美國真實事件,劇情講述一名行動不便、在家自學的少女克蘿伊,從出生以來便3
[推薦] 好雷 米家大戰機器人好雷 The Mitchells vs. the Machines 米家大戰機器人 凱蒂從小就喜歡拍電影,她才華洋溢,卻因為風格特異,而總是被別人視為怪胎, 她有一個對恐龍有著執著及迷戀的弟弟,一個善良,但是喜歡用她的臉烘蛋糕,然2
[好雷] 瀑布 The Falls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網誌版2
Re: [討論] 不論有沒有錢 都不該生小孩也不算回應你 我想到前陣子的電影媽的多重宇宙,一直覺得這部電影很有趣,每個人看到的(或想看的 )部分可能不同,它也牽涉到幾個我覺得有趣的想法...... 1、母親跟女兒的相愛相殺 整個故事線還是以這部分為主軸,我一直覺得父母的精神世界會影響子女(特別是母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