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轉錄] 如何解讀《末代皇帝》最後年邁的溥儀在

看板movie標題[轉錄] 如何解讀《末代皇帝》最後年邁的溥儀在作者
Icestorm
(小朋友)
時間推噓20 推:21 噓:1 →:22

如何解讀《末代皇帝》最後年邁的溥儀在太和殿同小紅衛兵之間的鏡頭?
from https://www.getit01.com/p2017111575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jMsN-L6-_E

2020臺灣上映修復版預告
【末代皇帝】32週年數位修復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J9dkFgjeQ

在電影《末代皇帝》最後,年邁的溥儀花了一角錢去了自己曾經的家—
—故宮,此時的故宮已經空無一人,他翻過太和殿的圍欄看著自己曾經
坐過的寶座,這是影片裡面第一次,太陽照滿了溥儀的整張臉。他沿著
台階走上去,卻被一個小紅衛兵制止了。
「你是誰?」
「我是小紅衛兵,你是誰?」
「我是中國的皇帝」
「證明給我看」
溥儀輕快地爬上台階,坐在龍椅上開心地露出微笑,並招呼小紅衛兵
上去。溥儀從龍椅背後掏出了自己五十年前從陳寶琛那裡拿來的蟈蟈
籠子,仔細地擦了擦,遞給小紅衛兵。小紅衛兵打開蓋子,夕陽裡,
一隻蟈蟈爬了出來,抬頭,那位老人已經消失了……

以上是對於那個鏡頭的描述,顯然這並不是史實而是影片的一種藝術
手法。個人看了之後只是淺顯地覺得這象徵著溥儀最終被解放出來,
從一個時代走向了另一個時代,而整個時代也從一個人手裡傳到了
另一個人手裡。但是總覺得這個鏡頭有更多的意思在裡面。

求問知友幾個問題:
1. 蟈蟈代表什麼?
2. 年邁溥儀為什麼會一個人再回故宮?
3. 年邁的溥儀和小紅衛兵在紫禁城太和殿寶座前這樣一個場景
意味著什麼?
4. 這個鏡頭緊接著前面「溥儀在文革被批鬥的罪犯裡面發現了自己
當年的監獄長」,影片想用這樣的連接表達對這次時代變遷怎樣
的看法?

這是我認為的影史上的最佳電影結尾之一。

其實,這個結尾要緊貼著後面的一個鏡頭才有意義:
一群遊客在導遊的帶領下走進太和殿,導演通過喇叭說道:
這就是太和殿……滿清的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就是
在這裡登基的,當時他只有四歲……
電影結束,土反本龍一的主旋律響起。
(記憶所記,可能有誤)

把前面的這個段落和這個段落組接起來,對我而言,產生了
一種強烈的空虛感。一個如此之尊貴和神聖的地方,被一個
刺耳、程式化的,甚至略帶嘲諷的導遊聲音所打破。由此,
皇帝的神秘和權威蕩然無存,一個時代結束了。

前面的那個段落,好就好在角色的設定,一個年邁的古老皇帝
和一個頑童之間的對話,實際上是符合很多象徵意味場面的
基本設定的。

年邁的老人和兒童,分別象徵著生命的終結和開始,這兩個人
的對話,實際上就是要概括一個人的一生。我倒是覺得那個
紅小兵的設定未必有什麼含義,孩童的重要性才是主要的。

蟈蟈,當然就是溥儀自己了。他自從當上了皇帝就失去了自由,
後來去了滿洲,進了戰犯管理所,都還是沒有自由,甚至我
可以說,就算被特赦了,也沒有自由。
真正的自由,往往是心靈上的自由,就是自己最終卸下皇帝的
心理定位,成為一個普通人,甚至可以說,在溥儀生命的最後
一刻,才感覺到自由(電影敘事,非現實)。
在這個時刻,他打開了蟈蟈盒子,回應了他很久以前坐在這
登基的時候。
蟈蟈自由的時刻,也是溥儀生命終結的時刻。
最後鏡頭搖過去,溥儀消失了,我認為是將溥儀作為一個人的
消失。而不是他獲得了自由之後離去了。

溥儀為何要回到故宮?因為他有一個心結,就是要最後看一次
那個寶座,然後徹底的告別。接下來,太和殿成了旅遊地點,
中國的王朝時代結束。
其實導演在一次訪談中說過,他拍之前幾次去故宮,特別玩味
了故宮裡面的中國遊客,他覺得他們的臉上寫這一種麻木不仁
的東西,彷彿一切都和自己無關,完全就是在看一個程式化的
旅遊景點。而這一切離開這個國家的皇帝在位的日子不超過70年。

尊龍
https://i.imgur.com/9ECbigY.jpg


https://i.imgur.com/kAh6Nio.jpg

https://i.imgur.com/l4TOBLf.jpg

https://i.imgur.com/LGgGAKC.jpg

其實一直很想談談這部電影的結尾,居然有人問了,真巧。
《末代皇帝》有三重結尾,最好連起來看。

第一重結尾,是溥儀走在大街上,碰到以前的戰犯管理所所長
(英若誠飾演)被紅衛兵遊街批鬥,他企圖上前分說解釋,
被紅衛兵一把推到地上。


第二重結尾,是溥儀回到故宮,坐到曾經屬於他的龍椅上,
和看守人的小孩聊天,並把蟈蟈送給了他。

第三重結尾,應該是當下的現實(影片拍攝時的上世紀八十
年代),導遊為參觀故宮的遊客解說。

這三重結尾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重結尾是歷史的真實,表現了晚年的溥儀和他身邊的
一些人在文革中的遭遇,大約是照著史實來的。比如說以前
的那個所長,絕對是好人,但在黑白顛倒的時代已經被打倒。
而他自己,現在是個花匠,沒人知道也沒人在乎他曾經是
這個國家的皇帝。在歷史的洪流前,他們都無能為力,只能
謹小慎微地苟活著等待生命終點的降臨。
一般的歷史傳記片,拍出這一重歷史的真實就算合格了,
但貝托魯奇沒有止步於此。

於是溥儀回到了他的舊家——故宮,為此他花了一毛錢的
門票。這個段落完全是超現實的表現手法,有好幾處不符合
現實邏輯的地方。比如溥儀數次翻越圍欄,進入不允許遊客
進入的區域,這絕對不符合晚年溥儀真實的地位和心態,比如
他居然從龍椅背後掏出童年時陪伴他的那隻蟈蟈,又比如
他突然從鏡頭中消失。這些都說明,這場戲從情節到人物情緒,
都是完全超然和虛幻的,也聞不到任何嚴峻的文革氣息,
跟前面的街頭批鬥完全不接。

溥儀的心情在這個段落顯得非常放鬆,他好像終於卸下了
歷史強加給他的重擔,對自己的一生徹底釋然了
(之前幾個答案對此都解說得很好,請參考)。
所以這重結尾是對人物內心的總結,它並不符合歷史真實,
但對於電影來說,寫人永遠要比單純寫歷史來得重要。
能拍到這一重境界已經是比較牛的導演了,但貝托魯奇不是
通常的「比較牛」的導演,他是「特別特別牛」的大師,
所以後面還有第三重結尾。

第三重結尾來到了現代,但其實距離溥儀的去世,也就是
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影片拍攝於1986年,次年上映)。
這重結尾的出現,迅速將之前三個小時講述的悲歡離合
拋進了歷史的背景。這重結尾和觀眾是處在同一時空的,
所以它特別能得到觀眾的認同。
觀眾此前在影片的帶領下依次經歷了清朝、民國、偽滿、
內戰、文革……總的歷史跨度有六十多年,但對於觀眾
來說,這是從歷史到歷史,再長也只是一瞬。但突然
讓你回到自己所處的真實時空,哪怕只隔二十年,那種
反差感卻要強烈得多。觀眾會猛然意識到,前面發生的
那些驚心動魄的大事跟當下的我們不再有直接關係
(當然這是一種錯覺),連故宮,也不過是成了一座歷史
的墓碑,供人玩賞而已。

這第三重結尾在歷史的真實和內心的梳理之外,提供了
一個來自現實的觀察角度,讓歷史變成歷史,而又不僅僅
是歷史,滄海桑田也就是這個意思了。
個人認為,小紅衛兵這個角色還是很值得玩味的。若如
羅登老師所說,這個角色重點在於「孩童」,那為什麼
導演給孩童戴上一個紅袖章呢?如果這僅是一個紅衛兵
的角色,為什麼導演要選擇一個孩童呢?

孩童的特點在於,他對身上的紅袖章和自己的行為其實
是沒太多認知的。這跟溥儀三歲時就被套上龍袍推上
龍椅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是被動地成為了特定
的時代賦予他們的某種特定的角色而已,他們自己並沒有
多大自主的空間、選擇的餘地。

溥儀的一生都在扮演外界賦予他的角色。登基的時候他在
龍椅上淘氣,下面的人對他說「皇上,很快就好了」。他
得了近視,內務總管和後宮嬪妃們反對給他配眼睛,理由
是有損皇帝威嚴。他作為孩童並不是實際的統治者,只是
一個沒落的王朝需要他作為皇權的象徵。
後來的滿洲國、戰犯管理所,無不是在利用他的特殊身份,
讓他扮演某個角色。

那個蛐蛐,一方面是溥儀的一個象徵,關於這點很多回答
有很精彩的闡述了。另一方面,它代表著不同時代的兩個
孩子的隔空共鳴,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下共同的童真和人性。
時代的洪流滾滾前進,每個被裹挾的人都是渺小、無力,
甚至是悲劇的。在這個基調下,電影通過一個前後呼應的
蛐蛐表現的對普適人性的刻畫和關懷,真的是大師手筆!
是為了揭示人性:

蟈蟈是小溥儀登基後沒多久就放在那裡的,是他的過早
被割斷的童年的象徵,暗示他的童年並沒有被徹底扼殺,
而是被他藏在了皇帝的那套樣子後面。
他回太和殿,其實並不是去重溫帝夢,而是去尋找自己
在那裡被割斷的童年。

紅小兵(小紅衛兵)則是當時的人們的童年,已經被紅色
侵蝕了大腦,但是依然留存有基本的童心。

童心即純潔未受成年世界干擾和侵害的基本人性。所以這段
含義是:無論是當年的皇帝,還是現在的紅小兵,本質都是
同樣的人,都具有基本人性,他們的形象和觀念的不同,
其實是外在的世界強加給他們的一套裝飾而已,所以儘管
他們朝代相隔,文化概念迥異
(太和殿的寶座在他們心目中分別是不同的地位),
在面對「蟈蟈」這個童年的物化象徵時,依然能有交集。

而之前碰到當時的監獄長(老演員英若誠)
則是說明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所有成年人無論是非觀改變與否,
都不可避免地被捲入了非理性的洪流中,即使溥儀不停向
紅衛兵辯解說這是個好人,也無濟於事,人們只有回到
真實的自我,即童年初稚,才能守住自己的一寸內心之地,
不隨波逐流。這也是為後面溥儀回到太和殿尋找自己的
童年(蟈蟈)做一個鋪墊。

其實整部片子的基調,就是在強調溥儀和千萬大眾一樣,
不是神,只是個人,是個在歷史歲月中身不由己的人。
片段解讀是不好的,當然,電影的結尾大部分都有模式,
這屬於其中的一種「模式」


具體說來,蟈蟈和籠子的結尾至少有以下含義
首先最直觀的就是前兩個意義,這兩個意義
是有區別的,雖然對象相同。

結尾的鏡頭的確暗語溥儀的個人生活,但是要注意,
這只是第三者眼裡,電影呈現給我們的溥儀的生活,
我們看到的是「總結式」的。我們可以像一個敘述者
或者聽眾那樣去考慮整部電影,考慮整個溥儀的一生。
這層隱喻是旁觀的,更客觀的。比如讀為,溥儀的
人生是無法選擇的,而到了他遲暮之年,他終於
擺脫了命運的竹籠。

溥儀他個人呢?他個人的五味雜陳,我們作為觀眾
最終在看到籠子後感同身受。最後的「主觀鏡頭」
的運用,電影第二層含義即:如果我是溥儀,此刻的我,
是什麼心情?我無奈,我痛苦,我接受…
這一層隱喻不僅僅是客觀的人生的總結了,而是主觀的,
置身其中,把自己的感情放入溥儀的個人悲劇裡的一個
隱喻,這一層隱喻明顯是感性的,主觀的。

比如讀為,誰又不是籠子的人呢?普通人終究是逃脫不了
命運的竹籠的,即使今天跳出來,也是不是我能選的吧。

第三層隱喻是普通人包括此時的溥儀對於中國的遠觀,
作為九五之尊,溥儀影射的正是昔日的「中國」。
比如讀為,一個泱泱大國,曾幾何時,只是被自己的
籠子束縛著,它「出囚」的代價,時代運轉的齒輪
碾碎了無數人,
溥儀只是其中之一。


隱喻抽象的問題,哲學的思考。世代交替,是時間的
必然;興衰勝敗,是人間的常態。如讀為,時代終究
會淘汰些什麼,淘汰和命運無關,命運對待每個人
幾乎同等。昔日的王子今日和小兵,能說誰的命運就
比較好?命運一開始給了你什麼真的那麼重要嗎?
此時的平凡人溥儀,在同時經歷了最富貴的皇族和
最恥辱的叛國者兩個身份之後,他終於得到了生命
中最後的平靜。

當然,我更願意分享的,是如何分析,而不是結論,
如果我注重於解讀的結果,我就不會這麼去寫了,
解讀意義,要從以下方面:
1.指示性意義(Referential meaning)
2.內在意義(Implicit meaning)
3.外在意義(Explicit meaning)
4.象徵意義(Symptomantic meaning)

當然每個電影的側重不同,也就有相應的分析策略,
但我個人認為,可以有側重地分析,不可以不全面地解讀。

以上是我對結尾的意義分析,僅作為參考。當然,也可以
從其他技術方面,比如鏡頭使用和用光等來解讀,這裡
只是不太需要這麼解讀。

其他問題我也簡單的解答一下,為什麼溥儀會再回故宮,
有幾個考慮的方式:如果按照溥儀的角度,他回去
更重要的應該是懷舊和好奇,懷念幼時的樂園,又好奇
它今日經過時間洗禮之後該是個什麼樣子,也可以說是
為了回去找找自己。

另一方面,這不是紀錄片,藝術創造裡有一定的技巧,
這個結尾屬於一種技巧,回到當初,再現電影剛開始的
幾個鏡頭,是結構上的點題。

結尾讓我一驚的是那句 prove it
影片裡上一次出現prove it的時候,溥儀是紫禁城裡的皇帝,
小溥儀prove的方法就是讓身邊的隨從喝了一硯台的墨汁,
沒有人敢違背他,小皇帝在用權力證明自己。
但結尾處,溥儀身邊沒有任何人會像當初那樣服從他的命令。

我以為他會坐回龍椅上,悵然若失地回憶起當初的無上尊貴,
感嘆今是昨非……結果他卻笑得像個孩子一樣,把他孩提時
藏在龍椅下的寶貝拿出來送給另一個小孩子。這時候我
才覺得溥儀是真的釋然了,他樂於享受既得的自由,拋開了
皇族仇恨和家國興亡,至於曾經的末代皇帝,那不過是他
前半生的一段經歷,僅此而已。
紅袖章和龍袍一樣,是一種身份標識。當年,一個孩子
披上龍袍變成皇帝;現在,一個孩子戴上紅袖章成為紅小兵。
但是這些身份標誌對孩子都沒多大意義,蟈蟈才是重要的。
影片的結局象徵溥儀從皇帝的身份中解脫出來了。

蟈蟈在一開始出現,年幼的溥儀在玩蟈蟈的時候被朝臣喝止。
以此為開端,以悲慘的童年和本我不斷受壓抑為代價,
溥儀內心中「皇帝」自我開始成形。
此前有幕戲,監獄長那時候對溥儀吼「你已經不再是皇帝了」,
不是在斥責他,而是想叫醒他:你已經可以從皇帝的責任中
解脫出來了。

看電影的時候很喜歡這個角色,因為他是一個有良知的人,
一個被時代愚弄的人。如果他自私一點,完全可以苟且偷生
,不用肩負一個皇帝的責任沉重地活著。
他最大的悲劇在於,時代逼迫他成為皇帝,卻在他與這個
身份同化以後,告訴他世間已經沒有你的位置了。

印象裡影片中溥儀的臉一直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大概也
象徵著他內心的掙扎。而結尾處第一次,太陽照滿了溥儀
整張臉,是他終於看透了,因為徹底擺脫了皇帝這一身份
內心不再鬥爭。

結尾處蟈蟈從籠子裡爬了出來。這個籠子起先是別人製造的,
是那個關緊大門的紫禁城,限制他自由的滿清皇宮,和之後
的監獄。但更重要的,是他終於從他自己製造的「皇帝」
這一身份中,解脫了出來。

PS:好人的悲劇最讓人痛心。看了電影之後再上百科,
真實的溥儀和影片形成對比。我不懂歷史,只覺得他
言語背後很多虛偽和逃避,越發對比齣電影里的溥儀
是多麼純粹又有良知的一個人,為他這不平靜的一生唏噓。

之前簡單回答過,這裡人多,就搬運一次——
簡單說,溥儀經歷了由神變成人的過程,走下神壇。
龍椅旁那隻似乎存在於他小時候的蛐蛐就是重新找到
他過去人的本性的象徵。而在中國,另外一場造神的
運動卻正在興起,人性以另一種方式被毀滅(溥儀的
人性之前是被剝奪和壓制了)。兩個時代的對比,
充滿諷刺和悲憫。

我關注的是那個孩子,某種角度講,溥儀也就是一個
孩子。把這個孩子推上左右億萬人前途命運的位置的
我們這個民族,更是孩子行為。

影片的結尾回到了決定溥儀一生命運的起點的那個龍椅,
慈禧和光緒惡鬥,年富力強的光緒死在了慈禧前面,
而且沒隔著多少時間。大清國最有威望的皇帝駕崩了,
幼年的溥儀被推上了這張龍椅,這麼個多事之秋,
弄上這麼個幼兒皇帝,還有他那個沒有威望也沒有
眼光的爹,荒誕無比。

這個組合,大清國不可避免的亡了。

時間雖然過了50年,這個國家經歷了無數的苦難,
軍閥混戰,饑荒,日本侵略,國共內戰。名義上,
皇帝被廢除了,大家平等了。但是實際上這個國家
進步了嗎?鏡頭剛剛晃過的那個畫像裡的人,
按年齡,應該是溥儀的哥哥。
舊時代的對皇帝的愚忠,社會對某些少數群體的壓迫,
真的絕跡了嗎?
這個鏡頭前面的一幅幅畫面,只有那些幼稚的民族
性格的地方才能搞出來。

溥儀登基的那個時代,國民性格不成熟,像個孩子,三歲。
溥儀去世的那個年代,國民性格依然不成熟,依然像一個
孩子,戴紅領巾的小學生。

所以是一個時代的孩子遇到另一個時代的孩子,同樣的幼稚。

即使是今天,一大群民族主義者逆向民族主義者PK,口戰,
也帶著孩子的性格。當08年之前,西風壓東方,逆向民族
主義者乘風而起。08年之後,東方壓倒西風,民族主義
乘風得勢。
兩撥人各自按著自己的取向,任意選取材料,攻擊對方,
卻很少顧及自己觀點以外的東西。牆頭之草,隨風而動。

也許這個時代,國民性格已經是一個中學生,半個孩子。
什麼時候,上高中大學了,也就算功德圓滿了。

完整版有較多鏡頭強調「紅衛兵」和「紅太陽」,
刻意的描寫等待紅燈行的群眾
導演的意圖應該是:表現皇帝及皇權一直在中國存在
皇帝倒了嗎?沒有,舊皇帝不在了,雖然舊皇帝也
沒人認識了,溥儀要買票才能進去曾經的宮殿。
但是跨越半個世紀蟈蟈還活著,為什麼,這個鏡頭
的含義是皇帝從未死去。
這個皇帝就在外頭被萬壽無疆,誓死捍衛著……
最後導遊告訴遊客,最後一個皇帝早已經死了,
遊客還是要來瞻仰龍椅……

我現在的理解是這樣的:
溥儀代表的是一個時代,蛐蛐被放到龍椅下面
以及結尾被取出很有中國哲學中「輪迴」的意味。

結合結尾前的忠字舞、牆上的萬歲標語去思考,
一個舊時代結束而另一個新時代開始了,中國
就在這種輪迴中行進。一位皇帝被塑造成了平民,
而另一位新「皇帝」登基了。這位新「皇帝」
只是名稱不同罷了,這與電影標題形成呼應關係。
在影片的結尾,中國的皇權並沒有結束,而溥儀
也並非中國實質上的最後一個皇帝,小紅衛兵
則是中國的新生力量,在新一輪輪迴的開始與
舊一輪的結束對話。

這是我個人看過電影後的理解。
《末代皇帝》從高中到大學反覆看了好多遍,
隨著對歷史了解的深入,對於電影主題的理解
也在變化。後來在公共政治課上有位頗有反叛意識
的教授講到,有位外國作家寫的《MZD傳》
的英文原名叫〈the Last Emperor of China—MZD〉,
不管這本書是不是真的存在,我突然想起,
但我理解到「末代皇帝」或許並非只是指代溥儀。

電影中很多細節都有很深的意味,就不一一細解了,
一部好電影就是能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電影,
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
下的理解都會不同。


排名第一的答案說的很有道理,我也曾從那個角度
去理解過,現在只是提供沒被回答出來的角度。
PS:希望別被舉報

沒辦法解讀,因為是導演自己想出來的。即使是
真是發生過,也只能說是巧合。準確解讀單一
事件容易有偏差,要納入時代大背景下。
很多優秀的電影,都會用這種虛幻的手法去表達
一種含蓄的結尾,讓人在時空錯位中結束電影,
用得好就是意境,用不好就淪為裝B
當然,這有和雪山飛狐苗人鳳那一掌、張無忌
掉的筆不同,或者更深一步……
用一句比較裝的話就是,你在電影裡得到了什麼,
你就會在最後那個鏡頭感到什麼……
扔下貝托魯奇其他作品不談不談,《美國往事》
也是這種感覺,所以很多人就會問麵條為什麼會笑……
其他的,暫時沒想起來用的比較好的……
我看電影時就有種感覺,當時還沒看這些影評:
我覺得那頭蟈蟈就是溥儀本人,他當上皇帝的
登基大典上別人給了他一頭裝在容器里的蟈蟈,
電影結尾他死去時那頭蟈蟈才爬出了容器不見了。

溥儀就是那頭蟈蟈,從他當上皇帝開始就被關
在瓶子里,被關了60年,知道電影結尾他臨死時
才解脫。他只是個普通人,他是末代皇帝,他
也是被關了一輩子的可憐的小東西
======================
尊龍44歲遊北京故宮的照片
1996年,44歲的尊龍難得回到中國,希望故宮留下一組肖像,
那時距離他拍《末代皇帝》已經十年。

郭建設幫他完成了這個願望。

1996年的一個深秋,我的好友宋懷桂女士聯繫我,
拜託我幫她的一位好朋友在故宮拍一組肖像。
我當時還沒太在意,見面之後才知道,拍攝對象
是演員尊龍。

拍攝當天是一個陰天,故宮遊客很少。我們一共
也就拍了兩個小時。

他不愧是好萊塢的大演員,拍他真是省事兒。普通人
你需要跟他講怎麼擺,還會有困難,咱不會做戲。
但尊龍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說你就找你演皇帝的那種感覺,我在一旁抓拍就行了。
他就自個兒在那裡轉悠,思索,整個過程中間我們幾乎
沒有什麼對話。但他的那種形象、作態,的的確確是國際影星。
https://i.imgur.com/jWkbp0z.jpg

https://i.imgur.com/hjDzgxf.jpg
https://i.imgur.com/2Xud9fZ.jpg
https://i.imgur.com/lDeQLBQ.jpg
https://i.imgur.com/mXGCvpl.jpg
https://i.imgur.com/XcRHMtM.jpg
https://i.imgur.com/ax7B9cQ.jpg
https://i.imgur.com/xXj4ojV.jpg
https://i.imgur.com/Wl7HgfX.jpg
https://i.imgur.com/TOIBNRz.jpg

拍完後,隔了一個多星期,我就把拍完的膠捲沖洗出來,
最後一共挑出來10張照片,去他的一個好朋友那把照片
給他。拿到照片後尊龍非常喜歡,他說沒想到演了
皇帝十年後,還能回到這裡,再留下和故宮的合影。

他說:「這就是我想要的故宮留影。」

照片、文字來自https://kknews.cc/zh-tw/photography/5jj4bg6.html
===========
【末代皇帝】32週年數位修復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J9dkFgjeQ
目前串流上映
https://video.friday.tw/movie/detail/56970
https://www.myvideo.net.tw/details/0/310798

土反本龍一《音樂使人自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221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aQF-LNrug

「...無論如何都必須經歷抽象化或共同化的過程,
因此個人經驗、情緒的喜悲難免會遭到拭除。
這個過程中,存在著無法踰越的絕對界線,
以及難以抹滅的缺憾。然而,這種絕對界線
反而促使了另一條道路出現,讓完全不同國家、
不同世界的人,都能夠產生同樣的理解。無論是語言、
音樂,或是文化,不都是相同的情形嗎?」
from 土反本龍一《音樂使人自由》P.21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246.193.46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Icestorm (27.246.193.46 臺灣), 03/01/2022 21:34:10 ※ 編輯: Icestorm (27.246.193.46 臺灣), 03/01/2022 21:49:57

jollybighead03/01 22:29是坂本龍一....為何是土反本龍一...

clayerlee 03/01 22:34很棒的文章

rronbang 03/01 23:24看了 1/3,先推

Jin63916 03/01 23:32意圖使人推尊龍俊顏,我上當了

herbert0716 03/02 00:03小孩不是小紅衛兵 是故宮管理員的兒子

a9a99 03/02 00:14我不覺得一個外國導演有想這麼多

a9a99 03/02 00:15作態好像是負面用法~

bigbowl 03/02 01:47不管那個小孩是不是紅衛兵 整個極權政體都會把她推

bigbowl 03/02 01:47向紅衛兵那邊

tuhsiaofu 03/02 03:33其實你不需要把別人的文章一字不漏地貼過來,有興

tuhsiaofu 03/02 03:33趣的人自己會看

tuhsiaofu 03/02 03:35說說你看完那篇文章或是電影後的感想,或許比較好

Appetite 03/02 05:37君主立憲失敗=清國退休公務員=他國事務

yaurtusn 03/02 09:27電影很長,中間還有被日軍扶植為傀儡政權的象徵.

ohyawahaha 03/02 10:26我覺得講的很好,不過是編譯上出了問題嗎?通篇看下

ohyawahaha 03/02 10:26來有點迂迴,一直在重複論述

wwa928 03/02 10:34好文推一個

lucedliu 03/02 20:44 https://i.imgur.com/TyLKmUo.jpg

lucedliu 03/02 20:45個人覺得最震撼的一幕是皇后生吃花朵這段

lucedliu 03/02 20:47當時上映時是小學、要求家人帶自己去看、這一幕全

lucedliu 03/02 20:47場氣氛為之凝結、當時台灣還是電視不能出現對岸的畫

lucedliu 03/02 20:47面的時代

lucedliu 03/02 20:50所以末代皇帝上映時台灣非常轟動、電檢局開了一個特

lucedliu 03/02 20:50例、要知道那一年底才開放兩岸探親

lucedliu 03/02 20:53當時電影院全場爆滿、多數以獵奇的心態在看

lucedliu 03/02 20:56隔天上學一個女同學還說溥儀養母餵奶露奶好色喔、小

lucedliu 03/02 20:56學生很單純只會注意到這些

lucedliu 03/02 20:58我當時會想去看是因為祖母是溥儀的堂妹、小時候還

lucedliu 03/02 20:58有見過溥儀、溥儀的弟弟溥傑還有去祖母家拜訪過

lucedliu 03/02 20:59祖母說她躲在房裡往客廳偷看。然後印象中溥儀非常

lucedliu 03/02 21:00高有超過180公分

lucedliu 03/02 21:02血脈相連的關係、所以當時雖是小學想去看這部的心非

lucedliu 03/02 21:03常強烈、家人是陪我二刷、我爺爺看到睡著

lucedliu 03/02 21:06祖母叫愛新覺羅.啟X、小時候家裡還有慈禧太后賜的

lucedliu 03/02 21:06花瓶、曾祖母結婚時是明黃色頂轎子、春聯也是用明

lucedliu 03/02 21:07黃色、而不是傳統的紅色

lucedliu 03/02 21:08但實話說當時年紀小真的看不懂、只記得婉容吃花這

lucedliu 03/02 21:08幕影史經典。長大後再看感受才深刻

hotsuma 03/03 02:00所以跟愛新覺羅毓鋆也是親戚嗎?

a435007 03/03 12:21

yu1164 03/03 12:43

almaa980909 03/03 16:32推 但同15樓 內文可能要再梳理過

cyora 03/03 23:14音樂使人自由這本書中,坂本龍一對音樂之路雖然寫的

cyora 03/03 23:14像水到渠成一般,但細想就會發覺實在是非常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