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錄取] 2024 Fall 北美物理PhD申請心得(CMT)

看板studyabroad標題[錄取] 2024 Fall 北美物理PhD申請心得(CMT)作者
fhcwcsy
()
時間推噓 推:0 噓:0 →:6

[前言]

前輩們都已經寫得很詳細了,而且他們顯然文筆比我好得多,我就盡量不寫重複的東西了。底下附上他們倆文章的連結:

https://phybrew.blogspot.com/2023/07/phd.html
https://medium.com/@cy.jimmyyao/2023-fall-physics-grad-schools-%E7%94%B3%E8%AB%8B%E6%AD%B7%E7%A8%8B-62b4c42e8558

如果是認真要申請的人的話,建議先看完上面兩篇再來,其他人如果只是看個開心的就沒差。

[申請結果]

照個人偏好排序,未特別註明的都是PhD

1. Stanford physics: Rejection (2/3)
2. Princeton Quant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jection (2/9)
3. UCSB physics: Rejection (4/30)
4. UIUC physics: Admission (2/23)
5. U of Maryland Physics: Rejection (3/16)
5. UPenn physics: Rejection (4/16)
5. U of Toronto: Interviewed (1/29). Admission (2/10)
5. SUNY Stony Brook physics: Rejection to PhD program, but offered to Master (3/22).
5. UCLA Physics: Rejection (3/12)
10. UT Austin Physics: Rejection (4/26)
10. Rice University: Waitlist (3/25). Declined waitlist (3/30).
10. Penn State University Physics: Put on top of waitlist, ask if still interested (4/12). Declined (4/12).
13. TU Delft Applied physics (master): Admission (12/12), QuTech scholarship interview (2/16). QuTech scholarship rejection (3/15).

Decision: UIUC


[個人背景]

NTU Physics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ouble degree) BS
Field: CMT (condensed matter theory)
GPA: 4.05/4.3 = 3.77/4.0
Rank: 11/60
Publication: 1 preprint on arXiv (CMT), 1 poster on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search experience: 3 years of CMX as undergraduate project, 6 months of CMTresearch as a full time research assistant.
No GRE/sGRE
TOEFL L/R/W/S 30/30/25/23


[各項建議]

I. 選校

雖然說是選校,但實際上是在選有興趣的指導教授。我自己的做法是先看QS和US News ranking(小提醒:US News有分比較細的Subfield,例如CMP)從台大的排名開始往上看,把美國一部分加拿大的學校挑出來(不是不想去歐洲,而是歐洲的PhD需要MS degree,而讀MS沒錢讀不起,除了Delft有額外的全額獎學金可以申請),然後一間一間打開系所網站看看有多少人是做我有興趣的主題,並依此打個0~1的分數,最後加總,最後我幾乎都是挑總分>2的學校。接著帶著這個名單去找我當時在中研院的Advisor討論。

雖然這樣說,但事實上我一直看到MIT、Harvard 、Princeton這些學校就有點不想看了,因為覺得自己的能力和我所認識上這些學校的人差距太遠,根本不可能上得了。給老師看了之後他就一直建議我多申請幾間Top 10的學校,有幾個同學也是這樣建議。其實背後的原因是申請結果的決定背後有太多你無法預測的事情,像是今年你的領域開多少缺、誰被分來看你的領域、認不認得台大的名頭甚至是不是台灣人等等。因此,「覺得Top 10就不可能上」或是「>50名的學校就很穩」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個迷思。雖然最後因為我的某個推薦者只願意寫12封信而Top schools 還是丟得很少,但理想上(如果經濟狀況允許)最好是多丟一點,不用對自己太沒自信。

歐美的MS program大多是not funded的,所以除非你家底雄厚不然幾乎只有PhD的選項。不過也有極少數的例外,例如TU Delft Applied Physics MS program可以申請額外的QuTech scholarship (分開審查),所以我有根據另一位的建議去申請作為back up(結果最後獎學金沒上,笑死)。另外UofT的Physics MS好像也是funded,但我沒認真看。

II. 各項申請資料

1. 推薦信

大多數學校都要求三封推薦信,這凸顯了長期準備的重要性。要找到老師願意幫你寫推薦信,勢必要在老師的印象中留下好的impression,而這是需要花時間的。作為參考,以下是我和幫我寫推薦信的三位老師的關係:

i) 畢業後在中研院(IoPAS)當研究助理的指導老師,主題和我想申請的領域相同(CMT),申請前有一篇preprint在arXiv上(Accepted之後有補給UCSB,但顯然沒什麼用)。
ii) 大學做了三年的專題指導NTUEE教授,領域是CMX。我自覺得在那邊應該算做得不錯但沒有明顯的成果也沒有發表。
iii) 大二的時候老師舉辦了一個quantum computing 讀書會,我在裡面報告了幾次,有一些簡單的成果,但不是創新的研究。

寄信問老師能不能幫忙寫推薦信的時候,最好要附上SoP草稿、CV、以及預計申請的學校清單,老師才會對你的狀況比較了解。 我覺得在尋找要幫你寫推薦信的老師時,有個重點是自己要先想好(1)他可以幫背書你的哪些成就,以及(2)這些成就足以證明你的什麼能力。舉例來說,我在大五時當過一門CMT課的助教,但因為我的主要工作只有改作業,我自覺能證明的能力太過薄弱,就沒有找那位教授幫忙寫(不過最後還是有在SOP提到);又或者如果只是你在某個老師的課拿到了A+,恐怕很難說明什麼。事實上,教授(ii)就直接要求我列出我在實驗室做事情、以及學到的事,作為他寫推薦信的素材,後來寄信問教授(iii)的時候我也主動附上了類似的東西。

另外,不要覺得有該校校友的推薦信就是保證,我丟了其中兩個老師的母校,結果兩個都沒上。

2. CV

前面附上文章寫得很好了,看他們寫的就好。

3. SoP (Statement of Purpose / Intent)

基本上前言給的兩篇文章已經寫得很好了,不過我想再補充一點我的個人想法。我對這份文件的理解是「利用你的經歷來說明為什麼你會是一個好的PhD student」,因此是否要把某個經歷寫在SoP中,取決於你能否用它來說明你的研究能力。例如,我覺得我的社團經驗、以及修過什麼課和研究能力的關係太薄弱,因此就沒放。

寫好草稿之後一定要多給幾個人看看,收集不同的意見,最好可以給教授看一下。往年申請的人常常提到使用Grammarly來潤稿,但今年有了ChatGPT ,所以我就沒買了。但實務上我覺得GPT寫出來的東西太冗、風格又太好認,個人只推薦拿他推薦使用的詞彙、或是brainstorm new ideas,主要還是靠自己(或是用Grammarly?)比較好。

另外推薦早點開始想SoP的內容,不用很早就寫好,不過要先準備好素材,想好自己的經歷能怎樣串起一個故事,或者如果你還有幾年才要申請,可以再去不足自己缺乏的經歷。

最後也提醒要注意各個學校的字數限制,不要像我準備要丟了才發現實際的字數限制比我以為的還少了一半。

4. PS (Personal Statement)

雖然這裡給了個PS的名字,但其實就是只SoP之外還要多寫的東西,不是每間學校都有,稱呼他的名字也不太一樣,所要求的內容也不一樣,或者有的網站上沒寫有但點開系統才發現化成表單問題的形式藏在系統裡(因此各校申請系統開放之後務必先點開來看看)。總之,就是要看清楚。但據說這份不太重要,我自己也想不出這份可以用來說明我有什麼特別的,因此有點隨便亂寫,甚至使用ChatGPT的成分也比SoP高上許多。

5. GRE/sGRE

我從大概大二大三就知道可能要考GRE,因此就慢慢加減背了一點單字,不過最後決定不考,但背的單字對考托福倒是蠻有幫助的。之所以決定不考,一來因為我周遭的物理系同學沒人有考,二來是因為覺得寧可把準備考試的時間投資在研究上(還有省錢)。事實上近年各校陸續把GRE的要求改成optional或not required,也可以大略看出各校也漸漸不認同這個考試對學生能力的反應程度。sGRE也類似,但我單純是發現這個東西的時候考試時間也過了,不過聽說很簡單所以有交沒交可能也沒差反正也不反應能力?(詳細請參考前面所附的文章)

6. TOEFL

沒啥好說的,國際學生應該都需要,推薦早點考一考不要干擾其他部分的準備。口說考好一點,別像我一樣考太爛去那邊還得多考一個試才能當TA。

III. 送出申請後

1. 面試

如同前輩的文章所說,物理系沒啥在面試的。我自己有收到UofT找我聊,不過最後真的就是純聊天問我有沒有問題,指導老師說這種通常就代表要上了,最後也順利上了。 比較特別的是Delft有獎學金的面試,是比較認真的面試,之後我也會把面試內容貼出來,再把連結補上。

2. 放榜

大多數學校會在二三月之間放榜,除了少數(如UIUC)有rolling admission (也就是先丟會先審,Grad Cafe上過去曾有不止一次十二月就拿到offer的例子)。大多會讓你在4/15前後,拿到所有offer再做決定,除了UCSB很奇怪地拖到4/30。


[結語]

申請過程很漫長,包含無數次懷疑自己的過程,還好最後結果應該算還不錯。雖然最後沒上Princeton或Stanford這種dream school還是有點小失望,但反正我本來也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該上所以也還好,笨如我就連UIUC有上我都覺得運氣已經非常好了,還擔心到那邊會不會被電爛,現在還要唸書準備qualifying exam。要特別感謝中研院的那位指導老師,除了在研究上教了我很多東西之外,也是我能申請上最重要的關鍵。也感謝某兩位幫我來來回回看了好幾次的SoP。

--

※ PTT 留言評論

Peter090905/21 10:13PhD給推

b196af05/21 18:13

psion05/21 20:31恭喜!!

hsuzchan05/21 21:02Ph.D. 推個,我也是上 UIUC+UofT,不過選了多倫多 XD

應該是不太會有人做CMP選擇去UofT而放棄UIUC啦

steven5613805/21 21:07沾喜氣 恭喜

※ 編輯: fhcwcsy (130.126.101.220 美國), 05/22/2024 06:45:11

Eriri05/22 07:42那要看吧 你要是能跟到Fradkin 那去uiuc當然很有價值 不然

Eriri05/22 07:42的話 UIUC跟Toronto 其實也不一定有什麼區別

psion05/22 09:21樓上 他是做CMX 應該不是要找Fradkin吧?

Eriri05/22 09:32原po是做CMT的阿

psion05/22 09:36喔喔 看錯 三年CMX是under

NTUEE2CS05/23 04:16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