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錄取] Cornell, Duke, Ohio State CS Ph.D.

看板studyabroad標題[錄取] Cornell, Duke, Ohio State CS Ph.D.作者
aimermer
(landrover)
時間推噓40 推:40 噓:0 →:6

RWD好讀版(Medium)
shorturl.at/pCMO5

研究方向

Machine learning


申請結果

[Admission]
- UC, Santa Barbara (2/02, interview on 1/24)
- Cornell University (2/16, interview on 1/21)
- Duke University (2/20, interview on 2/3)
- Ohio State University (2/21, interview on 1/15)
- UC, Santa Cruz (2/24, interview on 2/1)

[Rejection]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4)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2/15)

[Pending]
- University of Toronto (+ interview*2 on 1/9, 2/9)
- Brown University (+ interview on 1/28)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interview on 2/11)
-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MS/PHD)
- 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Decision]
- Cornell University


履歷

[教育背景]
- Medical Doctor, NYMU, 2015–2022
- Research Assistant, NCTU, 2020–2021
(兩校於2021.02合併)

[三圍]
- GPA: 3.92/4.3 (~ 3.82/4.0)
- TOEFL: 106 (R30 L30 S22 W24 on 2021.10)
- No GRE

[研究論文]
- 1st author top conference paper (ICLR)
- 1st author second(/third?)-tier conference paper (MICCAI)
- 1st author Nth-tier conference paper (IEEE EMBS)

[推薦信]
- 指導教授*2
- IBM research staff*1


心得

[前言]

大一開學第二天,初生之犢的我問剛回國的心理學助理教授說:「人工智慧和腦神經科學有沒有可能搭在一起,成為新的研究取徑?」
老師當時回答說:「有個領域似乎跟你說的有關,叫做Machine learning,你可以到線上平台去學看看。」
老師這簡單的一句話,讓我第一次瞭知道線上課程平台,也為我開啟自學機器學習的大門。而後四年,我陸陸續續地學ML/DL,打比賽以及做有趣的專案。

大二時,我曾考慮使用台聯大系統到清交交換兩年修(應用)數學系的課程。
但當時礙於醫學系麻煩的制度,遲遲未動身。
一直到大五實習結束,我才前往交大交換一年,並投入研究。
那年,我恣意地讀著各個領域的論文(,並張揚地浪費實驗室的彩色印表機),到那時,我才清楚自己喜歡研究遠勝於臨床,於是萌生出國做研究的念頭。

[動機]

然而,為什麼要申請CS博士班呢? 還有沒有其他選擇?

在我的資料庫中,MD背景的學長姐大多出國做wetlab (neuroscience, cell biology等),鮮少就讀工程相關科系。凡有者,或者先出國讀學程或碩班而後直接工作轉Ph.D.。
相較之下,EECS背景的學長姐本身具有穩固的背景,搭配強而有力的推薦信以及名符其實的論文發表,其人生規劃與申請策略不一定適用於我。
老實說,在整個準備過程中我一直很茫然,因為我沒有典型的role model可以跟隨。
即使如此,我仍是幸運,因為我擁有諸多前輩的故事和人生經歷可以參考,我只需要去找到適合的路。

說易行難,這本身是一個offline learning +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
我需要釐清什麼是我期待的目標,嚮往的未來生活? 我自身與過去的硬限制和軟限制是什麼? 以及,人生規畫中有哪些重要的關鍵選擇節點?

綜觀來說,關鍵選擇節點包含以下幾個層次:
1. 長期規劃:國外←→國內、教職(←→)研究員(←→)工程師。(←→代表這些選項未必
是衝突的)
2. 中程規劃:
2–1. 學程:特殊學程? 碩士班? 博士班?
2–2. 領域:神經科學? 生醫工程? 生醫資訊? 電腦科學?
3. 短程規劃:
3–1. 時間點:醫學系畢業? PGY結束? 拿到專科醫師?
3–2. 橋接方法:延畢一年? 當RA一年(或兩年)? 晚一年(或兩年)並補GRE/CS學分?

光是上述第2–1, 3–1, 3–2點,就有27種組合,每一種都有各自的優劣。例如,如果未
來不走臨床,當PGY的意義並不大,但是兩年PGY的薪水能讓自己經濟獨立,並避免被薪水/學費/生活費綁架。

當時,我(1)對研究有興趣、(2)難以無法負擔兩年碩班學費、(3)推測自己應可衝刺到某間top40–60的學校,所以在跟家人協商討論後,決定預留2–3年的時間嘗試申請,若在
2025年前都申請不成功,就摸摸鼻子回來當PGY。

同時,還有額外四個考量:
1. 未來一年履歷不會增長。因為要醫院實習、準備國考和當兵,我在2022年不會有(足夠的)時間做研究,所以在2022年底申請時,我的履歷和2021年年底是一樣。
2. 不需要GRE。由於疫情的關係,大多學校並不需要申請者通過GRE,這讓我有更充裕的時間準備其他申請文件。2022年底的申請則可能需要GRE。
3. 準備好退路。若2022 Fall未申請上,我會先當四個月的兵,接著找教授當RA,並同時準備2023/2024 Fall的申請。而當時我已聯繫台大與交大的教授們,他們都願意提供RA。4. 了解到學校大多願意接受deferral。由於需要服四個月的義務役,所以即便成功申請,我還需要至少defer半年。在諮詢學長姐後,他們認為這大多不是問題。(因為COVID的關係,學校對於deferral的接受程度較大。老師們在面試時也都表示deferral不是大問題)。

一直到2021年9月和實驗室同學聚餐時,我才更清楚博士班申請的時程、細節與應準備的文件與事項,並著手準備申請。最後,在朋友們、學長姐們和老師們的協助下,我順利地遞出申請。

[Timeline]

- 2021.09.下旬:規劃博班時間流程。開始寫SOP。開始準備托福。聯絡國外CS PhD前輩。挑選學校落點。
- 2021.10.上旬:準備托福。修改SOP。寫CV + 架個人網站 → 投套辭信。
- 2021.10.下旬:托福 OK。SOP OK。投套辭信。
- 2021.11:奇美醫院實習,吃台南美食。ICLR'22 rebuttal。催老師寄推薦信。送出所有申請資料。
- 2021.01:面試。
- 2021.02:面試。收到offer。

[Connection]

有三個面試教授和我的指導老師有直接認識(分別為大學同學、博班同學、職場同事),但其他學校(UofT, Cornell, Duke, JHU, Ohio State)的教授則否。我同意前輩們對於申請材料重要性的觀點,亦即,connection >> publication。

然而,我認為,在我的例子裡,推薦信的角色或許在於替研究能力背書。

[Publication]

1. 第一篇論文暫且忽略。
2. 第二篇論文跟explainable/interpretable AI有關。當時大五在醫院實習時有一個想做的題目,後來直接帶到交大,最後發表在MICCAI。不過,MICCAI的ranking不上不下,我很難評估這個發表對申請的幫助。
3. 第三篇論文跟meta-learning有關,證明(在一個假設下)MAML演算法是一種
contrastive learning演算法。當初投NeurIPS'21以6663被拒,轉投ICLR'22。因此在SOP上只寫ICLR under submission,有些吃虧。一月底ICLR放榜後,又趕快寄信給有興趣的教授,提醒他們我的論文被接受,但現在看起來這個提醒動作幫助並不大。

[選校]

我的CS背景薄弱,因此當初抱著「全滅後在台灣蹲1–2年RA」的心情在準備申請。
換句話說,當時我不認為有「保底學校」。

選校上,當初我排除(1)四大、(2)需要GRE、(3)研究方向不符合、(4)網頁明確寫不接受deferral的學校,並考量US news和CS ranking的排名。我主打的研究方向是ML
(robustness, representation theory), explainable AI和medical AI。對做medical
AI的老師來說,我或許是個適合的人選,畢竟一邊讀MD一邊發ICLR的學生不多。後來的經驗也許證實這點:UofT和Cornell的面試老師都是做medical AI的(,尤其Cornell Tech的CS未來貌似要和其醫學院有更緊密的合作)。

[套辭信]

1. 附上個人網站之連結(如github.io)和CV(用overleaf或word排版皆可)。
2. 善用Email的主旨,例如Prospective Ph.D. Student (CVPR*9, ICLR*8, top 1%
student from Taiwan)等等

[SOP]

我的SOP風格
1. 掌握topic sentence的結構。每段文字的第一句話是該段的摘要,盡量一句話包括動機、過程和結果,讓評審一目瞭然該段落的主旨。第一段更是所有段落的topic sentence,別忘了強調個人優勢。
2. 解釋從醫學轉ML研究的動機。由於非CS背景,我在第二段解釋自己基於怎樣的臨床動機看待ML以及為何需要這個Ph.D.。第三四段講解過去的研究經歷。第五段講未來研究方向與遠程目標。
3. 避免中式英文。使用工具(如Grammarly, textranch)輔助校正文法,並找身邊英文強者修改遣詞用字。
4. 面對劣勢與強調優勢。在倒數第二段,我寫「除開繁忙的醫學系課業外, 我在課餘修讀CS課程,並用線上資源自學;由於對理論有興趣,在交大交換期間修讀高等微積分和高等機率論」。我清楚CS背景是我的短版,但也清楚認知到他們更看重做研究的能力,所以我主要強調學習能力以及基礎的數學能力(,儘管高等機率論是水水的低分飛過)。
5. 其他:額外對投稿會議名稱、指導教授名字以及想跟的教授名字畫底線粗體。

以下分享一位系上MD-PhD學長給的(犀利的)建議,在此節錄幾句:
1.「這些頂尖大學已經看了一百份長春藤CS背景的application,為什麼要多花一點心思在你身上?你有什麼特點?」
2.「SOP最主要的重點是purpose,交代你為什麼想要去,以及他們為什麼要收你」以及
3.「說服他們你已經有一定的能力,並且他們也可以offer相關的幫助,要盡可能把這幾個角度align起來」

[英文考試]

- GRE:當初一股腦兒地報名GRE補習班,付錢後沒幾天,才注意到今年大多不需要GRE
- TOEFL:膽戰心驚地準備,很幸運地擁有戰友一起練習口說和寫作。

[面試]
- 準備兩份投影片,一個自介,一個研究。
- 我沒有特別準備面試內容,也沒有特別去細讀教授的論文,僅大概粗讀過3-5篇論文以瞭解研究領域和研究取徑(理論引導or實驗引導)。對我而言,我需要在面試說服他們:
(1)我能獨立進行研究、(2)研究方向是吻合的、(3)具備CS/數學基礎能力。
- 分享幾個有趣的面試經驗:
. A老師則是一開場就自我介紹,持續至少十五分鐘吧。我還以為是我在面試他。
. 我前一天根據B老師的論文推導出一個新的公式,所以在面試當天報告,並提出幾個潛在研究方向。老師馬上翻出他們今年要投稿到ICML的論文,然後說他們有一樣的發現XD

[未來規劃]

- 2022上半年:醫生國考.
- 2022下半年:當兵.
- 2023上半年:到台大/交大當RA + 到Cornell visit.

[心得1]

「出國之後,那你讀了六(七)年的醫學系算什麼?」
這是我曾問過學長、如今不斷問自己的問題。我相信,未來還有很多學弟妹也會如此捫心自問。而我還沒有答案。

前往交大交換之前,我已在醫院實習一年。儘管實習路上跌跌撞撞,但也有不少的收穫。臨床(實習)的生活很吸引人,繁雜的臨床事務與醫學知識填塞生活,並時不時給予微小細碎的成就感,多到足以讓人忘記這壯闊世界還有很多值得探索和冒險的事情。

如果當時沒有被告知博班申請的資訊,我則可能選擇在醫學系畢業後才準備申請,然而,屆時又經過一年臨床的洗禮,或許就人云亦云地走向PGY的生活。

[心得2]

收到面試通知的當下戰戰兢兢,收到書面offer的時候頓然手足無措。沉住心靜思幾日,又有嚴重的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CS能力沒有比別人強,也沒有實際
執醫的經驗,當我未來寫下M.D., Ph.D.時,我可能既不M.D.也不Ph.D.。

儘管如此,我仍會繼續走下去。

回首過去一年,我只能說自己深受上天眷顧。我只能,也必須,好好地謝天:

很幸運地被交大資工的實驗室收留
←→ 如果當時,只修課而沒有選擇跟實驗室,或許水水地交換一年後,就繼續申請PGY。

很幸運地認識IBM的coadvisor
←→ 如果當時,沒有在課堂後問老師few-shot learning的問題,也許就沒有機會加入實
驗室好夥伴的meeting並遇到coadvisor。

很幸運地在NIPS截稿前兩周找到題目方向(然後很爆肝地完成)
←→ 如果當時老師在slack詢問「要不要衝刺NeurIPS」時,我拒絕了,也許就沒有NIPS
的投稿以及後續轉投ICLR。

很幸運地在9月參加實驗室聚餐並獲得博班的申請細節。

很幸運地,(在父母願意資助申請的情況下)放手一試
←→ 如果當時被其他前輩說服而沒有申請top 10的CS,那我或許就會去跟某些老闆開始
996的博士班生活。

錄取只是開端,後頭又有更多挑戰在等著。

[感謝]

三位指導老師:感謝他們的大力支持,以及一路帶我走過研究的風風雨雨。當初詢問老
師們的意見時,他們很委婉和保守地建議往BME或是neuroscience申請。但他們仍用心寫推薦信,並給予很多建議。

各路戰友:在相互分享CV、SOP、個人網站、套辭信的templates的過程中,我學習甚多
,也讓我可以有效地把時間著重在內容上。

兩位醫學系的朋友:幫我修改SOP和PHS,協助理清架構,並讓文章更通順。

台灣前輩們:去年9-10月,聯絡了十多個不認識的學長們,並在與他們的對談中,形塑
我的申請流程、SOP/CV撰寫方式以及申請策略。當時的我NIPS被拒絕,在學長們的眼中就是一隻小小菜雞(,現在則是小小肥雞),真的很謝謝他們。

最愛的家人:謝謝你們最終願意支持我。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6.41.22 (臺灣)
PTT 網址

kevinfilter03/15 01:36太猛了 祝博班研究生涯收穫滿滿

bmpss9515603/15 01:38

roy04703/15 01:42推超詳細心得

SONE03/15 01:48用心推,恭喜你!

unmolk03/15 02:42太猛了 推

mmonkeyboyy03/15 03:08你有iclr & miccai 就夠了

mmonkeyboyy03/15 03:08miccai是很難的 某大國投了一堆錢才幾篇 最後還要

mmonkeyboyy03/15 03:09硬算上朋友的LAB充數XD

mmonkeyboyy03/15 03:10有一些醫學背景的 大家都愛收的XD

NTUEE2CS03/15 03:14兩週寫一篇NeurIPS 你是神吧

joannechild03/15 05:44恭喜!

iamlittlede03/15 07:10神人

clemsontiger03/15 07:46神!

as93011603/15 08:21

brad00103/15 08:29推神人 恭喜!

lc3b03/15 09:08push

eowynknight03/15 09:19推推 太強了!恭喜!

assassin03/15 09:29

Teeeery03/15 09:45跪著看完,恭喜!

blackmaninEE03/15 09:46

LucasGiolito03/15 10:25好神 希望你以後不要在大廠當L4

yang5d200803/15 10:26大神出沒

HHH555JJJ03/15 10:34

PCSH12003/15 11:55超強炸

eric4282703/15 12:34推 收穫良多

PlusUltra03/15 12:38恭喜!

geezO123403/15 12:39恭喜

ryanw03/15 12:51好強推

andy565603/15 13:45推大神

hiarpu03/15 14:40推 恭喜

yt00603/15 20:51推 恭喜!!

pinkafa03/15 23:17恭喜!

kumokochiu03/16 02:06推nymu XD

xubank03/16 03:32神人

CuLiZn5603/16 04:52強啊!竟然視miccai為無物!雖沒cvpr,iccv, eccp強,但

CuLiZn5603/16 04:52夠好了!

cantarever03/16 07:17推推 恭喜!!!

ypl89121803/16 08:05是宜中學長吧!恭喜!

rbcajyh03/16 11:57好像知道是誰!恭喜!

yeh10jp03/16 22:07哇!!恭喜你!!

yeh10jp03/16 22:08看完好感動喔

coldman51903/16 23:30

cycychi03/17 00:50推!恭喜!!

yukinee03/17 15:57祥神!

imnewkevin03/17 23:17激勵人心推

eje00703/19 18:36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