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錄取] ECE/Robotics MS UMich/JHU/Columbia

看板studyabroad標題[錄取] ECE/Robotics MS UMich/JHU/Columbia作者
adrian2266
(xcx)
時間推噓 7 推:7 噓:0 →:2

一、前言
小弟我受益於前人分享良多,因此想延續善的循環,寫一篇心得文也留下落點供未來申請人參考。這篇文章不會提到 SOP、CV、LoR,而是往後退一步,審視幾個重要卻常被忽略的申請環節。(拜託不要認親謝謝


二、三圍
Education
- NTUST EE BS (電資學士班), Overall GPA: 3.9/4.3

Experience
-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 1yr
- research assistant (part-time), 1 yr

Test score
- TOEFL: 102 (R29 / L28 / S22 / W23)
- GRE: 322 (V155 / Q167 / AW3.5)

LoR
- 專題指導教授 * 2
- 研究助理指導教授 * 1
- 大學授課教授 * 1

Admission
- JHU Robotics MS 02/19
- UCSD ECE MS (Track: ISRC) 02/19
- Columbia EE MS (w/ $2500 scholarship) 02/20
- UW ECE PMP (原申請daytime program被拒) 02/25
- UMich ECE MS (Track: robotics) 02/27
- UCLA ECE MS (Track: signals and systems) 03/13

Rejection
- CMU MRSD 02/13
- UMich Robotics MS 03/19
- Upenn Robotics MS 03/24
- Gatech Robotics (ECE) MS 04/15
- USC MSCS 37 4/18

Decision
- UMich ECE MS


三、找資料
第一有用的當然就是 program 網頁,有些 program 會寫的很明,清楚的說他們在找什麼樣的學生;有些 program 則需要你慢慢拼湊,這時你甚至可以寄信問問系辦。 我強烈建議申請人要讀過很想上的 program 每個網頁,每個檔案,每個按鈕都要點過,這是基本功。

第二有用的則是 Ptt/medium 的申請心得,除了了解前人踩過的坑以外也可以推估申請落點,避免低伸或全滅。我個人是抱著 critical thinking 的態度廣泛閱讀,因為每個人講的也不盡相同。

第三有用則是上LinkedIn私訊目標學校的學長姐,問問如何準備申請、生涯規劃、如何點技能樹等等。雖然願意回的不多,但只要能找到幾個熱心人士也是能收穫滿滿。


四、馬後炮
首先,由於台科留學人口非常少,我僅知道有三位學長姐有留學,基本上是無法做落點分析,加上我實在不想花幾百萬念野雞大學,因此我申請時並沒有保底。另外台科校名雖然沒有加分,但也不用妄自菲薄,我同屆有人申請上EPFL, Cornell Tech (皆為電資),只能說事在人為。

第二,由結果來看,我錄取的都是大班制的 programs (除了 JHU),也就是申請難度與收的人數有很大的相關,因此申請時建議考量班級人數,小班制的 programs 對於申請人的要求會高出許多。

第三,Covid 對於留學申請的影響其實非常複雜,很多正反面的影響都無法量化,因此儘管我申請完了還是很難推論 Fall 21 的申請到底是變難或變簡單。不過我倒是在各大留學版都發現大家說自己那一屆最難,哈哈。我覺得不要想太多,做最好的自己,這樣申請完後不管結果好壞也不會有遺憾。

在此整理一些 Covid 對申請的影響:

變簡單論點
- 經濟受covid影響,願意花錢出國讀書的人減少
- 學校在疫情間需要搖錢樹以維持財政
- 中美關係低迷,中國留學生難以取得簽證
- online 課程效果差加上難以體驗校園生活讓學生推遲出國計畫
- 害怕中獎,短時間不考慮出國
- 美國在疫情間排華嚴重,留學生怯步

變難論點
- 上一屆一堆人defer,這一屆大爆滿
- 教室在疫情間無法塞太多人,招生名額減少
- 疫情間很多人沒工作就先回學校蹲
- 疫情間不用看GRE,申請人數可能增加


五、Standardized Test
我的 T/G 分數都僅高過門檻 2 分,所以就不分享準備心得了。不過有一些規劃與心態我仍是覺得相當重要。

- 追求最短時間內通過門檻,如果補習或補習班講義能減少準備時間,那就去補,講義就去拿,把時間留給更有價值的事情,比如研究或實習
- 有些 programs 會強制要求 T/G 分數,查清楚再申請,或是問問系辦能否接受擦邊過,否則白白浪費申請費
- T/G 盡量過門檻 (T100/G320),否則 T/G 分數看起來就像是缺點,如健檢時的紅字。此外如果不幸全滅至少可以知道不是 T/G 的問題,讓大家比較好給你有用的二次申請建議
- T/G 不須刻意衝高,就 Ptt 版上以及我認識學長的分享,都是高分並沒有明顯的幫助(當然 T/G 如果對你是一塊小蛋糕就盡量考高)。
- 把 T/G 當成考試,既然是考試就有考試想測驗的能力與考試技巧,比如 GRE 是用英文命題的邏輯考試、TOEFL 則是測驗校園英文能力、有哪些常見題型、每個題型該怎麼解。

我記得 ET$ 選國籍時仍是把台灣後面加上china,只能說rmb真香。


六、動機
動機是整個留學申請中最最重要的元素,因為留學準備時間相當長,從半年到好幾年都有,如果沒有好的動機,往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覺得待在台灣好像也不錯。我周遭就有人
GRE 一戰後成績不理想就放棄,我覺得相當可惜,一來是或許再努力幾個月就可以申請到理想學校,二來是機會成本,花了不少時間卻沒有結果,那還不如拿這些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動機就是你出國讀書的理由,什麼理由都可以,但這個理由要能禁得起長時間檢驗,這包括時不時會自問為什麼要花幾百萬出國讀書?待在台灣不好嗎?新聞報導很多亞裔被歧視或被莫名攻擊還要去?或是親朋好友隨口一問,你可能就會開始意志動搖。以我來說,我從高中就想出國讀書,但這種動機並不明確,只是覺得這樣比較好。因此我大學時很常在留學版/科技版/海外工作版爬文,或是參加 Mason GRE 舉辦的留學分享會,看看別人的動機是什麼。好的動機能激勵你持續努力,也提高申請上好學校的機率。下方我簡單的整理一下我看過的動機:

1. 綠卡、楓葉卡
2. 高薪工作、更好的生活
3. 在台灣工作幾年後不滿意台灣職場 (e.g., salary, wlb, culture, ...)
4. 想做的工作/產業台灣幾乎沒有
5. 對某領域非常有興趣,想深入鑽研
6. 趁年輕出去闖闖
7. 體驗國外生活
8. 另一伴在國外
9. 身旁同學都出國讀書
10. 父母的期待
11. 有家族企業要接(台灣不少企業二代都會洗外國學歷?)
12. 選議員立委(洗個好像很厲害的學歷不然路邊廣告除了大頭貼還能放什麼)


七、魔鬼藏在細節裡
- 大一開始就要顧好 GPA,必要時修一些甜課拉到 >=3.7,但不需衝到 >4.0。Why?第一,GPA 就是大學的修課表現,大學課程如果修不好,實在是很難說服 admission
committee (adcom) 你可以修好研究所課程。 第二,不少人的 GPA 都很高,如果
GPA 不高相比之下就會遜色不少。第三,一些學校是從 GPA 開始篩選,比如謠傳 USC 就是從 GPA 最高的開始發 ad
- >=2 個可以放在履歷上的相關經驗,專題/研究助理/實習/工作都可以;Course/side
project 則比較薄弱,通常只能拿來充字數
- 與老闆維持良好關係,因為一個 program 通常會要求3封推薦信。
- 參加一些可以放在履歷上的課外活動,比如募款、籌辦 xx活動、志工,因為謠傳有學校偶而會看課外活動 (如某S),但履歷上放一到二個即可,不然會讓人感覺你大學都在玩- SOP、CV給學長姐、教授修內容再拿去潤稿,因為adcom只能透過文件了解你,如果你很優秀但文件卻沒有表達出來,就可惜了你之前的努力。


八、致謝
感謝願意收留我的郭教授與施教授
感謝幫過我的學長姐,特別是Jerry學長
感謝幫我光速上傳LoR的方教授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4.220.15 (臺灣)
PTT 網址

bmpss9515605/12 19:47推分享

zzzz893105/12 19:50感謝分享

weiman070205/12 19:51

josecheng05/13 06:48Go blue!

petingo05/13 08:13電資班是不是一屆大概會有 3 個人出國(?

petingo05/13 08:13我是你認識的三個的其中一個嗎 Xd

frog5505/21 08:36推學弟 出國前也覺得台科學長姐出國的很少,來一年之後發

frog5505/21 08:36現其實還不少

likeske08/01 16:53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