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T+A A200 purifi後級開箱&Naim雜談
文長,手機排版請見諒^^
https://i.imgur.com/XQdZi28.jpg
AD的PURIFI保守一些。
‐---------以下閒聊--------
幾年前聽過T+A旗艦HV3100系列後,覺得聲音非常接近心中理想的頂點。 音場廣大中性、定位精準而保有韻味不過於理性,充滿自然現場、Live House感。
其實更以前聽T+A搭同樣德系的AP喇叭的話個人覺得聲音太理性冷靜,所以早期其實沒特別愛這牌。 但當次聽搭JMR Orfeo聽時卻非常好聽、感動久久難忘,無奈HV系列實在貴到靠北,只能放在未來夢幻目標內。
憑著對T+A 技術力的信心,加上新的200系列的定價相對平實(落在預算範圍內),體積又屬中小型低調,就盲狙了。
看到國內外評論對200系列都是一面倒好評,甚至國外還有評論員說 “抱歉了T+A你們可能沒有很愛這句話,但我喜歡A200大於你們的R2500...(查了大概貴2倍以上)”
除了想體驗PURUFI D類到底多神,其實會選擇這台,主要還是功能性完美地符合我的需求。
目前我是用NAIM STAR串流一體機,擺在客廳的兩聲道通用系統。 用HDMI eARC讓家人可以看電視自動使用兩聲道系統同步開關,方便性用了就回不去了。 但綜觀市面上有HDMI輸入的DA真的是寥寥可數... 因此不打掉重練的情況,我很難加新的DA進目前系統(而且NAIM的DA在價位帶內算很強,app也超好用)。
DA+前級固定的情況,想升級幾乎就只能靠STAR的前級輸出加一台後級試試了。
但NAIM Uniti Star這台以往我有試過:
1. 加一台15w元級的DAC(但NAIM還是會把送進來的類比訊號再數位化處理一次)
2. 後方加一台30w元級的縱擴(但因為沒Bypass會過兩次前級)
結果兩者幾乎都讓我覺得主要是口味走向上的改變trade off,沒有明顯大提升感...
所以我一方面驚訝於NAIM這台一體機的整合性非常好,一方面覺得NAIM好像有點難搞...未來升級很怕盲狙失敗又把錢砸進水裡沒大提升感。(註記:後來發現因為我器材都擺在電視櫃上吃掉了很多東西...墊材佔了很重要的影響)
有跟某音響店老闆聊過他有客戶也是用NAIM STAR/NOVA,曾家訪時試加了Musical Fidelity旗艦500w A類後級,是能有所提升但沒有讓物主買單(一部分是考量體積太大),他認為可能是NAIM這台前級的能力普普(?)聽了之後頓時讓我瑟瑟發抖...(因為當時已盲狙下訂T+A這台惹XD)
也是因為知道升級大件的效果不一定好,所以前段時日幾乎都在把周邊的配件搞好(sotm交換器、電源線、網路線、墊材),把許多預算內排列組合都試過後,我發現一直覺得Naim不夠寬鬆的問題無法靠線材/交換器去調整(我大概試了快十條網路線),反而是isoacoustics的orea/zazen系列墊材發揮了關鍵作用,這玩意(槍)真的比法杖有效! 把器材都用墊材墊齊後聲音有全面進化的解放感,在這基礎上我又意外找到真正適合的網路線&電源線組合。
因此在入手這台後級前,我的系統其實終於調到了命懸一線前所未有的平衡,開心的聽了好一陣子。 什麼叫自己覺得平衡的聲音呢? 就是大部分類型的歌曲放下去都會覺得好聽~很快享受於其中的表現方式,並且不會疑神疑鬼覺得哪邊可以再更好,可以連聽好幾小時不會累。 連朋友來家裡都明顯覺得:怎麼比之前好聽很多!? 其實就是墊材墊好,線材用原本手上的重新搭配好而已XD 其餘器材都一樣。 也因此對於要加入新的機器,其實對我是非常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要是又反而沒有我原本的平衡好聽怎麼辦~~
---------背景閒聊結束---------
說回來T+A這台。 因為我目標要能讓家人無腦使用,不用平常打開看電視還要動手開關音響,所以要馬我找耗電低的D類,平常就一直開著;要馬找A類的話自己出門前&睡覺前每天去手動幫家人先開關好...XD
然後我看到了A200這台,查了一下說明書,哇他居然內建自動定時30分鐘關機Standby,然後‘’偵測到前端有訊號輸入時自動開機‘’(約需7秒),現在科技這麼進步的嗎!? 光
功能性就可以讓我無縫升級了。
然後他還有兩組喇叭輸出,可以直接讓我的喇叭(JMR是有biwire端子)以後可以玩biwire,hmmm…在決定未來升級新的喇叭線前,好像先決定機器是不是能夠biwire也滿關鍵的(可以直接買biwire的版本到位),畢竟喇叭線爆幹貴。
雖然之前加大件的經驗都不太妙,但這台短期感覺不太有得試聽…好吧既然是可能為了biwire遲早要try的搭配,不如早早就讓我再一次勇敢盲狙吧。 (握拳)
———
https://i.imgur.com/WPy99fq.jpg
其實本體並沒有太重,線材接好很快就就位,這邊發生了幾個小插曲。
雖然預期剛開聲的聲音會比較不準&生硬,但… 我原本調好的平衡還真的有點跑掉了QQ
可以感受到素質上音場、低頻、穿透力、重量感上升,但我原本喜歡的人聲口氣包圍感有點跑掉…? 而且好像機器換了擺位也需要再重新調整的感覺,聚焦點有點失焦了? 聽了幾首歌,坐不住了,不然換個訊號線試試看好了…. 然後,欸乾 我發現有一邊喇叭線紅黑裝反了啦!XD 難怪有種失焦感
把喇叭線接對後,聲音就正常多了~繼續聽歌。 但感覺素質提升的同時,人聲還是微微比原本多了一份理性感,難道是要慢慢適應,還是我要習慣這種新的聲音呢? 這時候我又注意到另一件事,這台後級有A/B 兩組喇叭輸出,可以同時發聲(所以可以玩類似biamp/biwire),一開機其實是預設A/B組喇叭皆輸出的狀態,但我目前沿用原本喇叭線只接了A一組輸出,關掉B看看? 還真的有差!這就又可以感受到音質再度提升,可以感受到原本有一些推力被分配掉的重新全力輸出給我這台喇叭。(我還特別切回去雙喇叭輸出測試,是聽得出的差異)
此時,我又想到這台還有一個能調整的地方是前方有個damping factor按鈕,預設是高阻尼(800左右),也可以切換成低阻尼(70左右),原廠建議按照口味及喇叭適性去調整,高阻尼聲音會較解析感、精準;低阻尼聲音會較溫暖而寬鬆。原本開機預設是高阻尼,感覺是性能駕馭力較強的,我便切到低阻尼試試,這一切換整個聲底走向沒有改變太多,但整體節奏感放慢了一些些,音符殘響也稍稍加長了一點點,就這一點點,我終於開始覺得人聲更放鬆有感情了,好聽。 此時播放一些小編制歌手,喉聲細節氣流變化以前所未見的精細資訊量大量傳進耳朵裡,帶有一絲淡淡的甜味,頗有部分當年記憶中聽HV系列感動的現場感,終於感覺盲狙無悔啊。
———
就這樣穩定RUN了2周後,我和朋友借了一些線材一起開始重新測試周邊線材搭配適性,發現還是需要再調整。 原本的Naim我是用cardas XL放給sotm電供,他可以提供一個溫暖蓬鬆又清晰的人聲及樂器,加了T+A後級後因為推力大增,反而覺得人聲口型會有時被放過大,所以改變搭配把cardas XL給大電流的T+A後級,把Volvox textura給sotm電供最合適。(naim放swisscables diamond仍最搭)
此時新系統的聲音雖然已經不那麼陌生,而且耳朵時刻提醒著我聽到好多以前沒聽到的細節。 但我還是懷念以前調整許久出來的記憶中搭配,印象中那一陣子播大部分常聽歌曲都可以滿好聽~於是不死心地把喇叭線從後級接回Naim,把配置還原成原本的Naim直推再播看看。
嗯… 一開聲,音場縮了一大圈,細節糊化,高頻亮度降低,低頻變軟…記憶果然是比較美好的XD
T+A提醒了我外接後級是條不歸路,只好放了兩首歌就乖乖接回去惹~素質真的是大幅有感提升T^T
最有感的是,真實音量和以往幾乎相同的狀況下,喇叭可以輕鬆地把細節推到你的耳邊。因為Naim是顯示數字音量,而加了後級之後我發現測試音響時,放大聲測試的音量數字其實是和以前幾乎一樣的(這點很加分,我其實會怕說加了後級前級稍微轉一點點就音量爆表)。 基本上,大概以前和現在,轉到我常用的測試音量33~34給我的音壓感受是幾乎相同的。
有趣的是,我曾經開了一個測試音響的偏大音量(大概33)之後被家人說要調小聲,於是我轉到了以前Naim直推時不會被嫌吵得安全音量(大概25),而在一分鐘後,又被家人要我轉小聲了一次XD 還補上: “你剛才有轉小聲了嗎!?“ 我這才驚訝的發現,我現在轉到25的音量,聽到的細節幾乎不輸我以前特別大聲的測試音量33,甚至轉到21左右了,都還可以聽到比以前Naim直推時轉到25還要更多的層次感。 難怪會被誤以為沒有轉小聲XDD
—————結論—————————
1. NAIM UNITI系列:我覺得非常適合isoacoustics OREA/Zazen墊材(就是看了iso官網,uniti star連外型size都是完全跟zazen2 100% match的)試過之後我已經變成isoacoustics信徒了,如果想搞周邊,又器材是放在非專業音響架上的,CP值最高是優先用墊材先隔離振動,絕對是最治本的提升!重要性遠高於線材。 這也是我第一次嘗試到音響配件,是居然可以解析力跟寬鬆感可以同時提升的,沒有捉襟見肘的trade off。這部分的平衡度是很難用線材調整回來的。
查舊心得Orea這東西解決了很多人系統困擾了很久的問題,同時也解救了我的Naim,不是個案。
以Naim uniti系列我試過的許多墊材來說,我覺得直上iso家的就對了。
(不過我這邊後來多了T+A,陸續疊加上了好多組iso後,發現也是不能無腦所有器材都全上…還是要備有一些其他墊材在周邊交互搭配,改天再分享。)
2. T+AA200後級:目前為止已經RUN了大概2個月了,方便性沒話說,自動跟著前級訊號開機,自動閒置30分關機,讓家人幾乎沒有感覺到多了一台機器的存在(?),外型低調到目前沒被問過。
聲音方面,purifi真的很能打,誰來都能打的有模有樣(播什麼類型都沒問題),數據上高頻超低失真表現還比低頻更佳,實際聽感也是覺得高頻延伸非常好。個人經過這次經驗,真的覺得現今好的D類在同價位已經不輸A類或AB類了。(像原本的NAIM就是AB類)
現在除了偶爾仍時不時手癢微調周邊外,播大部分以前常放的歌曲(如:LiSA, 手島葵, Aimer, YUI等),時常能享受層次分明、空氣感滿滿、空間細節跟口氣騷動著耳膜的感受。還可以根據歌曲不同切換高低阻尼模式享受高亢激情/深夜微醺的不同聽感,真的是很棒的機器。
--
讚啦~~又一大廠用Purifi的機器 好奇那個A200比較好的評論
可以給個link來看看嗎?
500瓦A類 有幾瓦部分是A類@@a
好兇暴的機器!
看完再推 有自動待命/喚醒功能真的是讚
是這篇 可以用谷歌網頁翻譯看德文~ 不過又看了一下
原意應該是喜歡Dac200+a200 > dac8 dsd+PA2500R
D類後級必是未來趨勢
方便問實售價多少嗎?感謝
JMR加D類用家推推
其實T+A最近還出了M200 直接mono mono後級
每次聽t+a推同代理的dyna都覺得慘不忍睹
我有看到剛出了m200哈,不過我覺得對我JMR來說已經
不需要更多的推力了,已經夠雄壯飽滿的感覺~ 而且A
200原廠預留橋接兩台推力double的玩法XD
原來原廠搭DY不好聽喔XD 感覺兩者不會不搭說 下次
去音響展聽看看好了
因為隔壁廠就是audio research 全家桶搭rockport 沒有
比較沒有傷害
其實單就歷屆dynaudio的搭配 我也算比較不喜歡T+A
Ayre Audio Research Constellation 都比較好聽
不過T+A自己搭自己喇叭 印象中好一點
突然想到我忽略了Devialet...這牌子我更不喜歡
T+A搭KEF應該會蠻符合耳機族的要求 細節多到像8K電視那樣
推詳細的心得文
帝瓦雷就無味的藍色大師啊
通常mono 不只是推力的提升,因為左右聲道不會互相干擾
會有背景變黑,更乾淨透明,音場變大,等等質感的提升
另外我一向是認為低阻尼擴通常比較好聽的
高阻尼通常是有嚴重的代價的。有技術達到高阻尼又沒代價
那通常都是買不起的價錢
Accuphase 好像就是高阻尼?
基本上現代擴大機通通是高damping factor............
T+A那個low才能調低到DF 70 現代擴大機幾乎都100甚至上千
burmester甚至1800以上 中階的就這樣了
mbl也都有7 800
低dp著名的就passlab
87%你叫得出名字的HiEnd廠商都是不斷追高dp
因為現代人就喜歡看數字買機器阿
看到 DF 高就覺得機器控制力比較好
管機:那啥 能吃嗎?
我總覺得dp高跟愛買有點倒果為因...
就好像常說現在喇叭聲音都不厚了 因為愛看高音單體買
音響
==?
七零八零年代一大堆 DF 不高的晶體機阿
因為那時候的喇叭都做很好推 單體阻尼也高
九零年代開始生產一大堆超難推的喇叭 大家開始瘋狂追逐
擴大機的推力 DF 就是那時候炒起來的數據
事實上 DF 100 就很夠用了 超過300 根本都噱頭
就像瓦數 大家都在那邊比 你的100瓦 我的300瓦 我的猛
很好推 跟很好聽 不一樣吧 如果市場就是接受現在喇叭
技術或規格變化帶來的聲音 那那種推論就是倒果為因啊
還不是都市場炒作出來賣點
dac現在也都在狂調高輸出電壓 都在兼做前級偷吃步 聲
音就是對很多人來說動態更大更好聽 但你不會那些燒仔
整天認為輸出電壓高da是神器吧
輸出電壓高的DAC 也是九零年代流行過啊 現在的確也一堆大
輸出的DAC 因為現在都喜歡搞平衡架構
對大輸出有他的聲音特色 但也有缺點阿 而且多少人都體驗
過 DAC 輸出再大都抵不過一台好前級
不就是因為這是最後市場接受的聲音 品牌才能活下來嗎
所以你說買擴大機會看dp 跟我覺得就跟買da會看電壓一
樣是奇怪的推理
有噱頭好賣阿 可以省一台前級省多少錢啊
這不是聲音取向的 這是經濟取向的
dcs鼓勵你開6v沒有在說他可以兼前級啊 如果他可以把兼
前級當賣點就不是我說的對象了
我傾向現在追逐dp跟voltage 是廠商追逐聲音 速度 解析
的結果下大部分技術附帶的產物
就像喇叭單體材料剛性越來越好 解析確實也跟著提升 但
也變得難推 並不是為了作難推的喇叭換一堆材料
其實我之前就提出過了 喇叭技術是為了更大的音壓更低失真
因為音響技術(尤其是喇叭)的領先者一直都是電影院 演唱會
所以九零年代這些技術運用到家用 就形成了這樣的趨勢
但我們聽音樂真的需要那樣的趨勢嗎? 我們聽的音壓真的有
電影院演場會這麼大嗎? 這是根本的問題所在
劇院化的家庭音響 就會強化了震撼力 而減少了細膩跟感動
其實我不覺得現在的器材 細膩 會輸以前的老古董... 感
動這種太模糊定義就不談了
這讓我想到一直說老b&w肥婆聲就是屌打現在所有喇叭的
那派...
我覺得就是某些人懷念這種老的聲音 並不代表現在技術
的大方向是不對的...
就像我覺得現有d類都很難聽 但如果再十年有讓我覺得很
屌 低頻不虛胖的d類我一樣會考慮購買
b&w肥婆 是指 matrix 801s2 s3 這種嗎?
靜電喇叭就是一種動態範圍很窄的喇叭 也有不少人愛這味
對 除了肥婆派 還有3/5a中頻至上派 共同點就是排斥現
代大部分喇叭
matrix 801 對我來說已經很現代了耶
我現在用的rockport喇叭也差不多年代就是了
現在的喇叭跟那個年代 坦白說 差異已經不大了
畢竟音響這個產業早就已經衰退到不行了
不妨礙我表達的意義阿
30年的喇叭的問題應該是衰退的多嚴重的疑問
現代的喇叭的問題是賣太貴了 其實聽起來跟30年前的差不多
現在的差異是集團生產線的優化 有電腦模擬 工業化的生產
30年喇叭放到現在 會不會退磁了聲音虛掉?
d類低頻怎麼虛胖?
2000瓦純a類路過
這三小機器也太屌了......房間的散熱更是屌...
2000w純A類是烤箱了吧
看到文字就覺得熱了
2kW純A..至少消耗6KW..比我老闆5噸箱型冷氣還猛
2000瓦純a類 是什麼鬼?
剛剛看了一下本文 如果我沒記錯 naim 應該都是 B 類的
是不是指耗電2000w的純A類
看的我都想把AB換D了,電費貴桑桑
感謝Yama大分享心得~ NAIM這台確定是AB類唷 其實
現在大部分歌曲還是開高阻尼稍多些(加上看電視影片
)在瞬態大時能更感到爆發力的嘹亮層次,相對容易抓
耳,但確實也相對低阻緊繃一些些,少點空氣寬鬆感。
也可能因為我原本周邊已是往寬鬆方向調整居多的關係
A類效率25%算上雙聲道...耗電應該是16KW
總覺得A類和D類印象來說算是光譜兩端? AB類在兩者中間一點XD
16KW...人生解鎖台電契約容量供電。
boulder3060 2歐姆時候可以輸出3000瓦純a類似
看wiki a類理論效率25%或50% 真的純A類3000瓦的話功耗要..
所以什麼是D類低頻虛胖阿?
Naim的新Uniti系列後級的確改成AB類,其餘的Naim後級幾乎都
是B類沒錯
我也才一天沒上版而已,抱歉拖到現在才解釋。是耗電
兩千瓦的純a類雙聲道啦,不過確實有單聲道耗電三千瓦
的後級,方案還在討論中,目前只有確定變壓器而已。
大概還要一兩年才會有結果吧
廠機已經滿不足不了你了嗎?
超級燒 太猛了
大頭大好燒啊XD 期待成果
看了大大的文章 也去買orea來墊atom 真的效果很不錯
爆
Re: [閒聊] 日本大學迎新都這麼淫亂的嗎= =(原文按錯發成新的,這裡重發) (原文恕刪,手機排版請見諒) (這件事算不算迎新...當時邀請的人說的是「新入生歓迎会」, 所以雖然我覺得實際不是,但姑且算符合主題) 三年前來日本讀書,但因為台日學期是相反的(日本四月才是第一學期),我大二才參加爆
[心得] 九個月看了十五款車的買車心得先講重點 我看了 Suzuki Swift Sport Nissan Sentra Toyota Altis/Camry/Corolla Sport67
[問卦] 打字喜歡打「ta」的都哪種人如題 我發現阿 DCARD上很多 八卦版也有一些 喜歡打「ta」48
[心得]L5000的尋擴之旅入手L5000後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居然已經持有三年了,這三年裡嘗試了一些機器,也 吸收了很多寶貴意見,現在系統終於安定了下來,也算勉強可以端上檯面。今天有空把這 三年來一路經歷的L5000進化歷程整理濃縮在這篇裡面提供給想燒友們參考。 -2018 與L5000的初次見面41
[心得] 入門的電源線們因為手上玩具多,所以電源線成品都以不超過3K為主,隨著玩具越來越多電源線也越來越多,想說不如PO一篇心得 Edison Audio 如果你只是想體驗電源線影響聲音的話可以買來玩看看,個性都滿強的,古河代工廠偏乾低頻量多、西電老布聲音軟、鍍銀薄亮、紫銅鍍金暖厚包圍感強、美國怪獸不要買 AudioReality Titan 個人無感,朋友說低頻量有變多1
[討論] OPPO Find系列會是安卓旗艦機的指標嗎?其實以規格來說,安卓好幾年前就已經超越大家公認最有高級感的iPhone 除了這幾年apple的CPU性能超越各廠,但像相機、螢幕、充電速度等等 都完全比不上安卓的旗艦機,不過問大多數人,還是覺得iPhone比較高級? 但話說回來,就算是拿安卓的旗艦手機,確實也不會讓人覺得有尊榮感 但很多拿iPhone的人就會產生尊榮感,所以我覺得安卓的旗艦機還沒做到位26
[心得] 對岸製作的Purifi 1ET400A後級發現這台買了一陣子卻沒發個心得 最近剛好版上也有人在找後級 就來分享一下好了 先上圖: 正面 上蓋拆了22
Re: [問題] 尋找適合的美聲擴大機文章與留言的95%名牌我都聽過一輪,我的毅力連我都佩服,原本每一個型號都打了心得 與比較,手殘按到取消文章......現在只好挑重點結論打,真是對不起推薦我的各位 1.三頻均衡系列 (一)audia flight系列之fl10 非常明亮有厚度且活潑動感也溫暖,無論是人聲或是弦樂表在這價位是上等品,很少有兩17
[閒聊] 兩家不同的Purifi vs 阿Q感謝版友的招待 讓我白白蹭聽 XD 這次不是什麼正襟危坐的試聽 而是抱著比較輕鬆悠閒的心態去聽的 也讓我聽到了很多不同的有趣曲目 器材大致上就是Chord TT2 -> Audio Research LS2 -> 後級 -> Burmester B2512
[討論] 魔物獵人的TA是摸清AI的反應模式了嗎?如題 前陣子討論讀指令討論的很熱烈 讓我想到這類遊戲的AI大都怎麼寫的 像魔物獵人TA 所謂把怪打很熟 是對怪的AI模式反應模式都幾乎掌握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