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Re: [問題] 日本輕小說中的對話

看板C_Chat標題Re: [問題] 日本輕小說中的對話作者
Msapiens
(Msapiens)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19

※ 引述《haudai (低調)》之銘言:
: 日本輕小說中的對話
: 是不是不像一般小說或武俠小說
: 對話時都會寫說這是誰說的
: 輕小說
: 大部分都不會寫這句話是誰說的
: 只有有動作或有表情時才會註明
: 我看美好世界 和無職好像都是這樣
: 好幾句話放在一起
: 如果不是從頭看的不會知道那句話是誰說的
: 「............」
: 「............」
: 「............」
: 雖然看句子內容就會知道是誰說的
: 不過有時候也會搞錯XD
: ----++++
: 一般小說
: 小明說「............」
: 小美笑道「............」
: 「............」小華如此回覆
: 都會說那句話是誰說的
: 人名出現很多次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Asus ASUS_Z01RD.

這個問題三不五時就會有人提出,雖然比起那種沒哏的跟風系列廢文好,但也不要每次都是差不多的論點、差不多的討論,好歹爬一下文、加點新見解再出來嘛,如果是真心想要進行建設型討論的話。

先來結論:因為作者爽。

寫小說是自由的(你也是自由的),不僅沒有和不合格律的問題,甚至連文筆好壞也不是絕對,唯一的標準只有讀者賞不賞臉而已,讀者喜歡、平鋪直敘也是通順好讀;讀者不愛、詞藻華麗只是贅字堆砌。

至於近年發展出「雖然文章超糞但插圖有夠香/設定超有趣所以還是捏著看下去」的類型,屬於更後設的問題,這裡先不討論。

關於文章的寫作方式,或許部分人有各自的理由(比方說市場考量),但絕大多數的理由只會是「我想這樣寫」,而且所謂的「我想」其實往往是基於「我沒有多想」,順手寫出來就是結果,這種時候、呈現的結果會反映出習慣。寫出來的文句會受到腦中構思的影響,而構思的過程又會受到閱讀習慣的影響。

所以中國古代文人讀最多的書都是曰來曰去的脈絡,寫出來的文章理所當然也會變得曰來曰去。以唐傳奇為例:


牛僧孺《玄怪錄》(by wiki)
有一老人策杖於前,問曰:「君子何嘆?」子春言其心,且憤其親戚疏薄也。感激之氣,發於顏色。老人曰:「幾緡則豐用?」子春曰:「三五萬則可以活矣。」老人曰:「未也,更言之。」「十萬。」曰:「未也。」乃言:「百萬。」曰:「未也。」曰:「三百萬。」乃曰:「可矣。」於是袖出一緡,曰:「給子今夕,明日午時俟子於西市波斯邸,慎無後期。」及時,子春往,老人果與錢三百萬,不告姓名而去。


中間一大段對話雖然都有「曰」一下,但並沒有敘明發言者的身分(當然、因為是兩個人的問答,所以就算沒寫也看得出來),表示這裡之所以會以這種格是敘寫,與其說「作者想讓讀者明白發言者身分」,更可能只是因為「作者覺得對話就是要這樣寫」而已。

至於為何會演化成這種形式,我猜(就只是猜)是因為中國古代絕大多數的著作,本質上都是一種話本,作者並不認為自己在創作一種純粹文字的傳播媒體,而是假設自己正在對人講道,然後把說話的內容轉換為文字而已。所以當講道的過程中出現對話,就是必得用某種方式來讓聽眾明白。如果後面接的是敘述,只要略作停頓,多半可以從句子涵義去判斷(乃曰:「可矣。」於是袖出一緡),但若是連續的對話,即使語氣停頓也不容易判斷(「十萬。」「未也。」或是「十萬,未也。」在轉述的形式中很難分辨),解決的方法就是在對白前面強行加入提示語,「某人曰」、「對曰」或單純一字「曰」。

即使到近代白話文運動過後,小說獨立成一種單獨的訊息載體、而非其他創作的轉化,但作者在創作時仍會受到經驗影響,書寫時往他心中的「理所當然」靠攏;但更現代的作者,在創作小說時比起其他小說的影響,可能受到其他媒體(漫畫、電影等)的影響更大,雖然是因為媒體優勢、但這些媒體不需要提示語也能讓觀眾明白發言對象,於是作者在反芻自己的文章是,必然會發覺這些曰來曰去的提示語嚴重影響了流暢性,最終捨棄了這種做法,就算有辨識問題,也會傾向從發言內容中去強調,而不是外加提示語。

(其他語言小說的演化請外文系高人分享)


補充:關於講故事時不好辨認對話者的變換這點,雖然說可以像個說書人那樣、用不同的誇張語氣來呈現,但考慮到最早期(如戰國策)是在向君王獻策的,實在不太可能用這種方式來讓自己反而像個弄臣。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58.108.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C_Chat/M.1616494254.A.84F

TED78112003/23 18:12我覺得中文習慣還有一個是因為標點符號問題。

TED78112003/23 18:13像你引的那篇唐傳奇,把引號全部去掉,沒有曰字就根本

TED78112003/23 18:13分不出哪句是對話哪句是描述,更別提一連串的曰甲曰乙

TED78112003/23 18:13曰丙。

TED78112003/23 18:14日本如果沒有明治西化,可能也會有一樣的狀況。

marktak03/23 18:15吾與點也

marktak03/23 18:16孫策老了會這麼仆街?

TED78112003/23 18:17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TED78112003/23 18:18這句就是因為缺少標點符號才玩的梗,而且是清朝時期的

TED78112003/23 18:18梗。

marktak03/23 18:18雨宮天實玖我愛留

chister03/23 18:19現代中國人則是日來日去

Msapiens03/23 18:28日來日去wwww

Msapiens03/23 18:31然後我印象中,中國很早就有在使用句讀符號了,只是是用

Msapiens03/23 18:32邊旁加註的方式、不會算在句子裡而已

Msapiens03/23 18:32(細節請洽國文老師)

ROMEL03/23 18:46韓愈<師說>提到的那個"句讀"嗎?

TED78112003/23 19:03句讀是很早沒錯,但是那需要自己加,如果沒有曰字文人

TED78112003/23 19:03也無從加起。

TED78112003/23 19:04怎麼加句讀在古代算是一門學問,而且古代句讀符號沒有

TED78112003/23 19:04統一規定、用途也注意只用在斷句,不像現在有各種功能

TED78112003/23 19:04的標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