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Nikon 層疊式 CMOS 感光元件,4K 1,000f
標題:Nikon 層疊式 CMOS 感光元件,4K 1,000fps 攝錄+65 奈米製程
內文:
相機大廠 Nikon 18 日宣布成功開發新層疊式 CMOS 感光元件,能以 1,000fps 速度拍攝 4K 影片,打破業界主流為 120fps 或 240fps 標準。Nikon 此款感光元件將不只用於手機及數位相機,也會應用到汽車領域。
這次新層疊式和背照式 1 吋 CMOS 感光元件採用 65 奈米製程技術,有 1,784 萬有效畫素,支援 4K 超高清影片攝錄,並能以 110dB 的寬動態範圍拍攝 1,000fps 超慢動作影片。如以主流 60fps 幀率攝錄,動態範圍更高達 134dB。
感光元件之所以有如此高動態範圍,是因整個感光元件劃分成 264×264 塊 16×16 畫素
小區塊,並透過底部電路直接控制頂部的感光元件與 BSI 感測器,降低層與層的通訊時間,讓控制區域曝光時間更精準。故即使面對光差較大的拍攝場合,也可清楚記錄場景,暗部不會死黑,或高光部分因曝光過度喪失細節。
高幀率模式對拍攝慢動作影片相當有用,不過目前主流多為 120fps 或 240fps,因此 Nikon 表示,1,000fps 超快幀率應用範圍將不僅限數位相機和智慧手機,也會應用到汽車領域,用於高速行駛拍攝
ps:看來nikon終於受不了cmos被sony綁住,偷偷憋了個大招,準備走自己的路
--
利用分區獨立控制曝光,達到高像素高動態高更新率,[email protected]
0p 12bit 134dB DR,論文作者待nikon14年了,所以nikon
沒有研發感光元件的說法是不是有答案了呢?
逆風高飛(X
zone
1吋這種幀率合理吧
[email protected] 110dB DR,有那麼簡單嗎?
那麼是由誰代工生產的呢!?
4K 擺在那,要達到 1000 FPS 沒那麼容易。
上面的感光元件和下面數位都是65奈米,九成是Tower半導
體代工啦,他們新的BSI堆疊製程就是65奈米,至於索尼最
夯的A1感光元件是90奈米,數位是40奈米,可以參考一下
Nikon要做類似RX100的1吋DC了嗎?
Nikon 1不是放棄了??
1系列復出嗎
幹,又讓我想到 DL 18-50
18-50 用這塊感光,加上 Pixel 的 HDR+可成一代神機
nikon這是單張就HDR,1000FPS下110dB DR,60FPS是134dB
DR,根本不需要連拍合成啊
這數據看起來像是感光內直接作了合成?
去翻了下簡介,看起來是硬體上直接作了分區曝光。
16*16像素為一block,總共264*264個block,每個block是
由曝光控制電路獨立控制的
看起來是工業用 WDR 感光元件的延伸,這東西似乎沒
正經地用在消費性相機上過;以往不是工業用,不然就
放監視器,行車紀錄器上。
這東西是用在高單價的工業與車載應用為主,民生低價格
產品不太可能直接用. 頂多就之後技術下放出個低階版
索尼的堆疊感光應該比較貴,尼康這架構不用疊RAM
60
[閒聊] Nikon Z9出現啦千呼萬喚 剛剛看美國Nikon官網上Z9消息了 8k總算是來了 我大泥坑在R5和A1刺激後終於要端出牛肉了嗎56
[閒聊] 關於Sony A1的一些紙上談兵先貼一個規格頁:(Sony消費者電子系列的產品規格頁都寫的很陽春...勉強看一下吧) tions 1. 這裏從錄影的角度切入,因為拍照功能不需要贅述,A1是Alpha系列最強的相機,高畫 素連拍和新的對焦系統代表這台相機在專業平面攝影上能有前所未有的優秀表現。但A1不41
Re: [閒聊] sony感光元件是不是比較有立體感?原文恕刪。大家好像都當玩笑在看,但其實這件事是有一定可能的。想在脫離原文的語境 裡,單獨討論CMOS是否可能影響畫面立體度 一顆CMOS能夠呈現出的畫面立體感如何,會和畫面的動態範圍直接相關;而眾所週知,So ny感光元件的巨大優勢之一就是動態範圍。更高的動態範圍能在拍照時保留更好的高光細 節和暗部細節,高光不至於過曝而暗部也不容易糊成一團(噪點也會比較好)。為什麼原30
[閒聊] 中片幅的Nikon Z?最近在youtube上開始有人在討論Nikon 接下來有沒有可能出Z接環的中片幅相機 攝影師Matt Irwen認為Nikon Z 接環可以裝得下中片幅的感光元件 Youtube 連結如下: 他畫出一個中片幅大小的方框22
Re: [閒聊] X-H2s 規格、價格流出FUJIIFLM X-H2S 售價公布 機身建議售價:74,600元 ★富士X新機:FUJIFILM X-H2s 富士軟片公司宣布推出全新的旗艦機種FUJIFLIM X-H2s 本機種搭載了全新開發的堆疊式13
[閒聊] 再多聊一點「快門角度」偏理論的內容版上突然出現一些關於幀率和快門角度的討論,一直覺得這個話題非常有興趣;binnin大 的文章已經清楚說明了很多實際拍攝上會遇到的問題,我想要乘機談一談一些比較理論的 內容和冷知識。有一些問題我自己原先也很好奇,昨天晚上特別和專門做影像技術的朋友 討論後才寫進來。 一、機械快門結構的消失- 關於不同相機,所謂「發色」的差異, 除了來自不同鏡頭、數位相機廠商的色彩引擎外 還有感光元件本身設計造成的影響, 至於哪部分影響比較大,不是我這篇回文要討論的, 只是我剛好之前找資料,看到一種人類色覺的向量計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