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卦] 有沒有風波亭的八卦?
風波亭,相傳為岳飛及部將張憲、長子岳雲遇害之處,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
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高宗默許或指示秦檜賜死岳飛
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命自鴆,並把岳飛梟首。岳飛之子岳雲、副將張憲亦被斬首。
有沒有風波亭的八卦?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70.199 (臺灣)
※ PTT 網址
推
不是霹靂布袋戲的一個地點嗎?
推
淘豬癮源比較刺激
推
岳武穆胸骨盡碎 有人疑是酷刑而死的
推
岳飛 死於獄中 2肋被獄卒以鈍物槌打
→
而亡 因為 其中1位獄卒 感念岳飛忠
→
義 偷走大體埋葬 自己也從此跑路…
→
宋孝宗時 因北伐之政治需要 詔告天
→
下替岳飛平反 該獄卒之後人 將岳飛
→
埋葬地金告知官府…後來 宋孝宗召見
→
岳飛後人 表示希望替鄂王岳武穆遷葬
→
並建祠…岳飛後人挖出遺骨 確認4岳
→
飛 因為 遺骨上有岳飛隨身配戴的金
→
鎖 2肋的肋骨幾乎全斷…
推
風波惡
→
岳飛並無遭公開處刑 宋高宗也不敢冒
→
那個險 他於民間的聲望本已不高
爆
Re: [新聞] 黑人回應性騷「8hrs驚天改口」! 網揪黑人哥 建議最近還是沉潛一下 讀點書 莫須有不是這樣用的 莫須有的意思是「應該有、肯定有」 莫須是宋代常用詞 表示肯定 《朱子語類‧訓門人二》57
[問卦] 檢察官怎麼和880年前的秦檜講話一模一樣如題 誠心發問 《宋史.卷三六五.岳飛傳》: 「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 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紹興十一年九月,西元1141年。17
[問卦] 現在有皇帝制 欲加之罪 何患無辭的範例嗎很久很久以前帝治專權時 有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十年》 【釋義】欲:想要;患:擔心;辭:言詞,指藉口。意思是要加罪於人,還怕沒有藉口。 比喻隨心所欲地誣陷他人。 【近義;反義】莫須有 無中生有17
[問卦] 岳飛遇害於風波亭 誰最開心怒髮衝冠 憑欄處 潚潚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長嘯 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 白了少年頭 空悲切 靖康恥 猶未雪 臣子恨 何時滅7
Re: [問卦] 檢察官:你可以不相信檢察官 你要相信證以前岳飛被秦檜一党誣陷造反,韓世忠很生氣,要秦檜拿出證據,秦檜說:「飛子雲與張憲 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用現代白話文翻譯:我沒找到證據。岳飛兒子岳雲寫給張憲的信,雖然沒明顯的寫要造反, 但造反的事本就隱密,不須要有具體的犯罪證據。 貪污要有金流犯罪證據,沒金流還貪污起訴,還敢說罪證確鑿.....有沒有這個庭的檢茶官1
Re: [問卦] 秦檜審岳飛 為什麼一口咬定莫須有?懶人包(不想看原文的話) 1、岳飛的罪名是「謀反」 2、後來韓世忠質疑秦檜沒證據,秦檜說「莫須有(不一定要有證據)」 3、岳飛沒有被記載圖利特定廠商,讓特定廠商賺了上百億 4、岳飛沒有被記載接受廠商招待,也沒有不只一次去廠商家裡唱歌4
[問卦] 當年岳飛如何被莫須有的罪名給害死的?Guten Damem und Herren Ich trinke Kaffee Schwarz mit Milch,und Sie? 「莫須有」一詞,在歷史上首次出現是於南宋宰相秦檜口中,多被了解為秦檜誣諂岳飛的 強詞奪理之詞。 秦檜為宋高宗寵信的大臣,為怕頻頻立功的將軍岳飛威脅其地位,向宋 高宗游說,發了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並憑「莫須有」三字罪名,於紹興十一年(1142年4
[問卦] 秦檜的莫須有跟EXCEL誰比較厲害紹興十一年九月,張憲被捕入獄;十月岳飛、岳雲兩父子也入獄。已經辭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將韓世忠忍不住,去問秦檜岳飛何罪,秦檜答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岳飛死,年三十九。 秦檜的莫須有比較厲害 還是微軟的EXCEL比較厲害 有沒有誰懂的八卦? --- 岳飛,南宋名將,被秦檜構陷,以"莫須有"罪名將岳飛逮捕下獄,然後在大里風波亭一杯毒酒賜死岳飛! 方孝孺,因為拒絕幫燕王朱隸起草即位詔書,被腰斬,一刀下去後,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寫慘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 袁崇煥,抗清名將,崇禎中清軍反間計。將袁崇煥自前線招回,凌遲處死,當天大批蠢鳥,喔不,蠢貨百姓還自以為正義的搶吃被凌遲割下來的肉! --
- 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起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為止 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與金軍進行過數百次大小戰鬥。紹興十年(1140年),金太祖四 子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城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 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 迫班師。在紹興和議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紹興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