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Re: [問卦] 為啥不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取代實聯制?(

看板Gossiping標題Re: [問卦] 為啥不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取代實聯制?(作者
Pocketsun
()
時間推噓 X 推:0 噓:1 →:1

※ 引述《Eide (艾德)》之銘言:
: 為什麼社交距離APP都有了
: 不要直接規定買東西、進商店,給店員看App有正常啟動運作就好?
: 到時候有接觸的直接APP通知就知道了
: 是App有Bug不完善嗎?

問題倒不是在這裡,而是社交距離App與實聯制的功能目的取向儘管有相同之處,
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兩者的共同之處在於其皆旨在降低傳染,但前者要發揮功
能卻需要確診者同意上傳隨機生成的程式編碼,而接獲接觸警告的人也要能自主
健康管理,換句話說,社交距離App的重點在於自我預警,且需要使用者高度的
自律與配合,畢竟如果官方說法為真,該App所生成的編碼是去個人識別、無法
還原的雜湊值,對於疫調幫助有限;相對地實聯制的重點則在於事後追索。不過
這樣說,並不表示新推出的電子化實聯制沒有可以推敲的地方。

新推出的電子化實聯制是利用簡訊將實聯所需資料統一傳至1922,此與紙本或有
商家(像是7-11、全家等)利用google表單留存紀錄屬分散存儲資料有別。事實
上,以傳統的紙本方式踐行實聯制其實並無特別不可行的地方,故意留虛假資料
與字跡難以辨識者終究少數,最受關切的傳染問題也非不能克服。只要多準備幾
支筆,分離使用過與未使用者,並經常消毒,即可以大幅減低因接觸文具而染病
的機會。

又採取紙本實聯制的實益在於:由於紙本紀錄是由商家各自保存,俟有人確診時,
才會提供紀錄以便衛生機關回溯調查。此種做法在資訊自決的面向上,比統一由
國家存儲,甚至還要擔心串連或外流可能的情況,可說令人安心許多。指揮中心
一方面力推去個人識別、分散存儲、去中心化的社交距離App,另一方面卻又建
置搜集個資到何種程度未足夠透明、集中存儲的電子實聯機制,在可以相同理念
追蹤接觸與確保聯繫的情況下,電子實聯制卻選擇了相背的設計,雖說是為便於
追踪COVID-19確診者的足跡,然而其中難道沒有一絲讓人稍感困惑的地方?

又或許問題的根本其實不在單一應用程式的設計,法制的闕漏可能是這次疫情結
束之後需要面對的問題。儘管疫情還在延燒之中,與認識的醫師朋友聊過,她也
認為發展不容樂觀,在以竭澤焚藪、壓榨醫護為預設的醫療體系沒有得到改善之
前,僅僅每日數百人的感染規模,對本來已然繃得很緊的醫療,怕是不可承受之
「輕」,更別提即使經過一年的整備,篩檢人物力準備仍嫌不足。但在法制面上,
姑不談外國經驗如何-如德國在一年內已修正四次傳染病防治法,其所授權制定
法規命令的更動更是不計其數-臺灣的防疫管制除了「特別條例」第7條外,幾
乎沒有說得出口的依據,卻不曾見有補強的想法。

儘管如此,去年教育部配合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高中以下學校全面停止師生出國」
時,卻有臺灣高等法院法官投書說:該「禁令」是行政指導,要求國人:「別再
凡事問法源在哪?」但無解的問題依然擺在那裡:「疫情警戒標準及因應事項」
究竟是什麼行政行為?甚至到了今日,連在躊躇對疫情的管制是否該何級,其又
會與什麼具體管制措施連動之時,指揮中心自己對「分級」這項作為本身的定性,
乃至於法源為何都不曾澄清。正在這種-警察依其法定職權能否依傳染病防治法
取締,好比說未戴口罩之行為,還是說僅衛生主管機關始可開罰都不清不楚的
(此前有警察制服不戴口罩之顧客後,對該行為是否違反傳染病防治法是以函送
衛生機關判斷的方式處理之新聞,正好突顯此點)-時刻,卻不乏有各路奇葩思
維,認為問題在於公民道德淪喪,神仙難救。在此之前,孤陋寡聞的我只聽過加
強防疫以保護百姓,倒沒想過追究公民德行以移轉責任,有茅塞頓開之感。彷彿
「該收心了!」聲聲迴盪在耳邊。


--
從離婚到遇到他為止的五年之間,我在這地方一個人,和周圍的一切過著非現實的生活
。幾乎沒有認識的人,既不想到外面去玩,也沒有男朋友,早上起床就到公司去,畫圖
,下班到超級市場買點東西,回家一個人吃東西。整天放FM聽,看看書、寫寫日記,在
浴室洗襪子。因為公寓在海邊,所以一直聽得見海浪的聲音。好寒冷的生活啊。

尋羊冒險記/村上春樹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1.97.17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Gossiping/M.1621480337.A.62C

loveapple3305/20 11:17政府就要掌控人民你用去中心化的設備政府要控制個屁

loveapple3305/20 11:17?恐懼是最好掌控人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