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Re: [新聞] 央行親上火線釋疑,5 大關鍵問答談通貨

看板Gossiping標題Re: [新聞] 央行親上火線釋疑,5 大關鍵問答談通貨作者
xapp
(xapp)
時間推噓 7 推:8 噓:1 →:29

通膨有兩種

一種是國內通膨

一種是全球通膨

但是全球通膨並沒有人研究

因為總體經濟學一直都是以美國為中心的觀點

跨國的觀點主要在國際貿易、貨幣經濟以及新古典經濟

尤其後兩者都不是主流的經濟學派所以相形之下並不是那麼被重視

以美國為中心的總體經濟不是那麼在意全球性的通膨

因為美國地大物博以往民生自給自足過去不是那麼依靠全球貿易

再加上全球性通膨不容易衡量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標準

主計處公布的通膨也是以國內CPI為主的調查

CPI來衡量通膨非常快速也非常即時

可以快到每個月都做一次調查

但是國內CPI有黏滯性

例如物價短期容易漲但不易下跌導致通膨容易、通縮困難

商品價格可以上漲但是不易下跌

處理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調整薪資

另一種是操控匯率

操控匯率會影響國際貿易與國際關係一般無法持久

除非全球都同一時間一起操控

所以一般是調整薪資以重新處理本國資源分配並調整商品成本結構

例如農業、服務業、工業勞動成本至少普遍應占據多少比例

當然不能拿極端值來做參考

例如google、台積電的勞動成本比例就顯然比較極端

如果取中位數的話比較有說服力

但是這個數據不容易拿到

因為企業難以公佈再加上尤其科技業勞工有分紅、股權之類的利益

金融、服務業等等行業都有業績紅利

舉例同一間保險公司同一個職階、同一個地區和部門

有的業務可以拿到300萬的年薪

有的業務只拿得到50萬的年薪

原因在績效好的業務可以一個月拉到千萬的客戶投保

績效差的業務可能一個月拉不到一個客人

每間公司都有不同的制度所以根本沒辦法衡量該行業勞動成本應占據的比例

簡單把勞動成本比例帶入模型的做法是取得躉售物價指數

把服務業裡被扭曲的成本差異清除

但是最終還是無法處理勞動成本比例所以經濟學上只停留在躉售物價指數

全球性通膨一直以來都沒有衡量也沒有一個一致的標準

例如參考全球的油價、油價指數、農產品期貨與現貨做為依據

沒有、目前沒有這個統計資料而且會有資料相依的問題

所以當然沒有人會想做這種研究

至於穩定物價近年非常嚴重

因為通貨商被壟斷的關係

加上國內並沒有完善的反壟斷法規

所以只能行政罰做為替代

行政罰其實沒有足夠完善的法規

實際上也無法訂定完善的規則

例如如果制定價格最多1周內要調降

最後一定變成每間商店都是六天內調降

也會產生標籤成本無法施行

所以一般是用人治的方式調查

行政成本非常高

尤其過去曾經因為現做咖啡一度流行

原本人手一瓶15元的罐裝伯朗咖啡

變成人手一杯50元的杯裝咖啡

請問是否構成哄抬物價

其中確實有哄抬但也有創新成份
※ 引述《milk7763 (截圖換現金)》之銘言:
: 今年以來,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五度超過 2% 的通膨警戒線,引發民眾對: 通膨的擔憂,中央銀行今天親上火線,在 Facebook 就外界關切物價問題列出 5 個關鍵: 問答,並重申近期通膨率走高應屬短期現象。
: 問題1:什麼是通膨?為何央行須關心通膨?
: 通膨(inflation)指的是「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期間內,持續以相當的幅度上漲」或是: 「等值的貨幣,其購買力持續性的下滑」。因此,物價須具有普遍、持續與顯著上漲等特: 點,才稱為有通膨的現象。
: 經濟學者大多認為,最能夠用來衡量通膨的一般物價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而對央: 行而言,更具政策涵義的是不含蔬果及能源價格等短期波動較大項目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 數(Core CPI)。
: 央行指出,通膨會傷害貨幣購買力,對固定收入或弱勢族群等衝擊較深,因此央行須關心: 通膨、致力於維持物價穩定,以維護民眾的購買力,並降低民眾對於相對價格與未來物價: 水準的不確定性,做出適當的經濟決策,這樣也有助於降低資源配置效率的扭曲、提升經: 濟效率,進而促進可持續成長(sustainable growth)。
: 問題2:一般民眾對通膨的感受為何與官方統計數字有距離?
: CPI代表所有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價格變動的平均情況,不過可能與民眾對物價變: 化的實際感受有落差。
: 以今年10月數據為例,CPI年增率為2.58%、核心CPI年增率為1.43%,但17項重要民生物資: CPI年增率為3.07%,比CPI年增率還高。
: 若按購買頻率觀察,因油料費、水果及蔬菜價格漲幅高,「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商品漲: 幅高達5.52%,超過CPI年增率的2倍。
: 也因此,一般民眾尤其是低所得階層,對這些生活中常購買的商品物價上漲的感受更深;: 然而,這些商品項目的生活負擔占整體生活成本的比重,其實沒有那麼大。
: 央行表示,民眾對於通膨的感受深,央行也感同身受,不過這和2020年基期較低有關。: 為了嚴防商家趁機囤積哄抬、操縱物價,行政院已於今年10月間啟動「穩定物價小組」運: 作機制,加上今年電價不調整及油電價格平穩機制適時啟動,應有助降低通膨預期。
: 經濟部日前已與主要超市賣場取得共識,將自這週起至年底前,設民生商品抗漲區域並明: 顯標示資訊,避免因預期心理引起價格波動,也有助於消弭民眾恐慌。
: 問題3:央行為何強調核心通膨率的重要性?
: 央行除了關注所有項目的CPI,也關注不含蔬果及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因為蔬果價格易受: 短期因素影響,如果央行對這些影響物價的暫時性或短期因素貿然做出反應,將使經濟波: 動更大。因此,央行在判斷有無通膨壓力時,必須同時檢視CPI與核心CPI兩項指標。
: 央行指出,如果為了回應CPI中這些物價短期上漲的項目,採緊縮性貨幣政策立即提高利: 率,但貨幣政策的效果須經一段時間才會顯現,這些短期影響物價因素又很快會消失;在: 貨幣政策效果尚未顯現之際,蔬果價格已經回落,到時候是否又要降低利率?
: 央行主要關心中長期的通膨率走勢,聚焦於研判導致長期物價不穩定的因素,並做出適當: 回應;如果央行伴隨短期因素的波動而頻繁地調整貨幣政策,反而會加重經濟波動。
: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今年1至10月台灣核心通膨率為1.26%,顯示台灣目前的通膨仍屬溫和: 。
: 問題4:為何央行認為近期通膨率走高應屬短期現象?
: 通膨率的預測雖具不確定性,根據目前央行所掌握資訊,近期通膨率走升應屬短期現象,: 這和美國、歐洲、英國等主要央行的看法一致。
: 國際間政策制定者大多認為,伴隨COVID-19疫情導致的特殊因素趨緩,供應鏈瓶頸將於: 2022年下半年漸獲緩解、商品供需不平衡的現象也將逐漸消除,通膨率可望趨穩。
: 目前台灣社會物資充裕、受供應鏈衝擊問題尚不顯著,且長期以來維持通膨率低而穩定的: 結構性因素仍在,如全球化、自動化及電子商務興起等因素,使得供給面成本下降、公共: 費率(水、電費、大眾運輸費用)平穩、制約通膨預期的貨幣政策機制並未改變。
: 央行認為,上述這些有助物價穩定的因素,短期內應不至於鬆動。
: 問題5:為何經濟學家大多認為通膨率溫和上漲是好的?
: 經濟學家大多認為,溫和上漲的通膨率有利於經濟成長,如通膨率介於1%至3%,或平均約: 為2%。
: 央行解釋,在通膨率溫和上漲的情況下,企業較有可能獲利,因而比較願意進行投資、增: 加僱用員工,有助於生產力獲益、就業創造與可持續成長,並帶來良性循環;反之,如果: 出現物價持續下跌的通縮(deflation)現象,民眾可能會延後消費,導致廠商存貨增加: ,企業將不願進行投資,甚至減薪、裁員,經濟成長也將萎縮,不利人民福祉的提升。: 根據國際經驗顯示,低且穩定的通膨(low and stable inflation)有利於各經濟部門做: 出健全的經濟決策,創造一個對產出、就業及所得穩健成長的有利環境,是提振人們對貨: 幣價值信心、促進強勁的經濟表現,以及提升生活水準的最佳方法。
: (作者:潘姿羽;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 https://tinyurl.com/yfl73tfg
: 6.備註:
: 就數字上來看完全沒有問題嘛,如果你的感受太深,那你就是低所得階層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68.96.35 (臺灣)
PTT 網址

mscmobitai 11/16 12:51有個東南亞糞島操縱匯率很久了啦

IDfor2010 11/16 12:51沒有操控匯率? END

IDfor2010 11/16 12:52這篇不少論述是在唬爛不懂的人

IDfor2010 11/16 12:58笑死,日本那可能的沒有

IDfor2010 11/16 12:58美元指數強勢,美國聯準會又將結束QE

IDfor2010 11/16 12:59按照理論美元會升值,其他國家會狂貶

呃.. 匯率方面請用上個世紀日本的事來看 並不是說現在 現在的匯率政策不方便評論 因為現在哪個國家在操縱匯率 哪些國家被美國盯上 這個都不好說 而且.. 照你的說法美國防制別人操縱匯率這樣應該也構成操縱匯率吧 別國買美債是操縱匯率 那美國發美債不也算是操縱匯率? 不好說

IDfor2010 11/16 12:59有些國家會提早做出避險措施 像南韓

piliwu 11/16 12:59你慢慢等結束QE

IDfor2010 11/16 13:00巴西 墨西哥 還有歐洲不少國家 等等

piliwu 11/16 13:00QE只有減少不可能結束

piliwu 11/16 13:00南韓就是智障

IDfor2010 11/16 13:00你看台幣這種狀況 你有臉說沒操控?

piliwu 11/16 13:00智障國家等著被台灣電

piliwu 11/16 13:01台幣今年升值2%多南韓還貶值8%多

IDfor2010 11/16 13:01美國爸爸 眼睛看都知道妳台灣有操控

piliwu 11/16 13:01台灣當然有操控但畢竟還是在升值

piliwu 11/16 13:02問題不是在操控那是貿易摩擦問題

piliwu 11/16 13:02而是錯的時間做錯的決策就是南韓政府

貨幣經濟是個很神奇的東西 跟天氣預報有87%的類似 明天天氣怎麼樣我大概知道 但是幾點幾分開始下雨我完全不知道 下周天氣怎麼樣我大概知道 但是下下周天氣怎麼樣我完全不知道 但是一個月後天氣怎麼樣我又大概知道 明年這個月天氣怎麼樣我大概知道 明天今天天氣怎麼樣我完全不知道 反正匯率就是一個可有可無又無法忽略的事實 匯率就像下雨一樣你可以帶傘做事先預防 但是真的下雨時也不要感到沮喪

IDfor2010 11/16 13:03原PO你不要轉彎呀 你轉個屁彎?

chister 11/16 13:04推 專業

IDfor2010 11/16 13:05現在的匯率政策不方便評論 <--- 孬耶

我怎麼會知道下個月拜登會說什麼? 當然不知道啊

XJY13 11/16 13:05美元指數已經95 你台幣還在27

IDfor2010 11/16 13:05是不是怕你的證照被央行拔掉、廢照?

我不是銀行或是什麼野村證券 當然沒有什麼央行、金管會拔照的憂慮

piliwu 11/16 13:11某人不要只會叫囂沒有內容

luche 11/16 13:16算了拉 人家薪水比你高 難道比較笨?

liang089790 11/16 13:21123 大家嘲笑塔綠班

ratom0315 11/16 13:44我覺得有趣的是現在美國的通膨已經影響

ratom0315 11/16 13:44全世界了,而且這波短期的漲幅真的很

ratom0315 11/16 13:44兇,但為何各國央行卻不這麼擔心?

ratom0315 11/16 13:46短期下該怎麼解決通膨問題我認為才是

ratom0315 11/16 13:46重點

怎麼會沒有人關心 事實上是新聞報章只抄寫各國央行新聞稿 但是這次的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很特殊 以往的經濟衝擊是需求疲弱 只要振興經濟、發一些救助金就能撐起需求 但是這次的經濟衝擊 初期確實是因為隔離、封城造成交通航班需求大減 油價走低 後期因為疫情感染以及印度氣候異常大雨頻繁 煤礦價格漲了40% 中國、印度開始限電 後期的經濟衝擊來自於供給疲弱 問題 需求疲弱凱因斯理論可解 供給疲弱如何解? 目前理論上比較合理的解法是提升技術 例如工人染疫無法採媒可以靠機器採 但是短時間的供給缺口無法滿足 同時各國限電、訂單後延 這些問題以前沒發生過 而且是跨國的經濟事件 不僅跨國又發生在開發中國家而不過去的美國、歐洲、日本 他國事務 原料進不來是真的缺料 美國、台灣也無可奈何 前陣子疫情98跌到28塊 現在又漲到33塊其實都可以反應 供給疲弱造成不同的經濟衝擊 再加上各國 自日本福島後改依靠火力 又降低了能源自適的空間 另一個想得到的解決供給問題 就是降低依賴 例如各國現在在做的就是減少電的使用 像是日本二戰末期減少民生鋼鐵使用 但是節電能節的平日早就節了 節電又產生新的問題 台灣目前振興經濟的政策是否可解當前的經濟問題? 多少還是有用但主要仍然是提升需求面 供給面是源頭的問題 自從國際貿易化後 除非戰爭 供給疲弱就一直不是問題 因為常理上廠商自然會去找尋方案 這次廠商找不找得到? 這次的供給疲弱問題 各國政府、央行都是新手

Jetame 11/16 15:27供給疲弱就是擴大產能 怎麼會是新手

Jetame 11/16 15:28當各國沒經歷過戰後或經濟蕭條後的復甦嗎

戰後應該不太算供給疲弱 因為戰後沒有國際貿易中斷問題 就算是美蘇冷戰 兩方領土跟緯度都太廣了自然資源可以自給自足 只有戰時才容易發生供給疲弱 但是戰爭引導的供給疲弱容易解決 停戰即可或是找友方協助 這跟全球性的供給疲弱是不同的問題 擴大產能是投資 投資投入的並不是只有資金 同時有勞力和技術 政府、金融機構短期只能扼助資金 所以一般在衡量投資結果的研究 最後常常是白忙一場 因為技術跟勞力牽動太多因素難以量化 技術有太多創新 創新的技術就一定回本嗎?不一定 勞力有太多結構跟社會因素 因為能掌控1/3的因子 所以通常是不顯著

Jetame 11/16 15:36勞力和技術又沒消失 疫情因素出現瓶頸而已

Jetame 11/16 15:362022上半年就會舒緩 下半年就會正常

因為沒有人知道印度內部到底怎麼了? 當然也不是只有印度

Jetame 11/16 15:37你講的話比央行更像空中樓閣

央行說的話比較制式 其實聽久了 會後記者會的內容都有很鮮明的格律 你看得懂這一次的記者會 就很容易看得懂下一次 也是有故意的成份 希望關心經濟的媒體、學者、經理人、投資人都能看得懂 也會力求公開、透明 而且央行主席不太會頻繁換人 連同非政府機要的理監事也是 這次彭懷南退休、楊金龍上任剛好是一次理監事大換血

Jetame 11/16 15:38印度的製造和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都回升

那這樣就沒有供給衝擊啊 為什麼呢?

Jetame 11/16 15:42自己想想看吧 明明都有數據可分析

※ 編輯: xapp (219.68.96.35 臺灣), 11/16/2021 15: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