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資訊] 長崎觀光指南:歷史篇(二)江戶時期(上)

看板Japan_Travel標題[資訊] 長崎觀光指南:歷史篇(二)江戶時期(上)作者
k4851118
(高望)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0

長崎市歷史人文觀光指南:歷史篇(二)江戶時期(上)

巴哈姆特小屋圖文版
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202081

本篇相關景點

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
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館
諏訪神社
永井隆紀念館
出島

本篇講述長崎江戶時代的歷史,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先講述江戶時代長崎奉行的組織,與逐漸進入鎖國與禁教的過程。江戶時代幕府繼承豐臣秀吉的長崎土地與奉行、代官等組織,一開始對於海外貿易與天主教傳教抱持開放態度,但封建制度形成後,為了幕府政權的穩定,逐漸邁向鎖國與禁教政策,長崎因此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港口,貿易對象限於荷蘭與中國,出島便是為了鎖國的體制而形成。

長崎奉行的成立與組織

江戶幕府開創者德川家康,本來是豐臣秀吉的部下,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後,身為「五大老」之首的他趁機崛起,並於1600年與原本豐臣勢力大戰於關之原,戰勝後於1603年創立幕府,開啟了江戶時代。江戶幕府成立後成為擁有最大領土的強勢大名,主要手段便是各處建立「天領」這幕府直轄地,這些也是重要的都市與交通要衝。長崎身為重要的貿易港口,也成為江戶幕府的「天領」之一。

長崎奉行是在1592年首次由豐臣秀吉成立,用來統治長崎內町的組織,後來江戶幕府收為天領之後也繼承了這個組織,並由「旗本」這個幕府幕僚來擔任。長崎奉行本來為1人,後來曾有2-4人,其中比較多時間為2人制,分別駐留在江戶及長崎,每年交代一次。長崎奉行主要職務為掌管貿易事務,並統治23個內町,之後外町也納入奉行的統治中,外圍的鄉下地方則為長崎代官統治。

長崎奉行手下有相當大的幕僚組織,協助奉行執行貿易與統治事務,都為長崎當地市民所組成,稱為「地役人」,其中地位較高者為「町年寄」,為數個家族世襲。地役人不僅隨者時間增加,例如1701年有718人,到幕府末期的1865年多達1855人,且職務也詳細與分工化。

長崎奉行除了本身的俸祿以外,並有較便宜價格購買貿易品的特權,加上還有貿易商的獻金,因此收入甚高。長崎的地役人除了薪資以外,地位較高者也有貿易品購買的特權。市民每年兩次還會獲得以貿易利益配發的獎金,有些甚至利用走私貿易來中飽私囊,因此長崎的市民算是相當富裕的。

長崎都市發展

江戶時代初期的長崎可分為內町與外町,由1624-1644年間所繪製的「寬永長崎港圖」可以看出,白色部分為內町,由長崎奉行統治,1641年共有25町,且隨者都市發展逐漸增加。以外的紅色區域為外町,由長崎代官統治。另外內町外海的半扇形人工島就是下述的「出島」,是鎖國時代荷蘭的唯一商館。

1663年長崎發生大火,幾乎把整個長崎市區燒成廢墟,幕府立即透過許多工作來復興,使得長崎的市貌發生重大變化。大火之前長崎奉行位於現在長崎縣政府舊址,後來為了分散風險而分為東、西役所,其中東役所移轉至今天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的位置,後來稱為立山役所,而且是正式的辦公室。

為了防災需要,幕府將長崎都市進行大力改造,例如各町之間清出馬路,並挖掘水溝方便救災,另外把許多寺院移轉至郊外,這也是為何今天長崎許多寺院位於市區外圍山腳下的的理由。大火的改造使得長崎奉行的權力增加,因此1699年將長崎內町與外町共80町完全由長崎奉行支配。

由1802年的「長崎細見圖」可以看出幕府末年長崎的市貌。圖上左方最清晰的就是位於海上的「出島」,與下方的「唐人荷物藏新地」這兩個人工島,新地人工島的下方就是「唐人屋敷」,就是中國商人的居住地。市區中的道路沿者地形整齊排列,可以看到橫跨中島川的橋樑有一個造型稍微不同的「眼鏡橋」。圖上的下方與右方的山腳布滿寺院,其中可以看到現存的「興福寺」與「崇福寺」等中國寺院。圖右的山腳下有諏訪神社,旁邊的「御役所」就是長崎奉行的總辦公室「立山役所」,現在則是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

朱印船與海上貿易的發達

朱印狀是由政府發給的貿易許可證,有朱印狀的「朱印船」才有海外貿易的權利。據傳豐臣秀吉曾發給過,江戶時代初期在德川幕府獎勵之下,成為朱印船貿易的黃金時代。朱印船在1604-1616年有178艘,到1635年累積已達350艘以上,主要貿易地點包含臺灣、澳門、越南、菲律賓、印尼等。主要輸出品為銀、銅、鐵等,輸入產品為生絲、棉布等。

當時日本商人的朱印船貿易相當活躍,甚至能奪取當時歐洲在東南亞的貿易商機,也有因貿易而移住海外者,東南亞的貿易港曾有「日本町」的出現。持有朱印狀的有大名與商人等,但後來由特定商人獨佔,來自於京都、大阪與長崎等,其中長崎有名的商人包含村山等安(上篇已介紹)、末次平藏、荒木宗太郎等。

末次平藏本來是博多商人,後來移住長崎成為朱印船商人之一,1619年長崎代官村山等安因為懷疑在大阪之陣與豐臣勢力有勾結被斬後,他便接任長崎代官的職務。1663年的長崎大火讓末次家受損慘重,後來因為被懷疑走私貿易而被害。荒木宗太郎曾經數次前往今越南的安南國,受到該國君主的照顧,還將他的養女許配給他,婚後回到長崎時曾經有相當豪華的遊行,現在長崎大祭「長崎くんち」中便有模仿當年荒木夫妻遊行的表演。

江戶時代初期與日本貿易者來自中國、英國、葡萄牙、荷蘭等,其中歐洲各國的競爭尤其激烈,但後來由荷蘭占了上風,甚至曾佔有臺灣來鞏固東亞的貿易地位。江戶時代初期日本本來也期待與中國貿易,但當時明朝害怕倭寇採取鎖國政策,但反而助長了由中國與日本所組成,從事走私貿易的海商集團,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貿易據點除了日本的長崎與平戶外,也包含中國沿海、臺灣與東南亞等地。

走向鎖國

江戶時代初期德川幕府窺伺與外國貿易的利益,因此對天主教的傳教採取默認的態度,但如下述隨者幕府採取禁教的政策,也開始限制對外通商。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在
1631-1635年間共頒佈三次鎖國令,第一次限制除了持有政府交付的奉書外不得出海,第二次限制日本人的海外往來與通商,而1635年的第三次鎖國令則全面禁止日本人出海與海外歸國,宣告鎖國時代的來臨。

1635年的第三次鎖國令將對外貿易港口限定在長崎一處,也宣告過去對外貿易輝煌時代的平戶走入歷史。幕府也開始加強外國人通商的限制,如1639年所頒布的第五次鎖國令,將在長崎居住的荷蘭人與英國人驅除出境。1636年長崎海邊利用填海造陸的出島完成後,
1641年將荷蘭的商館由平戶移轉到出島上,也代表鎖國體制的完成。

在長達200多年的鎖國時代中,日本的對外通商港口限定在長崎一處,貿易對象限定在荷蘭與中國,其他國家前來貿易不但禁止甚至可能會造成殺身之禍,如1640年葡萄牙的澳門政府為了貿易派遣使節前來長崎,結果是使節與高級船員全部遭到處斬。江戶時代幕府採取封建統治,因此鎖國主要是著眼於內部的安定,這在舊帝國主義時代還勉強可行,但等到19世紀歐美各國因工業革命用更強硬的方式打開市場時,幕府也逐漸難以招架,而長崎更成為風暴的前線。

禁教與地下教會

1549年耶穌會教士方濟各.沙勿略首次前來日本傳教後,靠者與戰國大名們的合作與保護之下,至16世紀末葉全國已有200多所教堂,信徒約15萬人,從武士、商人到農民都有信徒分布。雖然受到豐臣秀吉的禁教令與殉教事件的影響而稍微壓抑,但後來的德川幕府對於天主教還是保持默認的態度,因此江戶時代初期天主教在日本依然持續發展,1605年信徒已達75萬,傳教地區從九州一路到東北等地。

在佛教徒與儒家學者的抵制之下,幕府也對天主教對於統治的威脅有所顧忌,自1612年開始頒布禁教令,驅除教士與強迫信徒改宗。但讓幕府徹底執行禁教政策的關鍵是
1637-1638年的島原之亂,該民亂是由今長崎縣的島原半島與熊本縣天草地區的農民所發動,其中大多為天主教徒,尤其以天草四郎時貞所發動的農民起義聲勢最大,幕府動員了10餘萬兵力並在荷蘭軍艦幫助下才平定。

島原之亂使得幕府更加強禁教的腳步,而使多數信仰天主教的長崎發生巨大變化。早自
1614年幕府便要求拆除長崎市內的教堂,1622年在長崎西坂(與上篇1597年二十六聖人殉教事件類似地點)處決55名天主教徒,史稱「元和大殉教」,是日本史上最大的同時間天主教徒殉教事件。

禁教措施中最有名的就是「踏繪」,也就是要求信徒踩踏基督或聖母瑪利亞像,否則往往立即處斬,據說因此被殺的教徒有20萬人以上。禁教被迫害者也包含上篇所提到的訪歐的天主教少年,有被流放到澳門者,也有在長崎遭到處死者。

為了消滅天主教徒,幕府實行「寺請制度」,也就是要求居民登錄自己所屬的佛教寺院,藉此強迫改宗,並要求凡是出生到死亡都要向佛寺登記。幕府也對長崎的佛寺予以保護,1598年成立,屬於淨土宗的悟真寺為現存長崎市區最早的佛教寺院,後來陸續有其他寺院創建,其中也有中國人信仰的寺院,後來從中國傳來黃檗宗這宗派。

除了佛教外,幕府也利用地方守護神來壓抑天主教思想。早自戰國時代當時統治長崎的長崎氏從京都引進諏訪神社的靈位來祭拜,但被天主教徒破壞。1625年重建的諏訪神社供奉長崎的守護神,秋季大祭「長崎くんち」從1634年起舉辦,1676年起由市內77町中的11町舉辦,每7年輪流1次。由於市民有參加的義務,某種程度也是壓抑天主教的產物。

為了躲避迫害,天主教徒們轉入地下,透過極為秘密的組織持續信仰。以長崎浦上地區而言,當地除政府任職人員外幾乎都是天主教徒,有帳方-水方-聞役這三層關係。領導人稱為「帳方」,負責平常的事務與每年的宗教行事,也是祈禱與教義的傳承者,「水方」負責受洗的儀式,「聞役」則是水方的輔助人員,並負責各家庭的傳達。近代長崎知名的放射醫學家永井隆,他的妻子就是出身於「帳方」的家族,目前的永井隆紀念館曾是帳方的居住地。

雖然當地試圖秘密保持信仰,但江戶時代浦上共發生3次檢舉事件,稱為「浦上崩れ」,其中幕府末期的1856年所發生的「浦上三番崩れ」曾經有大規模的逮捕與處刑。幕末隨者長崎開港通商,1865年完成了大浦天主堂後,發現了這些守護200多年的信徒,這被稱為「信徒發見」的事件曾被稱為宗教界的奇蹟,但隨後他們卻面臨由從幕府到明治政府所主導的「浦上四番崩れ」,而該宗教迫害事件的規模與被害人更甚以往。

出島與荷蘭商館

出島是江戶時期的1636年所完成,在長崎外海利用填海造陸所形成的扇形人工島,1641年將荷蘭商館由平戶遷移到長崎出島上後,直到幕末開港的1858年,這裡成為日本唯一的荷蘭商館,同時也是商館人員生活的地方。該島只有一座橋與長崎市區連接,守備非常嚴密,商館人員非經允許不得離開該地,因此商館生活有如牢籠。

出島的建築物主要包含倉庫與住宅兩類,其中除了部分商館人員住宅外,其他都是日式房屋,一樓作為倉庫使用,二樓則為住居,包含商館人員、奉行工作人員、翻譯等房間。為了配合西洋習慣,這些住居配置椅子與桌子,商館人員穿鞋出入住居。

荷蘭商館人員都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職員(1799年該公司解散,改由巴達維亞政府管轄),駐在出島者大約為10-15名,最高領導人為商館長,任期大多只有1年左右(但也有因為荷蘭政治變化而長期任職者),下屬有次級商館員(相當於副商館長)與商務員,另外還有倉庫人員、簿記員、醫師、廚師、木工等職員。其中醫師由於多為飽學之士,下篇所提到的「出島三學者」都是到此擔任醫師者。

幕府的長崎奉行為了管理荷蘭貿易事務,由町年寄統籌,手下地役人大約有200名,可以分為事務人員、翻譯與其他相關職員。事務人員領導人稱為「乙名」,負責貿易與出島相關事務,包含貿易品清單的製作與管理、監督商館人員生活與行動、出島與周圍的維護工程等,由於事務繁多,因此有「組頭」、「筆者」等職員來輔佐乙名事務。其他相關職員包含醫師、廚師等。

翻譯是荷蘭貿易事務另一重要職員,當時稱為「阿蘭陀通詞」。翻譯人數初期只有數人,但江戶中後期大增為數十人,並隨者時間職務細分化,例如有大通詞、小通詞等級,與幕府將軍專用的翻譯,與監督翻譯的職務等。每位新任荷蘭商館長必須提出「阿蘭陀風說書」,就是報告海外的情報,而翻譯成日文再呈上給幕府,就是這些翻譯的工作。

另外,每年荷蘭商館長必須前往江戶向幕府將軍拜見一次(後期改4年1次),每次前往都要帶者商館職員、翻譯、警衛與獻上供品的運貨人員等,加起來約有60人的陣仗,往返天數大約90天。由下篇可知,這些荷蘭語的翻譯者不少致力於「蘭學」研究,除了出版荷蘭語辭典外,也翻譯不少西方著作,對於日本西學的貢獻很大。

(下篇待續)

本篇參考書籍文獻

林明德,《日本中世近世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原田伴彥,《長崎:歴史の旅への招待》(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64年)。
長崎市史編さん委員會,《新長崎市史 第二卷近世編》(長崎市:長崎市,2012年)。
長崎市史編さん委員會,《「新長崎市史」普及版》(長崎市:株式会社長崎新聞社,
2016年)。
瀨野精一郎、新川登亀男、佐伯弘次、五野井隆史、小宮木代良,《長崎県の歴史》(東京都:株式会社山川出版社,2013年)。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41.164.195 (臺灣)
PTT 網址

moonfly07/09 05:19非常詳細的介紹,推

strayfrog07/09 10:21好文推

plack08/03 11:07https://tinyurl.com/2k79tvku 南島原市2021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