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 AMD 9600X對比Intel 235搭載技嘉5080解析
影片內動態外觀與條狀圖數據對比可更快了解本篇內容:
https://youtu.be/788KEgIvLrA
https://i.imgur.com/lCKp0bC.jpeg
主機板用手邊有限資源搭載同品牌B850與B860主機板,目前這兩款台灣通路尚未出現,可依當地市場來挑選自行喜歡的主機板品牌型號。
AMD使用Ryzen 9000系列入門級9600X,當然近期剛推出9600,不過礙於價差微小,吸引力較低。
Intel用Core Ultra 5系列入門級,與上面AMD狀況相同,225核心數6P+4E與235 的6P+8E來看,目前價差也不大,通常還是會優先選擇235來搭配。
9600X與235屬於不同平台、製程與架構設計,不容易出現價格相同的產品,通常會選擇價位相近且定位同級的型號做對比,加上手邊剛好有倒數第二入門的型號便拿來做對比與數據紀錄,先前U5 245K越級挑戰R7 9700X算是特例XD
https://i.imgur.com/8DpiTrV.jpeg
拍攝時看到CPU背面有點驚訝,高度有明顯落差,先前覺得從Intel 12代開始CPU表面積比AM5還要大,為何不能像AMD那樣放入更多顆大核,也許是高度影響到內部容納體積也有關。
AMD Ryzen 5 9600X相關規格:TSMC 4nm、6核心12執行緒、最大超頻5.4GHz、L2 6MB、
L3 32MB、預設TDP 65W;GPU內顯AMD Radeon Graphics搭載2核心與時脈2200MHz。
Intel Core Ultra 5 235相關規格:TSMC 3nm、6P-Cores + 8E-Cores核心14執行緒、最大渦輪加速P-Core達5GHz與E-Core達4.4GHz、L2 26MB、Intel Smart Cache 24MB、預設TDP 65W與渦輪上限121W;GPU內顯Intel Graphics搭載Xe-core 3核心、最高動態時脈
2GHz;NPU名稱Intel AI Boost。
https://i.imgur.com/g7iPcnp.jpeg
主機板首先看到AMD平台的BIOSTAR B850M-SILVER,Silver以白銀色系為主,屬於此品牌較入門系列,更高階有Racing與Valkyrie這2個系列。
10相供電使用Digital PWM技術與55A Dr. MOS、1個PICe 5.0 x16、2個PCIe 5.0 M.2、
M.2 Key E(不含WiFi網卡)、2個DisplayPort輸出、SMART BIOS UPDATE。
B850M-SILVER建議上方MOSFET出廠搭配散熱片會更佳。
https://i.imgur.com/TzZzHYY.jpeg
Intel平台使用B860M-SILVER,散熱模組與上一款外型設計有些不同,規格方面在8+1+1相供電使用Digital PWM與55A Dr. MOS技術、1個PICe 5.0 x16、1個PCIe 5.0 M.2、M.2
Key E(不含WiFi網卡)、2個DisplayPort輸出。
2片主機板在M.2皆有快拆設計,支援USB 3.2 Gen2 Type-C,燈效則搭載 VIVID LED DJ與LED Rock Zone功能。
https://i.imgur.com/ipDUKqh.jpeg
對於AMD Ryzen 9000與Intel Core Ultra 200S這兩個系列來說,自從推出後BIOS就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一路以來各自經歷過不少次的更新。
AMD 9000系列初期有9600X、9700X預設TDP 65W效能不佳,BIOS更新後可支援105W選項可提升部分效能;接著降低核心間延遲率、降低記憶體延遲率、X3D CPU專用選項等更新;4月傳出的更新是Ryzen全系列存在EntrySign安全漏洞,AM5需要更新ComboAM5PI
1.2.0.3c AGESA來修復。
B850M-SILVER BIOS使用ComboAM5 PI 1.2.0.3a PatchA,BIOS設定畫面開啟105W高效能,DDR5開啟HIGH-EFFICIENCY MODE、調整Memory Training Time Fast、電壓1.4V與CL28
36-36-76 1T。
AM5平台DDR5表現較佳時脈在6000左右,拉到更高時脈並不會讓頻寬明顯提升,要藉由低時脈搭配更低CL參數來達到更低的延遲率,網路上有一說是AM5 在DDR5 6000 1T約等於
8400 2T的效能。
不過6000 CL28與CL26同樣是高價位記憶體,多半與Intel平台上DDR5 8000~9000以上用同樣的Hynix超頻顆粒。
https://i.imgur.com/fQtgEX5.jpeg
Intel Core Ultra 200S初期則是遊戲表現不佳,由BIOS 0x114與作業系統更新來降低記憶體延遲率與提升遊戲表現,近期在Z890 0x118版本內建200S Boost選項再一次提升K系列的遊戲表現,目前B860網路上看到最新是0x117版本。
B860M-SILVER測試期間官網尚未有BIOS更新,使用出廠版本0x113,還不能用到0x114優化遊戲的版本是本篇較可惜之處,希望未來可以盡快推出新版BIOS。
BIOS畫面開啟XMP DDR5 7600再拉高時脈至8000、開啟Gear 2與Enhanced Memory Latency,200S平台DDR5較佳表現要藉由拉高時脈,體質好的Hynix超頻顆粒有機會達到8000~9000以上。
https://i.imgur.com/sYvKOzf.jpeg
測試平台:
CPU: AMD Ryzen 5 9600X / Intel Core Ultra 5 235
MB: BIOSTAR B850M-SILVER / B860M-SILVER
DRAM: TeamGroup DDR5 7600 16GX2
VGA: GIGABYTE RTX 5080 GAMING OC 16G / 576.28
SSD: XPG GAMMIX S70 BLADE 1TB / SAMSUNG PM9A1 1TB
POWER: InWin PII SERIES P130II
Cooler: InWin AR36 White
OS: Windows 11更新至2024H2 26100 / 電源選項高效能
* 效能分數表現會因使用情境、配置及其他因素而異,僅供參考。
https://i.imgur.com/P0rl0iI.jpeg
以下開始實際測試,效能以9600X能基準,235後面為增減%數。
CPU-Z:
9600X 6核12執行緒=>Single Thread 835.9、Multi Thread 6432.6、Multi Thread
Ratio 7.70;
CINEBENCH R23:
CPU (Multi Core) => 17281 pts;
CPU (Single Core) => 2176 pts;
CINEBENCH R24:
CPU (Multi Core) => 960 pts;
CPU (Single Core) => 137 pts
https://i.imgur.com/fvNTrty.png
235 14核14執行緒=>Single Thread 791.6(-5.3%)、Multi Thread 10279.4(+59.8%)、
Multi Thread Ratio 12.99(+68.7%);
CPU-Z單獨測P-Core與E-Core效能:
P-Cores 6核6執行緒=>Single Thread 782.0、Multi Thread 4228.6;
E-Cores 8核8執行緒=>Single Thread 709.7、Multi Thread 5662.6;
CINEBENCH R23:
CPU (Multi Core) => 23853 pts(+38%);
CPU (Single Core) => 2095 pts (-3.7%);
CINEBENCH R24:
CPU (Multi Core) => 1440 pts (+50%);
CPU (Single Core) => 129 pts (-5.8%)
https://i.imgur.com/BibONPe.png
235在CPU-Z P-Core 5G=782,E-Core 4.4G=709,時脈相差13.6%,效能相差10.3%,若同時脈時會有相近的IPC效能,E-Core能看成是時脈略低的P-Core,比起12~14代E-Core只達到P-Core的50~60%效能提升不少。
另外Multi Thread Ratio可呈現多執行緒倍率,9600X 6核12執行緒可達到7.7,235 14核14執行緒則達到12.99。
Geekbench 6:
9600X
Single-Core Score => 3389;
Multi-Core Score => 15792
https://i.imgur.com/5ZFs2UZ.png
235
Single-Core Score => 2991 (-11.7%);
Multi-Core Score => 18772 (+18.9%)
https://i.imgur.com/JJZcpRG.png
9600X
x264 FHD Benchmark => 82.4;
FRYRENDER:Running Time => 1m 26s;
Fritz 9 Chess Benchmarks => 84.31
https://i.imgur.com/tQFbGyi.png
235
x264 FHD Benchmark => 113.5(+37.7%);
FRYRENDER:Running Time => 1m 16s(+11.6%);
Fritz 9 Chess Benchmarks => 91.91(+9%)
https://i.imgur.com/Ch51stO.png
9600X最高可達5.4G、235最高時脈達5G,單執行緒測試結果由9600X高出約3.7~11.7%,若同時脈下這兩款CPU的IPC效能差異不大。
全核時由235高出約9~50%,效能會依每款軟體對於多工支援程度不同而產生差異。
CrossMark:
9600X總分2121 / 生產力1947 / 創造力2458 / 反應1764;
https://i.imgur.com/jeG5mkv.png
235總分2331(+9.9%) / 生產力2090 / 創造力2682 / 反應2119;
https://i.imgur.com/uZkG4xC.png
PCMARK 10:9600X=>9764
https://i.imgur.com/7bylUFb.png
235=> 8490(-13%)
https://i.imgur.com/3qB2e9m.png
SPECworkstation 4.0新版本加入AI/ML測試項目,此工作站測試軟體涵蓋範圍相當廣泛,是一款項目五花八門但也是測穩定度的全面性軟體。
9600X
https://i.imgur.com/KNs5QjJ.png
235
https://i.imgur.com/erzxMID.jpeg
DDR5頻寬測試:
9600X運行DDR5 6000 CL28 36-36-76 CR1 1.40V=>
AIDA64 Memory Read-63125 MB/s、Write-88130 MB/s、Latency-68.3ns;
https://i.imgur.com/FClSKhd.png
235運行DDR5 8000 CL36 46-46-84 CR2 1.40V=>
AIDA64 Memory Read-109.91 GB/s(+78.2%)、Write-99724 MB/s(+13.1%)、
Latency-80.2ns(-17.4%);
https://i.imgur.com/lOfkA1M.png
兩個新平台在上市初期都有記憶體Latency偏高的狀況,透過後續BIOS更新後,9000系列可壓在60多ns,接近上一代架構的最佳水準;
200S系列因記憶體控制器位置變動,大都落在80ns左右,某些品牌有特殊選項最佳能達到72ns的水準,Latency這部分AMD表現較優。
先前9900X測試Read – 82293 MB/s屬於完整頻寬,對比9600X與9700X都高上許多,因為
與前幾代雙CCD各自最大8核心的設計相同,需用超過8核心以上的型號才能有完整讀取頻寬,不過最高頻寬還是會較Intel平台低上許多。
內建GPU效能測試部分:
9600X => 3DMARK Time Spy – 871
https://i.imgur.com/a3BxaNn.png
235 => 3DMARK Time Spy – 2129(+144%)
https://i.imgur.com/ZHEd4Lv.png
9600X => FINAL FANTASY XIV:Dawntrail;
1920 X 1080 HIGH–2366
https://i.imgur.com/gQPPRn3.png
235 => FINAL FANTASY XIV:Dawntrail;
1920 X 1080 HIGH–4006(+69.3%)
https://i.imgur.com/gu4ABP6.png
9000系列內建GPU與先前7000系列相同,應該是以顯示畫面與2D為主,若需要內顯高效能3D要改用8000G或今年將推出的9000G系列改款,不過前幾代G系列將L3快取減半,讓CPU效能些許降低。
200S內建GPU導入Arc架構,235使用3個Xe-core,245K以上擁有4個Xe-core,除了3D效能比起上一代進步不少之外,支援XeSS技術對於較入門的遊戲應用率會提高。
以往需要中階以上4060或7600的顯示卡才擁有AV1硬體編碼解碼技術,200S內顯導入Arc架構支援多種的硬體編碼解碼,也支援AV1技術對有需求的影音創作者有所助益。
3D效能測試使用GIGABYTE RTX 5080 GAMING OC,正面外殼採用裝甲風格多層覆蓋、複曲面表層特殊咬花提升質感。
https://i.imgur.com/bOG78QO.jpeg
具備技嘉風之力散熱系統、內建Hawk風扇搭載三環燈效,並內建RGB FUSION技術,運用
GIGABYTE CONTROL CENTER專屬軟體調效可讓色彩變化更加豐富。
https://i.imgur.com/fPaTH6w.jpeg
背面為金屬強化背板,16Pin電源並附有監控指示燈,當電源供給異常時便會閃爍提示。靠外側擁有邊緣彎折與創意滑動側板等特殊設計,GIGABYTE標誌往左滑動創造變動且不同的視覺燈效,本款顯示卡完整效能測試可搜尋windwithme先前文章或影片。
https://i.imgur.com/6DEcz0E.jpeg
5080遊戲測試皆以4K解析度進行:
FINAL FANTASY XIV:Dawntrail開啟DLSS
9600X => 19235
https://i.imgur.com/c57iWZR.png
235 => 18813(-2.2%)
https://i.imgur.com/gOPWw6D.png
Cyberpunk 2077 電馭叛客2077,目前少數支援DLSS 4技術的遊戲,畫質與光線追蹤皆設定Ultra 、DLSS Ultra Performance、Multi Frame Generation 4X:
9600X =>Average FPS 318.54、Number of Frames 20464
https://i.imgur.com/z08TiqH.png
235=> Average FPS 321.82(+1%)、Number of Frames 20674
https://i.imgur.com/BeIQp4V.png
Black Myth: Wukong黑神話:悟空,4K設定為影視級與光線追蹤超高、開啟TSR與幀數產生器:
9600X=>平均幀率146
https://i.imgur.com/Q6AhbXg.png
235=>平均幀率140(-4.1%)
https://i.imgur.com/p96VBfC.png
Call of Duty 決勝時刻:現代戰爭II 2022,畫質設定極端、DLSS Ultra Performance:9600X=>平均幀數209
https://i.imgur.com/SKwrqW2.png
235=>平均幀數190(-9.1%)
https://i.imgur.com/xrjzeyo.png
Monster Hunter Wilds 魔物獵人 荒野,畫質極高、畫格生成、光線追蹤高、DLSS畫質優先
9600X=>平均幀數112.90FPS,分數19258
https://i.imgur.com/BRxOe3c.jpeg
235=>平均幀數114.08FPS(+1%),分數19438
https://i.imgur.com/OOk3dLq.jpeg
GIGABYTE 5080 GAMING OC屬於超頻版,會比NVIDIA官方時脈與效能皆再高約10%,先前完整測試時遊戲效能比5080預設版本的表現較佳;藉由新款風之力散熱系統,在FurMark 4K全速燒機時最高溫度約61度。
CPU時脈是影響遊戲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3月實測顯示9700X最高5.6G比245K最高
5.2G時脈高約7%,搭配中階Arc B570顯示卡與更新至0x114 BIOS的主機板。
1080p反而是時脈較低的245K在較多數遊戲中表現略勝,顯示同時脈下200S系列遊戲表現較佳優,若加上Intel在4月底為K版CPU與Z890主機板推出的200S Boost遊戲強化功能,有望進一步再提升遊戲幀數。
本次實測改用GIGABYTE RTX 5080 GAMING OC高效能顯示卡搭配4K解析度,9600X最高5.4G比235最高5G時脈高8%,且235未使用0x114 BIOS優化遊戲,理論上9600X較佔優勢;實測結果顯示Call of Duty 2022效能差距達9%,其他遊戲則在1~4%之間。
AMD平台最具遊戲代表性的當屬X3D系列,入門款9800X3D為8核心,台灣售價接近兩倍
9600X,也與9700X加入門X870主機板的總價相近。
網路上1080p、2K、4K遊戲幀數對比顯示,9800X3D在1080p解析度下大幅領先200S及9000系列;2K解析度差距縮小;4K解析度下,多數遊戲差距僅剩幾幀。
若以1080p遊戲為主且預算足夠的話,9800X3D是CPU效能最佳選擇;但若主打2K或4K遊戲,建議將預算轉投更高階顯示卡,效益更顯著。
散熱器當初想搭配風冷散熱器,不過9600X設定105W用單塔跑R23時溫度相當高,改用雙塔CoreTemp還是蠻容易碰到95度溫度牆,為了讓9600X有最高效能最後決定使用360水冷測試。
搭配InWin AR36一體式水冷,標榜冷排厚度達27mm與20 FPI高密度設計,提供更大的散熱面積,本篇搭配主機板同為白色版本。
風扇搭配Neptune AN120,轉速PWM 900 – 2200、風量23.87-60.1CFM,擁有高風量時較
低噪音的均衡表現。
https://i.imgur.com/8fyLVWE.jpeg
採用更大面積的銅底水冷頭,內部採用三相六極馬達,外觀採用無限鏡面設計,標榜搭配ARGB燈效與各角度的光影反射,是一款效能、外型、價位都表現都不錯的水冷。
https://i.imgur.com/jT91I4m.jpeg
燒機溫度與耗電量表現:
室溫29度,9600X運行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
HWMonitor中Package在Temperatures顯示最高90.1度與Powers 108.13W,CCD #0最高93.5度,Core 0~5約71.4~77.1度、瞬間最高78.5度;時脈4.8~4.885GHz,猜測CoreTemp溫度顯示是CCD #0。
https://i.imgur.com/4xRKSh8.png
室溫29度,235運行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
HWMonitor中Package在Temperatures顯示最高72度與Powers 103.19W,P-core約56~64度、瞬間最高66度,時脈4.8GHz;E-core約62~72度、瞬間最高72度,時脈4.4GHz。
https://i.imgur.com/m7DkEM9.png
Windows 11電源選項高效能:
使用內建GPU整機功耗表現:桌面待機時,9600X約70W、235最低56W。
安裝5080顯示卡整機功耗表現:桌面待機時,9600X約94W、235最低約74W,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9600X約193W、235約188W;
運行Cyberpunk 2077測試模式:
235瞬間最低439W與最高460W、大多時間約為450W;
9600X瞬間最低442W與最高464W、大多時間約為452W;
功耗表待機時由200S勝出,這部分也能反映到筆電市場的Intel平台擁有超長續航力優勢,全速時兩款CPU表現差異極小,不過如果以核心數來看的話,9600X只有6核心的功耗表現還是略高。
本篇AMD 9600X與 Intel 235搭載技嘉5080實測對照數據表格:
https://i.imgur.com/1BcMfE2.png
加上本篇windwithme已實測並分享過AMD 9900X、9700X、9600X與Intel 285K、245K、235的效能表現,經過這一段時間使用後,以下為個人心得與比較。
Intel Core Ultra 200S平台
優勢:
1.更多核心數,E-Core效能接近P-Core,且多工軟體表現優於相近價位Ryzen 9000系列。2.遊戲效能透過BIOS 0x114(PR5)更新提升,例如245K最高時脈雖落後9700X約400MHz,
1080p仍有機會持平或小勝。
3.高階K版CPU搭配Z890更新BIOS能擁有200S Boost功能,再一步提升遊戲表現。
4.預設值溫度較前代大幅降低,全系列空冷適用率高,285K搭雙塔或245K搭單塔時燒機溫度表現佳。
5.大小核架構導入最新進製程讓功耗明顯進步,待機功耗表現尤其出色。
6.內顯升級Arc架構,3D效能提升,支援XeSS及AV1硬體解碼與編碼。
7.內建NPU適用特定場景可分擔部分CPU或GPU的使用率。
8.全球保固便利,台灣零售價與國際價差較小。
劣勢:
1.網路新聞報導200S後續可能有Refresh更高時脈的版本,此次更換頻率與11代前相同,兩系列更換腳位顯得過快。
2. Z890主板價格偏高,期待板廠推出更平價型號。
3.P-core不支援HT超執行緒,245K以下型號最高時脈偏低。
4.TSMC 3nm製程與多核心設計提高成本,建議推出更平價僅P-core並支援HT 的Core
Ultra 3或5型號。
5.新架構僅單一系列,缺乏類似X3D為1080p遊戲最大優化的型號。
6.記憶體延遲率較前代還有待再優化。
7.13/14代i5 K以上穩定性問題處理過久及200S初期遊戲效能未達預期,影響網路評價。
https://i.imgur.com/pO1i8EU.jpeg
AMD Ryzen 9000系列平台
優勢:
1.品牌形象佳:儘管BIOS更新較為頻繁、網路新聞傳出兩代AM5 X3D過去皆有燒毀狀況,因處理迅速讓負面聲量較低。
2.AM5平台支援度高,涵蓋7000、8000G、9000系列,X670與B650主板可透過BIOS更新相容新系列。
3.較高時脈與較少核心搭配SMT多線程,單核效能出色,多工表現也還不錯。
4.價格調整靈活,隨市場競爭調漲或降低。
劣勢:
1.Ryzen 7以下核心數較少,多工效能遜於同級競品。
2.先前9900X水冷燒機時CCD #0溫度偏高;105W模式9600X/9700X也有類似狀況,若非使用水冷,建議使用65W模式以改善溫度。
3.X870主板價格偏高,期待板廠推出更平價型號。
4.記憶體讀取頻寬偏低,特別是8核以下單CCD設計。
5.細分為9000、G系列、X3D三類,雖減少主板更換需求,不過同架構切成三種類型會提高CPU更換頻率。
6.保固限於購買地區,台灣零售價偶與國際價有些落差。
AM5平台的主要優勢在於可沿用現有主機板,並預計還有一次Zen 6新架構升級,相較之下,200S平台再推一次Refresh版
較顯劣勢。
選擇CPU需考量價格、效能、核心數、內顯、生產力、遊戲表現、溫度與功耗等因素;主機板則涉及價格、晶片組規格、BIOS穩定性、硬體相容性及平台延續性。這些因素交織,難以用單一優缺點定論。
9000系列與200S系列在IPC效能相近,差異主要來自時脈、核心數及軟體支援。遊戲表現上,1080p或4K差距不大,200S搭配0x114 BIOS或K版Boost甚至略勝。
整體而言,兩系列同級CPU各有千秋,遊戲表現無一型號全面領先,但單核效能9000系列時脈較高有優勢;200S在多工效能上具越級挑戰潛力,詳見windwithme的U5 245K對R7
9700X實測。
https://i.imgur.com/4V13D4e.jpeg
本篇windwithme風以實測數據對比並剖析兩平台優缺點,目前AMD 9000系列上市後評價極佳;Intel近期對265K/KF大幅降價,台灣售價若搭配主機板價格更低,8P+12E共20核心為需要多工、模擬器或生產力的平台提升不少CP值。
另外9600X與9700X在國外或台灣近期的價格也有些調降,證明了市場上維持兩強競爭對消費者依然還是利多。
兩大平台上市數個月後,透過BIOS與作業系統更新,效能持續進步,未來有時間會想分享其他更高階型號的實測,我們下篇文章見。
--
買到X板的應該也不會挑96X 97X這兩
個等級的U
只有等mpk的下場
235沒跟板子一起搭降也是臭
S70blade..***SSD 王鬥王喔
245K遊戲約等於7700X, 那235確實尷尬,
可能只有7600效能, 只值4490~4990 ...
最多5490 (內顯算500)不能再高
對面97X都低於一萬了
推
推
對面的97X真的很有競爭力
結論:去對岸買9700X 屌打
京東表示:來跟我買97X啊
Intel 235真的沒人在乎 笑死
結論:買7700
如果是溢價屋的價格,cpu+主板,235大
概貴9600x 1500台幣
降價了還是沒有比AMD香,而且還是只能
用一代的腳位
15代目前只有265K的價位是可以買的
老實說很適合裝在ITX
因為不積熱然後功耗低
就是損失一點效能換溫度
而且說真的2k和4k下其實也就差一點
沒用頂卡差更少
不過裝在大機殼就想不到買的理由了
我是覺得沒有到完全不能買
溫度低算一種優勢
CPU基本上現在都夠遊戲用,X3D才會感
知明顯
就是那個價錢開太高
變成一般人不如買R5就好
intel就不敢降價 245K降到7390 / 235降到
5490 就完全合理價可買
ICU最大的問題還是價格,9700X對岸那個
價錢其實滿香的。
有7700 mpk,基本235、245不降價就沒什
麼CP值可言。
X3D主要是1%LOW明顯有感,如果只是一般
3A遊戲也不追求1%,其實也不用買X3D。
偷臭台灣代理商
i7太便宜 i5以下全被打死
以文末實測表格9600X對比235快速總結
9600X單核小勝、多工完敗、遊戲微勝、
功耗(待機完敗/全速持平)、溫度完敗
推測試
235的多工又沒輸,怎麼可能降到200美
元…
i5/u5這個級別的95%都是遊戲用途, 多工/
生產力只是次要功能, 定價當然以遊戲能力
為主
Ryzen的待機功耗一直很高 應該因為io die吧
從1000到現在有降但還是比i高不少
7700也不是很香了,加一點就有265k
icu問題就可能只有這一代,AMD還有am6
我ITX 9600X用APX90-x53,燒機都會
撞溫度強,但遊戲的時候還好
這樣算穩定嗎?
平常使用最多的情況也只有玩遊戲,
最高溫也只有80幾
但只要壓力測試就是直上90幾
9600X BIOS有開105W嗎? 有會提高不少
文中提到9600X風冷燒機碰到溫度牆95度
沒有開QQ
玩遊戲的時候大概80度,可能是因為
ITX的原因
不過燒機的話感覺純粹是因為下吹式
散熱器不夠強的關係?
9600X裸測雙塔105W燒機會碰到溫度牆
沒開裸測燒機印象中也有80度起跳
ITX受限於空間與散熱器,降壓試試呢
但7700有便宜的B650板子能搭,265K沒有
那些便宜丐板帶不動265K的,一來一往加
得就不是一點了。
Intel加油喇,不要爛掉,對大家都是福
推推
爆
[開箱] Intel Core Ultra 9 285K、265K、245KF本文經PC Unboxing授權轉載 網頁好讀版: ----------------------------------- 這次來開箱測試 Intel Core Ultra 200S 處理器系列首發型號 Intel Core Ultra 9 285K爆
[情報] GN評測9700X: 能效很棒 效能差強人意來源: 耶穌的開頭: 這顆CPU最讚的點是其優異的能效 第二讚的點是 它不是intel做的XDD (此文中的能效=能耗比,兩詞會交替使用)91
[情報] Ryzen 9000延遲發售原因不是封裝問題,也不是效能不佳,就單純的型號雷刻錯誤… 原先計畫在 7 月 31 日開買的 Ryzen 9000 系列處理器,因產品不達 AMD 公司內部品質要 求而推遲上市,現在其可能原因已經曝光。 根據網路上曝光的照片顯示,應為 Ryzen 7 9700X 型號的處理器,不曉得什麼原因造成雷 刻錯誤,變更為 Ryzen 9 9700X。當然,這樣的錯誤並不會影響效能表現,但就公司立場來93
[情報] AMD Ryzn 9000 9600X 9700X 評測解禁4GAMERS unikoshardware benchlife.info/42
[閒聊] 7000系列上市前整理首批 4 款桌上型處理器確認於 9 月 27 日上架開賣,其中最頂級的 Ryzen 9 7950X 售 US $ 699,比前代旗艦 Ryzen 9 5950X 還略低了 US$ 50。 雖然價格並未漲價,還降低了一些 但整體搭配下來,需要稍微衡量一下自己的錢包30
[情報] R7 5700G/R5 5600G盒裝版預計8月上市AMD Ryzen 7 5700G 與 Ryzen 5 5600G 預計 8 月上市 -- Ryzen Pro 5000 系列產品外,AMD 在 Computex 2021 端出 Ryzen 5000 系列 APU。 AMD 預計在 8 月推出 2 款 7nm 製程、Zen 3 處理器架構的 Ryzen 5000 系列 APU,其10
[情報] AMD AM5 2022第二季上?Intel Z790第三季來源 HotHardware AMD Ryzen AM5 CPUs Rumored For Early 2022, Intel Z790 And Raptor Lake Set For Q3 2022 What is perhaps more interesting is the claim that- *[1;32m AMD 釋出 BIOS 更新,Zen 5 處理器效能與延遲全面提升 *[0m *[1;37mAMD AMD 近期動作頻頻,針對 Ryzen 9000 系列處理器釋出一系列更新 包含 BIOS 更新、Windows 11 最佳化以及全新 X870 系列主機板 旨在提升 Zen 5 處理器的效能表現,並解決先前評測中令人失望的延遲問題。 *[0m *[1;33mBIOS 更新:效能與延遲同步提升*[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