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110年度第一梯次薦任晉升簡任訓練心得
因為Covid-19疫情肆虐的關係,今(110)年度的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很不一樣,不敢說是絕後,但絕對是空前,小弟剛參加今年度第一梯次的晉升簡任官等訓練,也僥倖通過,趁著記憶猶新,簡單分享一下心得。
一、個人背景
從97年1月初任公務員,至110年是薦任9功一,13年的公職生涯。目前在直轄市一級機關擔任非主管職務,因為曾獲選模範公務人員,才有機會大幅度加分通過遴選參訓。
二、延後受訓
今年因為Covid-19疫情嚴重,原本的訓練期間一延再延,以我參加的第一梯次為例,原本的訓期是5月31日至6月25日,延後至7月26日至8月20日,最終訓期延後自9月27日至10月22日為止;而第二梯次則是非常密接地由10月25日起至11月19日止;第三梯次亦緊接從11月22日起至12月17日止,等於每一梯次結束,相隔一個週末就開始第二梯次的訓練,和以往每一梯次相隔約1個月不同。
三、線上學習
同樣因為疫情影響,以往的晉升簡任官等訓練,都是集中至文官訓練學院受訓,但是今年度則是由學員自行居家線上學習受訓,也就是由各機關給予學員公假,讓學員居家受訓,線上學習可分為「非同步數位課程」及「直播課程」:
(一)非同步數位課程:就是登入至「文官e學苑」,選擇「薦升簡(警正升警監)訓練組裝課程」,自行線上學習,和一般公務員的線上終身學習課程很類似,課程需在結訓日夜間12時前完成。
(二)直播課程:是以Webex系統進行,會排定課程表,需依照課表在指定的日期、時間進入虛擬教室網址,上線參與課程,輔導員在課程開始前會進行線上點名,也是受訓期間可以看到其他同學模樣的唯一機會(經由一格格的小視窗),所以需準備鏡頭及耳麥,並且建議網路要穩定,否則上課到一半就可能斷線登出,影響課程學習。
而因為本次採用居家線上學習的方式進行訓練,同學之間其實很疏離,直播課程結束後,大家就是在自己的家中唸書、或是進行非同步數位課程的學習,沒有什麼機會進行同學之間的交流,直播課程中分組的時間也很短暫,個人是覺得少了很多和不同領域同學間討論及腦力激盪的機會,頗為可惜。
四、成績評量
本次的成績評量方式,和過去相比亦有變動:
(一)刪除「專書閱讀心得寫作」(以往佔總成績5%),不需要再花時間閱讀指定書本,也不需要進考場寫專書閱讀心得。
(二)專題研討(佔總成績45%)則由小組報告,變更成「個人報告」,其中書面報告成績佔80分、線上答詢表現成績佔20分,這次的專題研討不會再有神隊友可以carry、也不會有豬隊友拖累,完全是個人造業個人擔,專題研討的題目是由保訓會在每梯會預先設定20則的研討主題,由各學員自行擇定1則,並且需就「研討主題」自行訂定「研討子題」或個案作為報告題目,大的研討主題可以各學員重複,但是研討子題或個案就不能重複。報告內容要以實際的公務案例進行探討,字數則以5千字為原則,引用資料需註明資料來源和明列參考書目,簡單說就是一篇小論文,如果有唸過研究所會比較好上手。
專題研討報告題目在開訓第一週的週五就要決定,所以若明年仍是採取居家線上學習的模式(Delta變種病毒的變種Omicron病毒聽說開始蠢蠢欲動,疫情仍有再起的風險),在開訓前收到簡任訓的教材資料時,最好就趕快從辦公室找案例準備資料,決定研討主題和子題,甚至可以開始撰寫,否則受訓期間就得再跑回辦公室找資料了,專題研討報告需在訓期第三週星期一中午12時前以一個PDF格式的檔案上傳至國家文官學院訓練資訊服務網,並於訓期第三週星期四安排線上答詢。
進行答詢時還是會分組,不需要製作簡報,而是以小組方式進入虛擬教室,由2位講座對於每個學員各自的報告進行問答,講座提問至多2分鐘、學員回答至多5分鐘,每個學員的線上答詢時間總共7分鐘。
建議要對自己的報告案例非常熟悉,講座也不會太為難學員,另外個人的專題研討報告是沒有做訪談紀錄,專題研討報告成績也還過得去,所以是否要採取訪談方式還是要看報告內容決定。
(三)案例書面寫作(佔總成績45%),採情境寫作方式,考試範圍仍是維持7個核心職能課程(團隊領導與部屬培力,危機管理含風險管理,政策規劃、執行與評估,跨域協調與合作,公共議題溝通策略、策略績效管理、策略管理),核心職能課程是唯一同時有「非同步數位課程」及「直播課程」兩種模式的單元,且是結訓測驗的唯一考科,所以建議在該科目的直播課程前務必先將非同步數位課程上完,這樣才跟得上直播課程的內容。案例書面寫作的考試是安排在訓期第四週星期三,如果遇到疫情第三級警戒的狀況,案例書面寫作考試會改成線上測驗,如果是二級以下就要到文官學院的試場進行實體的紙筆測驗,測驗方式已經刪除影片播放的部分,情境內容全部以文字方式呈現,測驗時間150分鐘,情境寫作題共2題,採取開書測驗,但是只能攜帶文官學院所發的簡任訓核心職能課程教材,可在教材上空白處直接書寫筆記,但不能張貼夾帶其他文件。
本梯次在受訓時,疫情警戒維持二級,案例書面寫作因此採取實體紙筆測驗,這也是唯一一次真實見到同學的機會,今年受訓的同學彼此戲稱為「網聚」,不過考前抵達考場也是忙著K書、考後同學們則各自趕著回家,大家僅僅是一面之緣,應該是史上最不熟的簡任訓同學了.....
五、成績分享
前述小弟是僥倖通過簡任訓實在不是謙虛,因為簡任訓的專題報告和情境寫作科目幾乎都是與公共行政相關領域的知識,實非小弟所長,而且這次採取居家線上學習,機關又只有小弟一人參訓,都只能單兵作戰,沒有太多可以討論或請教的機會,只能硬著頭皮寫報告和K書,成績剛好擦過70分的及格邊緣,以70.02分險險達陣,所以如何準備案例書面寫作的部分就請大家參考版上其他優秀先進的方式,小弟就先藏拙了。
六、及格率
參考保訓會自100年至109年的統計資料,近幾年大約都是90%的及格率,雖然看似很高,但是因為參訓學員都是各機關遴選後的佼佼者,在結訓成績公佈前,還真的很難說誰會是最後那10%的犧牲者,所以真的要認真K書和寫報告,閒暇時可以拜拜文昌帝君,本梯次共469人受訓,有43人不及格,及格率為90.83%,和之前的比率差不多。
上週五(11/26)剛公布第一梯次簡任訓的成績,以上是熱騰騰的小小心得分享,希望對於有志於公務體系發展的同仁有所助益,Good Luck~
--
謝謝您的分享
謝謝分享
感謝分享
寫得好詳細,部分內容也適用於薦任訓(像是研討上傳期
限、數位課程完成期限及webex直播情形),今年不能多見
面認識其他學員真的蠻可惜的
恭喜通過
謝謝分享
恭喜大大
謝謝分享
感謝分享、恭喜
地方政府13年超快欸
強耶恭喜!!
其實地分30幾歲的9等科長並不少......^_^
我也97年1月初任,不知明年排得進去嗎
厲害!
每個人都是9職等實授3年以上的經歷,科長、隊長、副分
局長、秘書、專員等,已經篩掉很多人了,所以雖然是90%
都會過,但是其實還是很緊繃。
超強,恭喜
可以請教是什麼類科嗎 十三年能爬上去
我是法制類科,還沒擔任過主管職務
※ 編輯: EnsonH (61.216.34.88 臺灣), 12/01/2021 14:35:05同梯受訓推。
同為法制職系今年第一梯受訓,今天看到成績很滿意,不枉
我從一年前就開始焦慮,哈哈
中央部會能更快? 強者我朋友五年薦八我覺得很厲害了
我個人是97年初任公職6本1,100年7本2,102年8本2,105年9本2。13年公職12次甲等
,還是我眼界太小xD
恭喜!
恭喜
如是高考三級又立馬占到P8-9編審缺,連6甲可直奔P9,這
個速度差不多算合理但更快的也會有。
高考三級就算一開始就權理P8-9編審缺,也是要從P6開始晉升,連6甲也沒辦法直奔P9 應該要高考二級,初任公職就是從P7開始,然後佔到P7-9專員缺,連6甲才能到P9。
反正已經算快了 一直拿極端來比也沒啥意義
朋友高級魯蛇薦六幹了八年
超強 和您看齊 請教
開開眼界 有佔到好缺不升也很讚 謝謝大家分享不同經
驗
6甲甲7甲甲8甲甲9,這樣不是6年甲奔9嗎?但要佔缺的無縫
才可以,理論可行。
初任公職第一年是另予考績,不計入晉級考績計算,所以在P6這個階段,至少就是要3 年才能升P7,因此至少要7年,而且另考不計要全考連6甲,第8年才能升上P9。
推推 感謝分享
高考三級不是保留資格,一般6-1要兩年
不是所有初任就必是另考,1/31前報到就有全考。
強大!
29
Re: [問卦] 沒人發現台灣公務員的薪水低到很可憐嗎!公務員一輩子薪水算法很簡單 本阿姨認為高考是公務員戰力基本單位 姑且不算初考跟普考 假設22歲大學畢業就勵志當國家米蟲 給大家基本概念 高考進去年薪大概70左右37
[討論] 關於升遷最近有許多上榜人員來問職缺情況 小的發現大家都想升遷 升遷也是選填志願的考量重點之一 甚至還有人想要業務單純輕鬆 能夠穩定升遷 實在很想問問 所謂的穩定升遷是指什麼情形? 等到各位真的進入機關任職 應該就會對真實情況有所瞭解12
Re: [心得] 7年5乙,我的食蟻獸公職人生唉 其實我想說啦 法規已經明文的東西 沒有人要相信 唉 然後相信一些 "我覺得 我認為 應該是如此"的話 各位辦業務時也是這樣嗎? 各位是靠印象派在做事作處分 然後再被上級機關訴願會和行政法院撤銷打臉嗎? 以下只就升官等任用部分進行討論 先來看法條4
Re: [難過] 月薪到頂8萬7千多魯爆欸,我是低端肥宅社畜啦, 剛才稍微查了一下公務人員的薪俸表, 薦任9職等年功俸7級:50,480元 薦任9職等專業加給表一:27,620元 薦任9職等主管加給:9,330元4
[情報] 立院三讀 適度鬆綁專技人員轉任公務人員標題:立院三讀 適度鬆綁專技人員轉任公務人員 內文:立法院會今天三讀通過修正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轉任公務人員條例,適度鬆綁專技 人員轉任公務人員限制,並增訂各機關得置公職律師、公職建築師及各類公職專技人員職 務的法源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