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台劇突圍系列 資金篇
台劇突圍系列,資金篇 /吳尚軒 @ 新新聞
台灣拍不出《魷魚遊戲》?Netflix在韓砸196億元,台劇錢從哪裡來?
https://new7.storm.mg/article/3979222
「台灣市場也許很小,可能很難做出大格局、大製作,我們認命,但不認輸,台劇加油。」當以《做工的人》摘下金鐘獎最佳導演時,導演鄭芬芬的感言,幾乎堪稱這些年來影視從業人員的最佳寫照,在台灣,拍片或許就跟做工一樣,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工。
又走過一屆的電視金鐘獎,在熱鬧之後卻暗藏憂慮基調,正如評審團主席曹瑞原在致詞時疾聲呼籲:「我們很多人離開到了對岸,我真的希望政府,可以回應還待在這裡這些人,對影視產業有更大投注,讓影視產業的人可以看到希望。」
「台劇爆發」是個近年來不時會出現在媒體、社群上的口號,然而走到今年,儘管歷史記題材有《斯卡羅》、《天橋上的魔術師》領銜;職人劇有《火神的眼淚》、《做工的人》上陣;喜劇還有《俗女養成記2》、《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穿透觀眾,但看似百花齊放的背後,業界卻是暗自憂愁。
曾擔任《我們與惡的距離》、《誰是被害者》製作人的湯昇榮,談到眼前局勢直言不樂觀:「因為更強勢的韓劇已經來了。」
《魷魚遊戲》全球爆紅 韓劇風頭正盛恐威脅台灣業界?
由OTT串流平台龍頭Netflix推出的原創韓劇《魷魚遊戲》在9月底全劇開播,根據流量監控網站FlixPatrol統計顯示,《魷魚遊戲》過去1周裡,已經在全球超過80個國家拿下收視冠軍;不只流量爆發,Netflix股價日前甚至因此衝上613.15美元新高,連帶韓國相關影視製作公司股價也跟著水漲船高。
韓國影視產業足以在世界攻城掠地,如今已是不爭事實,從電影《屍速列車》、《與神同行》衝出國際票房,到《寄生上流》在2019年先後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奧斯卡最佳影片,如今電視影集《魷魚遊戲》勢如破竹,只能說是水到渠成。
資深電影發行人黃孝儀便指出,韓國從電影開始累積20年,10年前將電影製作導入模式電視劇,「當有一部爆炸性作品出現後,就會每年都有同樣的作品,因為已經累積到了一個高峰。」
韓國影視的成功固然有其厲害之處,但為何卻讓台灣業界倍感威脅?關鍵要回到多年前,正處在擴張階段的Netflix在亞洲積極尋找合作對象、投資自製戲劇,在日本推出《AV帝王》,韓國則以《屍戰朝鮮》正式吹響號角,台灣部分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則是評價兩極的《罪夢者》。
來到今年,《斯卡羅》、《天橋上的魔術師》2部大戲在Netflix上僅有台灣播映,儘管下半年仍買下《華燈初上》、《茶金》等台劇開播,但對比外媒報導,Netflix在韓國投注資金至2020年已高達196億元新台幣,今年更在首爾周邊設立2座片場,落差之大,也讓業界無法忽視。
但湯昇榮指出,台灣一年新拍戲劇大概有40部左右,當然下半年表現精采,然而目前可以看到,國際平台購片時會更加謹慎,能站上去的作品並不多,而在投資拍攝來說,「他們也還在觀望台灣的表現。」
「2017年Netflix布局亞洲時,在日、韓、台丟下的資源其實都一樣,但為何最後是這樣,那就是台灣產業競爭的問題。」黃孝儀說。
台劇苦熬10年跨進「千萬俱樂部」 官方歡迎國際資金
國際平台對影視產業界來說,到底多重要?回歸2項關鍵,無非就是希望藉此紓解長年缺乏資金的痛苦,以及重新奪回觀眾眼球。
回到10年前,台灣電視劇每集製作費,平均大約落在170、180萬元(新台幣,下同),「百萬預算」乍聽之下是大手筆,但光跟亞洲國家比較就已經捉襟見肘,比如日本《篤姬》、《仁醫》等NHK大河劇,單集預算長年來多維持在2000萬元水準,而曾在台灣掀起韓式炸雞熱潮的《來自星星的你》,單集製作費則為1732萬元,往前看去,韓國2009年製作的諜報動作劇《IRIS》單集達2700萬元。
做為對比,同樣在2009年播出的台劇《痞子英雄》,單集製作費400萬元,在當年已經開創全台最高紀錄。
同時在2010年前後,面對中國影視產業崛起,不僅影視人才在廣電總局祭出利多下大舉「西進」,《後宮甄環傳》等宮鬥劇也成為瓜分台劇觀眾的另一個對手;儘管偶有《我可能不會愛你》、《犀利人妻》等亮眼之作,或者《拜金女王》、《一把青》等劇突破製作規格,但台灣戲劇當時不管在製作或者收視上,都可說是沉到谷底。
根據尼爾森統計,從2009年開始,我國電視頻道播映戲劇中,韓劇加上中國戲劇的比例始終不低於5成。
不過近年台劇終於跨進「千萬俱樂部」,背後兩大資金來源,除了政府前瞻預算之外,另一者便是國際業者投資。《斯卡羅》、《天橋上的魔術師》皆獲前瞻預算1.55億元補助,加上團隊自籌、企業投資等資金後,單集分別來到1683萬元、2000萬元規格,而由HBO
Asia投資的科幻劇《獵夢特工》為單集1625萬元預算,Netflix在台首部原創作品《罪夢者》儘管未公開預算,但業界盛傳也達千萬元之譜,至此台劇在預算規模上,才終於開始慢慢追上國際。
政府以特別預算做為支持,短期內雖可撐出高規格製作,不過健康生態仍是民間資金要正常流動,而國際平台挾資金優勢登陸,不僅國內影視製作業者引頸期盼,就連官方也寄予厚望。如文化內容策進院在今年出版的電視產業報告中,便指出國際OTT業者相較國內業者,可以投資更優渥的內容製作費用,吸引優秀團隊投入製作,並將海外版權賣斷給國外平台, 雖然帶來危機,「但也產生與突破機會。」
「今年台劇確實大爆發,但那是前2年前瞻預算,加上外國平台投資的累積。」眼見《斯卡羅》、《天橋上的魔術師》都未能賣出海外版權,湯昇榮對未來2、3年非常憂心,尤其在製作成本開始走高,而國內不管電視、本土OTT業者難以祭出高價購買版權的情況下,「如果是政府投資的戲還好,但回到民間投資,就會面臨尷尬情況。」
「靠外部決定生死很危險」 業界籲政府扶植本土平台
「5年前戲劇一集預算有200萬元就很厲害,《天橋上的魔術師》則是一集2000萬元,代表有大成長,希望往後台劇能越做越大。」隨著《天橋上的魔術師》在金鐘獎摘下戲劇節目獎,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也站上金鐘頒獎台,高喊未來將繼續投資台劇。
隨著網路串流時代到來,OTT業者投資戲劇、節目也成為趨勢,包含Line TV、Catchplay+、台哥大myVideo等過去數年來,也從單純的購片方,加入變成出品方,目的無非更是希望透過打造吸引用戶的內容,吸引會員註冊。
台灣大哥大影音事業處副處長邵珮如就指出,過去平台買片時,只能從現有成品判斷是否適合觀眾,因此後來內部討論,是否能在更上游加入、更前期評估作品是否適合自家用戶,於是在2018年開始投資戲劇《雙城故事》,做為踏入影視投資的第一步,如今到作品敲響金鐘,也可以看到市場上投資情況持續熱絡。
儘管如此,但湯昇榮認為,以目前本土OTT業者、電視台的規模無法獨資投資一部戲劇,大多要找人合資,合資作品並要在各投資者的平台、頻道播出,「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好的,但對平台就沒辦法獨佔內容,沒有獨佔內容,搶會員就搶不贏人。」
在一隻手指就能隨選各種網路影音的時代,平台架上商品沒有差異,無疑會是一大弱點,也無法留住用戶。湯昇榮指出,加上目前回收恐有困難,可以預見平台的經營恐怕非常辛苦,而目前國內市場能支持的單集製作費,大概300萬元,頂多到400萬元,「但現在沒這個規格根本沒辦法拍」,他更擔憂,未來找不到買家,或只能低價賣出的劇恐怕會越來越多,投資者也會因此收手。
砸億元製作費 電信業平台:初期不求賺錢
「我們沒有想要賺錢,但還是希望能夠打平回收。」談到回收情況,邵珮如透露,台哥大從2019年至今,投入內容製作超過億元,初期累積經驗後,目前立定目標希望每季開展1到2部合作計畫;至於現階段是否有辦法回收,「只能說我們努力中」,現階段目標是希望增加新訂戶、目標訂戶,強調內容投資是細水長流,「只看1、2年不見得能回收,但一個影視作品可能可以走3到5年,時間拉長壓力相對就不大。」
邵珮如認為,目前台灣產製能量豐富,不少主創團隊也提到,有興趣的投資人確實變多,「但這就要擔心,以前是1、2個人問,現在有4、5個人問,未來會不會又變回只有1、2個人問?」
她警告,任何投資都會設置停損點,就要看投資方當下的最大目標是什麼,把回收放第一目標的人一定會先收手,「畢竟賠錢生意沒人做,但我覺得現在可以思索的,是當假設未來情況沒那麼好時,怎樣還能維持4、5個人在問?」
「台劇不能把國際平台想成是救命仙丹,要靠外部決定生死會很危險。」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強調,台劇千萬不能走回單集200萬元的時代,目前過內需要思索的,是找到能均衡獲利,並且能成為收視主流的戲劇模式,至少先讓本土業者不賠錢,再慢慢練兵,外國平台的優勢是透過高價搶獨佔、獨播,面對如此競爭台灣業者會很辛苦,「政府應該多出點力。」
「我們根就在這裡,不會像國際平台一樣說走就走。」談到政府角色,邵珮如認為,如韓國過去對投資拍片的公司提出減稅等優惠,或者思索扶植本土平台,相關措施都是可以思索的策略,她也強調,國際平台初期雖然會在各地「試水溫」廣投資金,但等看出模式後就會開始重新評估,「以前投100塊,現在發現投60塊結果也一樣,就會減少投資,但剩下那40塊有沒有國內平台可以補上?」
文策院董座:韓國替亞洲面孔打下市占率
文策院身負產業重任,董事長丁曉菁則認為,OTT時代下確實有部分戲劇是能全球通吃,有部分有區域差異;面對韓國的成功,她則樂觀看待,「韓國打開了亞洲面孔市占率,這對所有亞洲國家都是機會的 ,回頭來看就是產業自己有多想往國際化。」
丁曉菁指出,從影視到K-POP音樂,韓國是亞洲最會打團體戰的國家,而這不是單靠政府就可以達成,政府資源會有加速作用,但關鍵還是要產官學合作,並在市場上達成整合,「有些團隊缺財務、經營人才,有些公司有錢,但缺內容敏感度,這都需要團隊作戰,是韓國花了20年才達到的,台灣現在也當成重要產業發展,大家要篤定,不能浮躁。」
向政府拿錢難辦事?公視領頭撞牆全卡在這件事
https://new7.storm.mg/article/3979229
「台灣為何不能拍出《魷魚遊戲》?」是近來網路上屢屢成為熱議的討論焦點,往前挪個幾年,這個問題則是:「台灣為何不能拍出《寄生上流》/《與神同行》/《屍速列車》?」
面對韓國影視近年在世界攻城掠地,台灣文化界的焦慮不在話下。20年前,在台劇靠著《流星花園》熱賣東南亞,與韓劇《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平分秋色時,韓流還不是主流。在那個大眾對韓國甚至僅有「整形」、「泡菜」淺薄認識的時候,誰也沒想到有一天,BTS、BLACKPINK會席捲青少年,而韓國影視已經在世界殿堂闖出一片天。
當Netflix砸下單集6000萬元新台幣重資打造《魷魚遊戲》,韓國版《紙房子》也蓄勢待發的同時,台劇仍在努力拼博打開國際市場。
「他們其實都給過台灣機會,但台灣自己沒把握住。」電視金鐘獎方在上周六落幕,評審團主席曹瑞原接受《新新聞》訪問時直言,韓劇走過20年,已經在收割階段,而台灣受限過去偶像劇經驗,對於類型題材、劇本開發能力不足,如今要打開華語、國際市場,「一定要繼續努力去證明自己。」
電影市佔率探底、國家破產 韓流如何逆境中煉出商道?
回顧今年已開播台劇,儘管歷史旗艦劇《斯卡羅》、《天橋上的魔術師》製作規格創下新高,然而在敘事節奏、劇情安排上卻陷入兩極評價。資深電影發行人黃孝儀便指出,「我們最弱的問題,是不知道怎麼拍有商業效果的類型片。」
談起如今的競爭,黃孝儀直言台灣需要仰賴海外市場,作品就算主打本土路線,仍須面對是能否吸引國際觀眾、得到回收的問題;尤其對比同期競爭對手是《愛的迫降》、《魷魚遊戲》等韓劇,共通點都是用商業故事來帶入本地元素,「要用動作、驚悚等等類型來包裝,重點是要講好故事。」
黃孝儀指出,韓劇走到今天,關鍵是2008年放寬有線電視經營法規後,電影製作公司開始將電影模式代入電視劇,當時韓國電影復興已經有成,可以複製成功經驗成為領頭羊,開始打破過去的三廳式戲劇、尋找觀眾喜好,而開創出如創下有線電視收視高峰的《請回答》系列,或者讓韓劇正式打開海外市場的《鬼怪》、《信號》。
韓國電影的成功與精神,帶動了韓國戲劇的成功,回歸到源頭,黃孝儀認為,關鍵在於韓國影人對政府「沒信心」。
過去威權時代,韓國電影仍受政府審查,成為民主國家後,當時總統金泳三在90年代取消審查制度,儘管在好萊塢電影衝擊下,韓片國內市占率一度跌落谷底。然而韓國政府也注意到,《諸羅紀公園》一年的票房總收益,相當於賣出150萬輛現代汽車,因而頒布《電影振興法》,透過減稅等優惠吸引企業投資;並成立法人機構電影振興委員會(KOFIC),負責產業扶植、輔助金分配等事項,但輔助金並非無償給予,而是透過無息或低利率貸款給製作公司。
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風暴,韓國在衝擊下外匯儲備見底、股市崩盤,國家終於宣告破產,逼不得已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550億美元緊急貸款,然而附帶條件卻是必須將內部經濟帳目對IMF全盤托出,並實行IMF提出的改革計畫,形同喪失經濟主權。
黃孝儀指出,當時不少企業家不敢再投資股票、期貨,而轉入投資娛樂產業,「他們認知到製造業已經走到飽和,也容易受國際貿易角力影響,但發展文化產業則不容易被影響」,而從投資標的做為出發點,則讓韓國電影從當時就開始思考,如何能夠打中商業市場。
種種因素相輔相成,原來被打到谷底的韓國電影,在1999年由諜報動作片《魚》吹響反攻號角,締造國內550萬觀影人次紀錄,2001年時韓片國內市佔率已來到50%,而後《我的野蠻女友》、《太極旗:生死兄弟》接連刷新國內觀影人次記錄,復甦態勢已然成形。
「有韓國監製就跟我說過,如果拍商業片還拿政府補助,人民會生氣的。」黃孝儀說,歷經過影視媒體被掌握的威權時期,又歷經國家破產,「他們不認為政府能把市場弄好,所以是透過民間力量爬起來的。」
評委缺乏投資觀點 文化部補助卻釀市場脫節
回頭來看,當一齣台灣電影、電視劇走到尾聲,片尾字幕多半可以看到「文化部」這3個字。過去為了鼓勵、扶持影視產業,文化部對於拍攝電影、電視劇祭出各項補助與輔導金,近年來每年皆發出約4、5億元資金,雖是立意良善,長年來卻不斷有質疑,是否讓影視作品與市場脫節。
甚至業界也不諱言,在影視作品難以評估風險的情況下,由於輔導金、補助需由來自影視業界的評審委員審查,獲得補助往往被視作已受到專業認可,也成為投資人是否投資的首要考量之一。
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丁曉菁曾擔任文化部次長,她也坦言,輔導金、補助的評審委員通常是由專家、學者或資深導演、製作人擔任,並不是投資者或國際市場的買片人,「評審的口味本來就不等同市場需求。」
「最大問題不是給錢,是政府為了顧及公平性,最後往往品質差的跟好的作品,同樣都能拿到補助。」黃孝儀指出,如此做法最後往往讓作品品質良莠不齊,也造成觀眾失去信心,但在大家都要以此拿第一桶金的情況下,這個現象目前相當難解。
「補助是市場有問題才要補助,台灣觀眾不是沒有影視需求,但為何供需出不來?」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曾國峰認為,台灣過去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對美國影視全面開放,本土作品在好萊塢衝擊下節節敗退,來到數位時代競爭更激烈,又缺乏可信賴回收機制,「現在看不太到讓企業覺得能來投資的成功案例,炒股、炒房地產賺的還比較多。」
經費不到日韓10分之1 「領頭羊」只能去撞牆?
市場機制仍然未有起色,值此時分,公廣集團則被文化部寄予厚望,扮演領頭羊角色。
「如果商業市場已經成功的路,我們沒必要去做,我們對產業的責任就是去走沒人嘗試過的路。」談到對於產業的責任,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直言,在收視率、廣告費每年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商業電視台要投資戲劇確實非常辛苦,公廣集團有責任盡量嘗試不同可能,但她也苦笑,「我們不是領頭羊,是領頭去撞牆!」
說公視領頭去撞牆也不算錯,放眼全球公共電視,台灣公視可說是一窮二白,每年固定來源為文化部依據《公共電視法》捐贈新台幣9億元、有線電視發展基金捐贈1億元共2筆主要經費,加上捐贈、租金、銷售等自籌收入,每年固定經費僅15、16億元上下。
做為對照,外國公共媒體如英國BBC、日本NHK,皆透過收取電視執照費為主要經費來源,每年固定經費皆在2000億元規模;而韓國KBS除了電視執照費以外,靠著韓國無線電視市佔優勢,也有大宗廣告收入,每年皆有400多億元經費。
龐大而穩定的經費來源,也使得外國公共電視能開出台灣難以望其項背的規模,如NHK包含《篤姬》、《仁醫》等大河劇,單集製作費長年維持2000萬元,而KBS製作的《太陽的後裔》,單集製作費也上看2396萬元,我國公視直到近年靠著前瞻預算,才讓《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單集製作費擠上千萬級別。
曾國峰分析,影視產業特性是高資本密集、邊際成本低,「不管拍片是給1個人或1000萬人看,都必須投入這樣的成本」,此外投資風險高,即便前期準備充足,也有大預算製作,但不見得能有相應回收,要夠大的集團才有足夠能力承受風險。
曾國峰認為,如今台灣以公視當領頭羊,這其實是不健康現象,「但如果市場失靈,公廣集團必須扮演領頭羊,那預算就要常態性制度化。」
公視預算規模、經費仰賴政府捐助,這2件事傳播界已討論多年,不過始終未獲解決,不論藍綠執政,每逢公視議題皆有「政府把手伸入媒體」的爭議。對此,曾國峰指出,雖然近年公視透過前瞻預算,獲得更多空間與彈性,但特別預算仍會受陷於政黨輪替,「現在問題是沒有制度化,越不制度化越不獨立。」
預算法規框死期程 「編劇敢來等於自殺」
經費是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公視仍受到政府預算、採購法規限制,期程與經費使用方式仍有諸多限制。
過去公視如欲委託團隊製作節目,依規定就必須開出標案,並由有意投標的廠商前來投件,對此,於蓓華則比喻,「你今天心臟有問題要找醫生,會直接去找你認為最好的醫生,還是開標案徵求心臟科醫生,再希望他們來投案?」
在招標模式下,一部戲劇徵案往往只有3個月預告期,製作團隊看到資訊後,必須要在這段時間內完成田野調查、擬定大綱與前2集劇本,拿到案子後,必須趕在1年到1年半內完成拍攝、交片播映,但常規來說,一部10集的電視劇,光是完成劇本最快也要耗費超過1年。
於蓓華說明,儘管2部迷你影集的經費,就可以製作一部10集電視劇,但公視受到期程限制,過去能支撐的仍多是6到8集的迷你劇,「 否則碰到長集數會根本來不及,可能就陷入邊拍邊寫劇本的窘境。」
為了找到新彈性,公視從3年前開始戲劇孵育計畫,每年徵集10部戲劇構想,並以提供劇本開發費用與1年時間,協助製作團隊劇本開發,最後再協助尋找業界投拍,如今代表案例便是《火神的眼淚》,該劇是編劇蔡銀娟在2015年看到桃園新屋大火、6名消防隊員殉職後大受震驚,希望透過戲劇描寫消防隊面臨困境,入選孵育計畫後,便花上1年跑遍全台訪問消防員。
「我們是開出新的方式,不斷嘗試在行政上怎麼爭取到更大的可能性。」於蓓華指出,過去情況下,編劇只有6到8個月能把劇本寫出來,但對《火神的眼淚》這樣的職人劇來說,時間根本不夠,「編劇敢來就等於是自殺。」
「其實這不只是公視問題,是整個中華民國主計法規的問題。」曾國峰認為,從公部門甚至到公立學校,往往都因預算法規缺乏彈性,這是國家制度問題,如果不能思索找到更有彈性的運作方式,就很難有長期性的投入,「會都是輕薄短小,大家可以短期看到效果的東西。」
台灣缺大型製作公司 注資公視成階段性解方?
儘管面臨重重限制,然而公視仍肩負重任,對於下階段目標,於蓓華認為是必須繼續勇於嘗試,「重點是回到這幾年的累積,把不成功的經驗除錯,再嘗試同樣類型的東西」,如台灣還有太多歷史故事沒被訴說,但歷史題材對商業頻道來說很辛苦,因此公視必須要繼續往前走,持續開發,「尤其要繼續挑戰做好劇本開發,前面開發好,後面就好一半了。」
曹瑞原則認為,面對串流時代的國際競爭,第一步是要先將火力集中、打造對外的國際影視交流平台,首要任務是把更多政府資金灌注到公視,「因為台灣一時找不到像韓國KBS、CJ那麼大的公司,所以先要把強而有力的資源集中到平台上,而目前公視已經累積很多經驗,可以擔任這個平台。」
曹瑞原強調,產業不能永遠靠政府,但短期內還是需要公部門力量扶持,至少這3到5年內得把火力集中,透過公視帶動周邊的製作公司、團隊提高生產量,「不能1年只有2、3部劇,不然片量不夠,外國資金也看不上。」
過去拍攝一齣戲,大多是由電視台發動、出資委託製作公司拍攝,不過隨著電視收益結構逐漸瓦解,加上新媒體生態興起,如大慕影藝製作《做工的人》、瀚草影視打造《誰是被害者》,由製作公司做為發動者的戲劇越來越多,而曹瑞原強調,目前問題是大家都是單打獨鬥、自己想辦法對接國際買家,但打出國際需要有平台整合力量,平台未來也可以扮演與國際對接的角色。
產業突圍需要領頭羊,丁曉菁對此表示,公視也可以帶動商業投入,如《火神的眼淚》、《我們與惡的距離》、《茶金》等近年公視發動的作品,都有吸引到民間投資人,這會讓國內投資者有信心,再透過文策院以國發基金協助降低投資門檻;而對於文化部補助,可以是雙軌並行,「補助可能看重文化價值,而文策院這邊則要負責產業化。」
曾經,台灣與韓國站在接近的起跑點上,然而時過境遷20年,呈現的樣貌差異卻如此之大,誠然文化產業要開花結果萬萬急不得,如何把散落在各個位置的製作團隊、影視人員與投資人,重新整合成一支強勁的國家隊,或許是文化產業不得不思索的重要課題。
=====
文章雖長 但真的很值得一讀 !
作家劉梓潔:大債時代+寄生上流+百戰百勝=魷魚遊戲
好的故事既沿襲又創新,將看似熟悉或早已存在的戲劇元素有機組合,發揚光大。
--
台灣又不像南韓具有奇特的民族情懷
他們民族性驃悍 又受過中國與日本殖民 渴望民族能夠成功
這樣的動力是台灣所缺乏 南韓能為何台灣不能是假議題
事實上 除了南韓 亞洲哪個中小型國家會想努力輸出文化?
Netflix不是還有媽別鬧了
天橋魔術師花那麼多錢,得那麼多獎,卻沒電視台要買來狂
播,可憐那
應該要問說 亞洲有哪個中小型國家有實力輸出文化
勿忘罪夢者,網飛爸爸給錢拍出這坨屎
不要總是期望netflix 給有投資台劇的本土ott一些支持和
鼓勵吧 我有買myvideo
首先 台灣在國際的地位模糊 本身文化多元/紛雜 無民族性
文化產業自從外省導演編劇消失或出走後 劣質三民八點檔
消磨觀眾鑑賞力 又臭又長 偶像劇也玩不出新把戲
曹瑞原 瞿友寧幾部成功的劇維持住水準 希望投資方能繼續
前面有太多人拿到資源卻沒把握好
瞿友寧在中國拍的親愛的 熱愛的就很好看的偶像劇 捧紅李現
拍攝成本肯定比在台灣多出不少
台灣不缺好題材,缺說故事的人
異域拍成電視劇也會很屌,只是怎麼把故事說得動人
台灣很多編導感覺總想畫大餅 但是實際做出來的總是不如
預期 偏偏這群都可以拿到很多補助
異域的故事,民進黨不想拍,國民黨不敢拍,時不我予了~
有些劇立意不錯 但是不知道為何剪輯常常讓人吞不下去...
年輕演員也有很大斷層
已經不想說了,先把故事說好最重要,台劇的劇本最大的問題是
故事說得超爛!可以把錢都投到劇本人才培養上嗎?沒有好劇
本好故事,光砸錢做場景充場面這招只能用一兩次。台劇與韓劇
最大的距離是,我們的文本環境太差,坊間也很少看到寫得好
的小說,沒有文本底子支撐,做啥都沒用
韓劇看似製作費很高 但其實他們片酬不高欸 除了知名一線
演員
又不是沒給過機會,臺灣自己搞砸要怪誰啊…
這篇文章寫的很用心,各個層面的問題都提到了
同意樓上 缺乏劇本人才培養
看這麼多崩壞例子就知道根本不是錢的問題啊
而這跟政府還有中國人普遍思維重理工看輕文人很大關係,沒
有文學沒有文化底蘊是要拍什麼動人故事
但演員演技也很重要 雖然中生代蠻多不錯的 但總不能一
直都他們演吧 年輕演員真的演技太尷尬了
天橋真的是很傷心的例子,這本書我超喜歡,但是翻拍我只看
第一二集就不想看了
或許因為我沒看過原著,所以對於天橋導演的詮釋及敘事
手法很佩服,是真的有看到導演的用心以及功力
今年我最愛的一部台劇依然是天橋
文章太長了
我也覺得台劇問題在於說故事的能力不夠 一部好劇的核心就是
我就沒看魷魚啊 戲劇類型受眾不同可以拿來這樣比嗎
故事如何說 培養說故事的人才是當務之急 韓國有些小品電影
故事都很令人感動 常常反轉令人噴淚啊
但我覺得坊間還是有很好的小說作品 我自己是滿愛看一些網路
小說 有的沒的 但有時候翻拍的故事手法會讓人覺得尷尬 沒辦
法讓讀者與小說連結產生共鳴 就是與預期的不同 所以身為書
迷看到喜歡的作品翻拍 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哈
魷魚遊戲紅得很莫名 日本20年前就拍過大逃殺 人性更深刻刻
劃呢 大逃殺還有後續呢 更殘忍 科科
一直說魷魚劇情不怎麼樣 但是台灣要找一個商業爽劇都找不
到 編劇也是那些常見的編劇和導演 既然不會寫劇本那就去翻
拍市面上的娛樂性強的小說
也不知道台灣戲劇圈很排斥翻拍小說的點在哪
沒有很排斥吧 是找不到標的 所以九把刀才要自己拍
瞿友寧的強項在情感 但不管是人生劇展或偶像劇跟電影
都一直有尾大不掉 部分戲份 表演淪為自嗨的質疑
電影這十年挺多的 但是劇很少
我也認同有好幾年三民八點檔確實有消磨鑑賞力
或是也讓某一些沒趁好斤兩的無線電視台也貿然學習
但不可諱言 三民八點檔 或大愛給了很多劇組機會練功
前者雖然因為時數太長 很多很像在填空
但近三個月來 反而覺得三民部分角色動機跟情感能讓
演員有實質上的發揮
恩 長期抗戰 是能讓演員練演技 黃玉榮 莫子儀 亮哲 黃文星
天橋上的魔術師是不錯啦,但就是小品而已,你要拿去賣
都在鄉土劇練功 目前都能擔任要角
其它國家?內文也寫目前沒其它國家要買來播啊。
苦力就有黃玉榮跟黃文星了。
大愛劇場倒是很認真拍戲啊 吳慷仁莊凱勛都演過大愛 而且有
些演員在其他劇種演技略顯尷尬 可是在大愛就很自然耶
不是莫子儀是楊子儀吧XD
小說分商業和純文學,台灣商業小說不缺,以前偏言情近幾
年偏靈異鬼怪,一直很納悶是不是戲劇圈和商業文學有牆?
拿有名(或銷售量高的)商業小說改編很難嗎?
內文提到的仁醫第一、二季可不是大河劇。
我愛美金
美金老師 我有看XD
拿公視拍的戲其實很難拿來討論商業劇,商業戲劇要的是收
視高名氣大(如很多人詬病的鄉土劇)而不是品質有多高尚
寇世勳也接大愛 那部我就想看
那部關於失智症的大愛劇明年才播,還有丁強等演員。
台灣電視電影有同樣的問題就是沒工業化,這點電視台難辭
其咎。電視台要做的是製片系統化,幫導演和編劇規劃預算
,而不是像現在一堆身兼編導製作角色混亂的問題
奪魂鋸1成本夠小了吧,台灣一樣成本過了20年,還沒看
到這樣的水準。罪夢者當初硬撐兩集完全不知道在拍什麼
,我是投資方最少5年內不會想再投資。
人家是拍理想跟夢想
獵夢特工很好看~可是不怎麼多人看的樣子
寄生上流也是成本不高的劇吧 但是他們配樂剪輯畫面呈現
就是好很多 會讓觀眾想看下去
罪夢者是投資錯人吧,一堆導演可找,偏偏找她
Netflix不夠了解台灣,過度干預製作,讓台灣拍出四
不像的作品。Netflix投資日本也不算成功回收,就零星
幾部有做起來
HBO拍夏洛特才傻眼吧
三立一直都是總監制阿
其實看看植劇場有主題作品都表現還不差
問題往往是出在像斯卡羅這種大成本製作
Netflix還干預製作啊 人家都說了Netflix只給錢什麼都
不管
根本是那個導演的問題好不好 Netflix給錢還當冤大頭
故事卻反而講的很糟(還明明有原著改編)
台灣什麼時候才能轉為編劇中心制啊 感覺制度沒改永遠
都只會像現在這樣偶爾一兩部佳作
看penthouse那劇本還不是拍的很多人看
商業市場的編劇和文青型得獎作品有差異
三立現在也斷炊了 日十檔正式告終 未來自製只剩台灣
台八點檔 真的是前途堪憂 雖然有外商還在投資 但難保
他們不會像Netflix一樣說撤就撤
尷尬的是文中提到的台劇大製作 獲利能力普遍很低...海
外版權也賣不出去 這樣誰敢投資?台灣編導能力真的要加
強
另外 商業爽片台灣真的很弱 偏偏這種最賺錢
三立是最會做商業劇的了 可惜愛過度干預劇本和大牌演
員大量出走(片酬過低)才導致現在這樣
三立是簽片數約 簽一部中了 就續你2 3部阿
不能每次都好像賣不出去只是很可惜來思考
植劇場只有戀沙 荼蘼 天黑 花甲有賺吧 剛好四部
罪夢者雖是失敗,但不至於一部戲來背Netflix 不想投資
台劇的鍋啦,以Netflix 投資這麼多世界影劇作品,一定
也很多失敗之作,他們看的就是整體投報率吧,重點應還
是台灣整個產業問題,讓他們投資比較保守
韓國現在就是持續賣的出去更有口碑
而且台灣影視圈還有長期以來只想賣中國的情節產生 其
他國家不感興趣也是很正常的
你看吳慷仁跟邱澤前天晚上 都可以說摸摸我跟瞎款了
目前據傳被三立劇本氣走的 目前記錄只有吳慷仁跟郭書瑤
有回來
我可以老實說台劇現在賣劇能力比泰國還差 泰國除了紅
了BL劇賣遍亞洲 還出了轉學來的女生娜諾跟模犯生
看看柯佳嬿是不是因為紫色大稻埕 願意回來 還有溫昇豪啦
但溫昇豪謝欣穎一樣也是氣死金大花
台灣今年就一個想見你紅到韓國 結果劇組立刻猛舔中國
資本 又變成只想賣中國模式了 真諷刺
賣劇需要通路 還有仲介 春梅的爸爸就說目前商業劇其實
不太好賣 藍正龍則是消化完三部三立片約後 又回去八大去
接前男友不是人了
不知道俗女版權除了日本還有沒有賣到其他國家 真心希望
能發揚光大
俗女2不會虧 即使沒賣到國際
因為首播重播收視都極高 且大吃廣告商最愛的婦女市場
國際網路版權被土豪愛奇藝買走 這種一集價碼一定幾百萬
衛視中文買了電視版權
一集幾百萬是誰告訴你的
你說衛視土豪我還相信.... 婆婆40集不就賺更多????
收視率高那也是電視台賺走的 播映權都是事先談好價格
的吧我猜這季大概也頂多打平而已吧
因為是愛奇藝 推測幾百萬很合理
愛奇藝只有買台灣播映權吧 版權是在CP+跟華視手裡吧
台灣缺的是說故事的能力+1
三立的總監制搞到演員"開拍前一分鐘拿到劇本"很明顯就是
想見你確實是今年台灣少數可以外銷的戲劇了
還有“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台灣雖然褒貶不一,但我覺得
這部敘事功力比今年的“火神的眼淚”好很多
也是很適合外銷的戲劇
製片出問題,不是徒有制度卻成效不彰
台灣其實可以有很多題材,畢竟是一個多元族群融合又很
自由開放的國家,但是就缺少好的編劇跟劇本
我剛隨便掛一個新加坡VPN俗女就變成無版權了 只買台
灣播映權無誤
資金或許是問題,但不是一定要拍大成本大片,故事說的好
,演員好(像俗女)也可以拍出很棒的作品
只是俗女這類的劇,還是要台灣人比較有共感,很難外銷
重點還是老闆想要啥啦
愛奇藝若只買台灣版權 按S1情況 S2最終應也會賣給星馬
噗通噗通不是就有傳出總監出國後 劇本出不來嗎
星馬基本是台劇向來的版權市場
俗女已經算是相對好賣的了吧 裡面探討的東西亞洲女性
應該都有共感 我的婆婆怎麼這麼可愛才是真的賣不了
你看西街當初還有唐人進來投資 去教三立怎麽拍特效飛車
鏡頭
不然為何三立五十 日十都要超過18集 甚至要20集以上
東森也是 要知道無線台首播權其實很弱勢 當然是海外市場
需求阿
我的婆婆是因在公視播 缺乏廣告費 因此版權費更重要
華視能播廣告 俗女2一堆汽車精品美妝家電廣告
曹導信心滿滿的大幅度改編傀儡花 說這是為了要走出去
結果連海外版權都賣不出去 是要走給誰看?
只想著海外(中國)市場不想著國內市場先回本才是最大問題
公視拿政府的錢還能容忍失敗,這些製作公司能容忍幾次失敗
不破產倒閉?電視臺大資本也不願意跳下來扛起責任,現在是
要等國內OTT來建立影劇工業化嗎?
樓上去問三立啊
電視台又不是只有一家三立,民視台視中視有線電視台都是
現在國內民間資金的確是靠台灣大哥大在撐 好幾部大製
作台哥大都有注資 連三立未來媽媽也有拿
遠傳好像也準備要拍幾部 就剩中華電信了吧… 畢竟電
信業利潤高比較承擔得起虧損
就只有三立在搞華劇不是嗎
東森表示:…..
三立很久之前 中國市場就嘗試過 還碰了一鼻子灰了
以後也沒三立華劇了啦 已經放棄全自製了 跟別人合製應
該也不會掛華劇了 而且我真的很討厭華劇這個詞
邱澤那好幾檔語焉不明的台灣台八點翻拍 還不如幸福一家
人陸劇一檔
三立就賣不過去中國可是又不想放棄啊 標準為了一棵樹
放棄整座森林 以前三立的劇可是東南亞都吃 現在東南亞
早就不看三立了 都看陸劇跟韓劇
我是還算期待 但演員沒找回來 導演編劇沒回來都很空談
賴雅研 王傳一難得回來 還不是被濫劇本被板友批爛片一哥
(已刪文)
賴雅妍
韓國願意培養明星編劇,台灣願意嗎?
我的婆婆有賣到新馬電視台和愛奇藝國際版
中華電信之前也有投資,魂囚西門就是,只是目前規模跟
成果沒有台哥大好
缺的是說好故事的能力+1 除了編劇、演員,導演的分鏡
鏡頭語言決定了敘事流暢度及風格呈現,這部分台灣還
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罪夢者這麼難看 Netflix當然不想再投資 斯卡羅也是真D爛
花了這麼多錢 劇情狗屁不通沒邏輯
Netflix看到這些台劇拍成這樣 哪會想投資
樓上掰掰
這些文組到底有沒有邏輯 這種劇也拍得出來
俗女不論劇本演技運鏡剪接攝影 都是一流
所以台劇還是存在擁有這些能力的人才
但因種種因素 無法發揮或結合
逆局就是滿好的商業片啊,但是討論度好低
婆婆跟戒指流浪記也是很好的商業片,但金鐘還是比較鼓勵
天橋這種文青片
整體來說環境有很支持商業片嗎?如果無法大賣回本,那還
不如拍文青片至少能得獎,這在台劇跟台影都是相同問題
愛情題材被三立拍壞導致就算有用九 未來媽媽 戀愛是科學
也回不去了 八大則是毫無新意 整天去找漫改
把女強人俱樂部拍得四分五裂
愛奇藝就更不用提了 逆局之前 這五檔戲全部都逃不過
24~26集全集的考驗 這五檔還都是不乏當紅編導也是GG
簡單來說就是韓國從上到下整體環境在鼓勵影視界製作商業
片,而台灣則是上面鼓勵製作得獎文青片,而民眾看不懂就
跑去看韓國中國片
neflix真的是好用方便。同樣平台放上去比,看看斯卡羅最
後那個樣子
是商業台自己趕走觀眾 得獎文青片又沒得罪你們
斯卡羅導演編劇讓好片變成爛尾。然後演員的部分,看看溫
還有演李仙得的那兩個,演成那樣。
不想有言論有哪個想講那個不想講差別 這但問題都吵了20
幾年了
還在吵 跟金鐘獎2000~2007年言論差不多阿
鼓勵文青得獎片這類的言論 或公視大愛得太多
斯卡羅的亮點只有場景,和配角演技太強carry整部戲
文青片不是不好,但是至少要劇情邏輯通順
然後同樣是封閉式平台 同個導演的被害者 言論就比較全面
逆局雖然是不能爆雷太多 但優缺其實都很明顯 很難單用很
好看 台劇新高度一次概括
現在平台那麼多,大眾一定選最方便的平台,很少人會一次好
幾個平台都買。不是錢的問題,你要一般人看個劇,好幾個
平台互轉,有可能嗎
這就要回到一開始的問題 製作方真的知道觀眾要看啥嗎
就像我智慧電視,myvideo,愛奇藝,linetv都有,但是看個
劇就是懶懶選netflix就好,其他平台根本連開都不會開
愛奇藝可能在這敏感 但只看單一電視台 自己的平台真的不
太夠 像VIDIL 最近補了一些未上架的片
台視自己搞了 TOUCH TTV 掛YT 但很多人就直接看YT了
原本LINETV還算不錯 但吃了巧克後 頁面變得很難用
MY VIDEO FRIDAY HAMI的東西就還沒成熟 CP+黑歷史+頁面
也很卡
只剩KKTV 但他們中文內容也不夠多
其實可以看韓劇和韓影,它們其實也不是很在意觀眾要什而是
他們的導演和編劇,能夠很輕楚的讓觀眾知道他們要表達什
麼,這就是台韓功力的差別。
韓劇也是很在意觀眾想法的 不然就不會邊拍邊播邊改本
了
進入到工業化就是這樣啊
陳玉珊好幾個作品其實都蠻生產線的 所以很意外
陳慧翎 下站能這樣屌 拜金就很失敗
而且有些韓劇也很on檔阿
有點像國中生寫作文,有的國中生為了賣弄自己,然後開始大
量炫技,結果文章本身邏輯和語意不通順。
有的國中生也許文學深度沒那麼好,但是敘事表達,能寫出感
情,語意邏輯通順,大概就是這樣
這個需要劇本醫生啦
20年前就有台灣沒有下一部雙瞳 10年有沒下一部那些年/賽
7年前有為何沒來自星星 現在是魷魚......
我還是覺得硬柿子 家有四千金 我愛幸運七比較適合被複製
現在還是懷念台劇黃金時期的那些偶像劇
我可能不會愛你 大概是我看的最後一部偶像劇了
以前那些劇,如果集數縮短應該會更符合現代的趨勢,現在
無法韓超過16集的劇,容易覺得很拖
不是說金鐘獎鼓勵文青片,而是那些劇確實就是比普通偶
像劇優秀,如果搬給偶像劇反而會被罵翻吧
不是啦 以前那些劇也不適合超過16集阿
以前華視的九點檔試的時段 其實還都蠻適合的
南朝鮮何時剽悍了?他們就是三千年來一直被中日壓在地板
摩擦,現在有美國當靠山,才比較敢大小聲而已!
斯卡羅天橋都是本來就不好賣吧,比較期待“我願意”有好表現
外界原先對於台劇的態度是偶像劇充斥 視為一種缺陷
所以台劇的創新是從題材著手
政府的補助也偏向非偶像劇題材
其實從國內收視而言 新興的非偶像劇題材 收視不差
但賣國外版權 可能沒那麼吃香
所以台劇若想要國際市場 就不是只求題材朝非偶像劇就行
而是要更商業性更具全球共鳴性
具有國際商業性的非偶像劇題材 是台劇下一步重要步驟
不過 若能拍出具國際商業性的偶像劇 自然也可以
想見你就是個範例
所以題材為何 倒非重要 而是國際商業性如何
當然 台劇也並非每部戲都要朝國際商業性走
俗女的狀態就很完美 具不具國際商業性 不太重要
公視努力拍得獎片 不過商業片這塊一直沒有其他大公司資源
台灣市場就這麼大,南韓人口是台灣3倍,怎麼比?
不到3倍吧,日本人口更多,但現在在國際市場上日劇也輸
給韓劇
我是覺得靠自己啦!如果拍不出自己人想看的東西怎麼要求
外國人看?單單講新加坡好了有拍出什麼大家搶著看的片嗎
?他們的演員一樣在往外跑!
想想原本台灣本土國產遊戲多麼紅?現在遊戲公司只想代理
一樣的意思!
再來就是要拍霸道總裁等等的東西辦土豪財閥要辦的夠像,
配角小人物的演技也要講究,不要從親戚朋友隨便拉一個人
補助的劇有錢做行銷偏偏只做國內行銷走不出去,像逆局
那種又沒錢做行銷,死循環
我覺得不是不能偶像劇啦 老梗也是可以玩出新玩意啊 重點是
故事怎麼說 怎麼把觀眾給吸引住這才是重點 商業跟文藝能綜
合一下 找出那個中庸之道吧
韓國無線台近幾年收視也不太好 反而網飛投入韓劇市場 韓國
民眾也說 終於不再是愛情為主題的戲劇 可以看到不同題材 就
只是當機會來時 我們能不能抓住囉
但也不能否認 同樣的資金到位 韓國就是有辦法做得比台灣更
好 不管是硬體還是軟體
政府就只補助文青戲,太商業的戲不只被打回票,還被嘲笑。
映象製作就上過新聞。沒上新聞據我所知就有戲說台灣,被評
審說收視率不錯,為何要請補助?另外也希望製作公司要有良
心跟預算控製,不要拿到錢亂花,辜負投資者,比如某部跟法
醫相關戲劇
板規A
台灣沒錢,也沒培養新生代演員,沒有創新劇本
簡單來說台灣的戲劇就跟演藝圈一樣,炒短線
然後拿補助拍的,都很難看
整天說台灣市場小,ㄧ個好戲劇,不受限台灣
其實有補助偶像劇啊 只是大部份金額沒特別高 版上都找
得到資料 我是覺得劇情沒新意的也不用補助太多啦 之前
滿常嘴稍息立正我愛你這種超普通的校園愛情劇能拿千萬
補助 應該是靠製作團隊名氣
不是說不鼓勵商業偶像劇 是劇本就很無聊還要給他什麼鼓
勵…
重點是 三鳳只靠個必娶女人原班人馬就拿到補助
還以為有多厲害 結果男主角就一直耍帥 覆活也有拿到
補助阿 然後呢
東森從六年前開始 也就只有鐘樓 王強大比較特別 但....
王牌辯護人就......
拍戲結果想的不是提高收視率或票房而是想怎麼得到補助 這
種影視從業人員也有問題吧 大家不是一直罵裕隆不爭氣嗎?
大家看裕隆只覺得是扶不起的阿斗
重點是拍得好不好 跟片子的種類是商業片還是文青片有關係
嗎?
不管是商業還是文青 重點是補助只有一些人得到阿
像我愛幸運七 明明劇本結構就還不錯 就放在華視冷台
墊檔綜藝 無聲無息就播完了 同一梯次名單 也很多劇比他
國際橋牌社的劇本有口訪、田野調查,單集的製作費用也
很高,在這篇文章中國橋直接被無視耶XD
更鳥 就整個無消無息了 還是很吃商業運作啦
影視產業如果想的是政府部門的補助最後的下場只有混吃等
死 政府那點錢一年能補助多少
但有不少人就是能吃到你認為沒多少的補助阿
是啊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台灣演藝從業想得是怎麼拿到的是補
助而不是找出可以獲利的合作模式 是沒有未來的
獲利模式就摳斯盪綁約阿 台灣演藝圈門戶之見還是很重
就有人看文青片拿錢拍砸了就說不鼓勵商業片啊 事實上並
沒有 沒有大紅的商業片又不是因為沒給補助 說金鐘鼓勵
文青片不鼓勵商業片也是呵呵 當去年想見你是塑膠?
所以這就是問題啊 源自於台灣的社會文化 另外 大家說這是
學校教育出了問題 但是cost down跟惡劣的職場文化學校沒
有教啊 都是出社會才學的
QQ大這個論點就是20年金鐘獎沒給飛龍在天入圍 很常看到
的阿
但他們看到蔡岳勳拿到導演獎又充耳不聞了
其實學校也有關係啦 我在台韓都唸過影視 韓國是使用者付費
台灣是學校時期就把同學當免錢的廉價人力 甚至當出錢分母
拍片的思維一開始就不同 台灣從學校就養成目標寫輔導金企
劃
推樓上的從業人士真的說出台灣的困境 從一開始想的就是要
拿政府補助 唉…..
台灣的學校雖然這幾年稍微分工分組 但大環境仍是作者論
罪夢者的陳映蓉跟Netflix之爭令人搖頭 Netflix不乏有糟糕
的作品 但是歐美社會非常重視團隊合作的態度 沒法在團隊
中工作會被當成拒絕往來戶
先不討論陳映蓉的問題 台灣影視前面有更慘痛的經驗
花漾幾乎是台灣影視的經典教科書(失敗的)
好不容易民間資本跟政府資本都突然願意加碼
但把錢給過去只拍過一兩千萬等級的導演 突然讓他開大車
最後不出事也很難啊 先求穩定練功爬昇 避免賭徒心態
可是她的新作就拿到北影影后了阿
就製片問題啊!管控預算就是製片製作人的問題,開拍前就
該把所有預算計算好,而不是開拍時突發奇想新點子額外加
預算
花了2億新台幣拍的斯卡羅,收視率說不定比重播阿信低.
斯卡羅現在就是在公視台語台重播,晚間十點跟凌晨1點.
斯卡羅收視率不差啦
斯卡羅可惜了,少了些娛樂性,不然收視率會更好~~
斯卡羅在深夜重播應該是分級的問題
@business85 是你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我就說過
有NCC的節目內容分級規範的關係,斯卡羅、火神的眼淚
輔導級12。《火神》在東森、TVBS(境內外購)播出時,
安排在20:59之前 非輔12的時段播,我記得還有觀眾反映
sodabubble: @business85 是你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
看不懂你在講什麼?我是要忘記還是害怕想起來什麼?
東森、TVBS幫《火神》錢小姐打馬賽克。有觀眾還嫌棄
《火神》的廣告很吵 為何剪進哭鬧的片段。
火神的眼淚我也看過,也是不錯的小品。
所以我是要忘記還是害怕想起來什麼?
這篇↓ 你的推文 第14頁。我的推文第15頁
原來是講重播時段喔……
我沒管他是什麼級的,那排在公視台語台晚上十點重播就
像你講的是輔導級的關係好了,一樣沒像我的婆婆怎麼那
麼可愛一樣,國內其它家電視台搶著一直重播啊。
然後一直重播,又被像你這樣的觀眾亂罵「電視又一直在
重播?」就講公視主頻YouTube直播頻道的留言就好,
一直有一位觀眾在那邊說「這個(節目)我看過啦……」
你看過,不見得「別人有看過或沒看過」,然後問卷調查
台灣商業娛樂片 拍太少了 打造明星的能力也大幅弱化
不瞭解(NCC)電視排播規範的觀眾又在那邊抱怨一堆。
台灣打造完的明星會立刻被隔壁國家吸走 許光漢不就是
很活生生的例子嗎
造星造幾個都沒用 紅了就往對岸跑
甚至很多連沒紅就準備要跑的 譬如某個演了返校卻出席
不宣傳的男星 可是下禮拜正要播出超高成本的台劇男主
角呢
推樓上,打造完的明星馬上就往中國跑,到底要怎麼推?
不只近期這兩個阿
我哪時罵電視台一直在重播啦?那是你講的。
有收視率的話,電視台當然一直重播啊。
電視台都不重播的話,我怎麼能看到韓劇德魯納酒店、
109 年廣電市場調查結果摘要報告:
日劇阿信、台劇噬罪者等。
https://bit.ly/30jCYwY 關鍵字:重播、頻率
你真的看不懂樓上板友們 包括我的推文內容耶(無言)
日劇阿信我也是去年才看完的,以前當學生時可沒在看。
你沒發現你一直強調的重播、時段,都已經離題了嗎?
重播也是你講的 我後面才會講。現在你講別人離題(傻眼
我是在回你的問題啊……
標題 [專題] 台劇突圍系列 資金篇←這是本篇主題
台灣拍不出《魷魚遊戲》?Netflix在韓砸196億元,台劇
(嘆氣)
《魷魚遊戲》全球爆紅 韓劇風頭正盛恐威脅台灣業界?
你要當做看不見本篇討論主題內容也行啦,呵呵。
是你自己亂繞,然後樓上板友跟你說明之後,你又覺得
別人離題。難怪樓上有兩位板友不想繼續和你討論這篇。
business85: book8685: 誰在跟你否認台劇外銷賣不好
就台劇外銷不好啊,他自己講一大堆,最後也承認了。
(嘆氣)
砸億元製作費 電信業平台:初期不求賺錢
「靠外部決定生死很危險」 業界籲政府扶植本土平台
文策院董座:韓國替亞洲面孔打下市占率
董事長丁曉菁則認為,OTT時代下確實有部分戲劇是能全
能全球通吃,回頭來看就是產業自己有多想往國際化。」
不用貼這些 我全文看完了。你先瞭解NCC分級規範再說。
這篇文章各段標題、內容都很多,不過一些留言的根本看
都沒看就是了,結果你看完全文,還在那強調分級制度..
是你提出「斯卡羅重播時段」的。(我真的很傻眼)
你繼續執著在你的NCC分級制度跟播出時段吧,呵呵呵。
砸了兩億拍的斯卡羅收視率不好、無法外銷,這可不是時
段的問題。你就繼續執著在分級制跟重播時間吧。
你以為外銷洽談有那麼快嗎?《若是一個人》也是今年
斯卡羅在公視首播是晚上九點到十一點,可不是什麼深夜
時段。
八月份,劇組才公布了日本那邊有要播,哪家電視播 我
不清楚。我清楚的是《Video Market》已經上架了。
如果翻譯翻錯了 很顯眼,到時候又有人要罵譯者,就這
麼急著外銷趕快上架其他國家的平臺,譯文品質也須兼顧
現在看痞子英雄還是覺得很好看!雖然我還是不喜歡吳
英雄XD沒有續集真的好可惜QQ
可是做工的人不是也HBO投資的 不是台灣自己就能撐起來
的啊
韓劇要如何威脅台灣產業? 那是假議題
典型南韓能台灣為何不能的低級命題
中國才是威脅台灣影劇產業
中國影劇不須走紅全球 就可靠龐大市場讓同為中文的台灣產
業被磁吸
韓劇或走不走紅全球 無關台灣產業問題 中國磁吸才是
對韓劇威脅假命題作文 本來就是很弱智的集體反應
難道韓劇沒走紅全球 台劇產業就會很好?
明明不相干的兩種產業 硬綁一起討論被威脅被影響
亞洲中小型國家以及非英美國家也僅南韓在玩影劇輸出
就拿北歐來說 很先進吧 但哪個國家影劇全球走紅?
南韓影劇輸出是刻意培植的
拿台灣與南韓比較 根本沒意義
因為全世界除了美國外 僅南韓刻意搞影劇輸出
影劇產值低 本來就沒一個國家會刻意培植賺外匯
除了南韓民族性太想全球紅外
這個系列報導還有軟體篇(編劇)和硬體篇(場景),推薦有興
趣的人閱讀
韓劇走紅會影響台劇啊 韓劇在亞洲紅的是偶像劇 台灣的偶
像劇品質比人家差 觀眾就被搶走了
韓劇是威脅整個亞洲戲劇圈啦 Mydramalist上韓劇根本霸榜
隨便出一部都有人在關注 台灣每次難得上榜幾乎都是BL 跟泰
國差不多
中國挖角演藝圈以及收買電視台問題不得不提,培養再多,被
挖走也是白搭
台韓偶像劇並非零和
韓國偶像劇只是讓買家多一個選擇
不代表會因此放棄台劇
是台劇不吸引人 才讓版權買賣低落
我想你夠好 甚至還能讓韓國改編 就是例子
台偶像劇沒落 是自己本身因素 與韓偶像劇無關
而沒落的原因 中國磁吸自然是要素之一
台劇問題在說故事能力+1 而且編導製作方都給過?太詭異了…
…明明網路罵得要死
台灣沒有培養編劇的環境 太多都是編導合一
台灣的劇本明明很多是製作方跟導演干預才爛掉的
中國磁吸問題比較嚴重+1
亞洲中小國家發展影視成績不錯的還有泰國 誰說只
有韓國
事實是泰國影劇外銷海外的成績也大勝台灣
結果台灣文化界只看到韓國
台灣影劇說故事的能力連泰國都贏不了
泰國比韓國更早,韓流崛起前,泰國是亞洲影片後製中心~
泰國也沒那麼神啦 一年也就一兩部佳作 他們上限跟下
限range很寬的 粗製濫造的劇不會比台劇少
而且泰劇迷最愛說一句話叫不要帶腦子看泰劇 不然會被
各種邏輯壞死的劇情氣炸
泰國影劇最強外銷也是BL劇 他們做得比台灣更精緻一些
(但粗製濫造的也很多 有些根本是大學畢製程度的劇)
台灣編劇真的有待加強
台灣編劇很多很棒,說培養,戲說台灣就是個培養編劇、演員
農場,但就連自家電視台都不重視。雖然我向來反對用補助來
支撐影劇,更希望政府能塑造更好環境。只是不由得想若妖怪
人間補助換成戲說台灣,燦爛時光給春梅,不敢說一定會呈現
個好故事,至少故事一定説得順
好認同上面tinmar大的推文!
推whyy大,這篇原文同系列有篇講編劇的就寫出滿多困境
想要賣國外就不能是太文青太曲高和寡的內容
罪夢者的歷史定位已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