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印度巨炮[下]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印度巨炮[下] 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0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_25.html

--

印度巨炮[下]



儘管如此,若就總產量而言,恐怕印度確實落後得多。這首先反映在圍城戰中使用鐵炮子的數量上。在明末,1632年圍繞著萊州的攻防戰中,守城方每天消耗的炮子多達三千個,死守五十餘天用去的炮子應該在十萬發以上,儘管這是包括石彈的數量 ,而且應該也包括較小型的火炮。而在1662年初的熱蘭遮城,圍攻的明鄭火炮在一天之內拋射了大約1,700至2,500發炮彈,其中有些彈重30磅 。圍攻者每日拋射千餘發炮彈在17世紀的攻城戰中算是常態。以鄂圖曼帝國為例,1641年的亞速(Azov)攻圍戰中,土耳其人每天向哥薩克守軍拋射700至1,000發炮彈,幾乎圯平整座城,守方被迫據守壕溝地道應戰 。土耳其人還經常用每天發射的炮彈數來給攻城戰貼標籤,比如說1594年奧地利人進攻Esztergom城那一場,就被稱作「1,700發圍城戰」;1686年歐陸聯軍圍攻布達,則被稱為「1,500發圍城戰」 。


歐洲其他地區的圍城戰炮彈發射量更為驚人。據說1631年提利(Tilly)率軍圍攻馬德堡時,每天拋射的炮子竟多達12,000至18,000發 (如數字無誤,可能包含了較多小口徑火炮),無怪乎四天內便將該城攻陷。而在1691年針對愛爾蘭Athlone城的英軍,則在一周內拋射了12,000發加農炮彈、600發臼炮彈與無數臼炮發射的礫石彈,平均每天1,800發,在愛爾蘭前所未見 。在法國,知名工程師兼攻城專家瓦邦(Sé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以主張減省(人力、財力、時間)著稱,但在他的精算之下,40天內拿下一座普通城池,也得事先備下40,000發24磅炮彈,一天1,000發還是跑不掉 。實際上,在1697年,由瓦邦親自指揮、被當作模範案例膜拜的Ath攻城戰,在14天內仍然打掉了27,050發加農炮彈(其中24,300發是24磅彈)、3,400發臼炮彈,平均一天2,175發 。1691年的Mons攻城戰就浪費得多,在不到一個月內揮霍了106,000發炮彈、7,000發臼炮彈,每天發射的炮彈超過4,000發 。


在印度的圍城戰中又消耗了多少炮彈呢?筆者未能找到直接證據,但有一些間接證據值得一提。1671年,蒙兀兒帝國儲藏於Ausa城堡軍火庫內的石彈有144,000發 ;這個數字不小,但以中國或歐陸一場攻城戰十萬發以上炮彈的消耗量而言,也就經得起一場半的消耗。在18世紀中葉北印度慘遭阿富汗蹂躪、馬拉塔(Maratha)聯盟出師北伐之際(1760年),其軍中攜帶的炮彈僅有區區8,184發(儘管領軍主帥最初請領19,000發)。雖然北伐軍順利收復德里(幸虧守軍僅數百人),但在次年的第三次Panipat會戰仍然大敗給阿富汗的杜蘭尼(Durrani)王朝 。這結果毫無令人驚訝處,早在1743年納迪爾沙(Nader Shah)進攻摩蘇爾(Mosul)時,持續8天接連不斷的炮轟就傾洩了十萬發炮彈(平均每日12,500發,可能包括小口徑的炮彈),比起歐洲或中原都是極為驚人的投射量 。在納迪爾沙麾下耳濡目染的杜蘭尼有樣學樣,面對火力不足的對手時自然顯得摧枯拉朽。


這也就意味著,17世紀歐洲或印度人觀察到的、在印度非常沒效率的火炮發射頻率,除了巨炮(bombard)冷卻時間較長的因素之外,還有可能是因為炮彈根本就不夠。每天以百來門火砲擊發成千甚至上萬枚炮彈,往往需要一天之內各門火砲至少擊出數十發的射速。但在印度,與中世紀的歐洲一樣,一天常打不了十發。1528年巴布爾(Babur)麾下的炮術師曾經一天內打出16發,被認為是了不起的成就;而到了奧朗則布時期(1653年),攻城炮一天打兩發就可以算是達標了 。在18世紀,英國人歐米(Robert Orme)點評印度人用炮,說他們完全不曉得一分鐘內連發數炮的辦法,以為15分鐘1發已經不錯了 。然而這點射速絕非肇因於印度文化有什麼國民性痼疾;實際上,在19世紀的錫克戰爭中,印度人用炮完全可以發揮超常水準──在1845年Mudki會戰的戰場上,錫克炮手甚至以每分鐘3發射的
射速與每分鐘2發的英國人抗衡,儘管火炮數量屈居劣勢 。


炮彈的缺乏一方面促使印度人不加撿擇地同時使用石彈、銅彈與鐵彈,另一方面可能也促進了火箭的大量運用──典型的印度火箭重2公斤,推進藥就重1公斤 ,以投射的質
量來說是比鐵彈少,但無論銅彈、鐵彈還是石彈,都有火力不夠密集的缺陷,這時候以同等重量製造更密集火力的火箭便派上用場了。印度戰場上使用的火箭常以數千計;古佳拉特甚至象載牛馱一口氣運送過火箭十萬隻,以至於途中發生爆炸事故 。179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攻佔邁索爾首都Srirangapatna城時,一口氣便剿獲了9,700支火箭 。


炮彈不足可能也反饋到了印度城池的式樣上。前頭所述中世紀晚期印度的雙層石牆結構,一直存活到了18世紀;除了這類石牆本身夠厚夠耐打之外,印度人沒有接受西式稜堡的另一部分原因,或許也在於攻城發炮的頻率不足,故而將城牆加厚、加倍的老方法可以一直沿用。西式的稜堡建築不僅僅是將城牆隱蔽於土堤之後避免火炮直擊,而且還透過消除死角、由臨近稜堡(bastion)提供側擊、交叉火力的方式橫掃牆面。這就意味著掩護牆面的任務完全由火炮承擔了,但這對彈囊羞澀的印度人而言就未必是比較經濟的配置。
1520年毘舍耶那伽(Vijayanagar)帝國進攻Raichur的戰役是個好例子。儘管守方在城牆上開了許多銃窗炮眼置炮對擊,據說有大炮兩百、小炮無數,毘舍耶那伽勇士卻渾然不懼,人手一把十字鎬便直衝城下,挖回石塊有賞,多大石塊多少賞,就這樣持續了三個月。顯然穆斯林據守的城池雖然有凸出牆外的塔樓,其上不難布置側擊火力,實際上卻沒有足夠炮彈發揮作用,才讓攻方如此張揚,明明也有攻城火炮卻偏偏不用 。


這意味著印度各政權想將火炮融合進現有的防禦體系中,走的路徑得與歐洲不同。在火炮傳入德干地區後,16世紀上半葉,各蘇丹國開始在各處城堡內加蓋高聳的獨立炮塔,外砌磚石、內實泥土。塔身通常呈圓柱狀,高20至30公尺,坐落於制高點;塔中設置長身巨炮一門(一般長五六公尺,最長可達八九公尺),以類似佛郎機迴旋炮的支架(swivel)支撐,架炮於塔中央,能夠360度無死角瞰射,拋發石彈。這類炮塔遺址現存45座。


據守高地、臨高下射向來是交戰的訣竅,德干地區獨特的高聳炮塔具有的優勢,無庸贅言。圓柱塔身不帶稜角可以部分抵銷炮彈打在塔身時造成的衝擊 ;超長身管則可以延伸火炮射程。不過就本文的題旨而言,這樣的設計,或許也是針對炮彈珍貴緩急不易措置、石彈越大效費比越高、於是更適合用重炮的現實──火炮若分散看守各處牆面,炮彈如
何分配、夠不夠分配頗費思量,緊急之時大炮重彈四面挪移也費事,反不如集中在城內制高點無死角地環顧整個城身四周,更為經濟。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4.187 (臺灣)
PTT 網址

ja2307200801/25 22:36

JosephChen01/25 23:20

articlebear01/26 11:41推 戰爭真的要比後勤阿 射不快?我就沒砲彈阿...

goodgodgd01/27 19:21真的是比課金能力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