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從砲到炮[下]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從砲到炮[下]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2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2/01/blog-post.html

本文附圖表較多,還請移駕網誌板查閱,以下不贅述。

--



從砲到炮[下]



然而西洋火砲傳入中原之前的功用與發展路徑實則大相逕庭。火炮傳入歐洲之後口徑逐漸增大,從1380年代開始,攻城戰中流行的是體積重量上探極限的射石砲(bombard);這類巨怪般的火砲發射的石彈重量以數十、甚至數百公斤計,舉例來說,1377年法軍圍攻
Odruik的兩門火砲,石彈就分別重達200磅(約91公斤)、450磅(204公斤);同年圍攻加萊(Calais)記錄在案的5門火砲所用彈重分別是20、30、90、100、130磅(9、14、41、45、59公斤),實際上還有一門彈重200磅的;1488年,勃艮地所用的一門芳名為Garite的重砲,彈重在400-500磅(181-227公斤)之間,另一門Montfort則是彈重300磅(136公斤);1436年法國製造、名為Bourgogne的火砲,石彈重250-300磅(113-136公斤);在義大利,1379年佩魯吉亞(Perugia)造的兩門砲,所射石彈重量也在100-200磅之間;15世紀初西班牙圍攻Balaguer時用上了彈重550磅(250公斤)的巨砲,而在1487年的Baza圍城戰中所用的火砲,發射的是175磅(79公斤)重的大理石彈或(偶而)鐵彈。1452年土耳其人鑄造的巨砲據說能發射1,500磅(680公斤)重的石彈,而1453年進攻君士坦丁堡所用的火砲,彈重分別是
600、875磅(272、397公斤 )。這類發射重彈的巨砲砲身自然也是重量級,重量從數百公斤到20公噸不等 ,好比說知名的達達尼爾巨砲(Dardanelles Gun)鑄造於1464年,幾乎重達17噸;在1807年阻擊英軍艦隊的行動中,該砲在英艦上砸出了直徑60公分的大洞,一砲傷斃英軍六十人 。其他現存巨砲的彈重、炮重等等諸元可見上頁表 。


大約從1420年代開始,這類笨重的射石砲盛極而衰;儘管一直被用到該世紀末,它們逐漸被較輕型的火砲所取代──由於守方也開始在城中以砲對擊,攻方的巨砲不免成為眾
砲之的;巨砲需要的冷卻時間較長,導致射速極慢──1437年的梅斯(Metz)攻防戰當中,
一天三發已經非常了不得;1453年土耳其人敲打君士坦丁堡的巨砲也只能作到一日七砲;1488年勃艮地曾經試過一日十二砲,然而1513年英國的巨砲一天還是只能打五發 ──火
砲對擊起來重砲非常吃虧,己方難用敵方易毀;而即便是較輕型的火砲,只要數量足夠,也足以在牆上打出缺口,攻城重砲便顯得累贅 。西方的火砲經歷了14世紀後半由小到大、又從15世紀上半開始由大變小的過程,這與火砲在中國始終維持較小體量的狀況恰成對比。在後半段的過程中,輕砲相對於重砲砲火對擊起來更有優勢,於是取而代之;但既然較輕型的火砲最終證明才是上選,為何西方火砲一開始又傾向於無限膨脹呢?


這就要談到中外城牆的根本不同處。相對於中原的夯土牆,中世紀以來西方流行的是石牆,而易碎的石牆比土牆更經不起砲火直射。如同前述崇禎五年萊州守城戰中明軍所觀察到的,「砲能透塼木數重,而入土不過尺許 」,所以守軍開始築起外圍以磚為框架、內部實土的垛口;16世紀的西方稜堡為了應對火砲,也在磚牆前築起土提,以防遭到火砲直擊。因此在想明白土堤護牆的原理、過完中世紀之前,能夠個位數幾砲擊垮石牆的巨砲,比起得用上數十或數百發砲彈的輕砲就更有吸引力,慢條斯理的射速也就比較無所謂。1420年代以後,巨型射石砲臻於極盛,被快速圯平的石牆也越來越多,比如1423年法軍進攻Sainte‐Suzanne,9門巨砲加上其他大小砲數門,在8到10天內便拆掉了該城數段城牆
;1449年Harfleur被法軍砲轟了17天便投降,而1450年法軍進攻Bayeux,在持續16天的砲擊中幾乎全部城牆被夷平;1451年法軍進攻Blaye,一樣在5天內用砲拆毀了多處城牆 。

既然拆牆速度如此之快,15世紀上半葉西歐就有好幾場實際開不了幾砲的攻城戰。比如1411年法軍進攻Ham城,第一發砲彈飛越城上落入河中,第二發打垮了一座塔,第三發打坍了牆,守軍趕在第四發之前投降;1449年的Harcourt圍城戰,攻方只打了一砲守方便請降說和;1451年查理七世(Charles VII)進攻Bourg,守軍看到佈署在牆前的巨砲,還沒等開砲便開門迎降,前後只守了六天。當然並非所有攻城戰都如此順利,有些也消耗不少砲彈,好比說1466年的Dinant攻防戰中往城里打了大砲子502顆、小砲子1,200顆,守軍一星期後投降。也有純粹白費力氣最終失敗的:1407年包括列日(Liège)在內的一班市鎮民兵針對Maastricht的砲擊從11日24進行到次年1月7日,一個半月內發射了1,514發巨彈也沒有逼降守方,最終在隆冬大雪下撤軍;1480年的羅得(Rhodes)島攻防戰中土耳其人則打了3,500多發砲彈,然而守軍在坍塌的城牆後方重新挖壕築牆固守,土耳其人最終被擊退。一場攻城戰消耗上千發砲彈在中世紀已經很了不得,打坍石牆是足夠了,但比起萊州攻防戰中守軍一天三千發的消耗量顯然差了一個檔次──16世紀歐洲的稜堡體系逐漸成形後
攻城消耗的砲彈也開始不成比例地增加,例如1555年Piedmont的攻防中,遭到集中砲擊的兩面稜堡城壁與其附近的另一面城壁,三天內就分別吸收了3,500、1,600、1,200發圓彈;1530年代以後,在稜堡誕生的義大利沒先準備好八九千發砲彈是沒法攻城的 。


這都還沒有討論到牆的厚度──中原的夯土牆不僅耐打,厚度通常也遠超過西方的石
牆。中世紀晚期法國城池的石牆厚度一般不超過2公尺,英國大約也是如此,普遍還更薄;中世紀歐洲史家如果提到某城城牆特別厚,實際上就是說這些城牆厚2公尺左右。君士坦丁堡一般被認為是中世紀城池中最壯觀的,外城牆也是厚達2公尺,而內城牆則厚達4公尺。相較之下,新石器時代以來便開始夯土築城的中國很早就開始建造(以西方標準來說)超厚的城牆:龍山時代城子崖遺址(約公元前2,500年)中的城牆遺跡就已厚達8-10公尺;鄭州商城的商代遺址,不但城牆高有10公尺,頂部更寬達5公尺、底部寬達20公尺以上。這種既高且更厚的城牆樣式是不間斷的傳統,好比說元末明初的蘇州城,高度7.3公尺,底部則寬達11公尺 。當然以上是以此厚比彼厚拿突出例外互比,但即便將中國境內的大部分城池厚度粗略作一統計,明清以後城壁寬2公尺以上的城池至少也占了半數──清初
的《古今圖書集成》考工典第十八至二十四卷中記錄了各省城池的尺寸數據,其中城寬可考的至少601座,而基底寬4公尺、頂寬2公尺以上的就有330城(54.9%);底寬8公尺、頂寬4公尺以上、超過君士坦丁堡厚度的還有49城(8.2%) :


城基寬度(公尺) 城<2 2≦城<4 4≦城<6 6≦城<8 8≦城<10 10≦城
城池數 32 239 127 154 30 19
占比(%) 5.5 39.8 21.1 25.6 5.0 3.2


在西方,薄皮易碎的石牆是驅使火砲不斷增大尺寸的誘因,但在東方,類似的誘因並不存在,土牆更耐打還超厚,怎麼樣的巨砲都無濟於事。既然石牆擋不住火砲直擊,西方火砲便在一發擊垮牆體的路上越走越遠、體量一路膨脹,遭到敵砲反制後才開始收斂;但在中國,用砲打穿或打崩夯土牆並不現實,若想打中深厚牆體掩護後的敵砲,要嘛得發展曲射火力,要嘛攻城時得搭起比城牆更高大的架子拉上砲,這就不利於重砲的發展。


而西方的攻城兵器也不是只有火砲走極大化路線。在本文所討論的時代範圍中,西方在15世紀結束以前、中國在明朝結束以前,拋石機一直與火砲並存 ;但西方流行的拋石機,與中國也有顯著的不同。對重式(counetrweighted)拋石機,也就是所謂的「襄陽砲」、「回回砲」或者「西域砲」,雖然在宋末元初的襄陽圍城戰中已登場過,但總的來說記錄不多,兵書幾乎都不著錄,重要性遠不如傳統以人力拉拽的拋石機;相對地對重式拋石機在西方的使用卻更廣泛、更重要、記錄更多。關鍵在於,人力拋石機能拋射的砲彈重量有限,很難超過200磅(91公斤),對重式拋石機卻能夠拋射重達1噸的石彈 。說到以重彈破壞石牆,對重式拋石機的威力並不亞於火砲。


相對地,既然石彈對夯土牆無用,如前所述,宋代以來中國拋石機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以火力覆蓋城上、壓制守軍,這一來調整射程的能力,以及發射頻率等因素,就比彈重重要得多──對重式拋石機以絞鍊等裝置將配重絞至定位後,瞬間釋放位能轉換為動能,
才將石彈拋出,每打出一發砲彈就得重新絞高配重,射擊間隔就很難縮短。相較之下,人力拽砲的射速就快得多;1147年里斯本的圍城戰當中,100名十字軍英國士兵輪番操作2門人力拋石機,10小時就拋射了超過5,000發石彈──差不多是每7秒1發 。顯然這才符合火
力密集覆蓋的需求。此外,對重式拋石機雖然也能增減配重來調整射程,但射擊間隔長這點就已經注定調整不是即時的;人力拋石機卻只要增減拽砲人數便可增減射程。換言之,人力拽砲更有利於打擊射程內一整條線上的目標,只打擊定點的話對重式拋石機才比較合適。正如同中原的火砲發展是延續人力拋石機的作戰特點,西方發展出重型射石砲,也是為了承接對重式拋石機拋射重彈的任務需求。



以上是對比中西以突出兩者間的差異,實務上在西方人力拽砲還是有其用處,正如同在中原,雖然覆蓋火力很重要,但拋石機也還有針對城樓、城門定點攻擊的任務,這就是襄陽砲所擅勝場──鄭思肖提起回回砲的威力,說道「賊(元軍)打回回砲入襄陽城,摧折
樓閣甚猛,(呂)文煥意怯 」,砲石就直奔城樓而來。前面說到元末明初的火砲一般只有10公斤上下不超過數十公斤,然而其實也有像著名的洪武十年鑄鐵砲(上圖)這般重達445公斤左右的特例 。該鑄鐵砲的內徑為21公分,以花崗岩或者大理石密度約略為鐵的三分之一 來計算,所能拋射的石彈重量上限大約是101公斤;實務上由於砲子不會合口,彈重最多可能只八九十公斤左右,恰恰是人力拋石機的上限(91公斤)。換言之,洪武十年鑄鐵砲應該就是因應對重式拋石機的任務需求而產生的。除了出土實物之外,襄陽砲的其他繼承者在文獻當中也有蛛絲馬跡可尋──元末明初著者自稱「長谷真逸」輯錄的《農田餘話
》,上卷中談及張士誠蘇州被圍而後滅亡一事,寫道張氏「厥後受大兵圍困,莫之可解,日夜被萬斤砲攻擊不已,將朞年乃破」;萬斤大約六公噸,假使數字可信,這是相當於歐陸Mons Meg(6.04公噸)的巨砲。


洪武十年鑄鐵砲砲身左右各鑄了一對縱剖面為矩形的砲耳,一般認為是方便搬運之用;雖然不能排除藉砲耳吊起砲身到高處的可能,但現存三門的這類型火砲如此重大,考量到重彈只需要針對城樓等明顯目標,那麼將砲抬到高處下瞰城中、或者以砲耳調整射角的功能就比較無所謂。相對來說,常州出土、元末明初帶砲耳一對的火砲(下圖1、2、4)重量介於25~45公斤之間,體量更接近同時期的主流輕量火砲,砲耳應該是為了火力覆蓋頻繁調整射角之用 。如前所述,頻繁的攻城戰只限於元末明初至明軍撤離越南為止;襄陽砲 除了出現在姑蘇圍城戰當中,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曾以襄陽砲打到康茂才投降 ,終將擊退明軍的後黎朝太祖黎利在明宣德二年(1427年)曾下令造襄陽砲 ,以及景泰二年(1451年)明軍曾用六座襄陽砲攻打香爐山的苗人 之外,文獻中就很難再找到相關記錄,攻城之外派不上用場的兵器大概也因此被無情地沙汰掉。相對而言,守城時還有用處的輕量小砲就倖存了下來。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PTT 網址

leptoneta01/09 12:34

articlebear01/10 08:17

andystupid01/10 12:35

overno01/10 14:09

reinherd01/11 10:23好文,不過小弟不明白的是,假設重型投石機對於中國的

reinherd01/11 10:23超級後夯土城牆無效,那為何蒙古又會用這打下襄陽?

我是傾向於認為襄陽砲在攻打襄樊時其實不那麼 有決定性。襄陽砲送到襄樊時大約是咸淳八年(1272) 十一月的事,那時宋軍在蒙軍包圍切斷補給的情況 下已經堅守了五年,城內開始出現饑荒、易子而食 的情形;隔年一月蒙軍十三道並出強行攻破樊城, 接著又過了一個多月(二月廿四日)襄陽被勸降。 這有點類似二戰末期日本遭盟軍長期海空封鎖 後物資短缺,不想餓死的話投降只是時間問題;雖 然原子彈威力巨大,但即便不用核彈,日本也是敗 局已定,說成日本投降是因為原子彈就忽略了其他 也很重要的因素。 徐達攻圍姑蘇城的例子也說明襄陽砲並沒有一 用上就攻陷城池的威力;包圍與布置襄陽砲始於1366 年十一月,然而直到隔年九月姑蘇才被攻陷,前後 差不多十個多月,顯然單憑襄陽砲不足以快速陷城 。

※ 編輯: Nomic (150.116.197.79 臺灣), 01/11/2022 21: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