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淺水鐵甲艦(Monitor)誕生[上]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淺水鐵甲艦(Monitor)誕生[上]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8 推:8 噓:0 →:3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0/05/monitor.html

--

淺水鐵甲艦(Monitor)誕生[上]


美國內戰爆發後,北方海軍的首要任務是封鎖南方的海岸線,切斷其航運與對外聯繫。任務艱鉅,儘管大部份人口與工業位於北方,南方卻有更長的海岸線(3,500英哩,即
5,633公里)與可通航的江河。由於商船噸位的絕大部分也歸北方所有──超過九成由北方
各州所有,而同時商船噸位高於美國的只有英國──,這意味著封鎖不僅僅是扼殺南方的
經濟,同時攔截下對手的劫掠船艦才能保護好北方的航運。開戰伊始北方的海軍實力──
90艘各類船艦,其中真正服役的只有42艘──遠低於任務需求;但到了1861年7月,北方
海軍的實際規模就翻了一倍,在役船艦82艘、載砲1,100門,12月時船艦激增到264艘。到1864年12月,北方海軍的規模擴張到最大時,服役的艦隻多達649艘,總噸位達到510,396噸,配備了火砲4,600門以上。開戰時服役名單上的7,600人到1865年增加到51,000人。換言之,海軍規模擴張了七倍之多 。


面對北方海軍產能全開不斷增強的封鎖壓力,人員、造船能力屈居劣勢的南方不得不另闢蹊徑。在歐洲已經過實戰,且正在各大海軍國造船廠中建造的鐵甲艦,便成為南方海軍建設的最優先事項。1861年5月,南方撥出了200萬美金的購艦專款在歐洲賣家中物色鐵甲艦,並在國內開始建造、改造先後七艘鐵甲艦──維吉尼亞號(Virginia)是其中一艘。
當年4月間占領了北方放棄的諾福克(Norfolk)海軍造船場後,剿獲的船隻殘骸成為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北軍的戰艦馬利梅克號(Merrimack)號撤退時沒徹底摧毀,燒船只燒到水線,船下半身和輪機大部保持完整,改造為維吉尼亞號的工程於是如火如荼。一方面時間窘迫,二方面工業能力不足的關係,維吉尼亞號不得已東拼西湊──南軍物色不到更適合的
輪機,也找不著能製造3英吋(7.62公分)鐵板的廠家,只好在2英吋裝甲外再加一層2英吋裝甲。連造船工人都來自於遭到威脅利誘、原來北方的船廠工人。這已經算條件好的了;當維吉尼亞號在1862年2月竣工時,其他建造中、待料中的鐵甲艦要造好,最快也是至少2個月以後的事。許多人對鐵甲艦的革命性設計不抱期待,在南方有數以百千計的意見認為鐵船根本不可能浮起來,認為全封閉通風不良、視野侷促的鐵棺材令人窒息、難以操縱,認為開砲的聲響與震動在密閉的鐵殼中震耳必聾。南方普遍的公眾意見是維吉尼亞號根本出不了船塢。


北方的政治家、軍人和輿論看待鐵甲船的威脅卻認真得多,國會很快決定鐵甲艦要跟著造,1861年8月成立了專責的「鐵甲艦部」(Ironclad Board),在17項造艦預案中最終決定同時建造三種不同的鐵甲艦。這三種鐵甲艦當中的兩艘借鑑了歐洲經驗:新鐵衛號
(New Ironsides,上圖 )基本上就是鐵甲艦先驅、法國光榮號(Gloire)的美國版 ;另一艘方鉛礦號(Galena)則是另一種外洋鐵甲艦,尺寸較小、裝甲較薄,但利用呈45度斜角的裝甲帶彈開砲子,搭配上風帆便有較佳的航速與適航性。換言之,這兩艘船距離舊有的造艦經驗並不遙遠 。


但第三艘船莫尼特號(Monitor)卻是前所未見的設計:除了搭載兩門火砲的砲塔與艦橋之外,整艘船的船身沒入水中,甲板幾乎就與水面平行,風浪大時海水不時漫過甲板。這種只適合內河或淺海的設計一開始便過不了審, 但在設計者愛立信(John Ericsson)個人對「鐵甲艦部」毛遂自薦、強迫推銷之下,以及總統林肯直接介入之下,「鐵甲艦部」被迫接受。愛立信原本不是美國人;他在13歲大的時候就嶄露出工程師天賦設計了運河草圖,後來在瑞典陸軍中服役了十年,其後移民英國替大不列顛設計蒸氣火車頭、螺旋槳船艦。在英國推動新式動力船不大順利,1839年愛立信移民美國,並且為美國設計了第一艘全金屬船殼、螺旋槳推進、輪機位於水線之下的戰艦普林斯頓號(Princeton)。新穎大膽的設計在整合時遭遇麻煩,船上的火砲在1844年展演時炸膛,事故中炸死六人,幾名官員包括在內。愛立信被迫背鍋,聲譽受損,人人避之唯恐不及,過了十幾年事業受挫的日子。毫不意外,莫尼特號被鐵甲艦部採用的同時也招來了報章媒體、海軍軍官群起反對,說這條浮不起的船是「愛立信的扯蛋」(Ericsson’s Folly),這種「筏上起士盒」下水便
要沉進河底;愛立信本人則被指責「浪費國家資源」、被說成是一個無能的計畫者。


儘管遭到各界指責,愛立信只是埋頭趕工,只花了118天便竣工下水服役 。這麼趕是有原因的,北軍的惡夢很快成真。維吉尼亞號已於1862年2月17日完工;1862年3月8日下午1:00,在漢普敦錨地(Hampton Road)停泊的北軍艦隊桅杆上還掛著曬洗衣物,被突入的維吉尼亞號打了個措手不及。50門艦砲的護衛艦(frigate)國會號(Congress)與載砲24門的坎伯蘭號(Cumbland)與敵接戰,被維吉尼亞號一撞角撞上坎柏蘭號,後者在3:30沉沒;國會號的舷砲齊射完全無效,砲彈如「印度橡皮球」一般彈開,被逼到擱淺,維吉尼亞號火砲縱射,大約4:30時國會號舉起降旗。三船混戰期間,北軍的其他船艦趕來支援,三艘護衛艦卻紛紛擱淺;北軍在漢普敦錨地全部五艘船全失去戰力。潮水退去令吃水較深的維吉尼亞號無法乘勝追擊,下午5:00開始退回;準備第二天再戰的船員檢視船身,雖然外邊的扶欄、吊臂被掃去、煙囪被打碎、兩門砲沒了砲口、裝甲板上有98處凹陷,維吉尼亞號船身基本上無傷。惟獨撞角被撞掉沒有檢查到,影響到了之後的交戰。


3月4日由拖船拖出造船廠、正在赴援路上的莫尼特號沒來得及趕上會戰;一路上只要海象稍微差一點,海水便潑進船艙「有如瀑布」,或者打壞通風口灌入輪機室,熄滅缺乏空氣燃燒不完全的鍋爐,反過來造成抽水泵浦停機,船艙中二氧化碳蔓延。所幸在風平浪靜時管輪們搞定了大小輪機,繼續前行;但當3月8日駛入漢普敦錨地的莫尼特號瞧見前方空中爆炸的開花彈時,勝負已然分曉。次日(3月9日)早晨8:00,維吉尼亞號再度出擊,打算了結北軍擱淺的艦隻;莫尼特號正守在擱淺的友艦旁,立刻迎上前去讓戰鬥遠離友艦。維吉尼亞號身邊伴航的無裝甲艦也駛開去,放開兩條船單艦對決;第一發砲彈從莫尼特號的砲塔裝甲上彈開,距離越拉越近,但無論距離如何近雙方的砲彈都打不穿裝甲。船員們上身剝得精赤瘋狂填彈發砲,砲煙籠罩之下不但視野受限,嗆辣的味道更令人呼吸困難。由於吃水較深(23英呎,而莫尼特號才10英呎)、尺寸又大得多,操控不甚靈便的維吉尼亞號一度陷入沙洲之中,被莫尼特號零距離抵進射擊了許多發。兩天戰鬥令維吉尼亞號消耗了不少燃煤,吃水少了許多,水下無裝甲的船身出水3英呎高,莫尼特號拉低砲口便能打穿;唯恐弱點被發現,維吉尼亞號上的鍋爐工把比煤燒得快的油布、木屑都丟進鍋爐,爐壓超出安全限度,螺旋槳奮力攪拌汙泥,才緩緩地將維吉尼亞號拖出險境。既然連續2小時的砲擊全然無效,維吉尼亞號決定用上撞角,足足費了半小時才將不靈活的船頭對準敵艦,全速前進衝刺半英哩(805公尺);倒俥的時機卻沒抓好,倒俥早了沒撞上。而莫尼特號乘機抵進射擊打在裝甲上,後半部砲房(casement)的船員都被震倒在地,耳鼻出血。維吉尼亞號的水手們卻沒被嚇住,一面試著用帆布遮蓋敵艦駕駛艙的覘孔,一面準備攀舷肉搏。莫尼特號倒俥脫離,持續砲擊的同時也準備好雙料填彈(double-shot)隨時擊退可能登船的敵人。


雙方在近距離內交換火力到上午11:00,莫尼特號的砲彈幾乎打完了,暫時脫離戰團、退向淺灘補充砲彈、修理損害、船員順便爬出視野逼仄的駕駛艙好好打量一番對手。維吉尼亞號轉而駛向其他擱淺的敵艦,打得敵艦起火燃燒。11:30,補充完畢的莫尼特號二度前來挑戰,打算撞壞維吉尼亞號曝露在外的槳舵,但在臨門一腳之際莫尼特號的操舵系統卻失靈了,戰機稍縱即逝。維吉尼亞號一發砲彈精準擊中對方駕駛艙的覘孔,暫時打瞎了莫尼特號的指揮官,這就結束了當天的戰鬥;莫尼特號接替的指揮官自己也在砲彈的震盪與暈眩折磨之中,決定撤退檢視損害。維吉尼亞號也沒有追擊,一方面吃水深追不進淺灘,二方面正在退潮,三方面船身正進水、四方面船員也已精疲力竭,遂決定返航修整。中午12:15分,戰鬥中止。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PTT 網址

Edison117405/11 14:11世紀三的迫擊炮戰船 鐵甲艦

sdd542605/11 16:25世紀帝國三的淺水砲艦是木造風帆戰船 然後繁中還直接翻成

sdd542605/11 16:25迫擊砲戰艦 亂來

goodgodgd05/11 17:05一樓講的是革命出來的那個東西吧

sondanla05/11 19:22也就是說在十九世紀中,就有人發現45°傾斜可以減少鐵

sondanla05/11 19:22的厚度,同時保持裝甲的防禦,那為什麼大家都說傾斜裝

sondanla05/11 19:23甲是蘇聯發明的呢?

leptoneta05/11 20:35這篇在講戰艦 你在講戰車??

QuentinHu05/11 21:12

chuckni05/12 12:35文明5的南北戰爭也有做這個機制

peterlee9705/12 20:40戰艦上裝鋼鐵 戰車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