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泰王納黎萱與最後的戰象決鬥[下]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泰王納黎萱與最後的戰象決鬥[下]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11 推:11 噓:0 →:4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1/10/blog-post.html

--

泰王納黎萱與最後的戰象決鬥[下]



儂薩萊之戰的梗概大抵如是。這個來自於泰國皇室編年史的官方說法今天仍在教科書中教授,而事件發生的日期──1月18日──也被定為泰國國軍節。然而這場象戰決鬥的
細節在其他史料中卻有不同的呈現;不僅僅是泰國、緬甸的史料互相齟齬,波斯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法語、西班牙語、德語、荷蘭語的相關文獻也有各自說法,整理起來竟有十種不同版本。首先,泰國皇室記載中的決鬥就與前例很不相同;決鬥的人不是一組而是兩組,萬一一勝一負,那究竟是誰獲勝呢?其次,以往雙方一旦約定好象戰,贏得決鬥的一方就贏得戰役,不再進行多餘的殺戮;儂薩萊之戰中泰軍卻是乘著決鬥獲勝追殺敵軍。1640年在泰國經商的荷蘭人聽到並寫下的故事則是另一種版本:在儂薩萊之戰中,緬軍主將、王儲駕馭的戰象比納黎萱的座象來得高大健碩,以至於後者一見敵象就想拔腿後退。納黎萱一邊流淚祈禱一邊往座象身上揮灑聖水,乞求牠鼓起勇氣應戰。重獲自信的座象發奮回衝,象鼻狠掃緬軍主帥的戰象,後者嚇一大跳驚叫連連;納黎萱乘亂將御象刺杖
(goad)一砸、長矛一刺,結果了對方,跟著戰象前進的衛隊也刺死了緬甸王儲身後御象的葡萄牙傭兵,泰軍隨即追擊敗軍,一路或俘或殺。由於泰國皇室的編年史經過後世不斷地修訂,這份荷蘭人從當地人那裡打聽來的記述或許更接近原始版本。


另一部占星家寫作於1690年代的泰文編年史則提到交戰當時並非吉日良辰,納黎萱的右腕因此受了輕傷;然而緬軍主帥身上也有惡兆降臨,驅象前進時頭上戰笠竟爾脫落,隨後他也身死象背之上。整個記述中完全沒提到雙方的決鬥。在另一份1767年泰國貴族以緬文寫下的文獻中,則說道兩軍第一輪交鋒後不分勝負,於是雙方約定象戰決勝。戰前納黎萱發現緬軍主帥竟然帶了火器 ,質問道公平決鬥,怎麼耍小動作還帶槍?緬甸王儲回說槍只是帶著,沒有說要用。雙方所乘公象都處在兇猛的發情期,但敵方的戰象更高大,納黎萱的座象則屢策屢退不敢上前;緬甸王儲仗勢揮舞著長柄大劍直取納黎萱,後者騰挪躲閃,頭盔還是被一劍削去兩指寬。納黎萱的座象直被逼到山岡下,卻開始死戰反撲,象牙竟把對方來象戳中,納黎萱則長柄劍全速一揮,象背上斬殺緬甸王儲。主帥一死,緬軍大隊陣腳動搖,納黎萱卻說道公平決鬥,勝負已定,允許敵軍安然退去,也不抓戰俘。


而緬甸史家吳卡拉(U Kala)的記述又與泰文的紀錄大相逕庭。緬軍事先在戰前準備好了發情的戰象,不過荷爾蒙過盛的公象很難制御,為防萬一蒙住了牠的雙眼,以免見了公象不受控制地發怒暴走。兩軍陣前零星交鋒,緬軍將領發現納黎萱離王儲太近,趕忙將遮眼布去掉應戰;這頭發情公象認準卻認錯了情敵,沒頭沒腦撞向緬甸王儲的座象。納黎萱見機不可失,急急上前來掏槍就是一發;王儲身後的御象人接住王儲扶正端坐,納黎萱以為火器沒奏效,又被緬軍大隊驅離,悻悻然離去,全軍撤回阿瑜陀耶。實則這一槍是致命傷,王儲隨後殞命,緬軍也跟著撤回。緬甸人的說法完全沒提到決鬥這回事。


除了上述泰、緬自說自道的文獻外,當時來到東南亞的西方人也留下了相關記載;特別貼近現場的是佛蘭芒人庫特(Jacques de Coutre)以西班牙文留下的紀錄,他在該役之後兩年(1595)造訪阿瑜陀耶,其東南亞遊記則早在1640年出版。根據他的記述,納黎萱性格異常殘酷,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將人處死,甚至活活燒死自己手足兄弟。儂薩萊之戰後他把八百人丟進火堆中處決,理由是納黎萱當時身陷重圍,這八百人卻見死不救。庫特接著說道緬甸王儲在戰役中手臂受了槍傷,但並非死於火器,而是在撤軍回程途中被長矛刺穿喉嚨而亡。葡萄牙文獻也提到納黎萱曾經將二十名葡萄牙人丟入滾燙的椰子油中活炸。不過,在泰國皇室的史料中,反倒說納黎萱原本要處死十五名沒有即時救駕的軍官,但在高僧的勸說下行刑前最後一刻將這些人赦免。庫特的記述當然也是聽說的,但他親眼見到了為納黎萱座象舉行的葬禮,納黎萱主祭時的表現在他眼中筆下是傷心欲絕如喪考妣。這頭戰象因其戰功被封為「昭披耶頗洪薩」(Chaophraya Prap Hongsa),字面意思為「尊敬的緬甸征服者」(His Honourable, Conqueror of Burma)。牠應該是史上唯一曾受封「昭披耶」頭銜的動物。時代稍晚一點、出版各國遊紀的英國人普查(Samuel Purchas),在
1613年的出版品當中把泰緬間的象戰也順便帶上一筆交代一番,說道兩次入侵都大敗的緬軍每次回師都喪亡過半,而緬甸王儲最終被一發子彈擊殺。普查的資訊可能是從耶穌會士的信件中得來的。


而在1631年葡萄牙殖民地果阿(Goa)的文獻館中,為葡屬東印度著史的博卡羅
(Antonio Bocarro)則寫了一篇長文述說此役。據說納黎萱事先遣人傳話,說道咱們之間來一場象戰比武,好過生靈塗炭;而愚蠢的緬甸王儲竟然不知會也不同麾下將領商討,不但當時滿口答應下來,身邊還不帶侍衛單人匹象來應戰。雖然座下是緬甸最好的戰象,父王南達勃印歷年來東征西討倚仗該象甚力,但前來迎戰的卻是納黎萱與其他四頭戰象,納黎萱身後又有戰士五百乘象翊衛,更有騎兵一萬、步卒五萬在後掠陣。緬軍也是人多勢眾,卻眼睜睜見著王儲身犯險境不敢上前,唯恐因此得罪;緬甸王儲叫自己人讓開別礙著他,驅象上前便擊殺敵將一人。納黎萱在眾目睽睽下趕上招架,被王儲一斧子砍傷;危急之際納黎萱下令葡萄牙人開火,一發正中王儲,納黎萱乘機向前將其結果,接著揮軍直進。倉皇失措的緬軍被逐離城牆14公里遠,但泰軍已對戰果十分滿意,沒有繼續追擊。


在另一份出版於1603年至1621年間、作者佚名的葡萄牙文獻中,也提到緬甸王儲接受了象戰決鬥的邀約,不過約戰的人卻是納黎萱的皇弟厄伽陀沙律。厄伽陀沙律考量到敵方可是百戰之師,得避免將全軍浪擲于一戰之中,遊說道兩人單挑,年紀大的他肯定不是年輕力盛的王儲對手。這一戰雙方你來我往十分激烈,但最終厄伽陀沙律的手腕勝過緬甸王儲的蠻力,一標槍射死了對手。這是唯一一份將厄伽陀沙律當作決鬥主角的文獻。


最後一種故事版本則是1685到訪泰國的波斯使節提供的。波斯人轉述道納黎萱明白戰情十分險惡,堂堂正正交鋒必無勝算,事先在御象用的刺杖上作了手腳;當塊頭較大的緬象身上坐著的王儲如雄鷹張爪一般向下撲擊時,納黎萱舉起御象刺杖瞄了一個準,扣動扳機;還沒明白發生甚麼事,緬甸王儲就被改裝成火槍的刺杖當場擊斃。


上述文獻所講述的故事幾乎完全沒有相同的,不過大致歸納起來,爭議主要有三項。首先,泰國的官方說法以及其他部分文獻都有提到雙方約定象戰決勝,但在緬甸以及其他語言版本的文獻中則說得很模糊,甚至根本沒約戰之說。其次,緬甸王儲的死法五花八門,但不少文獻都提及火器奏功,而攜帶火器暗算對手在相關文獻的描述中都有欠正大光明。第三,泰軍最後有沒有追擊呢?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分開來看三個問題頭緒紛繁,但綜合來看,其實關鍵在於火器傳入之後,象戰決鬥公平公開的基礎就被腐蝕掉了;如今只要火器藏得好藏得巧妙,約定象戰反而成為狙殺敵將最省力的陰險辦法。既然公平性已不存在,那麼期待一戰決勝減少兵卒傷亡就顯得過於天真;遭到暗算的決鬥者想來不服輸,於是勝利者也理所當然地把握機會追殺敗敵,才是正辦。早在納黎萱之前,1548年、1581年都有叛亂者頭頭穩坐戰象,被阿瑜陀耶皇室以火器狙殺的前例 。無怪乎納黎萱在決鬥前與其對手說道──根據泰國皇室編年史的官方說法──,「將來再無君王象戰決勝矣!



而皇室編年史中也提到過的、納黎萱因為侍衛救駕不及怒而想將他們處死一事,也說明了納黎萱並沒有真正想過以一己之力決定勝負。再說決鬥對於兵力劣勢的一方而言不乏豪賭一場的動機,對聲勢浩大的緬軍來說則全無必要,犯不著丟下既有優勢,去冒可能全盤皆輸的風險。學者Barend Jan Terwiel由此推論,決鬥的約定史實上並沒有發生過 。

火器不僅僅結束了君主間象戰決鬥的時代,實際上也悶熄了泰緬間數十年的戰火。當戰爭不再由決鬥決定後,大將之戰成為小兵之戰,將戰鬥交給王公貴族、乘勝擄掠戰俘變現的買賣越來越高風險,小民就提不起參戰的興致了。過去貴族、平民擄掠戰俘賣作奴隸,一部分是打發去田野間勞動,更大部分是讓他們去經營工商,奴隸主從中抽取利潤;貴族擔任的官員是無薪職,許多就指望著奴隸幹活生財聚寶 。如今戰爭變得更致命,平頭百姓為了逃避兵役,乾脆變賣自己委身為奴,而有了更廣泛奴隸來源的貴族對戰爭也少了熱誠。面對如斯情況,能征善戰的納黎萱少不了對其臣民發火。17世紀隨著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到泰國、為阿瑜陀耶寫下一部編年史的弗利特(Jeremias van Vliet)描述了1590年納黎萱的登基大典,當庭納黎萱對著一眾貴族說道:


「君臨爾等暹羅人必得要這款把式,因爾等蠢頑民氓天性可憎,尚在陳腐敗壞。雖然,朕將施政於爾,直至朕將爾等端正為可敬之民、之國。爾等如同沃野原上之草,剮著越短,長得越好。朕將於道路廣布黃金,遺之數月;敢貪婪以目之者,死。 」


在弗利特筆下,納黎萱的統治不僅英武,而且稱得上暴虐;據說登基儀式上犯錯的
1,600名槳手被他下令活活燒死。在他二十年的統治生涯中,被納黎萱盡法處決的人在八萬以上,戰爭的受害者還不算在內。無論在象轎間、在馬背上、在御舟裡、在王座中,納黎萱總帶著兵器;他總是手裡抓著弓、腿上擺著箭囊,任何人要是作出丁點不稱心的舉動,納黎萱便抽矢彎弓發箭射去,然後要挨箭的臣民自己把箭送回他手裡。若是犯下過錯,納黎萱甚至從罪人身上剮下片肉,盯著強迫罪人自己吃自己,即便犯錯的是達官貴人也不能倖免。


憑藉著高壓統治,納黎萱不但擊退了緬軍對阿瑜陀耶的圍攻,還揮軍南下攻取克拉地峽兩側的港口城市;麻六甲陷於葡萄牙人之手後,跨越地狹海貨陸運、溝通暹羅灣與孟加拉灣的替代商路非常賺錢。1587年以來針對高棉的攻略不那麼成功,但納黎萱至少短暫將其納為藩屬,還消滅了同樣利用克拉地峽商路的競爭對手。1599年,納黎萱甚至反將一軍,包圍了緬甸首都東吁;緬王不得不屠殺城內七千泰人以絕內應。1590年代以來納黎萱的征途遍及瀾滄、琅那、緬甸、高棉、以及伊洛瓦底江下游的孟人邦國,待在首都的時間僅只兩年,只因他納黎萱立下誓言,緬甸首都不拿下,東征西討不停休。然而戰爭帶來的利益越來越少,代價卻越來越大。1605年,緬軍出擊琅那、撣邦,圖謀收復叛離的藩屬;納黎萱誓師北伐出兵反擊,病逝途中。臨死前納黎萱召來皇弟厄伽陀沙律,遺詔要他繼續前進,直到載著他納黎萱屍體的戰象跨入東吁城門為止。厄伽陀沙律卻直接返回阿瑜陀耶即位;在他有生之年厄伽陀沙律再也不曾領軍打仗。


1550年代以來泰、緬之間的連番爭戰由此畫下休止符。此後150年間,雙方為著爭奪克拉地峽上的貿易港市時有小打小鬧,但再也沒有攻圍首都納為臣屬的滅國戰爭;畢竟戰爭還是要計算得失的,而即便是17世紀初有限度的出征也常伴隨著大量人畜傷亡,得不償失。戰爭致富不再可行,今後是貿易致富的時代;要到18世紀下半葉緬甸貢榜(Konbaung)王朝興起,泰國才再度面臨緬軍壓境下亡國的危機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PTT 網址

ja2307200810/13 02:22推。期待n大貢榜王朝續集。

saltlake10/13 02:30固然勢大的緬軍理性上無道理為象戰,各種記載還是有兩軍

saltlake10/13 02:32主帥各騎戰象互毆者。所以真相是泰王騎象衝向緬王?

saltlake10/13 02:32如同三國中關羽突刺顏良文醜?

roseritter10/13 10:17槍 是下等人的武器XD

Calfstrong10/13 10:48

c2274887210/13 12:22各種不講武德www

efleet071410/13 13:45推,羅列史料的論述既用心又精彩,文筆更引人入勝。

hsinhanchu10/13 17:39葦名流御象術

detonator10/13 22:31太好看了

a43500710/13 23:48泰拳其中一個由來是說納黎萱發明的 並在象背上用泰拳單挑

JosephChen10/14 00:58緬王的一百種死法 @[email protected]

yoshyou10/14 12:56猶豫,就會敗北

roseritter10/15 09:45象背拳擊生死鬥 襪賽 超有吸引力

something32010/15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