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17世紀的火槍彈道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17世紀的火槍彈道作者
helldog
(媽寶地狗)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0

圖文版:https://zhuanlan.zhihu.com/p/504329902

17世紀的槍枝都使用黑火藥,在英國內戰期間,火藥在專門的城鎮制造;比如保皇黨的約克和紐瓦克,以及議會控制的許多城市,這些地方會有駐軍守護。火藥工廠需要木炭、硝石和硫磺來制造火藥,而後兩種原料特別難找到,伊莉莎白時期就是靠收集人的糞尿來制硝。一戰會打起來的原因之一,就是協約國掌握了南美的硝礦,協約國自以為扼住了同盟國的咽喉,沒想到德國已經發明了化學制氮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黑火藥是硝石(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所混合。當它燃燒時,釋放出煙霧氣體(主要是氮和二氧化碳),這些氣體會急速膨脹,體積脹到粉末本身的300倍,然後這些膨脹的氣體把子彈給推出去。歐洲早期的火藥配方,硝石、木炭和硫磺的比例是4:1:1,到了1700年,普通火藥的比例改為6:1:1,1787年,黑火藥的配方被改為75:15:10,然後該配方沿用至今。

黑火藥最初是粉末或粉塵的形式,到了大約1450年,火藥制造商開始生產顆粒火藥,也就是說,他們把它黑火藥弄成更大的顆粒;火藥變成顆粒的好處在於(1)容易保存(2)產生更大的推力(3)燃速低。

燃速顧名思義,就是黑火藥燃燒的速度。黑火藥的燃速對於子彈在槍管內的運動(內彈道),有很重要的影響;黑火藥燃速過快,過於急速增高的壓力,極有可能傷害槍管;黑火藥燃速過慢,子彈出膛時火藥沒燃燒完全,火藥被浪費了;所以適當的槍管長度、火藥量、火藥的燃速都要適當;最理想的狀況,是子彈剛離開槍口的那一瞬間,火藥就燒完了,並且產生氣體。一個沈重的彈丸需要使用緩慢燃燒的推進劑沿著槍管逐漸加速,而一個輕彈丸在短槍管內需要能快速燃燒的火藥,在重量相同的情況下,低密度、細顆粒、多孔的粉末會比高密度、大顆粒、光滑的粉末燃燒得更快,引火藥也要比推進藥[註]燃燒得更快。

註:引火藥跟推進藥的成分是不同的;引火藥需要快速地燃燒,然後點燃推進藥。


內彈道

內彈道循環可以描述如下圖;一旦引火藥被點燃,熱氣體被強制進入膛內,導致壓力迅速增加,熱量被推進劑吸收,壓力下降。接者推進劑表面能夠點燃,反過來釋放更多的熱氣體,這再次增加膛內的壓力,直到彈丸開始移動,這被稱為發射開始壓力(Shot Start
Pressure)。然後體積逐漸增加,氣體體積增加等於彈丸運動引起的體積增加;一旦超過了峰值壓力(Peak Pressure),彈丸運動的距離超過了氣體產生的體積,壓力就下降了。一旦所有推進劑被全部燃燒(All burnt),氣體膨脹是處於熱力學的絕熱過程,直到彈丸離開槍口。

在英國內戰期間,因為工藝所限,槍隻的口徑並沒辦法做到標準化,就算同種類的火槍
,口徑都存在正負0.5mm的公差;與其用口徑分類當時的槍枝,還不如用當時人的習慣,用多少子彈數量重達1磅來當標準。當時火繩槍一般使用重量是12發為1磅的子彈,也就是12號(口徑18.51mm)的鉛彈,重量為37.9克;現代學者分析了17世紀的子彈,平均硬度為6.32維氏,鉛含量為99.7%。

槍管口徑與彈丸直徑的差異被稱為遊隙,遊隙太大,黑火藥的氣體大量從遊隙中露出,火藥的推力被浪費了;遊隙太小,子彈難以被裝進槍管。以當時人的習慣,它們喜歡使用10號彈的槍管(內徑19.68mm),發射12號的子彈,為何要選遊隙相差如此之大的槍管與子彈,原因就在於很多士兵很懶,連開數槍後才想要清槍管,遊隙大,就算槍管有積垢,還是好裝填。

黑火藥比起硝基化合物,燃燒後會產生很多的廢棄物;黑火藥大約只有50%會燃燒殆淨,會產生50%的煙、液體與顆粒殘渣;這些顆粒殘渣會阻礙彈丸的裝填,如果顆粒殘渣太多,也會阻礙彈丸的運動;所以有人拿遊隙大來譏笑英國槍械工藝爛,這是不對的;工藝爛是一個其中一個原因,更多的原因是為了能快速裝彈。

如何降低遊隙的影響,方法就是紙彈藥筒;比如像18世紀那樣,把推進藥與子彈全裝入紙裡做成紙彈藥筒,然後一起塞入槍管,這辦法在英國內戰期間是很罕見的,絕大多數的士兵都是配備粉盒,每個粉盒內都剛好是一次射擊所需的火藥。還有一種辦法是裝完子彈後再塞入一把填充物(毛、草、棉絮)進槍管裡,當時的士兵為了能快速地開槍,其實沒時間這樣做;為了能填裝快速,士兵往往用上不正當的填裝法,那就是裝完火藥與子彈後,並不用通條把火藥與子彈壓到槍膛底部,而是用槍托在地面上用力撞擊,讓子彈能滾到底部,這樣做往往會傷害槍枝性能。

科學家對三種不同的火藥進行試驗,(A)Swiss No.1是一種較粗粉末,顆粒約
0.226-0.508mm;(B)3A是一種細粉末,顆粒約0.25-0.5 mm;(3)G12是顆粒火藥,顆粒約1~2mm。三者都使用12.5克的火藥量,去推動12號的鉛彈;使用Swiss No.1,彈丸初速是417m/s;使用3A,彈丸初速是341m/s;使用G12,彈丸初速是453m/s。比較這三種火藥產生的峰值壓力與燃速,他們發現G12最像十七世紀火槍使用的火藥。

科學家還實驗遊隙大小,槍管有無填充物對子彈威力的關係,也得到其結論;填充物對槍枝威力的影響沒有火藥種類、遊隙的影響那樣大; 遊隙越小、有填充物,子彈速度越快。

外彈道

當子彈離開槍管後,子彈的彈道被稱為外彈道;法勒對外彈道的解釋是一旦彈丸離開槍身,受到氣體逸出的影響,就開始了稱為外彈道的飛行。

光論重力對彈丸的影響,如果我們用牛頓運動定律來計算,假設彈丸初速為400m/s,x和y值可以使用0.1秒的時間計算,如下圖所示,當飛行0.1秒時,彈丸前進40公尺,往下落
0.04公尺;當飛行0.3秒時,彈丸前進120公尺,往下落0.44公尺;當飛行0.5秒時,彈丸前進200公尺,往下落1.2公尺。

但重力並不是影響彈丸的唯一外部因素;當球體穿過大氣層時,它周圍的空氣被彈丸的動能所取代,這種來自彈丸的能量損失稱為阻力,並導致彈丸速度的持續損失。彈丸的阻力大小受其形狀的影響,這決定了其阻力系數(Ca);Ca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壓力波

空氣的壓縮,發生在彈丸的前面,被傳遞到周圍的空氣作為壓力波。這就造成了一種幹擾,這種幹擾在空氣中以與聲波相同的速度傳播。當彈丸以低於聲速(低於340米/秒)的速度飛行時,擾動的速度比彈丸快,因此遠離彈丸。當拋射體的速度快於聲音時,擾動的任何部分都不能直接從拋射體的前方逃逸。結果是壓縮波“聚集”起來,在彈丸的前端產生了
沖擊波。

(2)基礎阻力

彈丸後面有相當大的湍流。這種亂流被稱為尾跡,並引起進一步的阻力,稱為“基礎阻力”。底部阻力的產生是由於彈丸後面的一個低壓區域,當氣流不能快速返回填補彈丸後面的空間時,就會出現這個低壓區域。其結果是一種真空或吸力效應,表現為對運動的阻力。基本阻力隨著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直到達到聲速,然後保持相當穩定;這是因為當彈丸的速度接近音速時,基座後面的氣壓趨於零。

(3)表面摩擦

對運動的額外阻力是由於空氣附著在彈丸表面造成的;彈丸表面的空氣以與彈丸相同的速度運動;下一層空氣移動得稍微慢一點,以此類推。對於大多數拋射體,摩擦阻力通常相對較小,通常影響最小。

(4)跨音速區

跨音速氣流是圍繞物體流動的空氣,其速度會在該物體周圍產生亞音速和超音速氣流區域,速度的確切範圍取決於物體的臨界馬赫數,跨音速區通常在0.8 到 1.2馬赫之間。

球型彈丸速度與空氣阻力的關係如下圖:

在低於馬赫數0.5的亞音速速度下,阻力系數是恒定的;在馬赫數為0.5到1.4之間的跨音速速度下,阻力系數近似與速度成正比;在更高的超音速,馬赫數大於1.4時,阻力系數再次接近恒定。

最後,我們加上重力與阻力,再次計算彈丸的彈道,直徑為18.51mm的鉛彈以高度為0.5公尺,速度為400m/s發射,該彈丸的最大預測射程為109米,而在沒有氣動阻力的情況下,預測射程為128米。

發射高度對子彈的射程也有關係;在1.7公尺(站姿)的高度發射, 火槍射程是182.99公尺;1.3公尺的度發射,火槍射程是163.99公尺 ;在 0.9公尺(跪姿)的高度發射,火槍射程只剩139.99公尺。

如果有一位高1.83公尺的人,槍口以5度角朝天空發射,射程可達620公尺。

槍口角度跟命中率關係很大,如果你要射擊一位5公尺外的目標,你瞄準他的胸口,槍口只要擡高6度,子彈就會從他頭上飛過。


參考資料與出處
Ballistics of 17th Century Muskets
Artillery in the 17th-Century English Civil Wars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1.196.234 (臺灣)
PTT 網址

TETUO04/28 10:54推一個!

Nomic04/30 18:05推個

time3Q05/16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