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讀後感
部落格圖文版:https://maxjamesread.com/grief-is-a-journey/
Podcast有聲版:https://apple.co/3NIvh9B
前些日子媽媽離世,整個人陷入難以消化的巨大悲傷中。那時在限動上問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可以看的書,收到許多回饋。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本在情緒墜谷時接住我的好書。希望能給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一點力量!
以下會分四部分來聊聊這本書。首先會探討我們之所以悲傷的原因;接著分享三個常見的悲傷迷思;然後會介紹四種悲傷模式和應對方法;最後會談談面對悲傷,你需要完成的五個任務。
【為什麼會悲傷】
在談怎麼面對悲傷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人們為什麼會感到悲傷。
悲傷其實是一種關於「失去」的感受。當然,最痛的悲傷往往是失去摯愛之人。但其實任何形式的失去都會令人悲傷,像離婚、不孕或失業等事情都會讓我們產生類似至親過世的悲痛感受。如作者說的:
只要身為人類,我們就會在情感上投注或依戀許多不同的人和物,每當這些情感被切斷,我們自然就會感到悲傷。
很喜歡書中第一章的標題:悲傷是禮物,證明我們曾經愛過。誠如書中所言:
如果你沒有任何東西可失去,你就是一無所有。
人之所以會悲傷,正是因為曾擁有過愛與連結。
【悲傷的迷思】
人們對悲傷其實有很多誤解。許多人用錯誤的方式面對悲傷,結果反而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這邊就來分享三個常見的悲傷迷思。
〔一、悲傷有「正常」反應〕
這迷思源自佛洛伊德。他相信人們經歷重大失去時,如果不表現出哭泣等悲傷行為,就表示我們的「悲傷」出了差錯。
書中提到有位父親在女兒過世後並未像他妻子一樣時常流淚,而是選擇成立一個學術基金會來維持對女兒的記憶。妻子因此感到揪心,不確定他是否真的愛他們的女兒。
但事實上,不論你對悲傷產生什麼反應都很正常。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面對失去。如作者說的:
儘管每個人都會面對失去,但人們對於「失去」的反應,卻與你的存在一樣,既獨特又個人,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獨一無二的方式為失去感到悲傷。
也就是說,大家都可以有自己專屬而獨特的悲傷途徑,沒有對錯之分。
〔二、悲傷有時間表〕
很多人誤以為悲傷有固定的進程。這迷思多是受到伊莉莎白.庫伯勒的悲傷五階段理論(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所影響。
但悲傷的進程其實是混亂又難以預測。作者就說:
悲傷會在人生中迂迴前進,你無法預測它的路線或時間,也無法預知它會改變你的時間與地點。
許多人以為只要幾天或是幾周就會恢復。但悲傷並沒有所謂的「應該」。你可能有段時間覺得自己好多了,但在某些特殊時刻又悲從中來(像我在媽媽百日時就就又流淚不止)。
所以這樣以為悲傷會經過特定歷程的想法,反而會讓人們對悲傷產生錯誤期待。當情況並未跟著階段走時會感到迷惑,甚至自我懷疑。
請記住,你的悲傷和你一樣獨一無二,並不存在什麼「標準」歷程。
〔三、悲傷是要懂得放手〕
作者認為「放手」恐怕是關於悲傷最具破壞性的一個迷思。他在諮詢時甚至發現很多個案因為擔心悲傷減輕表示已經漸漸忘記摯愛,結果寧可讓自己深陷痛苦之中。
但其實死亡只是結束了一個生命,並不會讓關係結束,我們依然可以和所愛之人繼續保持連結。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
我們所愛之人已經成為我們人生的一部份,我們無法與之分開,他們會在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方式上,留下難以抹滅的標記。
悲傷不應該是拋棄與過去的關係,你依然可以和過去保有連結,只是用不一樣的方式。
【如何面對悲傷】
書中針對各種形式的悲傷,舉凡喪偶、喪親、喪手足等狀況提供相當全面、具體的建議。這邊分享個比較通用的方法。作者提到,悲傷通常有 4 種主要模式:
1.感性
2.理性
3.感性理性混合
4.感性理性拉鋸
這些模式沒有好壞。你可以藉由分辨自己是哪種模式,找到較適合的應對方式。讓我們一個個來談。
〔一、感性型〕
感性型的人會較情緒性地表達感覺和面對悲傷。他們的悲傷會混雜渴望、憂傷、憤怒、罪惡、寂寞等五味雜陳的情緒。任何芝麻小事都可能引發情緒反應。他們可能會變得退縮,也可能會藉由找他人麻煩來發洩自己的憤怒。
如果你是感性型的人,可以透過表達和探索情緒的方式來緩解傷痛。像是寫日記、參加支持性團體或諮商都是很好的方式。
〔二、理性型〕
理性型的人在經歷悲傷時比較能自我察覺,也較積極主動。他們也會有情緒化反應,但通常比較不會哭泣。比起悲傷,他們更容易感到憤怒。因為只要藉著生氣,就不會覺得自己對其他情緒失去掌控力。
如果你是理性型的人,閱讀關於悲傷與自我療癒的自主書會很有幫助。另外,像是透過創作(如寫作、繪畫)來宣洩內心情緒也是很有效的做法。
〔三、感性理性混合型〕
許多人其實是在理性與感性間游走。有時候似乎可以放下情緒,好好生活;有時又會猛然墜到低谷,難以自拔。有些人因此會對這樣的狀況感到困惑而無所適從(我就比較偏這型)。
這樣混合型的悲傷者其實可以從各種幫助中受益,不管是利用適合感性型的支持性團體,或是採取理性型的認知做法都會很有效果(像我就有寫媽媽的追思文)。
〔四、感性理性拉鋸型〕
這類型比較複雜。它意味著一個人在「如何經歷悲傷」和「如何表達悲傷」之間存在不協調的情緒斷層。比方說有些人因為僵化的「男子氣概」而去隱藏自己的悲傷。這類人不是真正的理性悲傷者,而是明明情緒很強烈卻還硬是去壓抑它。
如果你是這類型,最好的方式便是盡早處理你自己的感受。同樣的,支持性團體是你的好幫手。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參加諮商輔導。
【面對悲傷五任務】
最後這邊想分享面對悲傷時你需要完成的五大任務。再提醒一下,每個人的悲傷都不同,你可以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在覺得適當的時機完成它們就好。
〔一、承認失去〕
起初悲傷會顯得很不真實,像是場醒不來的噩夢。但你終會慢慢接受這個難以承擔的事實。
〔二、應付失去的痛苦〕
練習探索悲傷時所經歷的各種情緒反應。可用以下 3 個步驟:
1.識別你正在經歷的情緒(如生氣、內疚……)。
2.了解這些情緒都是悲傷的正常表現。
3.找出引起這些情緒的原因,並思考能做些什麼去處理它們。
〔三、學習自己過生活〕
失去會導致生活改變。哲學家湯瑪斯.艾提格就說:
悲傷就是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你可能會扮演新的角色、學習新技能,跟家族的關係可能也會改變。不管怎樣,你都必須學習在沒有逝者的世界當中重新活下去!
雖說悲傷沒有既定路徑,但還是有些建議可以依循。像作者就認為在失去的當下,應該盡量避免做出重大的決定。同時,要做好妥善的自我照護(像是充足的睡眠、良好的飲食和運動),讓自己有底氣度過這段難熬時光。
〔四、與逝者保有連結〕
如同前面說的,你不必切斷與逝者的連結。很喜歡書中說的:
隨著失落的痛苦逐漸淡去,你的記憶反而會變得更加鮮明。回憶通常是令人欣慰的,能使你與此人的關係更緊密,即使對方已不在你身邊。
要保有連結,使用物品來轉化對逝者的愛會是個好方法。像作者就說他一直珍藏父親的手錶和她送給母親的一個小雕像。我自己的話,則是會透過吃媽媽喜歡的食物或飲料來保有與她的回憶連結。
〔五、重建你的信仰與生命哲學〕
「失去」可能會挑戰你的信念與想法。有些人會覺得世界崩毀了,或怨嘆老天為何如此不公平。在這種狀況下,人們最可能犯下的錯誤就是遠離信仰。事實上,信仰、哲學、信念和儀式是支持你的重要來源。作者建議可以問問自己:我的信仰或生命哲學在悲傷時是如何和我對話的?
我沒有特別的信仰(會拜拜但不算特別虔誠),但我很喜歡隨機和斯多葛的概念。對我來說,媽媽的離世就是標準的黑天鵝事件。在隨機不可測的世界,這種事就是會發生。當然親身遇到還是好痛好痛。但這樣的觀念,的確幫助我較快接受事實。然後積極地去面對、梳理情緒。
【後記】
覺得這本書真的是悲傷的聖經,既像百科全書般全面嚴謹,又像心靈書一樣療癒暖心。裡面真的有太多有共鳴的地方,超多段落都讓我有「對對對,我就是這樣」的感受。如同臨床心理師蘇益賢在推薦序說的:
在這本書裡你會發現,種種悲傷帶來的複雜感受,其實都不是孤單的,而是共通的人性。
對我來說,這本書幫助我最大的地方是它讓我知道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悲傷模式,可以用自己舒服的方式來消化悲傷,不用糾結於所謂「正確」的做法。另外就是我不需要「放下」媽媽,而依然能和她保有珍貴連結。很喜歡王意中在推薦序的這段話:
我相信,悲傷終究能夠讓我們重新整理自己與周遭人事物的關係。找到與逝者之間,和在消失的人事物之中,重新建立屬於彼此的連結。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 Grief Is A Journey,直翻是「悲傷是趟旅程」。也就是說,悲傷並不是個點,而更像是一種途徑、歷程。在這樣痛苦地摸尋中,我們會慢慢找到與它共處的方式。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中文書名會取作「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的原因。謝謝這本書教會我其實並不需要「走出」悲傷,而是可以帶著悲傷好好走下去!
最後感謝書友奇奇推給我這本書。當初會先挑這本看,是因為第七章節的標題「即使我們是成人,也會成為孤兒」完全打中我。如作者說的:
對很多人來說,父母的過世是我們第一次經歷重大的悲傷。
想想真的是這樣。很感恩身邊有很多很好很好的人給我支持。媽媽剛走時,朋友推給我看劉芒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bbk_1rBz0
劉芒在影片中說道:「我希望你永遠都用不到它。但是當在那個很危急的時刻,你只需要知道,在這個頻道,有這個影片,像滅火器一樣的存在。」
期許這篇文也有類似的效果。希望你永遠用不到這篇文章,但當你不幸需要時,它會一直都在這裡。
最後想說:「媽,愛妳喔。我會帶著你的愛好好走下去的!」
--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https://www.facebook.com/maxjamesread/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axjamesread/
Podcast: https://apple.co/3THZYMo
--
12
[心得] 推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今天在Netflix看到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想上來查一下就看到f版友的文章 感覺還不錯就看了 然後剛剛看完了XD 很推薦大家一起入坑8
[心得] 何不認真來悲傷郭強生的《何不認真來悲傷》是一本感性、真情流露的回憶之書,娓娓訴說著他的成長與家 人間的故事,傷感且動人。 在這本回憶錄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他堅強又脆弱的母親,以及玩世不恭的藝術家 父親,和他那位總是跟家人保持距離的兄長,而這一切的背後,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不僅 受到時代與傳統的影響,家人間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也牽動著彼此。書中既親又疏的關3
[心得] 我想為你推薦一本書圖文網誌版: 「因為你很棒,所以推薦這本很棒的書給你。遇到過不了的關卡時,只需要讀一讀這本書 ,似乎就能讓很棒的自己,繼續做的很棒的人。」 連續撰寫閱讀心得已超過四年 從書本中獲取的經驗和知識1
[心得] 沒關係,是悲傷啊!書名: 沒關係,是悲傷啊!:直視悲傷的真相,練習守護自己與關愛他人的情緒照護指 南 推薦指數:★★★★☆ 網誌: 購買連結:- 如標題呀 什麼事是悲傷 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日本學妹交男朋友了算悲傷的故事嗎? 喜歡的人卻不喜歡自己算悲傷嗎?
1
[心得] 只說給你聽 陳曉唯忘記在哪兒看到這本書的其中一個小故事, 於是就放在心裡想著有一天要找出來看, 然後最近就找到時間了。 這是由好多好多短篇組成的書, 書裡面有好多好多悲傷的故事,- 作者:Sheryl Sandberg 雪柔・桑德伯格 & Adam Grant 亞當・格蘭特 心得: 作者將自身歷經喪夫之痛到療癒的過程集結成此書,從悲傷震驚的時刻,漸 漸地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最後從這個悲傷中脫離進而往新的人生邁進。 震驚時刻: